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下水道發展 汙染控制策略及相關前沿水汙染控制技術

2021-01-16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1.日本下水道發展歷程

日本的下水道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初始階段的主要建設目標是保持土地的清潔,因此只進行簡單的汙水和雨水處理。日本第一個下水道系統於1884年在神田地區建成,1900年日本制定了最早的下水道法。隨後,日本於1922年設立了第一座汙水處理廠:東京三河島汙水處理廠。隨著二戰後人口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用水需求急劇擴大,下水道的建設需求也隨之增加。

因此日本下水道發展進入第二階段的標誌是1958年制定的新下水道法,其中將下水道的建設目的提升為「城市的健康發展」和「提高公共衛生水平」。由於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以「水俁病」為首的多種公害事件,政府將下水道法增加了「保護公共水域水質」條目,並促使日本下水道發展進入到第三階段(1970年後)。

1970年日本召開了第64屆臨時國會(即「公害國會」),一次性通過了14部環境法律, 1970年後,下水道得到了極大的普及,日本的整體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1970年的日本下水道的普及率由1961年的6%提升到了16%。此後一直穩步提升,至今達到了78.8%。90年代起,日本汙水處理人口普及率也一直穩步提升。2005年開始,隨著淨化槽與農業集落排水處理設施等的出現,使該普及率進一步得到提升,至2018年末已達90.9%(圖1)。其中在100萬以上人口規模的城市的普及率達到99.6%。使用下水道的人口佔比99.2%,淨化槽等佔比0.3%。可以看出,城市規模越大,汙水處理普及率越高,使用下水道人口佔比越高。城市規模越小,使用淨化槽和農村集合排水方式處理汙水佔比越高。同時,日本的環境標準達標率也持續穩步提升,至今超過90%。

近年來隨著暴雨頻發、地震、溫室效應的不斷加劇,以及下水道設施老發、合流制溢流、及人手不足等問題,是日本下水道的發展與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2.現階段日本下水道系統管理情況的介紹

為了改善生活用水、生活雜排水的處理情況,日本政府制定了關於下水道和下水道相關設施的「汙水處理設施」的整備計劃:由農林水產省負責農業集落排水設施、環境省負責合併處理淨化槽、國土交通省負責公共下水道,分別進行相應的事業支援。同時,作為事業主體的地方公共團體,考慮到各汙水的處理設施特性、經濟性等,制定「都道府縣規劃」,總結出適合地區建設的最佳處理方式。經濟上基本考慮了耐用年數的建設費用,以及維持管理費總成本。同時,各都道府縣在規劃制定時也需要各市町村參與討論。在明確分工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確立和推進各種建設框架。同時,根據下水道法,為達到水質環境標準,跨越兩個以上市町村水域時,都道府縣有必要制定跨流域下水道綜合整備計劃。其中,在流域綜合下水道發展計劃綱要中,為達到環境標準水質所必要的汙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與水量,需要在下水道處理過程中,減少在流域內發生的汙染負荷,達到滿足環境標準的要求。日本所有公共水域都需要遵守關於水質環境標準中涉及居民健康的部分,而出於生活環境保護目的的環境標準,各公共用水域(河川、湖沼、海域)根據相應的水域類型(自來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水產、環境保護等用水利用目的)適用的相關標準進行汙水處理。

3.琵琶湖流域下水道案例介紹

3.1 琵琶湖介紹及琵琶湖流域總規劃

琵琶湖是滋賀縣、京都府、大阪府、兵庫縣1450萬人的水源地。湖泊面積:約670.25km2,總蓄水量:約275億m3(其中北湖:約273億m3南湖:約2億m3),水深最大達到103.58m,平均水深約41米。其中北湖43m,南湖4m。1970年代,由於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琵琶湖的藻類增殖出現異常。1977年,琵琶湖發生了淡水赤潮;1983年出現了藻類爆發事件。為了防止赤潮,抑制使用含有磷的洗滌劑,市民發動了「禁止使用含磷肥皂/洗滌劑」運動,敦促政府制定了防止富營養化的有關條例並於1980年發布條例,滋賀縣內不得出售含有磷的洗滌劑,並在日本首次對工廠廢水排放中氮、磷的濃度進行限制。

