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與素食

2020-12-26 佛教在線

在佛教的慈悲理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布施與不殺生。這一思想傳入中國後,不殺生演繹為放生。不僅不殺,還要善待有情眾生。不殺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食素。在中國佛教素食文化傳統中,我們不能不提到歷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薩」——梁武帝蕭衍,他對中國佛教的素食制度建設有著直接的參與和深遠的影響。

梁武帝在位的半個世紀中,大力提倡佛教,寺塔林立,名僧濟濟。我們經常吟誦的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其中有許多寺院就是梁武帝主持修建的。據統計,南梁時的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7萬人。

梁武帝即位第三年,即天監三年(504年)的農曆四月初八,親率道俗兩萬餘人,在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重雲殿作《舍道事佛文》,正式宣布了他對佛教的皈依,並發誓「寧在正法之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他要求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也都信仰佛教。天監十八年(519年),梁武帝還於無礙殿正式受菩薩戒,所以歷史上他有「皇帝菩薩」一稱。

佛教思想對梁武帝的影響很大,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梁武帝的生活甚是節儉,日一蔬食,過午不食,草履葛巾,羅綺不染。50歲後絕房事,遠離嬪妃。他把佛教慈悲戒殺理論和儒家「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的仁恕思想結合起來,不僅自己不食肉,還要求國家祭祀也要戒殺,用蔬菜果品代替原來的豬牛羊等。平日裡,命太醫不得以蟲、畜入藥,織錦不許加入鳥獸之形。這種慈悲觀不僅是對印度佛教戒律的重大發展,而且也極具濃重的中國特色。

梁武帝晚年對佛教更是尊崇有加,不僅大興佛事,啟建水陸法會、拜懺大法會、盂蘭盆會,相傳他還親自編纂了《慈悲道場懺法》(俗稱《梁皇寶懺》或《梁皇懺》),一直流傳至今。他把許多精力投入到佛經的研究中,著有《大品般若經註解》、《大涅槃經講釋》、《淨名經義記》等一些佛經注釋,並親自講經說法。他曾試圖出任大僧正一職來主理全國佛教事務,後因僧眾的反對而未能實現。在佛教史上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梁武帝曾4次捨身寺院,其臣下4次花巨額金錢將其贖回,這在中國佛教史上絕無僅有。

梁武帝還以政治的力量介入僧團的修行生活,專門頒布《斷酒肉文》,集眾僧於佛前發願,立誓「永斷酒肉」。由於他的強力倡導,漢傳佛教僧尼改變了原來食「三淨肉」的習慣,戒酒茹素,清淨口業,素食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傳統。

唐道宣的《廣弘明集》卷二六《慈濟篇》中收有梁武帝的《斷酒肉文》,文中記載了梁武帝於天監十六年(517年)親自主持的兩次制斷酒肉法會以及梁武帝與大臣周舍論斷酒肉的5道敕文。

第一次制斷酒肉法會是在華林園(故址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古臺城內)華林殿舉行的。華林園本是皇宮後庭遊宴之處,但梁武帝啟建道場,莊嚴法事,將這裡改為召集高僧講經說法的神聖之地。當時,1448名僧尼齊集華林園華林殿前廣場,梁武帝以及重要僧官俱至會場,首先由一位法師宣讀《大般涅槃經·四相品》,並提出「食肉者斷大慈種」的主題,再由一名法師講解主旨,最後由一位法師宣讀《斷酒肉文》及梁武帝的旨意,正式向全國的出家人下達詔令,嚴禁飲酒食肉。

