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豪眾多,最具代表的就要數香港的四大家族,鄭裕彤、李兆基、郭得勝、李嘉誠。不過四大家族中,第一代人已經走了兩位,只剩下李兆基和李嘉誠兩位。李兆基和李嘉誠今年都已經91歲高齡,李兆基比李嘉誠大5個月,李兆基2月生人,李嘉誠7月生人。
四大家族別說是第一代人謝幕,第二代人都已經把交接棒傳給了第三代繼承人。最近鄭裕彤家族的長子長孫鄭志剛,宣布將新世界28萬平方米土地捐給慈善機構,用於興建住宅,解決香港人的居住問題。
鄭家第三代掌門人居然把大面積的土地捐了出去,這是誰也想不到的,畢竟他們祖輩在位時從來都沒有這麼幹過。當然,既然是新世界的董事長這麼做,誰也幹預不了,不過很多人因此猜測,「富三代」上位後會不會對四大家族的格局產生影響?他們會把家族命運引向何方?
四大家族的起步明顯不同,李兆基一出生就是富二代,他的父親在廣東有一家金店和一家銀店,還有其他的外匯生意。李兆基6歲就跟著父親學做生意,15歲的時候已經能處理生意上的一些事務。
李嘉誠跟李兆基同年,但他小時候可沒那麼幸運,15歲時還寄人籬下,當時父親也因病離世。迫於生計,李嘉誠不得已到舅舅家的鐘表店打工,但舅舅似乎並不待見他。
鄭裕彤的路也算是好走,15歲時來到澳門投靠父親的朋友周至元,周至元也就是周大福的創始人。鄭裕彤在他那裡表現很不錯,18歲就成為了周大福的主管。由於他能力突出,再加上周至元沒有兒子,因此就把唯一的女兒許配給鄭裕彤,鄭裕彤繼承了周大福後,花了一生的時間把周大福發揚光大。可以說周至元沒有看錯人,也可以說鄭裕彤命好,年紀輕輕就碰上了多金的老丈人。
郭得勝與其他三人相比,則完全是白手起家,40年代時在香港做雜貨生意,生意做得還算不錯。到1952年時,他拿到了日本「YKK拉鏈」的代理權,當時YKK還沒有現在出名,如今YKK已經是年入488億人民幣的拉鏈巨頭,郭得勝就是在那時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四大家族雖然起點不同,但是路徑卻十分相似,在從小生意累積到個人第一桶金後,四大家族分別進入了房地產行業、酒店、零售、運輸、金融等業務。
當然由於業務涉及越來越廣泛,四大家族的商業版圖有了不少交集,彼此相互合作,也難免產生摩擦。70年代四大家族相處最為和睦,因為市場足夠大,各自可以在自己的領域賺錢。70年代末,四大家族聯手集資2060萬,開發香港沙田第一城,此項目為他們大賺400億,這也是四大家族唯一一次結盟。
90年代初,李嘉誠和李兆基因為美麗華酒店收購案而站在對立面。美麗華第二代繼承人想要把酒店業務賣給李嘉誠,但李嘉誠想要將品牌拆分,最後美麗華酒店落入了李兆基的手裡。
2002年時,有港商提出建設港珠澳大橋,李嘉誠由於壟斷了香港港口業務,大橋的建成會對業務造成衝擊,因此李嘉誠極力反對。而恒基地產、新世界、信德集團都十分支持,這就造成了李嘉誠與另外三大家族「分庭抗禮」的局面。
雖然商業上有較多摩擦,但是家族事業想要笑到最後,還看繼承人的後續演繹。李兆基有李家傑和李家成兩個兒子,李嘉誠有李澤鉅和李澤楷兩個兒子,而鄭家和郭家的第二代則稍有遜色,兩家都有爆發過家產爭奪戰,如今到了第三代人手中也沒有看出太大的成績。所以很多人還是十分看好兩個李家的發展。
對於香港四大家族的發展,和後續繼承人的表現,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