下水道業務雖然是市政業務,但是為了有效地保護河流,湖泊和海洋地區的水質,必須在流域進行區域合作。因此,流域內製定更高級別的規劃,以達到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質的相關環境標準。計劃以20到30年為期,為達到並維持水質環境標準,制定包括除汙水處理以外的措施,並將其反映在汙水處理工程中,大約每10年進行一次檢查。

實行流域總體管理規劃(水質環境標準檢查):將排放源分為生活源,工業源,農業源和自然源(森林等),調查從現在到未來的人口數量,農場數量和牲畜數量,以及廢水和汙染負荷的數量,計算(BOD,COD,T-N,T-P)。為了達到水質環境標準,使用上述數據預測公共水域中的汙染負荷,並確定達到河流和琵琶湖水質環境標準所需的下遊汙水的排放量和處理方法,以及需要減少的負荷目標計劃。

3.2 滋賀縣下水道設施

1969年底大津市公共下水管道開始服務,而縣域下水道始於1982年,目前的下水道普及率達98%,隨著湖南中部(1982)、東北(1991)、湖西(1984)、高島(1997)四個汙水處理廠的投入使用,滋賀縣下水道利用人口數量迅速增加,滋賀縣汙水處理人口的覆蓋率(包括集體和個人類型)於2000年前後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於2018年底已達98.7%,在日本47個縣中排在第三位(全日本覆蓋率為79.3%)。針對農村地區的20戶或1000人以下的217個區域實行農村排水集落處理方式;並逐步推廣合併淨化槽在單獨村戶汙水處理中的應用。

3.3 滋賀縣水體水質變化

隨著下水道系統的普及,未處理汙染物排放量的顯著減少,以及汙水處理廠的處理水平的提高,琵琶湖的水質得到了改善。但從農田和牲畜等其他來源流入琵琶湖的汙染物的流入量幾乎沒有變化,因此面源汙染控制也是日本未來面臨的重要課題。同時,隨著琵琶湖汙染負荷的削減,其入湖河流水質也得到迅速改善。

4.日本下水道汙染控制技術介紹

4.1 合流制溢流汙染控制

圖6為合流式下水道改善工程的示意圖。儲存管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主要儲存雨天合流制溢流汙水,而下段為普通汙水管,上段蓄留合流下水,再由水再生中心處理後放水。下段是汙水管,可以實現到水再生中心的自然流出。

高速混凝處理技術的目的是減少SS/BOD的汙染負荷。其處理流程如下:合流雨水依次進入加入無機混凝劑的凝集槽、加入細砂的注入槽、加入高分子混凝劑的混合槽,再經由沉澱槽,最後進行氯消毒排出。以流入水的濁度為指標調節混凝劑的添加量。其中雨水貯留管在當發生2 mm/ h及以上的降雨時進行攔截。此技術實際應用的汙水處理廠設計覆蓋人口105300人,計劃面積1471公頃(內合流式155公頃),晴天最大處理能力88,400m/日,高速混凝沉澱處理能力74,448m/日。

4.2 汙水汙泥的資源及能源回收利用

近年來,日本汙水汙泥通過技術開發成為可再生能源。汙水汙泥中含有80%的有機成分。有機成分可以通過下水道沼氣及汙泥固型燃料等,轉化為能源利用;也可以轉化為肥料或作為土壤改良材料,進行綠色農田建設。其餘的無機成分則可以添加或製成水泥原料、磚、骨材等。汙泥的集中利用將有效提高其重新參與物質循環的效率。

