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敦煌的女兒」

2020-12-19 中國青年網

樊錦詩,「敦煌的女兒」。

一個如詩的名字,一位耄耋的老人,一場註定的宿命,一生執著的追尋。

對於她,我們似乎已經了解得夠多。

歲月倥傯六十載。她與風沙為伴,將敦煌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視為自己的使命和宿命。

圖為年輕時的樊錦詩和彭金章。

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在與愛人異地分居19年後,這對伉儷終得相守莫高窟。

她是「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百位改革先鋒之一;她以「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位列42位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之中。

對於她,我們好像又了解得太少。

我們看到她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卻不知道她也「有幾次想要離開敦煌」。

都說她是「敦煌的女兒」,卻無人聽到這美名背後,她內心「倍感不安和壓力」和那「夜深人靜時的孤獨」。

她能清楚準確地說出每一尊佛像的來歷、每一幅壁畫的年代、每一個石窟需要修復的問題——也許,她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敦煌的那個人,可又有誰知道,她最愛的是幾號窟的哪尊佛?

圖為樊錦詩在莫高窟。

前不久,由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撰寫的《我心歸處是敦煌》出版發行。10月23日,樊錦詩將與顧春芳一同做客新一期「文藝星開講」,與網友分享自傳的成書經歷以及樊錦詩與敦煌近60年的情緣宿命。讓我們一同期待!

時間:2019年10月23日(周三)

嘉賓: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春芳

主題:我心歸處是敦煌

圖為樊錦詩。

1938年生,浙江杭州人。生於北京,長於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1963年畢業後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

曾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八至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石窟保護與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

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榮獲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

