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20歲的學生,憑啥書法能入國展?網友:誤人子弟!

2021-01-08 二小書法

文 | 王呈祥

不滿20歲的學生,憑啥書法能入國展?憑實力!

書友推送文章:《不滿20歲的學生,憑啥書法能入國展?評委:有清晰的傳統功夫》。看到文中所說的入展作品,我認為:憑實力。

入展作品

就是上圖這件作品。據了解,該作品為《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入展作品,作者名叫李金昊,是吉林建築大學書法學院一八級學生,不滿20歲。

李金昊

為什麼說他憑實力呢?

第一,有古法可依。用收藏界的行話來說,這件作品「大開門」,一看便知取法宋代黃庭堅的《李太白憶舊遊帖》和《諸上座帖》。

第二,用筆不拘泥、結字有度。從首字「吾」到尾字「意」期間沒有絲毫做作的痕跡,可見平時在臨帖上沒少下功夫;起首三字由小至大,排列極為緊湊,第三字最後一筆突然拉長,打破了之前的緊湊,這正是書法中的「密不透風,疏可跑馬」。

局部1

第三,有書法新意。黃庭堅草書字字為營,字與字筆畫與筆畫的連帶不頻繁,作者在此基礎上增加連帶,應該是借用懷素《自敘帖》的筆意;還有,在筆畫上作者加入了篆書的東西,「篆軸氣」使作品有立體感。

第四,便是字外的功夫了——作品內容是作者自撰,難得就難得在這。當今書法愛好者大都喜歡抄寫古人詩詞,鮮有自己的內容,一是受自身知識所限,二是自己寫也麻煩,不如直接「故人西辭黃鶴樓」或「大江東去浪淘盡」來的方便——只需把字練好就行,剩餘的,抄。

局部2

這件作品中的內容,乃作者日常學習書法的感悟,雖如此,但已實屬可貴。全文:「吾於靜時嘗思古人秒在何處,濃墨淡痕間能自出神採,XX之上滿乾坤之象也!近作大草而有所悟:蓋須令機散動X以情緒從勢而書,方能略得古意。」

我偶爾也寫草書,但說實話,這件作品中有三個字我不敢確認,故使用「X」代替(其實可以胡謅的)。

局部3

既有傳承,也有創新,還有字外功夫,入展當屬正常,而且評委對其評價也很高。

中國書協理事陳羲明說:「這幅大草作品筆下有傳統,主要取法宋代黃庭堅,也能看到一些「二王」、懷素的東西,傳統脈絡清晰而順暢。」

中國書協草書委員會委員何開鑫說:「作者對黃庭堅有很好的吸收和化用能力,將黃庭堅草書的奇崛、放縱進行巧妙取捨,別具一格。」

因此,這件作品能夠入展,憑的完全是作者的實力。

入展作品放大

然而,有網友卻不這麼認為。網友說應該先學楷書,待基本功夯實了再學行書和草書,十來歲的年紀就寫草書而且還是大草,無異於拔苗助長,書協讓他入國展就是在誤人子弟。建議是好的,但楷書什麼時候成了草書的基本功的?讓人疑惑。

