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翁專題】徐生翁:我書無師自造意,世間萬物皆為宗

2020-12-12 騰訊網

● 餘習隸書二十年,以隸意作真者又十餘年,繼嫌唐為法縛,乃習篆以窺魏、晉,而魏、晉古茂終遜漢人,遂沿兩漢吉金,上攀彝鼎。

● 我學書畫,不欲專從碑帖古畫中尋求資糧,筆法材料多數還是從各種事物中若木工之運斤,泥水工之堊壁,石工之錘石,或詩歌、音樂及自然間一切動靜物中取得之。有人問我學何種碑帖圖畫,我無以舉似。其實我習塗抹數十年,皆自造意,未嘗師過一人,宗過一家。

徐生翁(1875—1964)字安伯,祖籍浙江淳安,生於紹興縣檀瀆村。少嗣李姓,名徐,號生翁。中年以前的作品常署「李徐」。中年以後則以「李生翁」為主,約略在50歲70歲之間。70歲以後的暮年,則署「徐生翁」。

徐生翁一生以鬻書畫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適,足不出紹興,無求聞達,以布衣終天年。書法精楷、隸,由顏真卿入手,上溯晉魏漢秦,得力於北朝碑版,並主張用書外功夫充實書藝,所作古樸無華而有奇逸矯縱之氣。亦工篆刻、繪畫,風格如其書法。建國後曾被聘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

徐生翁舊居

徐生翁舊居

民國報紙上的徐生翁簡介

徐生翁書法刻石

解讀徐生翁

唐吟方

徐生翁作為畫家,實際上只是他書家的餘緒。這樣說,是因為有徐生翁的書法,才有後來徐生翁的繪畫。就其藝術史上的歸屬,以我的看法,它是近現代金石畫派興起發展演變過程中出現的派生。他奇崛的書法風格成全了他的繪畫與風骨。沙孟海在觀察徐生翁現象時,特別提到紹興地域文化對徐的影響,我想這是同樣值得注意的來源。

在徐生翁生活的年代,他這樣的畫風,帶有很大的自娛性。如果說有探索性,只呈現一個藝術家對筆墨邏輯的痴迷與忘情。儘管在江浙滬藝術圈,有少數藝術家激賞並對徐生翁保持足夠的敬重,但無可否認,徐生翁的繪畫是那個時代真正的小眾藝術,並不為主流所重。就我掌握的材料,黃賓虹、蕭退庵、鄧散木、唐雲、宋雲彬等等都算是他的藝術知音。

徐生翁的繪畫圖式,受到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人的啟示。他不以題材顯勝,只是借這些題材來表現書法高致。徐生翁的存在,彰顯了美術史上書法與書寫的意義。至於1980年代後徐生翁的重新發現與評價,已轉換成一種風格意義上的認定。這種評價雖然導源於徐生翁,或說是由徐生翁引起的,卻是對徐生翁繪畫嚴重的誤讀與曲解。

艱辛獨立的徐生翁

洪聿 洪忠良

從西晉永嘉之亂後,隨著中原士族南遷,文人書法也隨之確立以「二王」書法為代表的江左風流的帖學傳統。山陰自隋智永傳虞世南,紹述「南派」。至元末,文人書法在三吳地區(吳郡、吳興和會稽)達到鼎盛。至楊維楨、倪元璐、徐渭、趙之謙、徐生翁輩出,山陰書派已改右軍不激不厲之模樣,此間流變,陳跡歷歷在也。吾越徐生翁先生,書法繪畫皆自造一格,個性十足,在民國以後中國的書畫家中,獨立特行。以沈定庵撰文在《中國書法》1987年第3期專題介紹徐生翁書法篆刻開端,30年間,徐生翁書畫作品展覽、徐生翁書畫研究與出版成果不少,徐生翁書法繪畫藝術終凸顯於世。徐生翁的意義,亦足以讓吾儕沉思。

