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探秘義大利美妝之谷

2020-12-13 半月談網

五百多年前,義大利畫家波提切利創作了《維納斯的誕生》,象徵愛與美的維納斯,以一種相當具體的形象呈現在世人眼前。五百年後,在畫家的故土,美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這個世界。

 

  米蘭、貝加莫和克雷馬,這三個位於義大利倫巴地大區的城市,擁有多達五百家化妝品研發製造公司,控制著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化妝品生產,被稱為倫巴地的美妝之谷、化妝品界的「金三角」。

 

  20世紀初,義大利著名哲學家克羅齊曾說過,「藝術與科學既不同而又互相關聯,它們將在審美這一方面交會。」不久前,攝影師安德魯·弗拉澤塔就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探訪了美妝之谷——倫巴地。

 

  「我並不是一個時髦的人,但生為義大利人,又出生長大在米蘭,不可避免地,我會留心時尚的變化。」安德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在他看來,「作為一種生活習慣」,時尚,從來都不是一個需要揣摩的概念,只要「跟著感覺走」就對了。但以時尚為中心建立起來的時尚世界,卻有些拒人於千裡之外,他更喜歡將其稱為「那個世界」。

 

  儘管並不完全認同「那個世界」的一些「社交模式」,但安德魯卻很欣賞時尚世界時刻展現出來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特別是藝術,它們在時尚世界中如魚得水。」

 

  因此,當時尚雜誌《L』Espresso》邀請安德魯參與記錄拍攝義大利美妝行業的時候,一向在國外搞創作的他欣然答應。

 

  「這次探訪,讓我有機會深入探究時尚行業和美妝領域理性的一面,商業行為為這一行業賦予了更多專業精神,這才是支撐『那個世界』順利運轉的關鍵。」

 

  拍攝重點在於記錄義大利文化,展示國家優秀行業。而美妝產業,自始至終都是義大利重要的經濟生產環節。

 

  2015年,單單是美妝行業供應鏈上,負責提供基本原材料的化工企業和負責包裝運輸的工廠,其營業額都增加到了140億歐元,僱傭工人多達20萬人。而義大利美妝行業本身,營收就超過1440億歐元,壟斷了全世界60%以上的女士化妝品的發明和製造。

 

  自帶反轉劇情的「口紅指數」

 

  事實證明,愈是經濟困難時期,美妝行業愈煥發出不可替代的活力。

 

  奢侈品巨頭雅詩蘭黛前榮譽主席萊昂納德·蘭黛先生,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提出了「口紅指數」的說法,他以雅詩蘭黛實際的營收數字做分析,發現口紅銷量在經濟衰退期間反而呈逆勢熱銷。

 

  這個理論如今依然有效,米蘭博科尼大學的經濟學家加布裡埃爾·羅佳科諾曾在研究當中指出:在經濟危機的時刻,美妝產品的利用會拉動整體趨勢向上,女性可以在購買美妝產品過程中得到滿足,而不必在昂貴的衣服上花費太多金錢。

 

  這就保證了美妝產業有著更高的利潤和更好的市場銷售環境,「高檔時裝店投資美妝行業的一個原因便是,它能夠確保利潤率遠高於時尚行業,可以說是一種保證」。

 

  「美妝製造業,如今是最有韌性、最有彈性的產業,在經濟危機時代,他們對於困難的市場有更強的抵抗能力,保持得最好,對市場起到了修復作用。同時,相比起任何義大利產品而言,還擁有極強的製造能力和出口能力」。

 

  一份義大利美妝行業聯盟的報告表明,今年,美妝產品出口總額超過96億歐元。僱傭人數超過3.5萬人,其中54%是女性,11%擁有大學以上學位,這個數字比往年增長了10%。在經濟危機時代一樣有效,同時向外出口超過70%的產品。

 

  可以說「口紅指數」,是一個自帶反轉劇情的經濟風向標,在戰爭年代尤其明顯,無論中外。

 

  民國時期的上海,作為遠東最繁華的國際都市,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化妝品產業製造和市場中心。

 

  1935年,上海華東化工廠的雜誌廣告上,一根牡丹大號口紅需要花費4.5銀元,相當於70斤大米的價格。按成年人每月平均吃20斤大米來計算,一根國產口紅的價格就已經相當於三口之家一個月的口糧了。

