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黃維民,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北大學國際公共事務研究中心主任。曾受國家教育部派遣赴土耳其安卡拉大學做高級訪問者。其代表著作有:《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
從奧斯曼民族到泛突厥主義
記者:土耳其國土面積只有78萬平方千米,人口7200萬人,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它並不是一個大國?
黃維民:中國人可能是這麼認為,但它在中東地區,在歐洲都算是大國了。從它的人口、從它的面積來說,都比較大。
記者:但是我們知道在歷史上的土耳其是一個跟中華帝國同等級的大國。
黃維民:對。它的歷史上曾經建了奧斯曼帝國,那個時候它橫跨歐亞非地區。現在的歐洲部分地區都是它的統治範圍,它最輝煌的時候,它的軍隊已經打到奧地利的維也納。在北非也很輝煌,中東地區的除了伊朗,包括猶太人都被徵服了,而且時間比較長,將近五百年。當然從現在來說,它和中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近代到十九世紀以後開始沒落了。特別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它整個就解體了。
記者:我們知道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它和中國的朝貢制度一樣,有一個米勒特製度?
黃維民:米勒特製度用現代語言就好象一個自治區一樣。奧斯曼帝國建立之後,它是一個多民族的帝國,突厥人徵服統治很多其他的民族。他統治這個民族之後,就形成了米勒特製度。由被統治的民族有他們自己的領袖、社區來管理。米勒特製度的形成和奧斯曼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一定的關係。
記者:這些被統治民族與帝國之間有沒有一些反抗的鬥爭?
黃維民:如果總結歷史,奧斯曼帝國的制度是非常好的,為什麼他能統治五百年?因為他形成了這個制度。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他們對不同民族實行高度的自治,有自己的領袖、有自己的經濟體系,有自己的管理方式,當然他名義上是歸奧斯曼帝國。
記者:到了十九世紀的時候,米勒特的這種制度瓦解了。
黃維民:瓦解了,是受到西方的民主主義思潮的影響。首先這個制度在現在的東歐,到了後期,是阿拉伯人獨立。統治者想拯救奧斯曼帝國,形成過有幾個思潮,第一個思潮是叫奧斯曼思潮。我們全體人都是奧斯曼帝國人。後來這個「奧斯曼民族」也不行,因為他好像也不能夠成為一個紐帶,或者凝聚力的所在。後來他又搞了伊斯蘭信仰,奧斯曼帝國用伊斯蘭信仰來團結力量。後來他也不行了,到了後期奧斯曼帝國就滅亡了,就用突厥民族來統一思想,因為近代是民族主義思潮的時期。
土耳其的安全困境:周邊對其有戒心
記者:從奧斯曼民族到伊斯蘭信仰,再到突厥民族,這個過程可能也是伴隨著奧斯曼帝國不斷的縮小、瓦解?
黃維民:是的。有這個過程。
記者:我們知道現在的土耳其八成都是土耳其族人了,其它都是少數民族。
黃維民:因為我在土耳其呆過,土耳其人從血緣人種上來說,他是混合的。如果你到土耳其去,你會發現他們土耳其人有很多人是黃頭髮黃眼睛,也有很多人是黑頭髮黑眼睛。因為他有五百年多民族的統治歷史。這其中包括和歐洲人、亞洲人。
記者:剛才我們講到土耳其在奧斯曼帝國在瓦解的過程中,可能為了維系統治,和其它國內民族之間會有很多衝突,包括我們知道的亞美尼亞的大屠殺。這些歷史過程好象使土耳其周邊這些獨立的國家對土耳其都有一種戒心?
黃維民:是的。因為土耳其在歷史上是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國家。其他的包括亞美亞、希臘都是被他統治的。
記者:但是另一方面來講,是不是土耳其也有這種大國的情結,所以才讓周邊的國家對他有所境界?
黃維民:倒還不是這個問題,因為想成為地區大國,作為一個國家來說,這是理想。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對其他民族有威脅,一個國家崛起總會對另外一個國家形成威脅。在國際政治中講這叫安全困境。你為了你的安全,你就要加強軍隊,備戰。就造成了對別人的不安全,我們稱為安全困境。別人也會加強軍備、擴軍備戰。
(責任編輯:徐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