一、徐生翁之生平

清光緒元年(1875年),徐生翁生於距紹興城區15公裡的檀瀆村(現屬紹興市袍江開發區),1964年卒於紹興城中。先生原籍淳安,祖來同業農,父潤生,商店文牘。生後,祖母病重,寄養外婆家,不久,祖父母相繼卒。太平天國時,外婆家人亦俱卒,失倚靠,兵間輾轉來紹興,遂為紹興人。外婆家姓李,故氏李,名徐,中年以前的作品常署「李徐」,前輩約略在52歲到56歲之間,署「李生翁」。前輩57歲時,刻銘於大禹陵窆石,曰:「民國二十一年一月,徐生翁,會稽山萬古,此石萬古。」始複姓徐,仍名生翁。後署「徐生翁」至暮年。徐生翁名款之變,隨乎名聲,似有光宗耀祖,千秋之思。

徐生翁家境貧窮,只上過一年私塾,不久輟學,用父親從商店討來的廢紙舊簿習文識字。稍長,從鄰居藏書家周星詒(1883-1904)遊學,書法、文學修養大為改觀,書法從顏字脫胎轉向漢隸和六朝碑版。前後娶二妻,育七男三女。歷清代、民國、新中國,以書畫家終其一生。

民國十五年(1926年),《李生翁先生小傳》載《中國現代金石書畫家小傳》第一集,評述徐生翁先生:「大江南北,僉稱先生所作古木、幽花,自成馨逸,金石書畫,橫極千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三月,自訂「李生翁書畫潤格」。越人王瞻民輯《越中歷代畫人傳》二卷,在世僅入編徐生翁、範守白兩人。云:「李徐字安伯,號生翁,會稽人,性狷介,不妄與人交。善書法,以秦漢六朝之筆,運以己意,有恥與人同之志。畫也高情邁俗,古拙可愛。」

2014年,善本藏家方兄餘明先生於所購一醫案藁本夾頁中得一信函,見示與我。函署李徐,曰:「子慎先生左右,辱教敬悉。兒輩恙近雖稍愈,而拙荊喉患復作。扁書,稍暇就政,酒資請留尊處,容便走飲也。順頌,大安。弟李徐復上。九月十一日。」筆跡非徐生翁中晚年常見風格。走訪徐生翁後人,知徐生翁30歲前妻發痧病亡,遺一雙兒女。按字跡帖學風格推斷,此函當為徐生翁30歲以前所作。徐生翁30歲時,續娶一失去雙親的官家姑娘,又生六子二女,家庭負擔一直沉重。在徐生翁中晚年字裡行間,仿佛可見此種艱辛。徐生翁共育七子:塑、己、針、旦、雁、迪、宇,三女:書、雯、淑。

徐生翁先生為人敦厚正直,從不趨炎附勢。北洋軍閥河南督軍趙倜許以重金想請徐生翁為他代筆,被徐婉拒。新中國成立前,一直以賣書畫為生,雖然生活清貧,仍不失耿介。1939年3月28日,周恩來同志因抗戰機緣來到紹興,次日瞻仰大禹陵,見大殿後壁「地平天成」四個大字,連聲稱讚,隨員告為李生翁所書,周囑人回城後持他名片探望。30日,與曹天風(《戰旗》雜誌主編)應周之邀,同遊東湖、快閣。1941年,日寇入侵,紹興淪陷,徐生翁因年事已高,家室之累,未及遠避,四子翁旦亡於日寇。後避至城西小雲棲寺。先生一家十餘口,每天靠裱背錫紙、糊火柴盒得菲薄之酬,吃自種蔬菜苦苦度日。紹興鄉紳王貺甫、金湯侯不時接濟徐生翁一家。1953年,浙江省文史研究館成立,馬一浮為首任館長,時年79歲的徐生翁,被聘為館員,每月可領60元補貼。此前後有幾年,紹興縣委統戰部不定期會送10至15元補貼給徐生翁,略資一之家用。他作書繪畫不收弟子,1956年,在王貺甫、朱仲華、陶冶公諸老引薦下,始收沈定庵為弟子,一時傳為佳話。徐生翁晚年欣逢盛世,屢為地方題匾額,寫碑記,在家中指導來訪的少年宮書法學組同學。1964年1月8日,長期患慢性腎病的徐生翁因感冒,發病日趨嚴重,終不治,以90高齡離世。徐生翁治喪委員會在紹興政協禮堂為其舉行追悼會,並營葬於稽山公墓。