 

  然而,民國女性對口紅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作為重要的通商口岸,大量昂貴優質的進口化妝品在上海流通,1925年從英、法、德、日和香港地區進口的全國化妝品高達260萬銀元,為10年前的7倍,到了1934年上海呈現激增,僅是下半年的香水、脂粉、口紅銷售額就高達100萬銀元。

 

  19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紛至沓來,化妝品非但沒有銷聲匿跡,反而憑藉危機穩步提高社會地位。戰爭時期,政府和媒體都鼓勵婦女們畫著精緻的妝容進入工廠或軍隊,漂亮的臉蛋兒成了鼓舞士氣的法寶。

 

  美國海軍還特地開班培訓課程,讓女兵們學習如何快速完美地上妝,同時還規定,從軍女性的口紅顏色必須與她們制服上的紅色臂章和帽子上紅色細繩相搭配。於是美妝品牌伊莉莎白雅頓,特地為此開發了一種名為Montezuma的紅色,用於唇膏生產。

 

  伊莉莎白·泰勒就曾經宣稱,女人擁有的第一件化妝品應該是口紅。

 

  而在此之前的整個20年代,美國就有近五千萬女性使用口紅,每年用掉超過三千公裡長的膏體。美國專利局頒發了上百種有關口紅的專利。化妝品成為美國繼汽車、電影、私酒之後的第四大產業。代溝,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時,就是指母親與女兒兩代人選擇口紅上的不同。

 

  義大利時尚產業的崛起

 

  事實上,義大利美妝產業的振興,也源自於戰爭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鑑於義大利本國比較糟糕的經濟狀況,在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和財政部聯合成立的特別委員會發表的「歐洲計劃」之中,義大利被列為第一類「需求國」。

 

  在隨後的馬歇爾計劃中,義大利成為了最大受益國,並藉此時機,獲得了將近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機會。時尚產業就是在重振戰後殘局的背景下崛起的。

 

  馬歇爾計劃出臺以後,義大利許多中小家庭作坊在資助下逐漸恢復以往的生產力,提高了皮革、皮毛、絲綢和羊毛等手工業產品的生產。同時,很多昔日的權貴階層後裔,也放下身段,開始了創造美的歷程。

 

  與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時尚理念不同,義大利的時尚行業從一開始就注重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比如華倫天奴所設計的舞會禮服,就既能滿足華美高貴的視覺審美,同時,還特別注重穿著體驗。在確保性感的前提下,研究出極為保暖的面料,在確保美觀的基礎上,開發可以在舞會中跑來跑去的細節剪裁。

 

  20世紀50年代,羅馬成了大量的美國電影製片人取景拍攝的專屬地,當時眾多的好萊塢明星們,如伊娃·加德納、奧黛麗·赫本、伊莉莎白·泰勒讓羅馬變成了第二個好萊塢,她們在出演角色的同時,也會穿著當地設計師的作品,為義大利製造帶來全球性的曝光機會。

 

  「女人更懂女人」,最早的一批義大利女設計師就是從女貴族們當中脫穎而出的,她們將從前在聚會上比試縫紉功底的設計天賦,帶到了時尚世界,同時,也將美妝的理念推廣得更遠。

 

  美妝行業的「教父」

 

  對於全世界而言,化妝與美直接關聯,而對於美的追求卻是一個徘徊在正確與錯誤、是與非之間的話題。

 

  古代希臘政府,為了避免男性受到誘惑,同時保護女性安全,規定妓女如果在非指定時間出現在公共場合,或者沒有塗上指定色彩(通常為酒紅色)的唇彩和相應化妝品,以區別於「普通」女性,她們就將受到嚴厲懲罰。

 

  英國傳教士認為,人工裝飾的面容挑戰了上帝的權威,因此將化妝的女性稱為「撒旦的化身」。17世紀,英國國會通過法律規定,凡是依靠口紅、香水等化妝品誘騙男性結婚的女性,都要受到懲罰。

 

