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札記丨佛手茶

2021-02-07 多聊茶


這篇是「多聊茶」的第貳佰伍拾伍篇常規文章

飲茶札記丨佛手茶



同學們,周四好,我是助教粒粒。


最近的課程正講著閩南茶區呢,上周四多傑老師和咱們聊了鐵觀音。(詳細內容戳這裡 → 飲茶札記丨安溪鐵觀音)


這周要和咱們見面的也是閩南烏龍——佛手茶。她的知名度雖不如鐵觀音,但卻能做到出鏡率和誤解率都很高。


為啥這麼說?


看了今天的文章就知道了。今天的飲茶札記,多傑老師會和咱們細聊這款茶。


不僅可以搞清楚她的名字,還會解析更多精彩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三種佛手要分清


閩南茶區,有一座觀音一尊佛。


觀音,指的是安溪鐵觀音。


佛,指的自然便是永春佛手。


在中國叫「佛手」的農產品,一共有三種。



其一,是芸香科柑橘屬的佛手柑。其二,是葫蘆科佛手瓜屬的佛手瓜。再者,便是山茶科山茶屬的佛手茶了。


作為一個北方人,很長時間這三樣東西我根本分不清楚。


當年翻閱清代的茶學文獻,便發現過「佛手」的蹤跡。乾隆皇帝配製一款三清茶,裡面就是加了梅花、松子與佛手。


當時我還納悶,乾隆皇帝竟然還愛喝閩南烏龍茶?後來才知道,清宮的三清茶裡放的不是佛手茶,而是佛手柑。


前些年到了地處於閩南的泉州,看到飯店裡有一道菜就叫「清炒佛手」。


心想著,敢情這佛手不光能配在乾隆爺的茶裡,竟然還能熱炒?趕緊點了一盤,菜端上桌才發覺似乎又不太對。


三清茶


一打聽,炒著吃的不是佛手柑,而是佛手瓜。


原來佛手瓜在閩南是當家菜,不光能切片快炒,還可以蒸或煲湯。若是嫩梢掐下來,則叫做「龍鬚菜」,清炒格外爽口。


這些都是我在北京城,聞所未聞的美食。


鬧了兩次笑話之後,佛手柑、佛手瓜、佛手茶,我總算是分清楚了。


各位莫怪我囉嗦,實在是現在「多聊茶」裡有著天南地北的同學們。保不齊就有的同學,像我當年一樣分不清這三種「佛手」呢。


梳理清楚了這三樣「同名同姓」的農副產品,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閩南名茶——永春佛手。


佛手茶,與佛手瓜無甚關係。


佛手茶,與佛手柑大有淵源。


佛手茶幹茶


老僧妙法種佛手


傳說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高僧大德居住在閩南安溪縣金榜村的騎虎巖。


守著一片柑橘林,自耕自種,自給自足。農閒之時,老和尚就品茗禮佛打發時光。


有一天,他口啜茶湯,眼望橘林,心裡不由得一動:如果能讓茶湯裡,帶著佛手柑特有的香味,那該多好呀!


