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湖湘書畫名家輩出,而衡陽籍獨佔半壁江山,出現了曾熙、符翕、符鑄、蕭俊賢、馮臼等著名書畫大家,可謂人才濟濟,百花齊放。而符翕、符鑄父子,父曾為張之洞刻過印,兒子8歲便書刻了雁峰山門上的楹聯,兩人皆為書畫大家,算是其中最為傳奇的人物了。
符翕出生於今衡陽衡南縣雞籠鎮,長大後考取功名,先後在福建長樂、廣東陽山等地做知縣20餘年,後掛印寄居潮州,專心專研藝術技藝,期間以賣畫為生。符翕書法、詩文、國畫、篆刻俱佳,其藝術底蘊兼湖湘文化與嶺南文化之所長,獨樹一幟,聞名全國。
符翕在廣東期間與鄭心經、胡楷等嶺南名士交往密切,藝術上多有切磋,當年,當世著名篆刻大家黃士陵到廣州發展,追崇者多不勝數,同為金石大家的符翕與黃交往很深,並且在篆刻風格上受到黃影響,技藝更加精湛,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就尤愛符印,符翕曾為張之洞刻印數方。符翕一生在廣東寄居多年,其藝術風格和成就對於嶺南文化發展影響至深。
同時符翕與衡陽故鄉賢達士紳多有往來,與程商霖、曾熙、馮臼等人交往頗深,當年大紳程商霖在衡陽建「麟鳳山莊」,落成之時,廣邀湖湘文化名士聚會,程商霖、曾熙、蕭俊賢、蒼巖法師等人皆到,而符翕正是頭等第一貴賓,可見符翕在湖湘文化界的地位也是非常的高。
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此話用來形容符翕、符鑄父子再貼切不過,符鑄在符翕為官廣東陽山時出生,自小聰穎異常,天資極高,只要看看他的這些實際,你就知道他絕對算得上是天才。
符鑄7歲時書法便有相當造詣,曾題三尺見方的大字於長沙嶽麓山的石壁之上;8歲時便作楹聯刻于衡陽雁峰山門,後來人們知道這樣的手筆出於一個7、8歲的孩童之手,無不驚奇不已。而在1897年隨父親回老家衡陽探訪親友,父親故友程商霖得知這些年向符翕所求字畫全都是出自符鑄代筆,也是連連稱奇。
而晚年的符鑄遷居上海,以賣畫為生,繪畫技藝更是日臻成熟,爐火純青,名聲很大,當時與湯定之、謝公展、王師子、鄭午昌、陸丹林、謝玉岑、張善孖、張大千以年齡長幼為序,成立「九社」,史稱「民國九友」。同時與同鄉馮臼臼庵、姚尊壺庵人稱「衡陽三庵」。後其作品收錄在《符鑄書畫》公開出版,同鄉大儒曾熙親自為其作序。
父子同為書畫大家,且都成就非凡,符翕、符鑄父子在一眾近現代衡陽文化名人中,也算得上是一段傳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