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新視覺·明前龍井茶會」在張一元大柵欄西街店二樓老北京生活館舉辦,通過賞茶、鑑茶、品茶等一系列活動,影友們不但親自體驗了這種昔日皇家貢品的細膩口感,更通過茶博士們的精彩講解了解到被譽為綠茶之冠的西湖龍井的前世今生,文化內涵。
版面展示。
龍井茶會期間,主辦方除邀請新視覺影友品鑑剛剛上市的明前茶外,還特邀北京傳統風箏非遺傳承人張世德開講「沙燕兒」風箏的起源和著色技巧,並帶著大家一同現場製作,讓影友在民俗基地開年活動中喝好,玩兒好。
春分節氣過後,杭州西湖西岸的群山之中瀰漫著興奮而又緊張的氣氛。在獅峰山、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等山頭下的古村落裡,家家戶戶都在炒制著一種名貴茶葉——西湖龍井。古香古色的山村小道擠滿了各地前來收購的茶商,還有大批慕名而來的嘗鮮客,熱鬧程度堪比重要節日。
網友:陳風檁 攝
對於當地的茶農來說,接下來到清明節前,他們將接受大茶莊派來的行家們的苛刻審視。成功獲得垂青的明前西湖龍井會被當場用重金買走,並在24小時之後出現在幾千公裡外的櫃檯上,比如北京大柵欄的張一元百年老店內;而成色欠缺的龍井只能降低身價,或由遊客買走,或棲身小茶店。同一片茶園齜出的嫩芽因為長勢、採摘、炒制等等原因有時會造成一斤數千元的價差——這就是西湖龍井,一種曾經被乾隆欽定的貢品,時至今日依舊為頂級茶友所追捧的珍品;為了確保一杯最正的「春滋味」只能如此。
儘管貨源緊俏,但由張一元與北京晚報官網共同主辦的「新視覺·京味兒民俗攝影基地」,還是憑「優先權」留下多份特級明前獅峰龍井,以饗網友。網友:毛絨絨 攝
活動現場,茶博士為影友展示如何判斷龍井茶的質量優劣。
「根正苗紅」向來是褒義詞,但對於西湖龍井來說,「苗紅」可不是好事。每年三月,茶農們最擔心的事就是「倒春寒」,其次是「二月暖」。據當地炒茶冠軍翁明群介紹,三月降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結霜,一旦結霜,就意味著最早冒頭的龍井茶青只能扔掉。因為霜降之後,茶樹的嫩芽會發黃進而變紅,炒出來的茶雖然在外型上看來差別不大,但一旦衝泡出來,行家一品立即能咂麼出異味兒;而「二月暖」也不是好事,氣溫上升過快茶樹就會過早齜出鮮芽兒。對於尊重大自然、尊重時令的當地茶農來說,既然叫明前茶,那就嚴格按照祖傳的採摘時間來辦,即便因為天氣原因減產造成損失也在所不惜。
懂茶的人知道,龍井茶其實是一個大概念,杭州龍井、錢塘龍井都可以叫做龍井茶,但事實上,只有獅、龍、雲、虎、梅五處茶山種植、生產的龍井茶才是傳統意義上的西湖龍井;而翁家山村就位於獅峰山裡。
作為北京唯一一家在翁家山村有專屬基地的大茶莊,張一元在此耕耘已有十年,村裡頂尖種茶、炒茶能手幾乎都是合作夥伴。當年相中這裡,一是翁家山村在獅峰山裡各村落中海拔最高,土壤最為肥沃;另一方面,村北的天竺山和北高峰既能擋住寒冷的西北風,又能不妨礙東南方向從西湖吹來的溼潤空氣,栽滿茶樹的山谷始能終保持著充分溼度和適宜溫度。
每年清明前,張一元公司的領導和評茶師都要親自到產地收茶,眼見為實,從源頭保證西湖龍井茶的品質。
在一般人看來,守著翁家山這樣的風水寶地,是祖上修來的福分。但對於土生土長的當地茶農來說,更有一份使命感在裡面。
在別人忙著夏收秋收的時候,茶農們新一年的工作才剛剛開始。6月翻土,7月修枝,8月田間護理,9月手工除草,10月……沒有農藥,純手工勞作,手工摘茶,手工炒制,每名茶農溝壑縱橫的臉與他們的富裕身家非常不搭。但也正是因為這黝黑的面孔,才使得西湖龍井聲名遠播,更加可信。
除此之外,一個勤快的茶莊也是決定消費者最終能否品到正宗龍井的要素之一。在茶行界,素有「茶糊塗」一說,意思是大多數茶客很難分辨出高檔茶品質上的細微差別,這就需要靠譜的茶莊替大家把關。在北京,到老字號張一元買明前西湖龍井已經約定俗成。
早在2005年,張一元便在杭州西湖龍井主產區成立了杭州分公司,這是當時杭州質監局批准落戶的唯一一家杭州地區以外的茶葉公司。2012年,張一元牌西湖龍井更是得到杭州茶葉協會的認證,成為當時唯一一家在西湖龍井產區源頭受地理保護的銷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