於是乎,他在當地茶農的幫助下,剪下幾枝烏龍茶,嫁接到佛手柑樹上。幾經波折,最終成活。


製成的茶葉色、香、味獨具一格。於是,騎虎巖的老和尚便將這個新品種命名為「佛手茶」。


關於這個傳說,我曾與原永春縣茶葉公司經理陳慧聰老師討論。


多傑老師與陳慧聰老師


陳老師茶學專業出身,思維非常嚴謹。他認為芸香科與山茶科的植物,幾乎不可能嫁接成功。


傳說雖美,但卻有點不符合科學。


從理性角度,我自然是同意陳老師的看法。但從感性角度,我卻希望這樣的傳說存在。


這就如同《三國志》是正史,但《三國演義》也有自己的價值存在。


不可否認,還有很多人都是通過這不夠嚴謹的《三國演義》,而喜歡上中國歷史。甚至於,主動找來枯燥的《三國志》去翻看。


名茶的傳說,即是一種演義。


既精彩又美麗,我們要是較真,倒是不解風情了。


不妨就讓她,吸引更多人來愛茶吧。



傳說中的騎虎巖,又名飛鳳巖,位於今日的泉州市安溪縣虎邱鎮金榜村。我當時是從安溪縣城中心出發,開車大約一個半小時即可抵達。


這裡的騎虎巖寺歷史悠久,始建於南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


在騎虎巖古寺的院裡,就豎立著一尊巨大的佛手柑雕像。不遠處,還有當年首次接種「成功」後留下的兩株母樹。


寺旁有茶攤,我要了一壺佛手。茶很一般,器也不講究。但你別說,在騎虎巖喝好像就是別有一番風味。


喝茶,能讓人身心愉悅。


身的愉悅,是口感與體感。


心的愉悅,是文化在起作用。


你看,這便是傳說的力量了。


佛手茶葉底


佛手究竟什麼味


傳說歸傳說,佛手茶與佛手柑還真是有些相近之處。


首先是葉形。佛手茶的葉子,算是閩南諸茶中最為特別的一種。


鮮葉大如掌而呈現橢圓形,葉面扭曲不平。主脈彎曲,質地柔軟。從側面看,有一層黃綠色的油光。


而這一切,又都與佛手柑的葉子出奇的相似。說兩者是近親,八成有人會相信。


傳說,也從不是空穴來風。


評審 佛手茶 


再者是味道。有的人認為,佛手茶衝泡出來,有一股如佛手柑般的香氣。因此上,佛手茶又名「香櫞」。


為了驗證這一點,我曾經一下午喝了十餘款佛手茶,可還是沒找到這種味道。當然,廁所倒是跑了不少趟。


那麼佛手到底是什麼味道的呢?這件事我一直在思考。


佛手茶顆粒碩大,形如閩南鹹飯中必放的「海蠣幹」。手捻茶葉,輕輕丟入瓷壺中。觸感明顯的佛手顆粒滑過掌心,落在壺底,聲響出奇的清脆而厚實。


自然,這壺我提前溫熱過。佛手入器,幹香驟起。提鼻子細嗅,是明顯的果香。但不是佛手柑的酸爽,而是一種清香。


那是一種果糖伴隨著果酸的混合味道,讓人可以聯想到咬一口便汁水橫流的梨子。


陳慧聰老師與多傑老師 在評審佛手茶


至於茶湯,總覺得有冰糖水的口感。當然,茶所特有的苦與澀還都在,二者平衡而勁道。


只是細細品味,每一口茶湯的後調,都還透露著輕淡的甘味。


這種甘味不張揚,但不代表不持久。茶湯划過口腔咽下,苦與澀迅速生津,而那一絲甘味,一直存留在嗓子裡。


別的茶回甘在口,佛手茶回甘在喉。


有一天閒談,慧聰老師告訴我:佛手還有個別稱——雪梨。


沒錯!就是這個味道。佛手的茶湯,正是小火燉煮後梨湯的感覺。


我心中的佛手,可能便是梨湯的味道。


左為鐵觀音幹茶 右為佛手茶幹茶


但佛手的清甜,又與觀音不同。哪裡不一樣?我與慧聰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觀音的茶湯,自帶一種「張揚」。


佛手的茶湯,更凸顯一種「柔順」。


佛手鮮葉大而薄,葉面角質層極薄,且葉面上有明顯的突起。因此對於做茶師傅的搖青手藝,要求非常高。


搖青過重或過急,都會導致摩擦過度。鮮葉「過紅」,即發酵度過深。這樣制出的茶湯,口感混沌不清,根本喝不出清甜之感。


一定要耐著性子,手勁從輕到重,時間從短到長。前後歷經四次,方可大功告成。


從搖青手法上看,佛手和單叢倒有異曲同工之妙。怪不得,二者口感中都帶著一種「清甜」。


佛手茶茶湯


遊子心中一杯茶


值得注意的是,佛手雖發源於安溪,但卻光大於臨縣永春。所以今天談起這款茶,一般都直接叫做永春佛手。


這就跟安溪鐵觀音、漳平水仙一樣,都是產地名加品種名。


但在安溪、永春乃至整個閩南,佛手卻都沒有多大的名氣。倒是在港澳臺乃至於新馬泰,有著不少佛手茶的鐵桿粉絲。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80%以上的佛手茶都用於出口創匯。


原來福建永春縣,有著「下南洋」的傳統。現如今在海外永春籍的華僑人數,要比永春縣的人口還多五倍。


這也就造就了永春佛手,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


提起永春在外的遊子,最為著名的便是臺灣詩人余光中。


細細留心會發現,他的詩集、散文或是翻譯作品,封面折口的作者簡介上都會有「福建永春人」五個字。



只是很多愛好文學的朋友不知茶,也就對「永春」二字不敏感了。


余光中,卻不能忘懷自己的家鄉。這便有了名篇《鄉愁》的問世。大家雖是耳熟能詳,我倒想藉機會再抄錄一遍: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2003年秋,余光中返回故鄉永春縣,當時地方政府還舉辦了「余光中原鄉行聯歡會」。


