伍迪·艾倫對色調的掌控,符合絕大多數人對這座城市的幻想,濃豔的黃色色調,美輪美奐的攝影,他鏡頭中的巴黎,絢爛旖旎,搖曳生姿,顏色比別人光影中的更鮮亮明媚,街道風韻,建築分外輝煌,細雨如私語,任何文藝青年都會有的腦洞。只是這個腦洞來自文藝大青年伍迪艾倫,於是被套上藝術的濾鏡,有模有樣的演成電影給其他文藝小青年看。以前的我是以前的男主,現在的我是後來的男主,大致明白他的瘋狂與澎湃,也體會他迷失過後觸摸真實的平和踏實。當初的逃離並非因為魔怔,僅僅是遇到了不合適的人,激發了內在的矛盾與撕裂,夢想未必虛幻,追逐至終,其實只為某種生活、某個人。現實無法滿足,才會呈現出在虛幻中游離漫步。
看這部電影,起碼有兩個條件吧。第一,喜歡下雨,不然沒法理解雨中的巴黎到底有多麼美。第二,得有文化,不然就像我一樣尷尬了。電影裡出現一個人物,談論一本書,一首音樂,還得靠字幕來提示,並且提示了也不知道在說什麼。午夜時分,神遊巴黎,文藝範,逼格高。所以只能關注一些其他的地方了。電影開始,一段配樂,出現的畫面太抓人,隨便截圖都是壁紙,這是巴黎的風景大片吧。片中角色倒是有很多熟臉,歐文威爾遜,艾德裡安布洛迪,這兩人合作比較常見。比較驚喜的是抖森的出現,髮型亮了,這個形象可以的。
《午夜巴黎》真是一個極其浪漫的電影,伴著《bistro fada》輕快踢踏的節奏,巴黎的白天,午後,夜晚如同畫卷一樣徐徐展開。一場幻想之旅,穿越中另有穿越,主人公不僅認識了自己的文壇偶像海明威,畢卡索等一眾人,還見到了高更,德加,馬蒂斯。他會留在那個時代嗎?如果可以,他是會留在海明威的時代,還是高更的時代?看影片的時候我一直在猜測。沒想到他回到了現實。
親身經歷過才明白:認為過去比現在幸福是一種幻想,現實總是不盡如人意的,原來每個時代都一樣。裡面的所有音樂都很美,非常適合午後和入睡前聽來放鬆。有時候,我想怎麼會沒有人能創造出一本書或者一幅畫,或一部交響曲,或一座雕像……能和這偉大城市相媲美的,你創作不出來,因為你環顧四周,發現每一條大街,每一條道路都有它自己特殊的藝術形態,但是從宇宙深處,你可以看到這些燈光,這些咖啡館,人們飲酒歌唱……巴黎就是宇宙的亮點。
伍迪艾倫初印象,巴黎午夜塑造的美夢,有著浪漫主義的靈魂和悲觀者的樂觀。對愛情凌駕於對藝術的熱愛之上,巴黎果然是個讓人迷醉的城市,「黃金時代」的人仍然渴望「黃金時代」,可沒有哪個時代是最好的歸宿,留在現實又應了浪漫的主題,一切正如臆造的夢,整體觀感不錯,配樂好聽,就是不太喜歡男主角的喋喋不休。
不愧伍迪艾倫,他的鏡頭下有最美的巴黎,紐約和好萊塢。每一幀畫面都富有戲劇性和藝術性,揮散不去的浪漫主義,對死亡,愛和生命的拷問。男主角總是呆頭呆腦,女主角總是撩人心弦,周圍人總是荒誕不經,旁白漫不經心卻道盡無釐頭的人生,爵士樂是黏膩的。色彩是閃爍的,情味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