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元飲品豪擲90億元理財 主營業務陷盈利困境

2020-12-24 東方財富網

  養元飲品(603156.SZ)主要生產銷售核桃飲料、罐頭等產品,因「經常用腦,六個核桃」這句廣告詞而被大家熟知的「六個核桃」,便是其核心產品。

  近期,養元飲品發布了數個使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共涉及金額達90億元。目前,理財產品帶來的投資收益已成其重要的利潤組成部分。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養元飲品的投資收益為2.01億元,同期淨利潤為17.31億元,投資收益佔淨利潤比例已超10%。

  但不差錢的養元飲品,2019年的股價走勢卻不甚理想,公司股價在2019年年初上漲一波後就持續走低。養元飲品營收與淨利潤的下滑,或是造成其股價下跌的重要原因,「六個核桃」不再暢銷了嗎?

  營收淨利潤下滑

  2018年初,養元飲品上市,公司在上市當年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2018年年報顯示其營收與淨利潤強勢反彈,結束了持續兩年的下滑勢頭:營收同比增長5.21%,淨利潤同比增長22.82%。但該增長勢頭並未持續,2019年一季度,養元飲品的營收同比減少了12.53%。

  至2019年三季度,養元飲品的營收與利潤仍在下滑。期內其營收為48.81億元,相比2018年同期的57.57億元減少了15.21%,亦低於2017年同期的54.61億元;淨利潤則同比2018年減少了7.04%。

  養元飲品在2019年半年報中曾解釋營收下滑系「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日趨個性化、選擇日益多元化、以及公司主動調整各級渠道的庫存」所致,深交所亦曾就下滑現象向其下發問詢函。隨後養元飲品針對公司營收下滑的原因進行了補充修訂,稱因2019年春節比2018年來的早,致使部分收入計入2018年,最終使得2019年上半年的收入有所減少,同時各大乳企產品往三四線城市下沉導致競爭加劇,影響到了養元飲品的產品銷量。

  值得注意的是,從養元飲品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其營收自2015年達到91.17億元的峰值後,便開始轉而向下,雖然在2018年有所好轉,但較2015年仍減少了10.67%。從現有的數據來看,養元飲品營收下降的趨勢或將持續。

  募投項目進展緩慢

  營收下行同時,養元飲品也在尋找新的盈利路徑。據養元飲品招股書,其曾決定募集29億元資金用於營銷網絡建設及市場開發。該項目計劃在募資後的三年內完成,每年的資金投入分別為8.88億元、9.85億元以及10.26億元。不過從養元飲品2019年8月底公布的募資存放與使用情況來看,截至2019年8月26日,養元飲品僅投入了7.29億元用於該項目的建設,而剩餘的21.70億元則被其用於購買理財。以此來看,養元飲品該項目建設進展明顯低於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養元飲品的銷售模式主要以經銷為主,直銷為輔。據同業公司李子園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2018年養元飲品營業收入的97.68%均由經銷商貢獻。據養元飲品年報,至2019年6月末,其經銷商有近1900家,而早在2017年底,養元飲品的經銷商便已達1812家。

  此外,據養元飲品年報,其在2018年的直銷收入為1.89億元,同比2017年的1.27億元增長了48.82%,雖然增幅較大,但這部分收入佔總收入比例不足5%。

  從經銷商的數量變化以及直銷收入佔比來看,養元飲品募投的營銷網絡建設及市場開發項目,不僅項目建設進展低於計劃,已投入的7.29億元對養元飲品營收增長的貢獻也尚未顯現,未能抑制住養元飲品營收與利潤下滑的趨勢。

  乳企下沉壓力陡增

  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公布的《含乳飲料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2018)》報告顯示,2018年含乳飲料規模以上的企業總體產量為1631.45萬噸,同比2017年增加99.52萬噸,2018年增長率為6.50%,2014-2018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8.21%。不過從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統計的規模以上企業的總產量的變化趨勢來看,2014-2018年含乳飲料的增長率在逐年降低,由2014年的20%以上降低到2018年的6.50%。同時,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披露的信息顯示,規模以上含乳飲料的企業數量在逐年上漲。市場增速放緩,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增加,這無疑會加劇含乳飲料市場的競爭。

  雖然養元飲品的主要產品「六個核桃」被定義為植物蛋白飲料,但因口感與營養價值與含乳飲料類似,因此含乳飲料是其直接競爭對手,「六個核桃」在商超中的排放位置與含乳飲料也比較接近。

