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6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南充市營山縣進士文化旅遊景區,領略當地秀美風光,感受悠久進士文化。
營山建縣1400餘年,人文薈萃,素有「科第仕宦,甲於蜀都」之美譽。進士文化旅遊景區位於營山縣城東部,佔地面積1600餘畝,景區以遊客中心片區、白塔景區、雲鳳書院和于式枚故居為重要組成部分,生動演繹出中國傳統文化向上向善、耕讀傳家的「根」和「魂」,也是營山「堅持產業融合、生態宜居、文化鑄魂,建設有影響力的山水田園城市」的具體實踐。
在雲鳳書院,十多名身穿傳統服裝的孩子正在老師的帶領下誦讀《三字經》,華媒代表們還與當地書畫家進行書畫交流。
中華文化燦爛輝煌,源遠流長。9月21日,參加南充市委宣傳部主辦的「2020海內外華文媒體『魅力天府』南充行」活動的來自俄羅斯、日本、義大利等13個國家16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營山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
營山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地處嘉陵江與渠江流域之間,是南充市的東大門,南與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小平故鄉相望,北與開國元勳朱德元帥舊居相依,東出達州通湖北,南近廣安達重慶,西至南充進成都,北上巴中到秦川,古往今來均系川東北經濟、文化重鎮。
營山建縣1400餘年,人文薈萃,素有「科第仕宦、綿綿繼繼,甲於蜀都」之美譽。《營山縣誌》記載:從宋至清,營山共產生57名進士,僅清朝就有26名。還有200餘名舉人、360名貢生。有「科第仕宦、甲於蜀都」之美譽。清道光四年(1824年),時任營山知縣楊上容在縣城東的梅家梁上修建了回龍塔,以彰顯文運。
兩年後,清道光六年(1826),新任知縣夏文臻在距回龍塔200米處的城東北門河畔建起了雲鳳書院。從此,一塔一院共同支撐起營山文化的傳承,被後人完整地保存下來,留下了豐富的進士文化遺產。
為保護傳統文化,營山結合南北兩河綜合整治,將雲鳳實驗小學幼兒園從書院搬出另建。同時,對雲鳳書院進行了修繕,通過「進士之鄉」牌坊、書院廣場、讀書廊、軒、碑亭、影壁、硯池、橋和儀門把區域景觀串聯起來,提升了書院的景觀效果。與此同時,增設了講學、藏書、供禮、論道等功能,開發國學講堂、研學旅行、體驗互動等旅遊產品,開展進士文化主題遊、文體活動。延續了千年的深厚文脈,激勵著莘莘學子繼承和發揚寒窗苦讀的治學態度,潛心向學,砥礪奮進,這也是營山「文化鑄魂,建設有影響力的山水田園城市」的生動演繹。
圖為:華媒代表—世界書畫家報社長張亮在書院作了書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