為了彰顯佛法大慈大悲的本懷,匡正佛法,梁武帝以「佛法寄囑人王」的護法身份,向全國的僧眾下達禁斷酒肉令:「弟子蕭衍,又敬白大德僧尼、諸義學者、一切寺三官:弟子蕭衍,於十方一切諸佛前,於十方一切尊法前,於十方一切聖僧前,與諸僧尼共申約誓。今日僧眾還寺已後,各各檢勒,使依佛教。若復有飲酒啖肉不如法者,弟子當依王法治問。」這一段話的大意是說,梁武帝與眾僧於佛菩薩前立誓:從今天開始,僧尼回到本寺後,必須清淨身心,遵從各項清規戒律。對於那些仍然耽於酒池肉林不守戒律者,梁武帝將以王法治之。眾食酒肉者,不僅要受到佛門戒律的制裁,還要受到世俗王法的處罰。並在文中非常詳細地進行了開導:如有人說素食很難堅持時,這說明信心薄少。對於信心,宜應自強。如有決定心,菜食何難?菜蔬、魚肉,其實是人心中的一種執著。心若能安,便是甘露上味。心若不安,便是臭穢下食。所以《涅槃經》言:「受食之時,令作子肉想。」視一切人猶如佛想,於諸眾生如父母想。這樣想來,就會歡喜蔬食,而厭惡血腥。如果有人認為「菜蔬冷,令人虛乏。魚肉溫,於人補益」,梁武帝也作了說明:修行人如能皆食菜蔬,就會神明清爽,少於昏疲。而多食魚肉,血腥為法,增長百疾。且神明昏濁,四體沉重。所以執著於肉食其實「是魔境界,行於魔行」。

在第一次法會上,梁武帝與僧眾共同立誓,約定斷食酒肉,並說若自己違犯約定,將受極大惡報;如果僧眾違犯,則將依《涅槃經》的規定命其還俗,之後將再以王法驅策此人。 

然而這樣的禁令並沒有立即得到佛教界的認同,法會之時,便有主管全國佛教的僧正慧明、法寵等人發難,認為「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因為在古印度,僧尼以乞食為主,雖講戒殺,但不絕對禁止食肉,如在南朝最為通行的《十誦律》卷三七就說:「我聽吃三種淨肉。何等三?不見、不聞、不疑。不見者,不自眼見為我故殺是畜生;不聞者,不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兒,是人慈心不能奪畜生命。」僧人的詰難表達了他們不服梁武帝的制斷酒肉之主張。

這樣的結果顯然不為梁武帝所接受,於是7天後又召開了第二次制斷酒肉法會。這次法會共敕請義學僧尼198人,仍於華林園華光殿舉行。法會請了莊嚴寺的法超、奉誠寺的慧辯、光宅寺的寶度3位知名律師,高升法座。梁武帝親自問3位律師,平日裡是如何宣說佛法,令僧眾認為戒律中「無有斷酒肉法,及懺悔食肉法」,致使大家不願執行「禁斷酒肉」的詔令。梁武帝又引用《大般涅槃經》中說不得食一切肉的經文,《涅槃》云:「夫食肉者斷大慈種。」並表示「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一切悉斷,及自死者。」梁武帝與三律師及有疑義的與會法師進行激烈辯論後,再次指出:「《涅槃經》有斷肉,《楞伽經》有斷肉,《央掘摩羅經》亦斷肉,《大雲經》、《縛象經》並斷肉。律若至涅槃,云何無斷肉事?」並再次強調,自即日起,不得再飲酒食肉,並要求「諸僧及領徒眾法師、諸尼及領徒眾者,各還本寺,宣告諸小僧尼,令知此意」。

當日晚間,梁武帝意猶未盡,繼續與大臣周舍論說斷酒肉事,並完成5道敕文。第一道:駁斥法寵法師的言論;第二道:駁斥僧辯律師的言論;第三道:再次申明食肉滅慈悲種子,增長惡業,非沙門釋子所應行;第四道:學問僧食肉,其罪過更大,因為解義而不能如實修行,言行不一又誤導他人,必下地獄;第五道:菩薩人持心戒,無有食眾生之理。乃至於一念飲酒食肉之心,也應斷絕。