二、徐生翁之書法與回腕執筆

徐生翁在81歲時自撰《我學書畫》一文中回憶說:「我幼時體弱多病,目患近視,耳重聽,十歲始就私塾讀書,塾距家遠,往返不便,父復早卒。家多事故,斷續不到一年廢學了。沒有學過生意,做過其他事業。因為我性疏野,不曉世故,不過我從小愛好書畫,但家無藏,乏師友為之指導,今茲略有所獲,多靠自己鑽研得來。我學書畫,不欲專從碑帖古畫中尋求資糧,筆法材料多數還是從各種事物中若木工之運斤,泥水工之堊壁,石工之錘石,或詩歌、音樂及自然間一切動靜物中取得之。有人問我學何種碑帖圖畫,我無以舉似。其實我習塗抹數十年,皆自造意,未嘗師過一人,宗過一家。我的書畫以欲自造,故不做臨摹工夫,有時也走入歧途,乃至自覺不知已費去多少年月,迄今尚未有艾。我的書畫要避免取巧,要筆少而意足,又要出諸自然,所以有時作一幀畫,寫一幅字,要換上多少紙,若冶金之一鑄而就者極罕。因此我的書畫不能多作,人譏笨伯,我亦首肯。我學書畫,始終在學造我的書畫,能否達到:鵠的是一。」

徐生翁晚年書法,古樸稚拙,戛戛獨造,絕無旁依,到了隨心所欲之境界。面目新異奇崛,又不失中國傳統精神底蘊,當為中國書法史上之逸品。其書面目特殊,點畫憨樸、厚勁,結構稚拙、奇崛,有樸野之美,又因點畫「歪歪斜斜」,時人稱之「孩兒體」。其用筆,與同時代帖派筆重兩端、圓轉流美不同,亦與同時代碑派用筆平闊鋪毫、勁折殺鋒迥異。生翁前輩晚年如此「歪歪斜斜」點畫,憑筆者習字經驗,絕非當下腕平掌豎之「五指執筆法」所能寫出。帶著這個疑問,我檢索有關生翁先生記述,無著。思索之餘,請教老輩書法名家,均言無緣見到生翁前輩揮毫,或雲生翁前輩揮毫「秘不示人」。去年,與紹興市政協原副主席齊寬明先生聊天,竟得解處。寬明先生說,他年幼時,參加少年宮書法小組,五六個同學在周芾堂老師帶領下,去過生翁先生家,生翁先生示範執筆,要求執筆時虎口朝上,虎口圓處以能放「小酒盅」為要求。筆者又應邀為紹興市機關書法俱樂部作書法講座,交流中,知市機關黨工會餘先生,其上輩與生翁先生有戚誼,憶幼年所見生翁先生示範執筆,與寬明先生說法正相一致。但二人均沒有見過生翁先生寫字。後聽徐生翁一孫輩說:「太外婆磨墨一上午,太外公在窗口八仙桌上寫字,白布當毛氈,不中意的隨手扔了。教導小輩練字,要求執筆時酒盅裝水放虎口,運筆寫字酒盅水不溢出為好。」

虎口朝上執筆法當為回腕法。此法必須手臂高高懸起,然後彎成半圓,手腕也彎成半圓,虎口成為水平狀,腕掌彎回,手指相對胸前,故稱。清代何子貞(紹基)先生寫字即採用此法,執筆時腕肘高懸,筋骨反扭,能提能按,然難於左右起倒,有違常人之生理機能,點畫自然異於常人。如此執筆,不為求快,亦行亦留,用筆遲澀,筆意抖顫,綿裡藏針。生翁前輩墨跡與何子貞先生墨跡點畫有類似信息,甚至更加誇張,可能源自相近之回腕執筆法。包安吳《藝舟雙楫·完白山人傳》云:「錢魯斯(伯坰)寫字指腕皆不動,以肘來去。」筆者推測,徐生翁當是此類執筆法,寫出中晚年的徐生翁風格。而30歲前的帖學風格又如何執筆,當容發現新材料而論。

