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多家上市公司認購私募基金產品 養元飲品擲6億元

2020-12-21 新浪財經

來源:證券日報

原標題:年內多家上市公司認購私募基金產品 亞星錨鏈投3億元 養元飲品擲6億元

今年以來,不少上市公司將私募基金產品作為理財的首選之一。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以不同資金量認購私募基金產品,年內合計資金超15億元,購買了17家私募機構的20隻產品,較去年認購金額大幅提升。

「事實上,今年以來有一部分私募基金產品盈利可觀,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其中就包括了上市公司。」國際新經濟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兩家上市公司

三次認購私募基金產品

記者梳理公告後發現,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私募基金產品的熱情升溫。尤其是三、四季度以來,山東章鼓、亞星錨鏈、三木集團、養元飲品等多家上市公司或多次認購或一次認購私募發行的產品,都示出願意利用閒置資金理財的意願。

從認購情況來看,今年已有兩家公司曾多次購買私募基金產品。12月14日,山東章鼓發布公告稱,公司使用自有資金認購1500萬元「鵬城萬裡-鵬峰穩健壹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事實上,這已是山東章鼓今年第三次認購私募基金產品,早在6月1日,山東章鼓就使用自有資金認購了1000萬元「民生財富尊享6號投資私募基金」份額,投資期限95天,公司已於2020年9月1日按期贖回,取得收益16.14萬元,實際取得的年化收益率為6.2%。10月13日,山東章鼓第二次認購私募基金產品,購買了1500萬元「泓盛騰龍5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份額。

據山東章鼓公告顯示,將自有閒置資金投資於私募投資基金,有助於提高閒置資金使用效率,提高公司整體收益。

除此之外,今年三木集團三次購入私募基金產品,不過與山東章鼓投向不同私募公司不同,三木集團選擇了購入同一家私募的不同基金產品。

7月10日,三木集團發布公告稱以人民幣2000萬元受讓廣西盈吉所持有的「馳泰卓越二號私募投資基金」的2000萬份額基金,並籤署基金份額轉讓協議。9月4日,三木集團第二次購入,認購了2000萬元「馳泰量化價值一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份額。

11月4日三木集團再一次認購上海馳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馳泰量化價值一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2000萬元的份額,通過馳泰一號參與投資深圳市長盈精密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票。

超3億元購買不鮮見

不僅有上市公司多次購買私募基金產品,也有公司選擇一次性大額資金購買產品。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部分上市公司財大氣粗,永吉股份在5月23日發布公告稱,使用自有資金1.5億元元認購上海山楂樹投資旗下的產品「山楂樹甄琢5號」,此後在7月25日,又追加5000萬元購買該產品。

而據記者了解,山楂樹甄琢資產2017年成立於上海,同年12月份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目前有15隻基金產品正在運行。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公司資產總額1770.96萬元,主營業務收入1097.27萬元,淨利潤767.78萬元。

近日,亞星錨鏈發布購買私募基金產品公告,其公告稱,使用3億元自有資金購買「純達亞星新動力10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亞星錨鏈是該私募基金產品的唯一的投資者,公司認購3億元人民幣,目前投資佔比為100%。該產品是專門為上市公司投資人設立的專戶產品,採用量化中性策略,在完全對衝市場風險的前提下,輔以網下新股配售,以及低風險品種投資,在降低風險的同時追求穩定收益。同時,基金設立止損線,為基金份額淨值0.973,本次認購基金可能面臨的最大損失不超過810萬元。

而早在11月份,養元飲品就發布公告稱將用12.73億元用作委託理財,其中使用6億元購買明毅博厚投資有限公司管理的產品「明毅博厚二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明毅博厚二號」於2019年10月30日在中基協完成備案,採用定期開放式的運作方式,每年的管理費率為0.3%,業績報酬計提比例為20%,基金業績報酬計提基準默認為4.9%。該產品堅持低風險的原則,將在嚴格控制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前提下,進行資產組合配置。

 私募產品受到普遍認可

為了提升資金利用效率,上市公司利用閒置資金進行理財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不過近年來,理財資金有向證券類私募傾斜的跡象。

「自從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採用資金池確保收益之後,這兩年銀行理財收益率明顯下降,甚至出現本金損失的情況,一些機構投資者包括上市公司在比較風險和收益之後,願意配置一部分私募基金。好的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的收益風險比是合理的,如果加上較靈活的贖回機制,這樣的投資還是相當不錯的。」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民建中央上市公司專業委員會委員石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市公司購買私募基金產品和傳統的銀行固定收益產品,從出發點上看有著很大不同,反映了上市公司看好權益類資產和A股市場的長遠走勢,同時也說明對私募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的認同。