  這種保守一直持續到維多利亞時代,很多人心目中,妓女和演員這些「下等女人」才會使用口紅,上流社會的女性只能想別的辦法來裝飾雙唇。比如,抿紅色的縐紙;輕咬嘴唇讓雙唇充血;給嘴唇圖上香膏或者葡萄酒;或做嘴唇體操:不斷重複像peas prunes prisms這樣的詞彙,讓自己的雙唇能夠豐滿上翹。

 

  進入20世紀,口紅依舊擔負著身份象徵的重任,但不再意味著「不名譽」「不道德」,而是和女性解放聯繫在了一起。女權運動領導人伊莉莎白·愷迪·斯坦頓和夏洛特·帕金斯·吉爾曼都公開表示過,塗口紅是女性的權利,更是解放的標誌。

 

  然而,時尚世界和美妝產品對於義大利人,特別是倫巴地大區美妝之谷的從業人員來說,從來都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一項關乎生存的嚴肅話題。「這是他們的生活」,安德魯說。他認為,當義大利人開始嚴肅對待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過去曾讓他感覺「無用」的時尚和化妝品都紛紛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如果今年紐約流行霧面的妝容,那是因為克雷馬的美妝實驗室就是如此決定的。」

 

  在倫巴地大區的美妝之谷,500家化妝品工廠共同決定了時尚潮流的演變。當然這些決定並不是盲目的,「大的美妝公司,會從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中尋找線索,提取時尚的靈感,繼而塑造時尚潮流。」安德魯說。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些標有不同國家品牌的化妝品,背後都有一個如「教父」一般沉默而強大的後盾——義大利美妝行業做支撐。

 

  「我無法告訴你,哪一個品牌是我最習慣的,我只能說,身為米蘭人,我對這些品牌感到驕傲和自豪,因為大多數世界上的知名品牌在生產過程中,都要經過這裡。「安德魯說。

 

  事實上,在化妝品領域,「義大利製造」的字樣不僅是品質的保證,更是一個普遍的事實。經過近七十年的發展,義大利化妝品行業已經成為全世界化妝品領域舉足輕重的一環。

 

  「迪奧、香奈兒、雅詩蘭黛、蘭蔻、伊莉莎白雅頓、Pupa、赫蓮娜、資生堂……這些品牌從大到小,從俄羅斯到澳大利亞,其所用的基礎原料,乳霜、釉料都生產自義大利公司。」

 

  根據義大利最大的配方公司Chromavis的營銷總監羅莫爾多·普廖雷先生所說,「大型化妝品公司大多停止了美妝產品的研發,因為他們沒有資金和必要去冒風險,這就賦予了我們公司更大的責任,去創新,去研發,為未來提出更好的規劃和建議。」

 

  「展現在眼前的專業性和強烈的職業精神,讓我覺得義大利的美妝行業生機勃勃。」安德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孕育時尚的巨型搖籃

 

  「如果你有機會走進義大利倫巴地美妝之谷的任意一所化妝品生產車間,那麼你一定會被這裡豐富的色彩和氣味所吸引。」在安德魯的印象中,化妝品工廠最先佔領的體驗區域是嗅覺。

 

  「香草搭配蜜蠟,滑石粉融合了焦糖,牛奶與薄荷混合,一個轉彎處,口紅的味道偶爾會被粉餅的氣息給淹沒。然後又開始重複……」如果閉上眼睛,你可能會懷疑自己置身於糖果生產車間,而不是化妝品工廠。

 

  「在裝配生產流水線上,女工們會把一滴滴看似奶油狀的粘稠液體妥善地安置在塑料盤上,然後,經過高溫烘乾,那滴大奶酪,奇蹟般地就變成了一塊腮紅,在此之前,它看起來就像一小塊讓人垂涎欲滴的糕點。」

 

  在採訪過程中,安德魯認為,美妝產品的技術性將會越來越低,特別是在大機器生產越來越普及的當下,而娛樂性將會越來越高。

 

  對於美妝達人而言,化妝品的包裝和趣味程度有時甚至比產品本身的功能性更為重要。在許多美妝博主的推薦詞當中,一些產品的包裝本身就成為了亮點,「圓滾滾像水果一樣的造型讓人無法拒絕」,「糖果一般的造型瞬間讓少女心爆棚」。

 