史料記載,楷書始於漢末三國,而再此之前草書已經完善,東漢張芝的《冠軍帖》就是例子。說楷書是草書的基本功,這不是要讓張芝再活個幾十年,待楷書出現,學過楷書再寫草書《冠軍帖》嗎?前車之鑑變成後車之鑑,豈不可笑?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雅致的行書,入12屆書法國展,看作者如何「炫技」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上,山東聊城書法家趙書陣的行書作品入展。趙書陣是近些年在創作上成長很快的山東書家,一手蘊藉雅致的二王風格的行書,很能見功力。在當下眾多取法「二王」一脈的作品中,此作能以精緻爽利的用筆,中和雅正而富變化的結字脫穎而出,當在情理之中。趙書陣十二屆國展入展作品抄錄的是蘇東坡題跋數則。宋人小品文文辭雋永,很適合用小字行草書來抄錄,所以在現在的國展上,出現很多類似的作品。宋人的文辭,加上二王書風,儼然成為流行趨勢。
  • 胡飛看淡國展沉澱文人氣 書法不能達意,筆墨就是枯萎的
    但畢業後,我並沒有如他人期望,進入金融企業、找份安穩的工作,而是做和自己愛好相關的事,開了書法培訓班。一開始書法班沒有生源,我就搬個桌子到西北湖廣場去寫字、做宣傳。第一年我拼命地寫字,寫了一年就上了國展,所以我的書法跟我的書法培訓班是同步進行的。記者:2013年一舉入國展,讓圈內人都知道了您的存在,當時的心態如何?
  • 十二屆國展三體入展者楊科雲談書法:書法之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楊科雲入展十二屆國展行書作品《吾心齋自書臨池思語十一則》作品局部楊科雲入展十二屆國展行書作品《吾心齋自書臨池思語十一則》創作手記:「根植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此當下習書之要旨,十二屆國展以此為旨,不負時代,乃展現綜合素養之關鍵展覽,其境之高,實為不朽盛事。
  • 8尺整紙、16釐米單字,他以「大作」入書法國展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上,湖北書家謝紅兵以楷書入展。平日謝紅兵涉獵的書體較多,為何他選擇楷書投稿?本也擅長小楷的他,為何又選擇大字楷書呢?在他的《創作手記》中,對這些問題做了回答,從中我們也可以學到投稿的技巧。
  • 書法國展上的歐體楷書,為何更青睞小歐?
    常有人說,寫唐楷難以入國展,其實這只是片面的認識。且不說在歷屆國展都能出現的褚遂良、顏真卿系列的作品,在十二屆國展上還出現了一件柳體作品。在當下的書法展覽中,有個現象就是取法精純的作品越來越受關注。局部一個出生在官二代又是位及「翰墨之冠」的超級大書家的家庭裡,真是「蝦掉進開水——不紅都不行了」,無可置疑,小歐受到的是最好的書法教育而且用功異常才能出後世稱譽的「大小二歐」,君不見書法史以父子皆善齊名傳世的也不過只有二王二歐二米數對最為顯赫著名
  • 國展上的書法,為何難以動人?裝腔作勢,失去藝術本真
    12屆書法國展現場書家在這種狀態和條件下,正處於創作的最佳時機,往往能超常發揮,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當年蘭亭雅集,王羲之的《蘭亭序》便是在這種狀態下創作出來的。12屆書法國展作品我們今天在展廳中看到成千上萬件製作精緻乃至「鴻篇巨製」的書法作品,卻難得有如《祭侄文稿》《自敘帖》《寒食帖》乃至八大、弘一等那些自然真實、質樸無華的尺幅之作感人至深而過目難忘
  • 10種書法作品,可入國展|書法|書法作品|展覽|筆法
    此前,書法思考和大家聊到了書法參賽獲獎的技巧,今天,給大家分析中國書法國展的10大發展趨勢,換言之,什麼樣的作品,可以入展?而要臻至後者,則舍宗法文人經典書法而無它。因而在世紀之交出現了宏揚文人經典書法的「新文人書法」的呼籲倡導和討論。特別是在中國書協以注重傳統精華「蘭亭獎」的舉辦和廣大書家功力學養的提高,一向被視為畏途的經典書法開始被當代書人所重視和效法。二十一世紀以來,展廳書法的主體宗法風潮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民間書獵奇轉向了對經典書法的宗法、挖掘和時代闡發。
  • 14字「陪襯」楷書作品入了國展,這是啥路子,顏楷格調筆墨有張力
    國展是很多書法家嚮往的神聖殿堂,尤其是以楷書主打的書法家們,更是翹首以盼,希望以楷書撬開國展的大門,可是往往事與願違,而他卻輕鬆拿下,並且是首次以唐楷的形式投稿,沒曾想,14字的「陪襯」楷書作品入了國展,很多人感覺到這是意外,可是卻是現實,這位幸運的書法家就是董文科,雖然在書壇已是小有名氣
  • 「畫同樣的妝,穿同樣的裳」,國展書法,滿是「精緻利己」
    十二屆國展行草書展區開幕式我把這種感受告訴了書道朋友,和他們討論。有人說,老兄,你是沒有入展,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吧?這些年,很多展覽讓我覺得遺憾,是我們書法進步了,貼近甚至超越了經典,還是我們在經典面前缺乏想像?我們當下的書寫技能應該說超過了過去,但若你打開過去的作品集,卻能看到一種原創性及個性的追求。而當下的作品就好像上臺的合唱演員,化的同樣的妝,穿著同樣的衣服,唱的是同樣的歌!這個是書法嗎?
  • 厚重濮陽:濮陽市30歲青年書法家王傑楷書作品入選國展