截至2018年末,日本汙水汙泥的能源、農業再利用率達35%,其中能源利用佔24%,包括佔16%的沼氣和佔8%的汙泥燃料、焚燒廢熱利用等;農業利用佔10%。未能作為生物質利用的還有65%,而在日本全國的汙水處理廠產生的汙泥,總共擁有能發電約110萬戶的電力的能源,政府將進一步採取利用措施,增加使用效率。自2012年引入上網電價(FIT)系統以來,沼氣發電的引入已迅速發展,現在已在100多個地區引入。另一方面,汙泥焚燒發電的示範也是一個新的研究項目。比如1. 和歌山縣和歌山市設置的階梯式焚燒爐(由京都大學,日本下水道事業團,西原環境株式會社等聯合開發,處理能力35噸/天,發電能力:100kWh/h),2.大阪池田工廠流化焚燒爐,處理能力25噸/天,發電能力25kWh/h。

4.3 再生水的利用

2017年度,日本的再生水利用率僅為1.4%左右,近年來一直持平。一半以上用作環境用水,例如景觀用水和河道維護用水。其次作為城市用水佔20%;雖然國外常見的農業用水佔比不到10%,但近年來用於農業灌溉的應用實例也在逐漸提高。例如由京都大學,西原環境,東京設計公司設計的衝繩縣糸滿市再生水工程通過超濾膜過濾與紫外線消毒方式,將再生水用作農業用水。而東京都芝浦工廠則通過臭氧+陶瓷膜過濾手段將再生水用作城市用水。

4.4 磷的回收

日本幾乎所有磷都依賴進口,但其有效利用量約為10%(主要是堆肥),同時日本約有10%的磷進口量流入下水道。因此,從汙泥中再生磷並供給農業使用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兵庫縣神戶市從消化的汙泥中以MAP的形式回收,並用作大米和葡萄的肥料;岐阜縣岐阜市磷回收工程通過鹼抽提法從焚燒的灰渣中回收磷、並作為肥料出售。

4.5 技術示範項目(B-DASH項目)介紹

日本中央政府將主動在地方政府領域建立關於下水道的創新技術的大規模設施,以進行技術驗證,創建和發布指南及在全國範圍內部署。自2011財政年度以來,一直在實施下水道創新技術示範項目(B-DASH項目)。到2019財政年度,採用45種技術(全面示範)。國立土地與基礎設施管理學院的網站上已經發布了24條準則。到目前為止已成為準則的B-DASH技術包括水處理技術、汙泥處理技術、管道技術、以及防洪對策等。

報告人介紹

報告人賀凱本科,碩士,博士分別畢業於南開大學(2009年),清華大學(2012年),和京都大學(2016年)環境工程專業。博士畢業後於2016年10月-2020年3月期間在京都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並於2020年4月開始作為京都大學流域圈綜合環境質研究中心環境質預見分野助理教授開展研究教學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JSPS,日本文部科學省 日本學術振興會)基金和分擔多項日本財團合作研究基金,並作為項目組成員參與日本環境省環境研究綜合推進基金等,並擔任日本學術振興會科研基金審查委員會候補委員,日本水環境學會會員,京都大學環境衛生工學研究會會員等。

研究機構介紹

京都大學流域圈綜合環境質研究中心坐落於日本滋賀縣琵琶湖畔,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設置的京都大學水質汙染控制實驗室,歷經50年發展,京都大學流域圈綜合環境質研究中心成為了日本學術振興會重點大學交流項目, 京都大學全球卓越教育研究據點項目,國際人間安全保障工學項目,環境管理人才育成國際據點項目等國際合作人才培養項目的重要參加單位,並且是日本環境研究體系中產官學合作的重要組成單位。在環境標準和環境政策(如,水質指標及標準制定,新興汙染物毒性評價等)上,同日本環境省,日本國土交通省等日本政府機構開展了緊密合作;在新型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的開發上,同三菱電機,METAWATER,前澤工業,日立等日本著名企業進行合作研究,其中多項技術被列入日本國土交通省的下水道革新技術實證項目中進行推廣。

