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6/21 8:42:22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作者:朱穎婕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講臺上,復興高級中學歷史老師顧超平緩緩念誦著馬克思在17歲時寫下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責時的考慮》,將學生們的思緒帶回19世紀那段動蕩的歷史時期;不一會兒,語文老師陳珠靜接過教棒,運用文本分析法梳理此文的邏輯結構,剖析馬克思強大的目標感究竟從何而來;最後,政治老師張尚達"粉墨登場",和學生共話新時代青年人的擔當和抱負。這堂語文、歷史、政治"混搭"教學的融合育人課,正是當前復興高級中學挖掘各學科育人價值、加強學科德育滲透的鮮活案例。
頭一回上這樣別出心裁的課,高一學生張詩媛感覺十分新奇,"三門不同的學科獨立而連貫,比平時單上一節課信息量大得多",更意想不到的是,課程的內容給了她不小的啟發。"其實我接下來馬上要面臨選專業,本來我考慮的主要因素是自己的喜好和特長,以及家長的建議等,但這堂課讓我想到了一些平時沒有考慮到的因素,比如我們所選的專業和時代社會的關係等。"張詩媛感慨,寫下這篇文章的馬克思不過是17歲的年紀,但他能夠跳出小我、小家的範疇,考慮到社會和國家,這樣的擔當精神是值得自己學習的。
"融合育人課最主要的優勢在於,能夠彌補單一學科課程的不足。"陳珠靜提到,在教授一些涉及家國情懷的語文課文時,學科要求往往是做到文本精讀、邏輯梳理、理解作者的意圖等,但關於時代背景的拓展了解,以及思想的進一步升華等,課堂留給這些部分的時間不多。
記者從復興高級中學了解到,目前學校已經構建起聯通課內課外、融通校內校外、貫通線上線下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大德育"工作格局,統領學生發展、課程建設、隊伍建設、管理保障等主幹工作。首先搭建課程支架,抓好學科育人,真正做到"門門都是德育無痕課"。眼下在課程建設上,學校建立了指向"思想引領""文化涵養""關愛成長""社會拓展"四個目標的德育課程框,發揮跨學科融合的綜合育人功能;在課程實施上,特別加強學科德育滲透,實施"高低結合"策略,通過情景化、結構化、脈絡化的教學設計;在課程評價上,基於"學分績點制評價",建立"學程護照",對學生共性化和個性化的學程進行跟蹤記錄與綜合評價,為成長狀態提供可視化的參照依據。
在校長陳永平看來,進行融合育人課的探索和嘗試,主要有三個目的和亮點:擰好協同育人"一股繩",構建家庭、學校、社會聯動共育機制;織好課程育人"雙面繡",構建全面、全程、全員學科德育機制;架好活動育人"三稜鏡",構建多元、多維、多層主題教育機制。"面對具有個性差異的學生個體,復興的各種校本化主題德育活動像三稜鏡一樣把教育方針這束『白光』分解成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個性特點的七色光,促使每個學生朝著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方向發展成長,成為既具備核心素養的基礎,又各有專長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