  這並不是一個偶然,和口紅指數一樣,當人們越是面臨較大的壓力或生存危機的時候,化妝品就越能扮演類似「小丑」的角色,「產品的造型越來越像玩具或糖果,說到底,人們只是想找一些樂子,分散一下危機和困難的注意力,當然,他們也更加需要安全的產品。」

 

  化妝品的安全性從來都不是一個已經被完全解決了的問題。

 

  早在希臘時期,一種被命名為克裡奧帕特紅的口紅,原材料是從雌胭脂蟲脂肪和卵中提取的洋紅色,此外還添加了一些綿羊的汗水和人的唾液,有時還會混雜一些鱷魚的糞便。羅馬人開發的獨特口紅原料裡,還包括了一味富含水銀的海藻。長期使用,最終會導致中毒死亡。富裕的羅馬人不知道自己每天是在和死神親吻。負擔不起昂貴開銷的平民,只能依靠葡萄酒沉澱物塗抹雙唇,卻因禍得福,延長了壽命。

 

  二戰後,隨著石油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為了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和渴望,以礦物油為主要成分,輔以香料、色素等化學添加物的合成化妝品誕生了。

 

  但為迎合人們追求快速見效的心理,激素、鉛、汞等有害成分越來越多,導致越來越多的化妝品傷害肌膚的事件發生。含有這些成分化妝品的特點就是,即使效果明顯,但一停用就反彈,持續使用甚至會毀容。

 

  為此,義大利美妝行業採取了更加謹慎的步伐,旁敲側擊,迂迴前進。在回答如何避免美妝行業的危機,提高用戶的身份認同感和培養新顧客的消費習慣時,義大利化妝品研究中心負責人吉安·安德烈·波西塔諾表示,「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不斷地創新和探索,對目標進行拆分,集中注意力在新的目標用戶上,促進多渠道的購買。」

 

  這個回答標準而無用,但義大利美妝行業的成功,正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地分析用戶需求,在出奇、出新的道路上不斷開拓而取得的。

 

  比如,義大利人就充分了解那些披著面紗的阿拉伯女性對於口紅和內衣有著怎樣的偏好,由於美國和阿拉伯國家的旺盛需求,義大利美妝在2016年出口額增長了8%。

 