餘先生此行,專門為佛手茶寫下了「永春佛手茶,烏龍茶中極品」和「桃源山水秀,永春佛手香」的字句。


余光中關於家鄉的記憶裡,自然也有一杯如梨湯般甘甜的佛手茶了。


多傑老師 探訪馬六甲老街上的茶室


去年我在馬來西亞出差時,請了一位當地華人開車兼翻譯。這位司機師傅姓林,不到三十歲的年紀。上車一聊天,籍貫便是福建永春縣。


小林師傅家,是祖父下南洋討生活,最終到吉隆坡定居。不要說他,就是他的爸爸也都是在馬來西亞出生的了。


因此,永春對於他來講只是傳說中的故鄉,既神秘又陌生。


馬來西亞華僑使用的茶壺


我問他:提起永春,你會想到什麼?


小林師傅毫不猶豫地回答:佛手茶。家裡幾輩人,一直習慣喝這個。


還有什麼呢?我追問。


小林師傅略加思考:永春香醋。


五千裡,三代人,思鄉之情,看似變淡,實則是濃縮在了食物當中了。


食物是一種寬慰,可以緩解外出遊子的思鄉之苦。


食物也是一種記憶,從永春一直綿延到吉隆坡…


後來我到馬六甲的雞場街(Jalan Hang Jebat),發現竟然還有一座規模不小的永春會館。


馬六甲 永春會館


趕上沒有什麼特別活動,會館裡就有一位看門的老伯,自然也是永春籍。


老伯壺裡泡著茶,一聞就是佛手。討一杯喝,味道濃淡適中,想必老先生也深諳此道。


於是我問他,佛手茶是香櫞的味道?還是雪梨的味道?


他回答:是故鄉的味道。

 


編輯:粒粒

校對:齊航

設計:靜平



楊多傑,「多聊茶」創始人,歷史文獻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歷代茶學文獻及茶文化教學。「中華茶人聯誼會」特約茶文化講師,多家電視及廣播節目撰稿人、顧問及常駐嘉賓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處-地鐵沿線的75個塵封秘境》

曾在《世界博覽》、《時尚旅遊》、《精品購物指南》、《中國國家旅遊》、《中華遺產》、《旅行家》、《社區》、《Timeout》等雜誌撰寫歷史文化類專欄文章

微信公號:多聊茶

新浪微博:@楊多傑 @多聊茶

人  人 講:【楊多傑的多聊茶】直播間

廣播電臺:北京文藝臺FM87.6 《吃喝玩樂大搜索》周二嘉賓


本公眾號所有文字、音頻、視頻及聲明過的圖片著作權均歸作者所有

除已籤約的機構和平臺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轉載、改編、引用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自網絡