徐生翁書畫墨跡存紹興市文物局尚有百餘幅,以書法居多,尤以對聯為多。私人藏其作品不少。視其書法墨跡,早期作品多署年款,後多數不署。據少量署年款的不同風格作品對比觀察:生翁前輩書法早年結字中宮收緊,四向開張,中晚年變曲扭結,趨頓挫緊抑,疏密隨心。大幅、手札基本同此。沈定庵先生撰《徐生翁年譜》記載「1899(己亥),25歲,輟學後致力習字,後從鄰居周星詒,顏字脫胎轉向漢隸和六朝碑版」「1920年(庚申),46歲。四月,好友張鍾湘(紹興收藏家、縣參議會議長)以《流沙墜簡》(羅振玉、王國維合編)相贈。此書集簡書之大成,書風受其影響至深且巨」。

徐生翁自述:「餘習隸書二十年,以隸意作真者又十餘年,繼嫌唐為法縛,乃習篆以窺魏、晉,而魏、晉古茂終遜漢人,遂沿兩漢吉金,上攀彝鼎。」就筆者視墨跡而言,1925年以前作品,早期署李徐之手札小字,開張中尚有帖學風格,存二王筆法。大字作品初以北碑體勢,筆畫斜直,結體開張,後轉粗重,稍現圓勢,筆力趨強。至此,前輩融合鐘鼎、漢魏、二王、顏真卿等為一體,獨來獨往,不為法縛,初具自家面目矣。1928年左右署李生翁作品,圓筆多曲,內斂而流動,稍加頓挫,用筆結體多隸意。他的書法已是結體渾樸,韻調高古,具有雄奇獨妙,大氣瀰漫之獨特風格。1932年,署徐生翁隸書刻與大禹陵窆石,方折古拙。1939年後的作品,前輩已65歲,近晚年,署徐生翁。前輩經歷抗戰之亂,傷子之痛。此後作品用筆方圓並施,頓挫益加誇張,沉鬱壓抑,線條趨短,結體趨簡,多有枯筆。而手札小字緊實。耄耋暮年,稍加疏淡,人書俱老矣。

徐生翁先生的篆刻,同樣是敢於獨造。徐生翁書畫所鈐之印,文字內容簡單,皆出於自家手鐫。他的篆刻刀法樸茂沉雄,結字簡約,氣息淳厚,看似平淡,卻厚樸可愛,無刻意的「匠心」,好像有些「呆拙」,而不動聲色中大巧寓焉,不欲仿效秦漢而自有秦漢之雄強風骨。據聞,早年,一代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曾為生翁先生治印,然由於兩者的風格不協調故未採用。先生早年刻印,看似隨意出之,得漢印樸厚、挺拔的趣味。先生晚年所刻章,刀法簡凝,渾穆勁健。鄧散木先生在《徐生翁》一文中曾說:「單刀正鋒,任意刻劃,樸野可愛。跟齊白石異曲同工。」沈定庵先生主編的《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徐生翁》卷中,收錄了徐生翁自用印九方,陰文五方曰:「生翁」「徐生翁」「生翁」「系出東海」「生翁李徐」;陽文四方曰:「生翁造」「生翁」「生翁所作」「生翁」。

三、徐生翁繪畫題材與特點

徐生翁的繪畫作品,在紹興市文物局藏有近20張,紹興私人藏家手上也不多。除了幾張六尺整張,基本上是小品。早年李徐款《蕉菊》條幅,中年李生翁款《古柏》2件大幅,筆意流暢,色調古意中有磅礴之大氣,令人振奮。1939年,徐生翁款《古柏》《杜鵑》有蕭疏、渴望之意境。1945年7月11日徐生翁款《梅花》溼筆枯枝,生花五朵。1958年春節,徐生翁款《木石》枯枝褐石,構圖突兀。1960年,徐生翁款《荷花》挺拔中有喜悅。唯李生翁、徐生翁款不署年月之《黃菊》,均霜色鮮鮮。

