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白酒的品牌,那麼「茅臺」是一定會被提及的,哪怕是不喝酒的人也是如此,甚至在一些醬香酒的忠實擁躉看來,茅臺幾乎就是白酒的一個頂峰、代表。
不過如今的茅臺也有很多不同系列的產品,比如耳熟能詳的「飛天」、「五星」、「王子」和「迎賓」之類的,價格定位的差別還是蠻大的。而其中「王子酒」算是比較中低端的產品,這次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這個茅臺王子酒,順便也解答一下坤沙、碎沙之類的工藝有什麼區別。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坤沙」、「碎沙」到底是什麼意思?
1、「坤沙」、「碎沙」的「沙」指的是什麼?相信哪怕是不喝酒的人多少也聽過「酒是糧食精」的說法,且先不管這個說法的對錯,反正普遍來說生產白酒的優質原料肯定是糧食,這是沒有什麼爭議的事情。
而這個「坤沙」、「碎沙」裡面的「沙」字跟沙子沒有任何關係,它也算得上是一個行業「術語」似的存在,具體指的就是高粱。因為高粱的外觀就像一粒粒圓潤的紅色沙礫,所以就被代稱為「沙」,所謂「下沙」的工序就是投放作為主料的高粱。
2、「坤沙」和「碎沙」有什麼區別?投放作為釀酒主料高粱的工序叫做「下沙」,下沙的第一步就是磨砂或者說磨糧,也就是將高粱按照不同的比例進行破碎。「坤沙」和「碎沙」可以理解為是釀酒投料工藝上的區別,其實就是作為釀酒原料的高粱粉碎程度不同而已,這也是茅臺不同系列白酒的主要差別之一。
【坤沙】:這個工藝也可以叫做「捆沙」、「圇沙」,總之就是要表達一個儘量少破碎、讓高粱相對保持完整的意思,一般坤沙工藝的破碎率不會超過25%。只有這樣保留更多完整的高粱粒,才能經受得住其後的「一年的生產周期、二次投料(糙沙)、九次蒸煮、八次加曲、七次取酒、五年窖藏、四輪勾調、五斤糧食釀出一斤酒」的要求和標準。
簡而言之就是「坤沙」算是大曲醬香酒的頂級工藝了,但是出酒率比較低,而且周期相對來說十分漫長。
【碎沙】:其實從這個「碎」字大家也能猜得到了,碎沙工藝可以說就是一種工序簡化、效率強化的變式做法,儘量將作為原料的高粱進行破碎,最大化發酵源和糧食的接觸、融合,讓糖化、酒化的發酵出酒效率顯著提升。所以不同於坤沙工藝需要進行7次取酒,用碎沙製法一般只需3次左右取酒就能徹底將高粱酒醅的價值「壓榨」乾淨。
其實除了「坤沙」、「碎沙」之外,還有例如「翻沙」、「串沙」的做法,前者是利用坤沙工藝最後殘留的酒糟為味引,加上部分新的高粱和酒麴又再次經歷釀酒工序得到的酒,我有個朋友戲稱為「洗澡酒」。而「串沙」的做法基本上已經被淘汰了,其實就是利用食用酒精來榨取被多次取酒之後酒醅中的最後一絲風味而已,嚴格來說它已經算不得是醬香酒了。
那麼茅臺王子酒是「坤沙酒」還是「碎沙酒」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真的是難有定論,因為不僅僅釀酒的工藝從古自今一直在改變,如今哪怕只看眼前,就連茅臺王子酒也有了普通王子酒、「珍品王子」、「金王子」、「黑金王子」等等好幾種,所以這個答案沒辦法「一言蔽之」。如果要以如今的情況來做一個推測的話,那麼結合售價、效率、市場定位等等客觀因素考慮,「王子酒」大概率不是「坤沙酒」。
因為傳統、舊式的大曲坤沙工藝需要的時間太久了,出酒率也比較低,「王子酒」算是茅臺的中低端產品,它的出現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彌補高端的「飛天」等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由於使用坤沙工藝的「飛天」不管在價格還是產量上來說都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所以「王子酒」是不可能又走上這樣一條「老路」的,而且從「王子酒」的售價來看它也沒實力走「飛天」的路線。
所以產能高、周期短,品質也說得過去的碎沙工藝算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最佳選項了,如果都像舊式工藝那般多次蒸煮、麯酒,還得窖藏5年,那「王子酒」就沒有被新創出來的價值了。
至於在口味上有人覺得它是「坤沙」、有人覺得是「碎沙」、甚至還有人說就是「翻沙」,但這種個人喜好、口味上的判斷就太主觀了,再加上一般人品酒的味覺實在是沒有辦法跟這些大廠頂級調酒師的能力抗衡的,所以就不以此為參考了。
那麼以上就是這次關於「坤沙」、「碎沙」釀酒的全部內容了,如果有所幫助的話,懇請幫忙轉發和收藏哦。對於美食製作、飲食知識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