課後討論

聊一聊 你心中的家鄉味



相關焦點

  • 飲茶札記丨老味鐵觀音
    ▲這篇是「多聊茶」的第壹佰玖拾壹篇常規文章飲茶札記丨老味鐵觀音今天是飲茶札記第二次與大家見面。多傑老師要和我們聊的是:鐵觀音。就算沒有飲茶習慣,對鐵觀音應該也有耳聞。無論是價格還是銷量,他都曾一度站在行業金字塔塔尖。
  • 飲茶札記丨臺灣鐵觀音
    ▲這篇是「多聊茶」的第貳佰伍拾捌篇常規文章飲茶札記丨臺灣鐵觀音之前閩南茶區的安溪鐵觀音,已經在飲茶札記中和大伙兒見過面了。(詳細內容戳這裡 → 飲茶札記丨安溪鐵觀音)這周要聊的,則是來自臺灣茶區的鐵觀音。一提鐵觀音,好像會自動在前面加上「安溪」二字,以至於很多飲茶人都不知道,海峽對岸的臺灣,也是鐵觀音的重要茶區。
  • 飲茶札記丨三峽碧螺春
    ▲這篇是「多聊茶」的第壹佰玖拾叄篇常規文章飲茶札記丨三峽碧螺春中國的產茶區,就是綠茶的產茶區。浙江、江蘇、四川、安徽、貴州……大陸能產茶的省份,應該都有你們期待的綠茶吧?但有一個地方卻是個例外,臺灣是我國重要的茶產區,那裡的綠茶卻無人問津甚至鮮味人知。今天的飲茶札記,多傑老師要和大家聊的就是這款,我們可能並不熟悉的綠茶。三峽碧螺春。
  • 香氛英倫:伯爵茶與佛手柑
    這是一種以佛手柑精油調味或用佛手柑果皮燻制的英式紅茶,始創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紅茶,遍及全球90多個國家。英國人對茶的鐘愛不亞於亞洲的中國和日本。所不同的是中國和日本大多偏愛綠茶,並且比較重視茶葉本身的原味香氣,而英國人則偏向於紅茶,而且更愛研究紅茶調味的技藝。這與英國人喜愛芳香植物的緣故是分不開的。
  • 佛手茶、佛手瓜和佛手柑,到底是什麼關係?
    同學們,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最近見大家填寫的日誌裡,綠茶白茶排名非常靠前。烏龍茶雖然喝的也不少,但佛手次數明顯下降。不知道你們是否還記得,閩南茶區的寶庫中。她與鐵觀音,曾經是起名並舉的優質茶。 Q:佛手茶,與佛手柑和佛手瓜有關係嗎?佛手茶,與佛手柑大有淵源。佛手茶,葉形與佛手柑非常相似,因而得名。
  • 聽說佛手竟然是茶
    這個是潮汕老香櫞而在福建永春縣蘇坑,玉鬥和桂洋等鄉鎮,有一種茶,就叫佛手,一般人稱「永春佛手」。永春佛手大名鼎鼎,乃是「中國申奧第一茶」。這個才是佛手茶佛手茶源遠流長,始於宋代。是烏龍茶中最古老的茶種,又因葉大如手掌,形似佛手柑,始種於佛寺,所以得名「佛手」。在福建,「佛茶一體」,也是因為佛手茶的關係才有的說法。
  • 【茶文化周刊 】第一期:五山的飲茶與欣賞
    不過,五山人飲茶,雖有方式之別,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飲,就是將茶葉直接用開水衝泡,無須在茶湯中加入鹽、椒、姜或果品之類,屬純茶原汁本味飲法。五山人認為,清飲能保持茶的「純粹」,體現茶的天然本色。
  • 福建茶 | 綿綿幽香沁心腑——永春佛手茶
    永春佛手茶,一杯徵服世界的中國味道永春佛手茶主產於福建永春蘇坑玉鬥和桂洋等鄉鎮。永春是全國三大烏龍茶出口基地縣之一,盛產的永春佛手、水仙、鐵觀音均是烏龍茶極品。 永春名人有餘光中、餘承堯、留從效、吳作棟、梁靈光等,永春白鶴拳是一個具有多項內容的優良拳種,是中華武術瑰寶之一,佛手茶在閩、粵、港、澳、臺及東南亞等地的僑胞中知名度較高,並屢獲殊榮,如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2007年榮獲「中國申奧第一茶」的稱號。
  • 佛手茶歷史與發源地的簡單介紹
    佛手茶作為一個福建省省級良種茶。他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發源於清朝康熙年間,他的誕生有著「佛家」的慈悲和茶商兼濟百姓的美德。佛手茶發源於福建安溪縣虎邱鎮金榜村騎虎巖。清道光二十四年泉州瘟疫流行,傳說塗門關帝扶乩明示後城林氏族館——「芹圃館」,安溪金榜茶商囤積之騎虎巖佛手茶,化湯為藥,災情頓解,佛手茶名聲大噪。佛手茶又名香櫞、雪梨,灌木形,中葉類,中芽種。民國時期又分大葉香櫞和小葉香櫞。一九九六年佛手茶被定為茶樹良種。乙酉年臘月,金榜(廣州)林東海先生捐資重修佛手茶發源地,並增建鳳尾花園,一併記載。
  • 中藥半月談丨佛手
    中藥半月談丨佛手 2020-09-16 09: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眾烏龍茶之永春佛手