    、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潘善助先生在《書法報》撰文說,十二屆國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幅柳公權楷書作品入展。多少年來,書法國展風雲變幻,書法風潮不停地變化著,從殘紙風到王鐸風,從二王風到米芾風,從嶧山碑風到黃庭堅風……曾幾何時,楷書不如行書、草書受寵。而在入國展的楷書作品中,比較受青睞的是小楷和魏碑,倒是楷書最為成熟的唐楷,一直以來表現平平,尤其是柳公權楷書幾乎無緣於國展。我們說,國展作為全國書法界除了蘭亭獎以外最權威的一項國家級展覽活動,它所具有的導向性是顯而易見的。
  • 從草書小白,到12屆書法國展入展,他只用了1年
    在十二屆書法國展上,湖北武漢小夥鄭通斌一草書入展。他的作品能夠入展,有幾點特別不易:一是小夥年輕,1997年出生的;二是他雖學書法時間不短,但草書才學1年;三是他的作品三易其稿,臨截稿時發現漏了大段文字,幸虧採取了補救措施。
  • 廣東90後書法家入國展,「寫意式」書風,大氣豪邁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上,書法家郭豪的行書作品入展。郭豪是一位廣東籍的書法家,在此之前,他還曾入展過全國第四屆草書作品展、全國第二屆行書作品展。更令人欣喜的是,他是位90後書法家,出生於1990年。如此年輕,就能在全國書法大展上取得這麼多成績,的確實力非凡。
  • 他一生悲催,卻在200年後,成為國展最受歡迎的書法家
    他在書法、繪畫、篆刻領域均屬開路先鋒,其書法更是篆、隸、楷、行書皆有成就。他以睿智的眼光和超凡的膽識,率先以魏碑入行書,成為魏體行書的開山鼻祖。趙之謙行書趙之謙在多種書體上取得的成就都很高,以至於再現在的書法國展上,每種書體的入展作品中都有取法於他的作品出現,這在書法史上是很少見的。
  • 8尺整紙,2000餘字,這件書法國展的楷書作品真費事
    十二屆國展創作手記■江中元今年3月份中國文聯、中國書法家協會發布舉辦《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四年一屆的書法奧林匹克終於來了,入國展是每一位書法人的夢想!江中元十二屆國展入展作品我也和所有的朋友們一樣開始各種準備。3月20日徵稿,7月20日截稿,一共四個月時間,時間緊任務重。
  • 丁修明入展國展的榜書對聯,厚重靈動兼而顧之,用筆變化歷歷在目
    浙江丁修明入展十二屆國展的對聯編輯釋文:池亭戲墨,竹館聽琴。丁修明的這幅對聯寫在八尺紙上,每個字在縱向上佔二尺的高度,屬於榜書大字。所以,擅長寫大字的書法家都學過顏真卿書法。丁修明的此作點畫厚重靈動,從顏體汲取了許多營養,尤其是落款一望而知是顏體行書。在歷史上,因造紙技術的限制,可以說明清以前的傳統書法墨跡幾乎沒有大字。大字不同於小字,大字首重氣勢,要厚重,要壓得住紙。在當代,已故書法家沙孟海的榜書無出其右。
  • 吳門有戲:中國書法名城蘇州入展12屆國展精英帖(七、習書之樂)
    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到了近世,民國間梁任公、于右任也有類似精闢的表述。梁任公在1926年為清華學校教職員書法研究會作的《書法指導》講演中明確指出「書法是最優美最便利的娛樂工具」「寫字雖不是第一項的娛樂,然不失為第一等的娛樂。」進而論述了「寫字有線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現個性的美」,而且「各種美術之中,以寫字為最高。」于右任也認為「寫字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樂趣。」
  • 魏碑書法大賽特等獎作品,是「醜書」嗎?請看作者早期的作品
    這些天,剛剛結束的雲崗杯魏碑書法大賽評出的特等獎作品,成了大家爭論的焦點。主要是因為這件作品,除了評委,很少有人看得懂。雲崗杯魏碑書法大賽特等獎作品筆者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但對魏碑研究了解甚少,所以評論定會偏頗,不評論,只說一句總體感受:猛一看,這是啥?不好看!
  • 11歲孩子的歐楷端莊清秀,網友評:對傳統書法要有敬畏之心
    寫這幅字的時候,他才10歲,1個10歲的孩子把歐楷寫成這樣很不錯了,筆畫間講究法度,字體險峻秀美,了解書畫的朋友都知道,歐楷是正楷的一種流派風格,是以楷書唐四家之首歐陽詢為重要代表人物的一種書法傳承。他叫關星陸,2005年生於澳門,4歲開始跟隨他父學習書法,今年也就15歲,在網絡上搜索一下,關星陸只要參賽肯定獲獎。4歲開始練習書法,寫這些作品的時候也就11歲,筆畫間能看出頗具功底,書法質地清秀。能感覺出,這孩子是懷著對傳統書法的敬仰之心在寫,寫得傳統,端正,有精神,一絲不苟。
  • 國展西、地鐵旁,天津樓市又一新板塊啟動!憑啥截胡海教園?
    目前,與天津大道平行、連通新國展與外環線的一條全新大道——海沽道,建設已接近尾聲。 周邊其餘的國展路、東文南路、天津大道會展輔路等,在新國展投入使用前也都必須建成通車,屆時將形成四通八達的路網體系。 至於地鐵,更是早早地建好等待著新國展的落成。
  • 南科大教授演講飆黃段子引女學生不滿:您說的啥意思?
    「黃段子」這種開車行為常見與朋友聊天之中,在公眾場合尤其是課堂上那可就有些傷大雅了,可是最近在香港科技大學的深圳校區,一位教授竟然在演講時飆出黃段子,震驚四座,更引起了課堂上女學生的不滿,看看他都說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