「上市公司往往也會對私募基金管理人提出相應的風險控制要求,受益於近幾年財富管理市場的規範發展,私募產品成為了上市公司資金配置選擇之一。」石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私募產品可以根據上市公司要求進行定製化設計,投資策略和資金進出上更為靈活,信息披露要求也低一些。另外,複合型人才的儲備也是佔優的。」

「關注私募基金產品的風控能力主要看私募的規模和主要人員,如果規模大,風控機制相對會更完善;如果主要人員有券商、銀行等行業背景的話也會更專業。」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石磊則表示:「關鍵核心是在於私募管理人的執行力度。目前私募基金風控能力比2015年有明顯的提高,重點依託對衝工具和倉位管理策略,從實際操作來看,私募的風險控制手段主要包括在宏觀判斷指導下的倉位控制、建立對衝組合、降低持股集中度以及合理且具有執行力的止損制度。」

相關焦點

  • 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
    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角】數據顯示,截至11月23日,有1143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金額達到1.14萬億元,無論是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和累計購買金額均略少於去年。整體來看,結構性存款成為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絕對主力。這顯示出,本金安全是上市公司理財的首要訴求。
  • 養元飲品豪擲90億元理財 主營業務陷盈利困境
    營收淨利潤下滑  2018年初,養元飲品上市,公司在上市當年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至2019年三季度,養元飲品的營收與利潤仍在下滑。期內其營收為48.81億元,相比2018年同期的57.57億元減少了15.21%,亦低於2017年同期的54.61億元;淨利潤則同比2018年減少了7.04%。
  • 上市公司爆買私募產品,坑有多大?投一億虧到只剩一千
    時代財經調查發現,截至今年7月底,年內有永吉股份、天宸股份、三木集團、恆瑞醫藥、展鵬科技、*ST天馬等6家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認購了8隻私募基金,投資總金額為3.3億元。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7月份,多家上市公司追加投資,僅一個月內就投資1.2億元。
  • 上市公司買私募創新高,最多一單3個億
    來源:時代財經作者:時代財經 徐維強 編輯:賈紅輝進入年關,如何打理手中的資金,成為不少上市公司面臨的選擇。近期,多家上市公司陸續發布公告,大手筆購買私募理財產品。對於上市公司選擇將資金購買私募,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向時代財經分析認為,今年市場賺錢效應非常明顯,也刺激了上市公司的理財需求。同時,私募的多元化投資策略也可以滿足上市公司多樣化的定製服務。今年多家上市公司購買大手筆購買私募。
  • 本月347家A股公司購買573.55億元理財產品 養元飲品買入最多
    原標題:本月347家A股公司購買573.55億元理財產品,養元飲品買入最多   本月
  • 一邊大手筆買私募產品一邊賣股權 一買一賣上市公司為了啥?
    馬嘉悅 今年以來,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認購證券私募基金,單筆購買金額最高達到3億元。與此同時,沃爾核材、華民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其股東擬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給私募基金。一邊是大手筆購買私募產品,另一邊股東又把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給私募基金,這一買一賣究竟是為何?多位業內人士透露,部分上市公司購買的私募產品具備打新資格,轉讓股權也是希望借道私募基金參與網下打新。
  • 2018年最貴新股破發 上市19天後養元飲品跌下「神壇」
    曾被寄予2018年最能讓打新資金賺錢的養元飲品(603156,SH),在登陸A股第19個交易日後,今日無奈破發,盤中股價跌破其發行價78.73元/股,這也是2018年新股中首隻破發的個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其實除了養元飲品以外,有近10隻去年上市的新股也均出現過破發的窘狀,時隔6年,A股或迎來又一次新股破發潮。
  • 養元飲品2018年淨利潤26.78億元 現金分紅22.6億元
    中國網財經3月26日訊(記者 李靜)3月25日晚間,河北養元智匯飲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養元飲品」)發布2018年年報, 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1.44億元,同比增長5.21%;淨利潤26.78億元,同比增長15.92%。  數據顯示,2018年養元飲品發生主營業務成本 40.75億元,同比增長 0.96%。
  • 中融基金推出新混基朱柏蓉「一拖八」 5隻基金任職回報率不足6%
    時至年底,油氣類QDII基金業績出現了「V型」反轉,有8隻產品漲幅超30%,漲幅最低的也有26%。然而,油氣類QDII波動較大,若要參與也需多一份謹慎。與此同時,私募已連續四周加倉,「新錢」也在源源不斷湧入,僅11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新產品備案規模就超過了600億元。
  • 多家上市公司股東轉讓股票給百億私募基金,原因竟是...
