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 阿東
義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智慧財產權部「打假」品牌之一「託斯卡尼」的宣傳頁。產品聲稱來自託斯卡納,卻放了一張威尼斯圖片。圖/ 新華
從義大利人的觀點來看,那些虛構義大利產地、品牌或者故事來進行虛假宣傳的行為足夠嚴重。但在中國,它們是不是如此嚴重,戴勝喬並不清楚。但他清楚的是,在此之前,虛假行為早已存在,很多人都知道,卻沒有解決
義大利人戴勝喬出入於北京的各種展會,常常被奉為座上賓,但少有人知道他的工作與打假有關。
兩年前,當義大利經濟發展部決定在多個貿易夥伴國開設智慧財產權辦公室時,53歲的機械工程和工業產權的雙料碩士戴勝喬被選中擔任義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智慧財產權部北京工作室的負責人。
在來華工作前,這位酷愛二鍋頭、痴迷中國樂器的義大利人曾四次到中國出差,並於2006年前開始通過培訓班學習中文,雖然現在他中文能力還是「基礎」,但這不並妨礙他對中國的興趣和熱情。
在他看來,只有學好中文,才可以理解中國人。他也承認自己對中國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就像近來他無意中掀起的打假風潮,同樣起源於對中國的了解過程。
雖然,戴勝喬說,「打假對於我來說,不是什麼大事」,但他沒想到的是,正是他來華以來開始的「打假」工作,讓他在中國變得有名起來。
展會上的「收穫」
戴勝喬的辦公室在北京東三環的京廣中心。一間不足六十平方米的寫字間,被玻璃牆分為三個部分。助理休產假後,這裡就只有戴勝喬和律師皈鏵以及兩位實習生了。這僅有的幾個人維持了義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北京智慧財產權辦公室的工作。
「我們一共設立了14個這樣的代表處。」戴勝喬特意用中文向《中國新聞周刊》強調了14這個數字。
義大利經濟發展部的網站顯示,在世界各地設立「智慧財產權辦公室」,是義大利政府為在世界範圍內促進和保護「義大利製造」的利益而採取的多項措施的一部分。
到任後,收集法律信息,編寫法律指南佔據了他大多數精力。但他沒忘記尋找和走訪在華經營的義大利企業,而北京鱗次櫛比的各種展會成了他最好也最有效率的選擇。
2010年12月18日,和往常一樣,戴勝喬參觀了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辦的「2010中國創業加盟品牌展覽會」。在眾多參展商家中,「來自義大利,世界的嘉加夢……」這讓戴勝喬備感親切和興奮。這家生產床上用品的企業還在展會宣傳資料中明確使用了「Italy」字樣。
然而,進一步了解後發現,這家宣稱源自義大利的品牌竟與義大利毫無關係。「嘉加夢」商標是在中國註冊的,所有人為「義大利路易斯貿易有限公司」,其住所為義大利佛羅倫斯市布奧茲路2號5014室。然而,通過佛羅倫斯商會證實,該公司子虛烏有。
戴勝喬當時就意識到,以後的工作可能要增加一項,發現那些看起來是但實際上不是來自義大利的公司。
於是,在完成主要工作的同時,戴勝喬撥出一定精力,來收集這些案例,並逐漸積累了一批涉嫌借用義大利名義進行虛假宣傳的企業。
2011年4月28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舉辦了面向駐華使館、在華商會和企業的業務溝通會,戴勝喬參加了這次會議,並在會上陳述了當下存在的、在中國運營的企業冒充義大利製造並藉此高價銷售的現象。
會上,戴勝喬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國際協調司副司長張志成就相關情況進行了交流,並約定專門安排時間進行詳細的溝通。
「如果你們有具體的信息和線索,可以提供給相關中國政府部門,供我們在執法和管理工作中參考。」張志成對戴勝喬建議說。
基於此,2011年7月1日,義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北京智慧財產權辦公室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對口部門提交了第一批10個涉嫌虛假宣傳的案例。同時,這些名單一併發給了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外交部、警察等部門。
這些涉案者並非都是中國大陸企業,也有一部分是香港臺灣企業,還有一家是韓國企業。它們在宣傳時號稱自己是來自義大利的品牌,但事實上這些品牌在義大利根本不存在。
「我會在展會上拿到參展商的資料,跟他們談一談,這樣一般都能發現他們跟義大利毫無關係。」戴勝喬說。
藉助網絡資料庫查詢,戴勝喬讓很多企業的虛假宣傳行為露出了原形。因此他認為,他從事的「打假」工作並不是什麼難事。
「每個人都能做,不需要花一分錢,也不需要註冊登錄名和密碼來登錄這些資料庫。」戴勝喬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的證據都來自公開資料,這些資料每個人都可以輕易獲得。
除了展會、商場等,消費者投訴也是另一案例來源。在第二批提交的案例中,鞋業品牌Stella Luna的入選,就來自一位義大利消費者的投訴。該品牌自稱是2006年正式在義大利註冊成立時尚品牌,但查證後發現其與義大利毫無關係。
Stella Luna為九興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該公司最初成立於臺灣,目前為總部設於香港的、開曼群島註冊的有限公司。自2006年起,九興控股通過自有品牌Stella luna成功進軍內地鞋履零售市場。
2011年4月中旬,Stella Luna已在其官網上撤回了與義大利品牌有關的宣傳。
戴勝喬於2011年10月18日和2012年2月29日,先後提交給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二批和第三批各10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