  「在一線工廠繁忙的車間,核心區域有兩個醒目的房間,一間是糕點屋,另一間是藝術工作室。」安德魯說。在這兩點之間,浪漫和快樂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如果有哪一部法典規定美有一萬種定義,那麼義大利人永遠能找到第一萬零一種可能。(文/王璐)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中新社在義大利創辦《中國新聞周刊》雙語月刊
    今年2月,中國新聞社下屬《中國新聞周刊》在義大利羅馬創辦《世界中國·中國新聞周刊》中意雙語月刊。這是中新社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在國外創辦的第四種外文版《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此次創辦中意雙語月刊,採取了與義大利當地成熟媒體版權合作的方式進行。它與在意有一定影響的中意雙語月刊《世界中國》以版權合作方式辦刊。
  • 中國新聞周刊:義大利人戴勝喬中國打假記
    兩年前,當義大利經濟發展部決定在多個貿易夥伴國開設智慧財產權辦公室時,53歲的機械工程和工業產權的雙料碩士戴勝喬被選中擔任義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智慧財產權部北京工作室的負責人。  在來華工作前,這位酷愛二鍋頭、痴迷中國樂器的義大利人曾四次到中國出差,並於2006年前開始通過培訓班學習中文,雖然現在他中文能力還是「基礎」,但這不並妨礙他對中國的興趣和熱情。
  • 《中國新聞周刊》
    新世紀的第一天,2000年1月1日,《中國新聞》周刊創刊號正式出版。旨在構建中國權威時政傳媒,與進步中國同步的《中國新聞周刊》,以其敏銳、深刻、犀利、獨到的精神坐標在國內新聞周刊中獨樹一幟,其個性化標籤「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已鮮明地印刻在讀者心目中,成為中國期刊界的優秀品牌。
  • 《中國新聞周刊》:臺北故宮——美在善解人心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那天來到捷運臺北車站轉車,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被牆上一幅畫作「法象威儀」(釋迦牟尼佛坐像)吸引,原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複製畫,再仔細一看,旁邊還有四幅小複製畫,有翠玉白菜、青瓷蓮花式溫碗、碧玉瓜瓣杯及四庫全書,這四幅畫鑲在牆壁中
  • 《中國新聞周刊》推英國版 中國新聞類雜誌首進英國
    月25日,《中國新聞周刊》英國版正式出版發行。周兆軍 攝   中新網倫敦6月25日電 (記者 周兆軍)中國新聞社旗下的《中國新聞周刊》25日正式在英國推出英語月刊《中國報導》(《China Report》),這是中國新聞類雜誌首次進入英國。至此,《中國新聞周刊》已經形成在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義大利、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出版的多語種集群。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小鎮上的越南新娘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前去採訪的時候,正逢下雨,有水滴掉進了茶杯裡。楊七妹是胡志明市的華人,父母早逝,家中九兄妹,她排行第七,膚白貌美。2010年新婚不到一年,丈夫就出軌,她和丈夫的情人同時懷孕,婆婆說誰生男孩就讓誰入門,結果她生了女兒,被丈夫拋棄。「這樣的事情在越南很正常的,越南男人都很粗魯,愛打架,對老婆不好的。」
  • 《中國新聞周刊》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結伴」
    中新社倫敦12月22日電 中國著名時政雜誌《中國新聞周刊》、英國富中傳媒21日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締結媒體夥伴關係,籤署了三方「媒體合作諒解備忘錄」。在英國富中傳媒推動下,「媒體合作諒解備忘錄」籤約儀式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
  • 【中國新聞周刊】張彌曼:尋找魚化石之美
    張彌曼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董潔旭 攝  3月22日,張彌曼接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張彌曼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雖然引起老師不高興,但自己還是很高興的。」  是不是只有中國的總鰭魚沒有內鼻孔?帶著這樣的疑問,張彌曼又研究了英、法、德等國所藏的同類化石,發現它們的構造均與「楊氏魚」相似。進一步比對後她發現,老師雅爾維克所研究的化石中,鼻孔所在的位置保存並不完整,因此,他所畫的圖有一定自己「復原」的成分,並不足以證明總鰭魚確實存在內鼻孔。
  • 楊超越登中國新聞周刊封面,她憑什麼被懟「戲子誤國」?
    《中國新聞周刊》封面人物出爐,上榜的人物有沈德詠、單霽翔、王貽芳、劉國梁、文牧野、陶斯亮、龔克、朱民、楊超越。本期雜誌的主題是致敬2018年影響中國社會發展的人。這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引起了大家的格外關注,就是在前段時間的綜藝節目《創造101》中獲得季軍的選手楊超越,新聞周刊給她的頒獎詞是「折射出一個時代普通人的奇蹟與夢想」。看過《創造101》的觀眾對這個節目都有一定的了解,由101個少女參賽,通過訓練、考核的方式最終選擇排名前11位的選手組成偶像團隊出道。楊超越也是這十一位選手的其中之一,並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 中新社代表團在俄舉行座談 為《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創刊預熱