    近期,沃爾核材、華民股份、申通快遞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其股東擬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將其持有的股票轉讓給私募基金,並與該基金籤署一致行動協議,但並不涉及減持,其涉及的私募包括今年新晉的百億私募玄元投資、迎水投資等。
  • 本周66家A股公司購買81.39億元理財產品,養元飲品買入最多
    每經AI快訊,本周A股共66家公司購買理財產品81.39億元,金額環比上周減少69.05%。從買入金額上來看,購買理財產品金額排名前三的公司是養元飲品(603156.SH)、翠微股份(603123.SH)、浙江美大(002677.SZ),買入金額分別為13.00億元、5.90億元、5.00億元。從上市公司所屬行業上來看,本周買入理財產品金額排名前三的行業分別是食品飲料、電子、機械設備。
  • 2016年7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總金額超7000億元
    新華社杭州2月1日電 根據萬得金融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有767家上市公司購買了包括銀行理財、結構性存款等各類存款、證券公司理財產品、私募、信託、基金專戶以及逆回購等理財產品,總金額達7268.76億元,兩項數據分別較上年增長23%
  • 猴年7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11家認購額超60億
    1.49萬億的再融資、1381億的首發融資,A股上市公司融資額不斷攀登高峰的同時,上市公司的閒置資金也日益增加。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閒置資金也成為上市公司費勁心思的一件事兒。 這不,在辭舊迎新之際,眾多上市公司就與普通投資者一樣,利用手中閒置資金屢屢購買理財產品,僅2016年12月30日當天,就有近50家上市公司斥資43.1億元購入理財產品。
  • 養元飲品、承德露露的王者危機,溫水青蛙VS警鐘贏家
    Wind數據顯示,2019年共有5家上市公司理財認購規模超200億元,其中,養元飲品的認購金額合計224.8億元,有84億元為結構性存款。豐沛的現金流,折射出養元飲品的雄厚資金實力。不過,風險也不容忽視。
  • 35億票據基金陷兌付危機!華領資管被立案偵查 3家上市公司「踩雷...
    華領資管被立案偵查 3家上市公司「踩雷」1.19億】《國際金融報》記者獨家獲悉,讓康力電梯、上海洗霸、中原內配三家上市公司合計「踩雷」1.19億元私募產品的上海華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華領資管」),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立案偵查,公司實控人兼董事長孫祺被刑事拘留。
  • 但斌林園旗下私募規模雙雙破百億,更有金牛私募霸氣推出6...
    根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2019年至少有1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18隻證券類私募基金產品,投資總金額為8.33億元,其中展鵬科技在去年一口氣投資了包括保銀投資、明汯投資、重陽投資在內的7隻私募產品。截至7月底,年內有永吉股份、天宸股份、三木集團、恆瑞醫藥、展鵬科技、*ST天馬等6家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認購了8隻私募基金,投資總金額為3.3億元。
  • 案例分析:這類私募為何讓上市公司都頻繁踩雷?
    票據類私募基金是此前較為常見的一種私募產品,由私募機構募集資金,投向票據或票據收益權。目前市場上票據類私募基金多為類固收產品,並且期限較為靈活,短到3個月長至18個月,受到不少固收類投資者的喜愛,其中不乏上市公司。 然而近兩年多家知名票據類私募基金公司卻接連爆雷,更有多家上市公司踩雷。
  • 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產品 但收益率正在走低
    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產品,但收益率正在走低 摘要 【豪買4000億!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產品 但收益率正在走低】數據顯示,截至5月16日,2020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累計理財產品購買金額達4313.99億元,其中,結構性存款佔比近74%,成為2020年上市公司「最愛」的理財產品。
  • 再融資新規落地兩個月 3家公募「嘗鮮」定增|公募基金|上市公司|...
    3家公募獲配世紀華通定增4月14日,廣發基金髮布公告稱,廣發聚富、廣發多策略靈活配置混合、廣發再融資主題基金等7隻基金參與了世紀華通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認購,合計帳面價值為1.4億元,7隻產品持倉帳面價值佔基金淨值比在0.14%~4.59%之間。
  • 中融基金推出新混基朱柏蓉"一拖八" 5隻基金任職回報率不足6%
    然而,油氣類QDII波動較大,若要參與也需多一份謹慎。與此同時,私募已連續四周加倉,「新錢」也在源源不斷湧入,僅11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新產品備案規模就超過了600億元。此外,中證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指數逾七成成分股周漲幅為正,其中汽車、白酒類成分股表現亮眼。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2月18日,今年以來已有23隻基金募集失敗。其中債券型基金13隻,佔比近六成。另一方面,基金髮行市場持續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