徐生翁畫作多以荷花、菊花、松柏為題材,取堅忍不拔,歲寒不凋,汙泥不染,菊花傲霜之意以明志。無論尺幅大小,均極具個人特色,戛戛獨造,奇氣坌溢。如他所自稱,從不從古畫中尋求滋養,所以很難找到出處。有人說徐生翁畫似與八大山人有著精神上的相似,格調高冷,狷介邁俗,用以表達自己的情操,具象徵性。不同的是八大多用滋潤之圓筆,徐生翁多用折筆、澀筆。八大是皇室之後,生活曾經優裕,徐生翁是苦澀的平民,可謂一生艱難。但兩人均使用簡單的構圖,寥寥數筆而具氣韻。就連素以繁筆著稱的黃賓虹,也極服膺徐生翁的極簡之筆:「以書法入畫,其晚年所作畫,蕭疏淡遠,雖寥寥幾筆,而氣韻生動,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風格。為我所拜倒。」徐生翁的畫畢竟個性十足,但其枯焦古拙的用筆,則前無古人。如果說其書法的澀筆有畫法皴法的意思,則其繪畫全用書法的寫意,頓挫枯澀,瘦勁內斂,在簡單平實的構圖中因筆的應用而使圖面顯得深刻。陸維釗先生云:「徐生翁先生書畫可以簡、質、凝、稚四字概之,而畫似更勝。」四字評其畫十分得當。

徐生翁的繪畫是典型的文人畫,以詩人的氣質,志士的情操為內涵,書家的筆法為表現形式,這種文人畫品格甚高,自適而不欲迎俗。徐生翁常說:「畫不可俗,俗便有作家氣,小兒作畫,常得其天,天順性也。」海寧沈紅茶先生有云:「餘愛其作畫,筆筆頓挫,筆筆轉折,是稚子執筆,不為畫而畫者也。」畢竟畫的題材狹隘,非常局限於常見的梅、蓮、菊、柏等傳統文人畫題材,構圖和表現手法都很簡單,不夠豐富,單純的文人畫都只能是繪畫史上的一個支流。徐生翁晚年自言:「我的書畫以欲自造,故不做臨摹功夫,有時也走入歧途,及至自覺不知費去多少年月。」不做臨摹功夫,使他在表現能力上鍛鍊不足,不能放手去開拓新的題材。荀子云:「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學也。」但畫似乎是徐生翁之餘事,從數量上看,徐生翁沒有像書法般花太多精力去創作,也限制了徐生翁在中國繪畫上留下更高的成就。徐生翁繪畫的個性,胸襟懷抱之外,與他獨特的回腕執筆法不無關係。因為回腕執筆,強調了中鋒,強調了方折,於筆肚、側鋒的運用大有局限。

徐生翁一生,不僅書法、繪畫、治印成就斐然。詩文也深有造詣。對書法繪畫治印的創作也有他獨特的見解,只因他一生不出浙江之地,又不求聞達,外地知道他的人不很多。隨著年月的遷移,書法界才愈來愈認識到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1980年代,徐生翁的書法被譽為「醜書」,有學者評論曰:「在『醜書』的現代實踐方面,徐生翁無疑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開拓者。他的『醜書』在20世紀後期產生了引動潮流的巨大影響,從而使徐生翁成為20世紀中國書法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僅對當代書法的審美影響而言,徐生翁似已遠遠超過沈尹默。」常熟蕭退庵評徐生翁晚年書法曰:「是書已臻化境,無人相合,妙造自然,其為遠紹六朝兩晉,而加以爐冶,一洗近人側媚之習,真逸品也。」徐生翁的書法對時俗書風的叛逆性,以及他在用筆、結字、章法等方面所賦有的出神入化般的創造變化,稚拙、憨樸、厚勁、生辣、野逸、奇崛的種種動人意緒,足以說明徐生翁書法藝術所獨具的歷史意義。

時人評價

黃賓虹:以書法入畫,其晚年所作畫,蕭疏淡遠,雖寥寥幾筆,而氣韻生動,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風格。為我所拜倒。