  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人們的消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消費者開始更加青睞大品牌的產品。而隨著含乳飲料市場競爭的加劇,頭部含乳飲料企業開始將注意力放到三四線城市,著手布局鄉鎮市場並已逐漸滲透。同時,以永輝超市(601933.SH)為代表的大型商超下沉到三四線城市,也加速了頭部含乳飲料企業產品的下沉。養元飲品在2019年修訂後的半年報中也表示乳企產品往三四線城市下沉,是致其銷量下滑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乳企產品下沉的同時,頭部企業還在產品多樣性、功能性以及品牌聯動上進行投入。乳業巨頭伊利股份(600887.SH)、光明乳業(600597.SH)就爭相布局奶酪產品,蒙牛乳業(02319.HK)也通過股權轉讓增資妙可藍多(600882.SH)的方式切入了奶酪市場。同時,伊利股份還在多個產品上與熱門IP合作以提高銷量。隨著行業競爭加劇,營收、利潤雙雙下行的養元飲品,或許也應該考慮利用已有資金與渠道資源,開發新的利潤增長點。

  針對以上問題,《投資壹線》致函養元飲品,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文章來源:投資者網)

(責任編輯:DF386)

相關焦點

  • 年內多家上市公司認購私募基金產品 養元飲品擲6億元
    來源:證券日報 原標題:年內多家上市公司認購私募基金產品 亞星錨鏈投3億元 養元飲品擲6億元 今年以來,不少上市公司將私募基金產品作為理財的首選之一。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以不同資金量認購私募基金產品,年內合計資金超15億元,購買了17家私募機構的20隻產品,較去年認購金額大幅提升。「事實上,今年以來有一部分私募基金產品盈利可觀,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其中就包括了上市公司。」國際新經濟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 年內多家上市公司認購私募基金產品 養元飲品擲6億元
    來源:證券日報 原標題:年內多家上市公司認購私募基金產品 亞星錨鏈投3億元 養元飲品擲6億元 今年以來,不少上市公司將私募基金產品作為理財的首選之一。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以不同資金量認購私募基金產品,年內合計資金超15億元,購買了17家私募機構的20隻產品,較去年認購金額大幅提升。「事實上,今年以來有一部分私募基金產品盈利可觀,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其中就包括了上市公司。」國際新經濟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 養元飲品、承德露露的王者危機,溫水青蛙VS警鐘贏家
    相比之下,養元飲品的動作更早、也更豪些。2020年3月18日,其發布公告稱,擬使用12億元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理財「熱情」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養元飲品2020年第三次購買理財產品。據悉,2020年2月18日,養元飲品發布公告稱,使用21.1億元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2月11日,養元飲品委託上海浦發銀行、中國交通銀行購買13.32億元理財產品。頻拋巨額理財大單,凸顯養元飲品的金主形象。
  • 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
    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角 摘要 【但求保本!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角】數據顯示,截至11月23日,有1143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金額達到1.14萬億元,無論是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和累計購買金額均略少於去年。整體來看,結構性存款成為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絕對主力。這顯示出,本金安全是上市公司理財的首要訴求。
  • 本月347家A股公司購買573.55億元理財產品 養元飲品買入最多
    原標題:本月347家A股公司購買573.55億元理財產品,養元飲品買入最多   本月
  • 本周66家A股公司購買81.39億元理財產品,養元飲品買入最多
    每經AI快訊,本周A股共66家公司購買理財產品81.39億元,金額環比上周減少69.05%。從買入金額上來看,購買理財產品金額排名前三的公司是養元飲品(603156.SH)、翠微股份(603123.SH)、浙江美大(002677.SZ),買入金額分別為13.00億元、5.90億元、5.00億元。從上市公司所屬行業上來看,本周買入理財產品金額排名前三的行業分別是食品飲料、電子、機械設備。
  • 養元飲品單一產品六個核桃銷售艱難,理財潤色難掩業績下滑加劇
    2020年前三季度,養元飲品實現營業收入17.84億元,同比下降48.40%;歸屬淨利潤為7.07億元,同比下降44.22%;扣非淨利潤為8.00億元,同比下降42.06%。值得注意的是,養元飲品一直持續投入大額的廣告費用,三年累計投入廣告費10.08億元,但效果就不用多說了。棄療無力研發新產品 大額資金來理財最新三季報顯示,養元飲品現金流出現嚴重下滑。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同比下降43.22%,淨流出5.18億元。
  • 養元飲品2018年淨利潤26.78億元 現金分紅22.6億元
    中國網財經3月26日訊(記者 李靜)3月25日晚間,河北養元智匯飲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養元飲品」)發布2018年年報, 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1.44億元,同比增長5.21%;淨利潤26.78億元,同比增長15.92%。  數據顯示,2018年養元飲品發生主營業務成本 40.75億元,同比增長 0.96%。
  • 六個核桃銷量遇瓶頸 10倍PE的養元飲品還是價值窪地嗎?