    品中王茶葉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小眾的烏龍茶——永春佛手,咱們平時耳熟能詳的烏龍茶有鐵觀音、武夷巖茶、臺灣凍頂烏龍等,今天就來說說這永春佛手。永春佛手主要產地位於福建永春縣,茶樹都種植位於海拔600米至900米的高山上,高山雲霧「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這為永春佛手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環境,永春佛手目前在市面上的主要品種主要為紅芽與綠芽兩種,其葉子的形狀像佛手柑葉,因此得名「佛手」,制好後的佛手茶形似海蠣幹,在衝泡時香氣馥鬱悠長,泡出來的湯色呈金黃透亮。
  • 茶空間丨林茂森茶行
    茶品牌 茶品牌VI 茶空間 茶包裝 茶營銷 品牌加盟傳統飲茶儀式,從概念、視覺、到設計、結構、氛圍,傳遞美好精緻的體現,視角沿著柱體結構的挑高邊界
  • 關於茶的美麗傳說之——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 相傳,閩南騎虎巖寺的一位和尚,天天以茶供佛。有一日,他突發奇想:佛手柑是一種清香誘人的名貴佳果,要是茶葉泡出來有「佛手柑」(香椽)的香味多好哇!於是他把茶樹的枝條嫁接在佛手柑上,經精心的培植,終獲成功,這位和尚高興之餘,把這種茶取名「佛手」。
  • 吃茶與飲茶
    唐代上流社會飲茶追求真香真味 但南方民間還在「吃茶」唐 .邢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那麼,唐代人究竟是如何用茶的呢?準備用茶時,把茶餅從籠子裡取出來炙烤後,用小榔頭砸成小塊,放進茶碾子裡碾碎,然後再用銀羅子羅,羅好的茶末就落在銀羅子下層的盒子裡。其他的器具有的是煎茶時使用的,有的用來放鹽。水燒好後,通過觀看水的情況來判斷水溫,「一沸」時(氣泡如魚目)要把水舀出來一瓢,「二沸」時(氣泡如連珠)把茶末投下去,在「三沸」前(氣泡如騰波鼓浪)要把舀出來的水再加進去,過了「三沸」水就不能喝了。
  • 一壺佛手茶 幾多相思情
    幾天前,永春的朋友特地為我帶來幾斤土生土長、傳統烘製的佛手茶,他說我以前在永春,沒有一天離開過這種帶著山裡人家最淳樸、最厚道、最具深情的佛手茶。嫩綠的、略帶香馨芬芳的茶葉,瞬時陶醉了茶園、陶醉了茶農、陶醉了這個季節、陶醉了世世代代以佛手茶為樂的山城百姓。
  • 永露佛手茶 奇品香醇韻
    福建泉州永露茶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植、研發、加工、銷售、茶文化交流為一體的綜合型現代化企業。由高級制茶師全程監督生產流程,主營原產地佛手等高品質茗茶。
  • 永春佛手茶是香櫞的味道?還是雪梨的味道?|研茶11
    有一天,他口啜茶湯,眼望橘林,心裡不由得一動:如果能讓茶湯裡,帶著佛手柑特有的香味,那該多好呀!於是乎,他在當地茶農的幫助下,剪下幾枝烏龍茶,嫁接到佛手柑樹上。幾經波折,最終成活。製成的茶葉色、香、味獨具一格。於是,騎虎巖的老和尚便將這個新品種命名為「佛手茶」。
  • 《小劉知特產》之永春佛手茶
    特產是某些地方特有或特別著名的產品,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或歷史,在這裡小劉給介紹一下特產的文化歷史傳說,這期我們的主角是永春佛手茶。永春縣山清水秀,朝霧夕嵐,泉甘土赤,所生產的佛手茶質量歷來為本類茶葉之極品,永春佛手可不是浪得虛名,而是大有來頭呢!
  • 王德露與永春佛手:「茶人合一」出好茶
    「茶品代表人品,能做好人,才能做出好茶。」王德露,永露佛手創始人,福建永露佛手茶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2011年獲得「全國信用之星」的榮譽稱號,2013年被批准為「永春佛手茶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開始,連續四年應邀攜永露佛手茶晉京參加國慶招待會。2018年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 永春佛手,最具代表性閩南烏龍茶之一|研茶 21
    永春佛手,是讓人一喝就難忘的茶。它產量小,以前主要在閩南當地人、東南亞華僑之間流通,被譽為「僑銷茶」。當年很多閩南人離開家鄉下南洋,但念念不忘的就是那一口永春佛手。關於佛手茶的來歷,也蠻有意思的。相傳是閩南一寺院主持採集茶穗,嫁接在佛手柑上偶然所得,其葉形酷似佛手,故名「佛手」。民間所說的「茶佛一味」,也是從佛手茶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