    王修君 攝   中新網莫斯科6月20日(記者 王修君)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近期將在俄羅斯出版發行。當地時間6月20日,中新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夏春平率中新社代表團在莫斯科與在俄華文媒體、各界華人、華僑代表舉行座談會,為《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創刊預熱。
  • 《中國新聞周刊》召開外文版研討會 長春市委書記與代表會談
    7月27日下午,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在長春會見參加《中國新聞周刊》外文版「一帶一路」國際傳播研討會的代表,並與代表進行座談。《中國新聞周刊》是中新社旗下時政類周刊,除了中文版外,目前以英文、法文、俄文、日文、韓文、義大利文和阿拉伯語七種語種在海外出版發行九個外文版雜誌。
  • 美《新聞周刊》:樹國際形象 中國當務之急
    過去幾十年中,中國發生的變化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大。經濟增長使幾億人脫離貧困,同時也再造了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一代樂觀、忙碌的中國人正在謀劃他們兒時不敢想像的未來。新式變革和舊式傳統的混合體使中國很難表現出前後一致的對外形象。中國人認為自己可靠、開放、可依賴;而外國人認為中國不可親,是劣質產品的出口源頭。對中國的積極看法往往同視中國經濟增長為賺錢機會的看法聯繫在一起。
  • 《中國新聞周刊》改版: 加強深度報導,做有靈魂的雜誌
    原標題:《中國新聞周刊》改版: 加強深度報導,做有靈魂的雜誌編者按:今日,《中國新聞周刊》雜誌宣布迎來全新改版。《中國新聞周刊》雜誌表示,在這次改版中,首先著眼挖掘深度報導的價值,更注重原創報導的完整性、豐富性以及深度;與此同時,人文氣質和思想性的提升也是此次改版的重要內容;內容方面,將進一步拓寬視野,兼顧更為國際化的報導風格與微觀的中國社會。除此之外,還在版塊欄目與視覺風格方面進行了調整優化。
  • 美《新聞周刊》稱中國力圖在兩大領域超過美國 或永遠改變兩國關係
    參考消息網12月3日報導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2月1日報導,根據美國國會授權的一個委員會日前發布的報告,中國力圖在關鍵的經濟和安全領域超過美國,這一事態發展可能永遠改變這兩個世界主要大國之間的動態關係。
  • 《中國新聞周刊》調研光明群眾訴求服務工作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龍冠斌)12月1日下午,《中國新聞周刊》社長呂振亞率隊先後前往光明街道光明社區群眾訴求服務中心、光明區群眾訴求服務智慧管理指揮中心,現場調研光明區群眾訴求服務工作。光明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何奕飛,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大嶺參加活動。
  • 《新聞周刊》發布最後一期紙質雜誌封面
    在12月31日,著名的《新聞周刊》雜誌將結束它的實物紙質出版生涯,將其內容完全數位化在網上出版。《新聞周刊》今天已經在推特上公布其最後一期紙質發行的封面,即《新聞周刊》在紐約辦公大樓的空拍照片,封面下方有「最後一期印刷」幾個醒目大字,顯然在經濟不景氣情況下,《新聞周刊》也無法抵擋網絡發行大潮和其帶來的好處。
  • 中國新聞周刊:一個瀕臨破產國企的「復活記」
    李建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該項目正在籌辦中,建成後將成為中核鈦白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公司。中核鈦白是國內業界龍頭老大,近年來幾經沉浮。它曾經是一家軍轉民企業,曾經被認為「比國企還國企」,中國鈦白粉市場的「黃埔軍校」。但上市僅2年多,便瀕臨退市。經過多方博弈,中核鈦白歷經磨礪,通過破產重整後復活重生,實現了國企民營化的轉型,擺脫了清算退市的厄運。
  • 中國新聞周刊:疫情、洪水,旅遊業短期回暖難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疫情、洪水,旅遊業短期回暖「難」即便跨省團隊遊恢復  短期內人們還是不太敢出遊作者:杜一蘭停擺170多天後,旅遊業終於等來了好消息。7月16日,中國新聞周刊走訪了北京阜成門、宣武門、豐臺等部門地區的線下旅遊門店,包括攜程旅遊、康輝旅遊、途牛、神舟國旅、北京青年旅行社等,均還未開門。神舟國旅北京某門店店長陳建(化名)表示,還沒有接到北京旅遊局對恢復跨省團隊遊的通知,「我們也著急,都待半年了。」
  • 中國新聞周刊:大慶油田的年輕人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到達大慶,試圖與爭議的中心——油三代年輕人對話。在一個自我封閉、內部循環的國企利益群體中,他們有著怎樣的自我生存法則?他們如何安然與外界變幻共生?這幾十年來,大慶油田發生了什麼?又或者,什麼都沒有發生?李飛,偶像王進喜80後李飛,31歲,仍崇拜著一個對於與自己同齡的中國年輕人來說已經陌生的名字:鐵人王進喜。
  • 美國時代周刊最新封面文章:中國贏了 美落居第二
    然而在美國國內,繼白宮幕僚長約翰·凱利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坦言「中國是一個強國……中國的政府體系適用於服務中國人民」後,美國《時代》周刊也開始正視中國的崛起——雖然仍有點不情不願。美國《時代》周刊最近公布了最新一期(11月13日發售)的雜誌封面,除美國本土版外,雜誌封面都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寫上「中國贏了」(China W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