2018年,榮獲改革先鋒「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稱號。

2019年,榮獲「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

圖為顧春芳。

上海寶山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學、戲劇戲曲學、戲劇美學、電影學。

主要學術著作有《呈現與闡釋》《意象生成》《戲劇學導論》《她的舞臺》《戲劇交響》,出版詩集《四月的沉醉》。

本文為人民網文娛部官方微信號「文藝星青年」(wenyixingqingnian)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相關焦點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現在帶領大家了解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樊錦詩:浙江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成長於上海。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北京大學畢業後,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裡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5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開機
    歷經多年打磨的最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在敦煌莫高窟九層塔前正式開機。這部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電影開拍,引起多方熱切關注。
  • 講述「敦煌故事」,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開機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開拍。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研究院正式開機。這是一部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以滬劇舞臺劇《敦煌女兒》為藍本,以「一帶一路」重要文明交匯地「敦煌」為背景,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滬劇電影。影片由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敦煌研究院、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殺青
    原標題:致敬莫高窟守護者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殺青
  • 滬劇《敦煌女兒》在敦煌大劇院精彩上演
    9月8日晚,原創大型滬劇《敦煌女兒》在敦煌大劇院精彩上演,這是該劇首次回到「故事的發源地」敦煌演出。 滬劇《敦煌女兒》展現了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50多年潛心致力於莫高窟洞窟研究,把一生獻給敦煌文物保護的人生畫卷,謳歌幾代莫高窟人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敦煌是我的宿命
    新京報訊 (記者 倪偉)「我不像很多報導中寫到的那樣厲害,」樊錦詩說,「我是服從國家分配去的敦煌,幾次想離開都沒有離成。」10月12日,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莫高精神」宣講報告會上,面對600多位聽眾,這位「敦煌的女兒」主動打破「光環」。連續兩年,樊錦詩收穫國家級榮譽。
  • 滬劇《敦煌女兒》甘肅行,援建大西北的「上海兒女」都來了
    在看到新聞媒體上「尋找百位支援大西北建設的『上海兒女』,觀看《敦煌女兒》追憶芳華」的活動後,他們從四面八方打了熱線電話報名,最後齊聚在劇場,觀看這部家鄉來的滬劇。演出前的劇場大廳,這些有著相似人生經歷卻素昧平生的上海老鄉,在這個特殊的場子裡,開始用上海話交流起來。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來陝宣講「莫高精神」
    受邀做報告的,是今年國慶節前夕獲習近平總書記頒授「國家榮譽」稱號獎章、被稱為「敦煌的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牛一兵出席了這場名為「永遠在路上——莫高人的初心與堅守」的宣講報告。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吉德主持。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今在莫高窟開機
    今天上午八點半,在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廣場前,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拍攝了第一個鏡頭,上海滬劇院院長、樊錦詩的扮演者茅善玉坐在九層樓前的臺階上思考,如何通過數位化手段來保護敦煌。茅善玉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相比於之前的舞臺劇,此次的電影對演員來說更具挑戰,實景拍攝也更具現場感。
  • ...敦煌女兒》遠赴敦煌實景拍攝 三上三危山,只為講好幾代敦煌人...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實景拍攝。 劉海發攝  「數十年,如痴如醉守瑰寶,熬過了,家庭崩離孤與寂,一轉眼,鬢已成霜白髮舞,莫高窟,已重過我命,融進血脈裡。」滬劇婉轉動人的唱腔在大漠響起,脫胎於同名滬劇的電影《敦煌女兒》日前結束了在敦煌的實景拍攝,轉場前往橫店。該片以「敦煌女兒」樊錦詩為原型,將獻禮建黨100周年。  正式開拍前,主角樊錦詩的扮演者、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與幾位演員在常書鴻和段文杰的墓碑前三鞠躬,以表敬意。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從青春少女到滿頭花發,一直致力於敦煌石窟考古、保護和管理;雖有愧於家庭、孩子,也怠慢了自己,卻用53年的守望告訴世人,她無愧於敦煌。她就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父親喜歡文化,經常帶女兒逛美術館,看藝術展。受父親影響,樊錦詩愛上了古典文化。中學時在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到敦煌,她就被吸引了,高考時她直接報考了北大考古系。大四時,樊錦詩到敦煌實習。洞窟實在太美太震撼,然而,洞窟外的現實生活,讓她整個人驚呆了:沒有宿舍,沒有電燈,沒有衛生設備,喝的水又苦又鹹。她無法適應,病倒了。
  • 從敦煌到橫店,樊錦詩又一次來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片場
    從敦煌到橫店,轉戰了大半個中國,歷時近一個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圓滿完成了前期拍攝。電影殺青前夜,劇中的人物原型樊錦詩,特地從上海趕到了橫店,探班了劇組。從9月20日在莫高窟九層樓前見證開機,到10月16日在橫店見證關機,這位80多歲的「敦煌女兒」也和劇組一樣,奔波千裡。
  • 《我心歸處是敦煌》看敦煌的女兒,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
    敦煌的女兒之背景篇樊錦詩,浙江杭州人,1938年出生於北京,孿生姊妹中的妹妹,出生時僅僅6個多月,卻奇蹟般的活了下來,而且創造了後來的種種奇蹟。她便是敦煌的女兒!敦煌的女兒之結緣篇學習歷史意味著與考古與刻苦有關,一次去敦煌的實習經歷,讓樊錦詩一眼就被敦煌的璀璨與深奧所吸引!那股沉靜的力量,似乎在冥冥之中向她召喚……聽很多人說過佛光普照的故事,或者樊錦詩當時是受了對藝術的追求?還是感覺到了佛光的力量?敦煌的女兒是樸實的。
  • 「敦煌的女兒」講敦煌 現場座無虛席(圖)
    講座現場講座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7日訊(記者 江瑤 周子銘 攝影報導)今天上午9時,成都博物館跨年巨獻「絲路之魂 敦煌藝術大展暨絲綢之路文物特展」正式對外展出,吸引了許多市民觀展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做客南山講述敦煌情懷
    12月27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做客南山區前簷書店,以「絲綢之路和敦煌莫高窟」為題,為讀者講述了她的敦煌情懷。本次講座由南山區委宣傳部主辦。講座上,樊錦詩圍繞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建窟經過、主要內容等方面,帶領聽眾走近敦煌莫高窟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領略絲綢之路上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敦煌莫高窟及其藏經洞文物是一座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寶庫。
  • 《我心歸處是敦煌》: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用一生所愛寫就無怨無悔
    對於媒體的採訪和報導,樊錦詩總是謙卑地說:「我就是個看家護院的人,沒什麼可寫的,你們還是多寫寫莫高窟,多寫寫敦煌。」大概是天意使然,在2014年,北京大學的顧春芳教授來莫高窟考察之時,和樊錦詩一見如故。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遠赴敦煌實景拍攝 三上三危山,只為講好幾代...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實景拍攝。 劉海發攝「數十年,如痴如醉守瑰寶,熬過了,家庭崩離孤與寂,一轉眼,鬢已成霜白髮舞,莫高窟,已重過我命,融進血脈裡。」滬劇婉轉動人的唱腔在大漠響起,脫胎於同名滬劇的電影《敦煌女兒》日前結束了在敦煌的實景拍攝,轉場前往橫店。該片以「敦煌女兒」樊錦詩為原型,將獻禮建黨100周年。正式開拍前,主角樊錦詩的扮演者、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與幾位演員在常書鴻和段文杰的墓碑前三鞠躬,以表敬意。
  • 敦煌藝術展開講 聽"敦煌的女兒"講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
    成都博物館也將從今起為市民推出20場敦煌大展系列文化講座,今天下午,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樊錦詩先生帶來一場主題為《敦煌莫高窟極其文化價值》的文化講座,從專業性的角度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敦煌大展導覽。1998年,她成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期間致力於敦煌文物保護數十載,守護國寶半個世紀,直到滿頭白髮,因此被譽為「敦煌的女兒」。2009年,她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莫高窟藝術,是延續千年創作的具有突出價值的優秀藝術成果,融匯了中國和西域,漢族和多民族藝術風格,形成了發展脈絡清晰,又自成特色的敦煌藝術體系。
  • 《敦煌女兒》回歸「故裡」 百位援甘上海兒女憶「芳華」
    鼓起勇氣打開手電筒撩開夜色,千佛朦朧……」「敦煌慷慨留我,我誓言留住敦煌」……舞臺上,上海姑娘「樊錦詩」初到莫高窟的第一晚,又喜又怕。臺下,52年前來到甘肅的另一位「上海女兒」曹劉珠不禁熱淚盈眶,回憶自己17歲那年初到甘肅也是從「啥都不習慣,第一晚哭著度過」開始。9月2日晚,滬劇《敦煌女兒》首次回到「故事的發源地」甘肅,在蘭州音樂廳演出。
  • 北大才女苦守敦煌57年,被稱「敦煌的女兒」,她的一生值得被銘記
    有「敦煌的女兒」之稱的樊錦詩曾經說過:我給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這個看似柔柔弱弱的女子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敦煌,以莫高窟為家,以大漠孤煙為伴,無悔一生。01 未名湖畔的考古人樊錦詩1938年出生在北平協和醫院,她和二姐是雙生子,也都是早產兒,僅六個半月就早早來到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