沙孟海:舊時屢過紹興開元寺,激賞翁三字題榜,峻健開豁,想見早年功力。

陸維釗:徐生翁先生書畫可以簡、質、凝、稚四字概之,而畫似更勝,惜餘所見皆為小幅,書則往日嶽廟長聯可稱傑構,今亦不易見矣。

相關焦點

  • 徐生翁創作對聯,獨特的書法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生以鬻書畫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適,數十年足不出紹興,不求聞達,以布衣終天年。他為人敦厚正直,從不趨炎附勢。北洋軍閥河南督軍趙倜曾出重金要他去做代筆,被他嚴詞拒絕。抗日戰爭期間靠糊火柴盒、種些園菜苦苦度日,敵寇、漢奸迫其寫字作畫,他都默然以對,有一位樓姓漢奸出巨資索字畫,他當場拒絕,並說:「我不要這種造孽錢。」錚錚之言,擲地有聲。
  • 三百年來一支筆——徐生翁書畫精品展在紹興舉行
    時人研究徐生翁多以此為線,本次紹興博物館展出,也是以此為序。因而落款徐生翁的,多為徐生翁晚年作品。徐生翁終年90歲,究其藝術上的傑出成就,和他超人的勤奮是分不開的。徐生翁曾在自序《我學書畫》中談及自己的過往,他講:「我幼時體弱多病,目患近視,耳重聽。十歲始就私塾讀書。
  • 沙孟海等書法家盛讚的徐生翁作品展在紹展出
    4月28日開始,「返樸歸真——徐生翁書畫精品展」在紹興博物館展出,展覽持續2個月。期間,紹興博物館將展出百餘件徐生翁經典作品,展現這位有「孩童體」之稱的近現代著名書畫家作品。徐生翁出生於紹興檀瀆村,是近現代傑出書畫家。徐生翁的書法風格分成早中晚三個階段,相較於早中期間大開大合的寫法,晚年的徐生翁做了減法,力求筆少而意足。他收攏了恣意,點畫也變得越來越短。他要避免取巧,又出諸自然。因為點畫短了以後,銜接的位置變得更多,這時候筆畫的銜接處顯得尤其重要,他在這方面有自己的思考,通過不同的形態,使之凸顯拙味,同時也消解了雷同和瑣碎。
  • 從徐生翁關良看到朱豹卿,藝術裡的清涼
    兩個展覽分別從劉海粟的用印和書法的角度做專題研究,從中可以看出劉海粟先生中西繪畫兼擅,而用印中可見其朋友交往和他近一個世紀親歷、親證的藝術人生。書法則顯示其青年時代即具有的胸懷視野和書藝天賦,進衍至晚年裹鋒如篆、散卓如草,如蒼龍拏攫,如老藤盤曲的線質丕變,而最終以自我特質的書法線性。
  • 一周觀展指南|藝術裡的清涼,從徐生翁關良看到朱豹卿
    印說海粟——劉海粟用印研究展&文字證源——劉海粟書法研究展地點: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展期:2020年6月12日起兩個展覽分別從劉海粟的用印和書法的角度做專題研究,從中可以看出劉海粟先生中西繪畫兼擅,而用印中可見其朋友交往和他近一個世紀親歷、親證的藝術人生。
  • 佛教 世間萬事並皆為空,世間萬物不思酬害!一切隨緣,忍辱自在!
    世出世間一切虛妄相想之名皆是假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之名皆是假名。當我們也能夠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之後,那麼自然也就沒有了這種頓漸等假名的差別了!所謂的假名是對凡夫所講,於究竟的聖者則無差別。六祖慧能大師曰: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世間萬物皆有靈性
    世間萬物皆有靈性,這真不是傳言,我本人親身經歷過很多,關於動物有靈性的案例。從小時候說起,我們家有一隻大白,就是一隻養了很多年的家狗,名字叫大白。那時候我還在上小學,每天晚上睡覺前,就和大白說,明天幾點幾點叫我起床上學。它還真的還幾點幾點叫我起床,很準時。也不知道是狗會看時間?還是它聽得懂人話,到時間它就到床邊舔我的手,輕輕的用牙印我的手叫我起床,我當時都想不通它怎麼知道輕輕的叫我起床。可惜有一次,我再也見不到它了,它在外面吃了狗藥,還是什麼,它快死之前還知道回家裡死。
  • 告白文案|世間萬物皆苦,你明目張胆的偏愛就是救贖
    世間萬物皆苦,你明目張胆的偏愛就是救贖。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bitter, and your blatant favoritism is redemption.其實生活沒有那麼簡單吧,我去你要知道你想努力成什麼樣子,走向什麼樣的人。
  • 王源實力演繹世間萬物皆可supreme,最厲害的還是這個!
    王源實力演繹世間萬物皆可supreme,最厲害的還是這個!王源真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supreme」男孩,來看看網購達人王源的收藏。板磚,滅火器,打火機,水杯,鋼筆,音箱,滑板,小包包,衣服,行李箱……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源哥買不到的。
  • 世間萬物皆可抒情