儘管佛教界仍有不同的聲音,但在梁武帝響鼓重錘的號令下,禁斷酒肉詔令執行相當成功,南梁境內僧眾不復飲酒食肉。而且稍後的北齊文宣帝即位後,也仿照梁朝之制,詔令齊國境內僧眾「禁斷酒肉」。及至隋唐佛教,僧團不復飲酒食肉。可以說,中國佛教的全麵食素,確是源自梁武帝以世俗的政治力量「制斷酒肉」。事實上,當時的佛教律典中,食素是找不到根據的。在制斷酒肉政策受到質疑之後,梁武帝開始大力推廣載有斷肉戒條的《梵網經》菩薩戒,因為《梵網經》中的四十八輕戒的第二、三條明令禁斷酒肉。經過梁武帝的積極努力,終於成功推行了佛教的全麵食素。自此以後,素食就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色。及至今日,食素、獨身、僧裝依然是漢傳佛教僧團需嚴格遵守的叢林規矩。(文:陳梅)

相關焦點

  • 獨具一格的素食養生系列之一:素食在中國
    在佛教創始初期,也就是釋迦摩尼在世的時候,當時還沒有什麼禁忌,說在佛陀和他的弟子沿街乞討託缽時,常常是遇葷食葷,遇素食素。早期的佛教教義有這麼一個規定,專門為僧眾殺生的肉食是絕對不能食用的,《梵綱經》中有「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不得食五辛:大蒜、蔥、韭、薤、興渠」之說,由此可見,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勸導眾生素食。中國的佛教徒吃素源於南朝梁武帝。據史料記載,梁武帝讀《楞伽經》時,看到佛陀在經典中教誨眾生: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吃眾生肉。
  • 廣州首家高檔素食自助餐廳隆重開業
    以「踐行心文化,打造新素食」為核心價值理念,力求為大乘佛法指引下的大陸素食發展建設添磚加瓦。二、大佛寺重視素食的文化。素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佛教自南北朝時梁武帝時期開始吃素。相傳梁武帝讀《楞伽經》,經雲「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食眾生肉」,他因感動而發願吃長素並推動素食,並影響到整個僧團。前有先人模範,後有歷史傳承。
  • 廣州大佛寺首家高檔素食自助餐廳開業
    首先由耀智大和尚為盛會灑淨,接著進行了開光儀式,隨後大和尚為素食餐館的殊勝開業給大家鼓勁,就辦此素食自助餐館的理念及內涵、素食的文化及意義作慈悲開示。一、素食自助餐館以「萬木同生慈為本,百川共濟愛為懷」為定位,以佛法為核心,以廣府文化創意菜品為基礎,以異國百匯素食料理為特色,通過素食文化的踐行與探索,不斷超越自我,利益大眾,堅持以素食護生為己任,在文化的傳承與技藝的創新中歷練智慧,培養慈悲心。以「踐行心文化,打造新素食」為核心價值理念,力求為大乘佛法指引下的大陸素食發展建設添磚加瓦。二、大佛寺重視素食的文化。
  • 達摩一席話激怒梁武帝,「一葦渡江」後卻讓梁武帝後悔一生!
    達摩祖師來到中國之後,梁武帝對他的大名早已耳聞,就派人把祖師專程請到了金陵。大家都知道,梁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虔誠佛教徒,他一生建寺無數,抄經、度僧、造佛像更是習以為常,所以他覺得自己這輩子已經積累了很大的福報,於是一見達摩就迫不及待的問:祖師啊,我做的這些事此生有多少功德啊?達摩直言:沒有功德。梁武帝又問:為什麼會沒有功德呢?達摩:你所做的這些都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究竟的功德。梁武帝再問:那什麼又是聖諦第一義?達摩:廓然無聖。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往往有人一旦說自己吃素,馬上就會讓人聯想到是不是信佛了,究其原因是人們對素食概念的混淆造成的。確切的講素食是對五穀雜糧的泛稱,中國古時的方士餐風飲露,中醫治病都提倡素食。山谷寺始建於梁武帝時,為寶志禪師首創。相傳:南朝梁時,白鶴道人、寶志和尚兩人都想在此建道場,梁武帝命他們各施神通擇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鶴,寶志拋錫杖,鶴飛在前,將落地時被錫杖飛來聲所驚,止於他處,錫杖卓立此地,寶志即在此建寺,初名「菩提庵。大同二年(536)武帝賜名為山谷寺。禪宗二祖慧可曾在此駐錫,三祖僧璨在此圓寂,肉身葬於寺後,後人稱為三祖寺。