原標題:賀凱:日本下水道發展,汙染控制策略及相關前沿水汙染控制技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湖南大學教授左健:日本下水道體系建設—制度、技術和思考
    在論壇上,左健博士從目標、課題、對策幾個方面,對日本的下水道體系建設的對比研究成果進行了分享。相關閱讀左健:中日比較後對中國大城市全面推進垃圾乾濕分類的再思考左健:日本廢棄物處理的歷史和現狀——課題和措施「不以事小而不為,不以事小而為之,在水環境治理上,不論事情多小,只要是有益的,就要全力以赴,同樣,不論事情多小,只要是有害的,就要儘量避免。
  • 構建湖泊富營養化控制成套技術 支撐太湖流域水汙染治理與管理
    分析已有的太湖治理成效,發現太湖流域水汙染治理與管理具有複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需要形成自己的模式;隨著國家「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全面實施,流域水汙染治理急需科技支撐,流域地方迫切需要基於環境、經濟和社會統籌和優化的流域水汙染治理集成技術並實施有效的應用與推廣。
  • 安陽應急處置濁漳河水汙染 部分水體汙染得控制
    安陽應急處置濁漳河水汙染 部分水體汙染得控制   中新網安陽1月10日電(師紅壘)據安陽市環保局1月10日消息,山西苯胺洩漏濁漳河上遊水汙染波及安陽現象已得到逐步控制。
  • 全國水環境汙染控制與 生態修復技術高級研討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全國水環境汙染控制與 生態修復技術高級研討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環境分會 2019 年學術年會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水汙染問題,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持續改善勢頭,但是,水汙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 提質增效參考:以水環境改善為目標的日本下水道體系建設
    日本的下水道體系從上世紀70年代起,以流域水環境改善為目標進行建設和發展,形成了現今的流域下水道設施和管理體系。本文是有關日本下水道體系建設的制度篇,由日本東京都下水道局前副局長黑住光浩博士及湖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左健博士共同撰寫,從法律法規、流域下水道整治計劃和實施、總量控制幾個方面對日本的流域下水道體系進行了介紹。
  • 美國合流制溢流汙染控制灰綠設施結合的經驗
    我國一些學者也從策略與決策、系統構建、技術措施、模型模擬等不同方面,進行了綜合灰色和綠色基礎設施控制CSO汙染的相關研究。基於雨汙分流推進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該市發布的《可持續發展規劃2030》指出,在短期階段繼續實施「合流制面積削減計劃」,並遵守NPDES排放許可證的相關要求;在長期階段通過比較調蓄、LID、雨汙分流等技術措施,制定更經濟高效的控制方案。截止到2014年,該市的雨汙分流改造由於施工及資金困難僅完成了0.057km2,每年仍有50~70次溢流,嚴重製約水環境改善。
  • 明陽智能:公司將控制策略與前沿技術融合,致力於推進無人值守智慧...
    同時,公司將控制策略與網際網路技術、大數據、 雲存儲前沿技術融合,進行資源評估、定製化設計、風電場優化、智能風場管理,致力於推進無人值守智慧風電場建設。來源: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
  • 《醫療廢物處理處置汙染控制標準》(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固廢網訊:北極星固廢網獲悉,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徵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醫療廢物處理處置汙染控制標準》(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本標準規定了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的選址要求、技術要求、汙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運行要求、監測要求、實施與監督等內容。
  • 熊永蘭張志強曲建升:加強流域水資源管理 嚴控河流汙染
    本文基於對國際河流汙染治理案例的調查和我國水汙染形勢與趨勢的分析,提出應從加強流域管理的角度全面控制我國水汙染問題,促進人水和諧。國際河流汙染治理典型案例1.歐洲萊茵河水汙染治理。德國的萊茵河是目前世界上跨界流域治理汙染最成功的一條河流。
  • 微生物製劑治理水汙染技術來到中國
    多年來雖然用過不同的治理方法,然而水汙染問題仍然十分嚴峻。不久前,環保科研工作者在烏龍潭中截出2000立方米水體,在其中投放了一種名為「利蒙LLMO」的微生物製劑,不到10天的時間,潭水開始變清,能見度從42釐米增加到1米,水不臭了,作為富氧化標誌的藻類也減少了。這是用微生物技術治理水汙染的一個成功例子。
  • 第九屆食品微生物檢測與控制技術交流會在上海舉行(下)