    世間萬物皆可抒情抒情詩是文人墨客最喜的一種詩體,那麼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明代的抒情詩都有哪些吧。《項脊軒志》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來表現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感情《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作品。歸有光的遠祖曾居住在江蘇太倉的項脊涇。
  • 萬物皆有靈性,我們也只是世間萬物中的一種而已,沒什麼特別的
    筆記:世間萬物皆有其靈,我也一直是這樣認為的。人類不過是大自然千千萬萬種生物的一種而已,沒有什麼特別的,所有的特別的,是我們自詡的特別,我們的自私、貪婪,我們的友愛、包容都是在人類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演化而來的,其動物屬性的本質一直都沒有改變。
  • 世間萬物皆可努力,唯獨真愛要看運氣
    世間萬物皆可努力,唯獨真愛要看運氣。成年人的原諒不是原諒,而是算了。那些能真正釋懷的人,只是不想用過去的錯誤,拖累自己的未來。滿心遺憾,皆是心酸,滿心心酸,皆是遺憾。
  • 慧海慈航:妙察因果 正信佛教 世間萬物皆因緣和合而成
    由於沒有正確的佛觀念,他們無法解釋生不受報的諸多世象;由於不能正確理解因果報應的佛理,使得他們在欺善造惡的同時,也為自己留下定須償的孽債。而當此孽債越積越多時,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平就難以繼續維持了。為此,我們應該再倡我佛諦理,妙察因果,正信觀念,提升素質,淨化心靈,做社會和平與穩定的維護者。
  • 當我們談論世間萬物時我們在談什麼
    女兒7個月大的時候,我開始給她讀艾米·裡奇的《世間萬物》。與其說是為她讀,倒不如說是為了我自己。畢竟她只有7個月大,只要在我讀書的時候,不哇哇大叫,不噗噗吐口水,不執拗地伸長小手和我爭搶手中的書,更別一個猛子翻過身來、劈手奪下我的眼鏡……只要她肯安靜地待一會兒,我就感激涕零了。
  • 我的起源:萬物皆為我所用,讓我們一起來做這個世界的造物主
    我的起源作為第一款沙盒大世界探險MOM遊戲,雖然遼闊的地圖和美麗的風景一直都是他最大的特色,但在其中創造才是他的核心,世間萬物,皆為我所用。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1.仿生學裝備作為一款以自然與科技相結合的沙盒遊戲,酷炫的裝備和科技感十足的物品當然一直都是眾人的焦點。
  • 送給女孩的「甜喪句子」,世間萬物皆苦,你明目張胆的偏愛就是唯一...
    送給女孩的「甜喪句子」,世間萬物皆苦,你明目張胆的偏愛就是唯一救贖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bitter, and your blatant preference is the only redemption.
  • 芥子園:萬物皆可入畫
    畢竟這位風流狂狷的清代戲劇家被林語堂先生盛讚為近現代最懂生活藝術的人,在他的《閒情偶寄》中,依舊可以看出他的品味,熱愛世間美好而有趣的事物。南宗北宗,唐宋山水,幾個朝代的中國畫奧秘,就這樣慢慢成為了可以觸碰的實體。有了這部奇書,對於晚年休憩家中的李漁而言,雖然少了那些鹹鮮,但是趣味還在,人間也沒有那麼不值得了。
  • 萬物靜觀皆自得
    這時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裡吐露光輝。蘇東坡詩云: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王羲之云: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遊。空明的覺心,容納著萬境,萬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靈。所以周濟說:「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靈氣往來是物象呈現著靈魂生命的時候,是美感誕生的時候。
  • 世間萬物皆有靈性,狐狸在地震來臨前拼死救恩人
    世間萬物皆有靈性,人總是用自我的思維去對待別的動物,孰不知動物也有自己的思維也懂善惡之報。當年我臨時被派遣到成都實習時,有一位退休老者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這位老人告訴我。幾年以前,他是成都某為水庫的管理員,經常一個人駐守在水庫邊的配電室裡,因為閒來無事,他喜歡上了釣魚,隨著釣魚技術的不斷提高,他的釣魚,他釣的魚常常吃不完,就養在一口大缸裡,這口大缸則放在簡易搭建的廚房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