  • 漫談佛教素食習俗
    素食,民間俗稱「吃齋」,「素」是潔白、粗略之義,素食就是不雜魚肉滋味的食物。佛教許多經文中列有反對飲酒、吃肉、吃五辛(蔥、蒜、韭、興渠、薤)的條文。佛教認為「酒為放逸之門」、「肉是斷大慈之種」,飲酒吃肉將帶來種種罪過(有所謂「飲酒十過」、「飲酒三十五過」、「飲酒三十六失」之說)。吃肉喝酒,「即同畜生豺狼禽獸,亦即具殺一切眷屬,飲啖諸親」,罪過可謂大矣。
  • 素食新說:古代素食含義 為何初一、十五要吃素
    「素食」在中國古代的含義並不等於「不吃肉」。漢語「素」字本義是指白色、乾淨和質樸。有專家作過考證,素食在中國古代有三種含義:一是指蔬食,此義與我們現代意義的素食重合;二是指生吃各種瓜果植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天然純素食有相近的地方,區別只是現代人已很難吃上他們理念中的「天然純素食」;第三指無功而食祿,那已是社會學領域中的事,與本文之旨無關。
  • 梁武帝為何餓死在寺廟?文武雙全的梁武帝為何40年不碰女人?
    梁武帝蕭衍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的開國皇帝,他本身也算得上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屬於蘭陵蕭氏,也是南方的名門望族,和當時南齊的皇族有比較親密的關係。而且蕭衍可謂是文武雙全,年紀不大就已經成了南齊的重臣。
  • 原本的佛教並不禁止吃肉,為什麼梁武帝要佛教徒不準吃肉呢?
    禁葷有講究 在印度的佛教,或者說在許多地方的佛教徒,都不是禁止吃肉,而是禁止殺生,而且,他們的飲食習慣中包含了大量的素食,看上去「吃素」而已。 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的和尚就沒有肉吃。
  • 素食與佛教:佛弟子食素與食肉之辯
    編者按:儘管在中國的漢族地區,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素食與佛教似乎一直就存在著一種無可爭議的不解之緣,但同樣幾乎眾所周知的是,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以及東傳日本的佛教均沒有明確要求佛教徒必須素食,素食仿佛只是中國漢傳佛教的一項不共傳統而已。
  • 達摩祖師和梁武帝的故事,可惜了梁武帝,當面不認識佛心印
    老陽按:禪宗,為佛心印,昔者釋加牟尼佛靈山法會拈花微笑,唯有迦葉能知,遂傳於大迦葉,後歷代教外別傳,後達摩祖師,見東方有根基,遂想過來傳法,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梁武帝。所以,達摩祖師說「廓然無聖」,是要梁武帝跳出有、無、凡、聖的窠臼而當下見性。而梁武帝呢?是著相的人呀,你說廓然無聖,連聖也沒有豈不落空?可人家說你是聖人呀!你怎麼說聖人也沒有呢?帝曰:對朕者誰?摩云:不識。梁武帝在有「聖」上著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廓然」二字,所以接下就問:「對朕者誰?」
  • 唐朝飲食男女的素食慈心:《西遊記》美食大餐「庚申齋」
    唐朝飲食男女的素食慈心:《西遊記》美食大餐「庚申齋」又是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宗教文化多在教育人從善如登。於是,他們飲食上,也大有講究,提倡素食慈心:少殺生,少吃肉,素食慈心。不少美食專家,在讀了原著《西遊記》後,會對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取經路上點的素食大呼美味。「源易緣」在通讀《西遊記》時就發現,唐僧取經團隊也確實是地道的素食「吃貨」。(一)比如,在《西遊記》第84回。