    盈利能力大PK我挑選了植物蛋白飲料行業最具代表性三家公司以及牛奶龍頭伊利股份做一個對比,最近幾年承德露露、維他奶、養元飲品、伊利股份的毛利率穩步增長,這是消費升級的一種體現,其中維他奶、養元飲品、承德露露的毛利率整體較高,在50%左右。
  • 「六個核桃」上市圓夢 養元飲品投資價值倍增
    養元飲品自設立以來,致力於打造「中國核桃飲品專家」,一直專注於以核桃仁為原料的植物蛋白飲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已成為國內核桃飲料生產規模最大的龍頭企業。該公司僅靠一個大單品「六個核桃」在植物蛋白飲料行業一年營收賣到90億元,淨利達到27億元,銷量居於行業前列。
  • 養元飲品遭資本市場雙殺,六個核桃品質受拷,姚奎章殺雞取卵?
    當年,養元飲品投入的銷售費用為10.72億元,其中廣告費投入3.98億元。但養元飲品的營收反而減少2.11億元。不過,今年的形勢似乎更加惡化。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一季度,公司銷售費用為2.88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增至11.57%。2019年第二季度,公司銷售費用投入佔比提高至15.38%。
  • 時代數讀|植物奶市場大火 老牌企業卻陷增長困境
    據天貓國際發布的《2020年度增長最快品類報告》,中國植物蛋白飲品複合增長率為各類飲品中的第一,2007-2016十年間複合增長率為24.5%,預計2020年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600億元的規模。植物奶市場早已群雄逐鹿。
  • 養元飲品:使用閒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進展公告
    養元飲品:使用閒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進展公告 時間:2020年10月13日 16:11:25&nbsp中財網 原標題:養元飲品:關於使用閒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進展公告證券代碼:603156 證券簡稱:養元飲品 公告編號:2020-032 河北養元智匯飲品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使用閒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進展公告 本公司董事會及全體董事保證公告內容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
  • 旺季不旺 擁有六個核桃的養元飲品為啥不受歡迎了?
    憑藉經典廣告語,「六個核桃」被消費者所熟知,其所屬公司養元飲品更是名利雙收,年營收曾一度高達91億元,還於2018年2月在A股上市。不過,如今的養元飲品卻正在面臨增長難題。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營業收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齊降,分別較上年同期下滑12.53%、8.56%。
  • 養元飲品股價跌停
    關於六個核桃的廣告應該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當然這六個核桃也是受到部分消費者歡迎的,但是在養元飲品的財報公布以後,營收下降了,所以是六個核桃賣不動了嗎?養元飲品的股價如何呢?養元飲品上半年財報8月25日晚間,六個核桃母公司養元飲品(603156)發布2019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養元飲品實現營業收入34.57億元,同比下降16.98%;淨利潤12.68億元,同比下降3.04%;每股收益1.20元。作為一家單純做核桃露的公司,養元飲品目前市值超過300億。
  • 豪買4000億!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產品 但收益率正在走低
    原標題:豪買4000億!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產品,但收益率正在走低 摘要 【豪買4000億!
  • 養元飲品關於使用閒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進展公告
    證券代碼: 603156 證券簡稱:養元飲品 公告編號: 2018-033 河北養元智匯飲品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使用閒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進展公告 本公司董事會及全體董事保證公告內容不存在虛假記載
  • 2018年最貴新股破發 上市19天後養元飲品跌下「神壇」
    曾被寄予2018年最能讓打新資金賺錢的養元飲品(603156,SH),在登陸A股第19個交易日後,今日無奈破發,盤中股價跌破其發行價78.73元/股,這也是2018年新股中首隻破發的個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其實除了養元飲品以外,有近10隻去年上市的新股也均出現過破發的窘狀,時隔6年,A股或迎來又一次新股破發潮。
  • 時代數讀|植物奶市場大火 老牌企業卻陷增長困境
    據天貓國際發布的《2020年度增長最快品類報告》,中國植物蛋白飲品複合增長率為各類飲品中的第一,2007-2016十年間複合增長率為24.5%,預計2020年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600億元的規模。植物奶市場早已群雄逐鹿。
  • 主業不行 副業來湊 上市公司豪擲1.65萬億理財 天茂集團583億拔頭籌
    前海開源基金經理楊德龍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2018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分化較大,大多數公司業績增長受到大環境、金融去槓桿等影響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由於2018年投資機會整體不多,上市公司沒有更好的投資途徑,從而不得不買一些低風險、低收益的理財產品,來獲得一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