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這門大炮的原理太簡單,沒有太大科技含量,或者在科技上它已沒有了提升的空間。我今天這樣想,可能180年前清代人也有此想法。參觀完後,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看似很簡單的東西,但技術水平上可以相差巨大,而這種差距恰恰可以決定戰爭的走勢,國家的命運。
首先在大炮的製造工藝上就有明顯差距。清朝當時採用的是泥模鑄造法,而英國人用的是砂型鑄造法和實心鑽膛技術。製造工藝不同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炮膛粗糙度不同,英國大炮炮膛光滑,炮彈和炮膛的間隙小,而我們炮膛粗糙,間隙是英國的2倍。這樣的後果是什麼?我們的炮彈在擊發後不光精度低,而且炮彈受到的摩擦力還大,導致射程小。我們大炮的最遠射程是不超過1.5公裡,而英軍的大炮射程是4.5公裡,也就是1.5公裡外只有英軍打我們的份,我們的炮彈挨不著他們。另外清軍的大炮材質是白口鑄鐵、硬度高、脆性大、不易加工、收縮率高,發射時易炸裂,減振性不強。英軍大炮採用的是灰口鑄鐵、硬度低、脆性小、容易加工、熔點低、流動性好、收縮率小、減震性強。我們的這種材料帶來一個什麼後果,那就是容易炸膛。1835年關天培用60門新大炮做演練,結果10門大炮炸裂,4門不合格,這樣的武器用到現場,不是要敵人的命,而是要自己官兵的命。
在機動性上我們的大炮也很差。英國的大炮是上下左右都能動,我們只能上下動。我們的機動性完全不行,敵人的炮艦橫著跑,跑得快,你就拿它沒辦法,可能我們還在那裡調上下,別人早已跑到炮臺上遊去了。
炮彈的射速上,英國的大炮是3發/2分鐘,我們是1發/6分鐘,別人打了9個炮彈,我們只打1個。相當於被對手狂毆了9拳,我們才打1拳,1拳還沒打準,又被對手狂毆9拳,這仗完全沒法打,與其說是武器,還不如說是一堆看起來像武器的廢鐵。
在炮臺的設計和建造上,差距也很大。我們的炮臺用的是花崗巖大石頭來建造,沒打仗時,看起來是很堅固,有點類似鋼鐵堡壘。打起仗來,才發現完全不是那回事。大炮一炸,石頭瞬間都變成了機槍,炸裂的小石塊都變成了子彈。看見對方炮彈來了,仿佛看見炮臺都變成了機槍了,對方炮彈一落地,機槍開始掃射。可見建造炮臺時的天真想法多害人。另外炮臺設計上也不好,我們的炮臺設計沒有考慮敵人的側面包抄,敵人側面一進攻,炮臺基本裸露任人射擊,別人打開一個缺口,整個炮臺就廢掉了,炮臺設計存在問題,設計太簡單單一。清朝時的西方炮臺是稜堡式防禦炮臺,是由數學和軍事實踐結合的發明,可以交叉火力進行多重防禦打擊,其防禦體系比清朝炮臺科學的多。
火藥也有差距。我們的火藥按硝硫碳—80%、10%、10%的比例,純手工製作、顆粒粗糙、易潮溼、爆炸力低。英軍的火藥按硝硫碳—78%、8%、14%的比例配置,採用先進的機械化工業設備提純、粉碎、拌合、壓制、烘乾,火藥品質優良。
炮彈製造差異。清軍火炮主要發射偏小的球形實心鐵彈,因採用泥範鑄彈、炮彈不圓整、彈體粗糙、腰線突出。而英軍火炮則大量使用新式的爆炸彈和燃燒彈,採用蠟模鑄造,炮彈渾如圓球,威力大。
綜上所述,單單一個大炮,我們的射速低、射程短、精度低、炮彈爆炸威力小,還容易炸膛。從設計製造角度來看,我們的大炮炮膛製造工藝差、材料落後、炮彈製造工藝也差,不光炮彈粗糙,腰際線那裡還突出,火藥製造水平低。可以說別人在玩小米9時,我們還在玩功能機,玩功能機也就罷了,但還知足於功能機很強大,那就麻煩了。
不是專業人員,可能不知道這裡面水的深淺。一個將帥如果不了解這些情況,看見這一門門的巨炮,單從外觀上看以為和別人的沒有什麼不同,我們數量還多,實力相當厲害,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次參觀從純技術的角度讓我感受到了當時的巨大差距!用科學數據分析說話,非常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