  • 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南北朝時虔誠奉佛的梁武帝依《涅槃經·四相品》等經文,制僧尼居士斷酒肉,宗廟薦饈用蔬果,並頒發斷酒肉文,詳敘食肉的過失。如文中云:「經言:若食肉者斷大慈種,何為斷大慈種? 梁武帝會合當時京都的僧尼1448人,延請法師宣講斷酒肉經文,並於佛前宣誓斷食酒肉,由於梁武帝的提倡,在其管轄的江南境內使用政治力量推行,從江南到江北,乃至全中國的寺院都逐漸受其影響。 隋文帝楊堅登位,大力提倡佛教,每興建法會,必沐浴齋戒,誡臣民不食葷腥。隋煬帝楊廣,於智者大師前頂禮受菩薩戒時,亦發誓秉承受持菩薩慈悲護生之戒行。
  • 《「聖諦第一義」與梁武帝的「功德」》補正
    此前信筆作一小文:《「聖諦第一義」與梁武帝的「功德」》,其中,以戲謔之言,就梁武帝「被餓死」的傳說提出質疑,近日略讀宋代祖琇和尚所著《隆興佛教編年通論》,見其卷八中梁武帝一章,也有相關記載:《隆興編年通論》卷8:「太清三年夏四月
  • 【傳說故事】秦德著:娘娘頂與梁武帝的故事
    山頂上原有一座廟,名曰「娘娘廟」,此廟是南朝梁武帝所建。據傳有一次梁武帝兵敗,被官軍從滁州一直追到馬廠。身邊所帶殘兵敗將都向江南逃去,他隻身一人棄馬步行鑽入馬廠河西邊龍山群峰中,順著崎嶇盤迴的羊腸小道一直往前走,累得渾身大汗,衣服被樹枝棗刺掛得拖一片掉一片,最後來到了龍山寺,隱姓埋名當了和尚,取名「半空」。
  • 佛教協會:建議清明節為「全國素食日」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廣州光孝寺住持明生昨日在廣東代表團駐地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建議清明節為「全國素食日,我們正在推廣把插香變成供花」。近年來,空氣汙染嚴重,為響應國家號召,有些寺廟已經實現汙水零排放。要治霧霾,需要每個人、每個機構除去「心霾」。
  • 梁武帝是怎樣被其侄子蕭正德所害?
    一、前言南朝以劉宋起始,到了第三個朝代梁朝曾輝煌一時,而梁的輝煌,得益於英才的開國皇帝梁武帝。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蘭陵(今江蘇州常州)人,是漢朝的開國丞相蕭何的第25世孫,他的父親蕭順之是南齊高帝簫道成的族弟。
  • 梁武帝第六子蕭綸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典型?
    蕭綸的助手唯恐自己受牽連,將此事密報梁武帝。梁武帝氣得吹鬍子瞪眼睛,把蕭綸召回京城,第一次對他嚴加斥責,並把他改派到代地。 蕭綸根本不在意,任憑父親怎樣教誨,依然我行我素「不能改。」為了報復父皇,他居然腦洞大開,滿大街溜達看人,終於找到一個與梁武帝外形極似的老頭。他把老頭帶回家,令他穿上「袞冕(皇帝出席重大慶典活動時穿戴用的正式服裝),置之高坐。」
  • 第四屆南京佛文化用品展素食推薦:雞鳴寺百味齋
    百味齋千年素食,始於梁武。自南北朝梁武帝建立雞鳴寺起,便成為了佛教徒吃素的發源地。雞鳴寺傳承千年素食文化,結合現代人對健康、綠色、時尚的追求,開辦了百味齋素菜館。在保留寺院素齋風味的基礎上,結合宮廷素食及民間俗世的口味風格,推出具有雞鳴寺特色的素菜精品。
  • 略論素食與佛教:佛弟子食素與食肉之辯——林清涼
    儘管在中國的漢族地區,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素食與佛教似乎一直就存在著一種無可爭議的不解之緣,但同樣幾乎眾所周知的是,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以及東傳日本的佛教均沒有明確要求佛教徒必須素食,素食仿佛只是中國漢傳佛教的一項不共傳統而已。於是,在佛教界也就常常會出現一些有關素食的疑問和爭議。本文擬對這一關於佛教徒飲食觀念上的歧見及其抉擇問題展開初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