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
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澳大利亞》。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以及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澳大利亞」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是學生在學習了多個國家和地區之後的又一個區域地理的內容。在教材的內容上,沒有直接介紹澳大利亞地理特徵,而是選取了幾個極具特色的標題,例如「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這些標題當中隱含著澳大利亞重要的地理特徵。這樣一個標題設計既可以吸引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二、說學情
在分析完教材之後,簡單的分析一下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所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他們思維還不夠寬泛,地理視野較窄,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
所以針對以上的學生特點,教材的特點,以及新課標的理念,我設定如下的教學目標(過渡)。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出澳大利亞古老物種以及物種獨有性的原因。
2.知道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簡要分析其與自然條件和農牧業生產、分布的關係。
3.結合地圖和資料,聯繫澳大利亞自然條件,分析工礦業發展的優勢條件和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培養自學能力,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討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澳大利亞牧羊帶的分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體會因地制宜的理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況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確定,我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澳大利亞發展農牧業和工礦業的條件和特點。
我的難點是:
體會澳大利亞因地制宜發展養羊業的理念。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上述目標,我採用合作探究式法、地圖法、以及小組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闡述我的整個教學過程(過渡)。
環節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導入。我將利用多媒體播放澳大利亞的風光錄像,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對澳大利亞的探究渴望,同時將學生帶入情境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世界化石博物館
1.位置特點
【觀察位置】
通過給學生展示澳大利亞在世界的位置圖,學生讀圖得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從地圖中獲取分析、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古老的動植物
播放《雪梨野生動物園》視頻並出示圖文資料: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其中有9000種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佔植物總數的75%;有鳥類650種,450種是特有的,佔鳥類總數的69%。全球有袋類動物150種,南美洲只有幾種,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提問: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剛才看到的這些動物,都是澳大利亞特有的,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結合《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圖、《大陸漂移示意圖》和補充材料分析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的原因。
【設計意圖】播放視頻,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視頻中獲取地理信息。利用文字資料,讓學生整體感知澳大利亞的古老生物。引導學生利用地圖,探究其古老生物的形成原因。
(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1.察「顏」觀「色」——看地形
教師PPT展示《澳大利亞地形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1)澳大利亞有哪些地形單元?分布有什麼特點?
(2)就地形而言,那些地區適合放牧?
【學生活動】學生通過讀圖得到:
(1)澳大利亞的地形有高原、平原和山地。在分布上西部為廣闊的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為大分水嶺。
(2)平原地區、中部高原地區。
【教師總結】從澳大利亞的地形圖我們看到,大部分地區以綠色和淺褐色為主,而且顏色變化少,根據圖例可知澳大利亞地勢較低,起伏較小,平原和高原廣闊,從地形方面考慮對農業是非常有利的。那麼除了地形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對澳大利亞發展農業有利呢?
2.明眸慧眼——找氣候
教師PPT展示《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和《澳大利亞年降水量分布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澳大利亞的氣候有什麼特點?
(2)澳大利亞降水分布規律?
【學生回答】澳大利亞以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降水南北多,中部少。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澳大利亞氣候以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東部、南部沿海地帶氣候相對溼潤。東南部、西南部降水較多,利於農牧業發展,中部地區雖降水少,但地下水豐富,也適合畜牧業發展。所以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對農牧業發展提供了優良條件。
3.做一個精明的農場主——因地制宜
【情境創設】如果你是位澳大利亞牧場主,從地形、氣候角度考慮,你會把牧場布局何處?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並展示得到澳大利亞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了農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