    具體內容如下:  一、實驗室管理專場   實驗室管理專場中,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前沿計量科學中心主任傅博強先生、瀋陽海關技術中心王金玲博士、3M中國有限公司資深技術工程師黃炎博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何豔玲女士、上海海關食品中心室主任李曉虹女士、合肥天麥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主管王世福先生、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趙勇教授分別做了精彩發言
  • 【環保手抄報】控制餐飲業油煙汙染相關法律法規
    >【環保手抄報】控制餐飲業油煙汙染相關法律法規2012-07-05 09:23:3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第29條:對造成環境嚴重汙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  第9條:國家鼓勵和支持大氣汙染的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大氣汙染防治技術;鼓勵和支持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
  • 看日本遇到水汙染 怎麼避免「無水可喝」
    我們的鄰國日本,是自來水可直接飲用的少數國家之一。不過,日本的自來水也非「刀槍不入」。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06年《水質損害情況等調查報告書》,日本每年有約90處水管道受到水質汙染,約佔全國自來水管道及下水道的5%。  遇到水汙染時,日本如何保證不發生「搶水潮」恐慌?
  •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汙染防治條例
    第三條【原則和基本要求】水汙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工業汙染、城鎮和鄉村生活汙染,防治農業面源汙染,積極推進生態治理和修復,預防、控制和減少水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 日本宮殿般的「世界最大下水道」,是如何建成的?
    及至1970年,政府以「國家公害」之名動議汙水之治,下血本治理城市水汙染和排澇問題時,也是經歷了一場世紀之痛的。這場國家之痛,就是「水俁病」。眾所周知,日本在戰後不消10年功夫,即一躍成世界經濟強國,快速發展的日本,起初也不甚重視環境,大量工業廢水排入地下道,流入海川,侵入魚類海鮮,端到人們餐桌,進入人體內部。
  • 加快海綿城市進程 我國地下水嚴重超採亟待控制
    地下過渡開發猶如飲鴆止渴 我國地下水嚴重超採亟待控制水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財富,它水質好,供給穩定,在地下滲流、貯藏,有多年豐歉調節的作用,還有取用處理成本低的特點,開發地下水,在我國許多地區是開源抗旱的重要措施,特別是隨著人口膨脹與工農業發展,水資源短缺日益嚴重,人們對地下水寄予更多的希望。
  • 馬鞍山市纖維轉盤濾布廠家廠家系統控制要求
    馬鞍山市纖維轉盤濾布廠家廠家系統控制要求 ,「qdvtuv2」江蘇麥通環保專業生產轉盤濾布廠家,設計堅固緊湊,使用壽命長,轉盤濾布廠家過濾器效率高,處理量大;多重脫水。歡迎諮詢!轉盤濾布廠家纖維旋轉過濾器(全浸沒式)的技術特點。
  • 歐美水汙染治理經驗及對北京的啟示
    北京市在水汙染治理中存在著違法不究、執法力度不夠等問題,使得河道連年汙染、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始終無法徹底得到解決。北京是特大型城市,人口規模大,汙染負荷高,水環境承載能力嚴重不足。水環境汙染問題也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應運而生,已成為北京最受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挑戰。目前,水汙染治理問題也是全球性的公共問題。
  • 2017鋼鐵行業煙氣排放控制技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河鋼集團、煙氣多汙染物控制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京津冀鋼鐵行業節能減排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主辦,圍繞當前社會廣泛關注的鋼鐵煙氣汙染防治開展深入交流,共同研究推廣行業先進適用的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共同致力推進區域環境質量改進,促進鋼鐵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及轉型升級。
  • 甘肅省水汙染防治條例
    第三條  水汙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工業汙染、城鎮生活汙染,防治農業面源汙染,推進水生態治理工程建設,預防、控制和減少水環境汙染和水生態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