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英童年在青島生活讀書 與老舍住同一「舊居」

2021-01-09 信網

原標題:「甜姐」走了留下青島往事

我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於12月14日3時28分於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5歲。黃宗英的名字對於許多老青島來說並不陌生,不僅僅因為她是家喻戶曉的大明星,更重要的是她曾在青島這座城市生活過,並在許多追憶文章中提及在青島的往事:家住青島龍口路2號、在江蘇路第一小學讀書……對於這座保留著她童年記憶的城市「印象極好」。

曾與老舍住同一「舊居」

黃宗英的舊居在哪?準確說來,應該是龍口路2號。在黃宗英所著自傳《黃宗英回憶錄:命運斷想》中描述:

「到我7歲時,父親黃曾銘從北京西城電話局調青島電話局,任總工程師,全家遷居青島。我非常喜歡青島,喜歡在海邊沙灘玩沙子,堆沙坑,蓋房子,用蚌殼做鍋、碗、瓢、勺,與宗洛過家家玩。我們家住青島龍口路2號。

「這是一座有大院子的兩層樓房,前院空地很大,我和宗洛在裡院小片空地上種了花生、芝麻……我八歲時,父親給我買了輛四個軲轆的自行車,是後軲轆旁有兩個保險小軲轆,待我能騎上去走了,就摘掉一個小軲轆。青島是丘陵地,我在江蘇路第一小學讀書,就從坡上騎車去上學。 」

如今,黃宗英兄妹們的舊居已經掛上了老舍故居的牌匾,定位為黃縣路12號。緣何會有兩個不同的道路定位呢?黃宗英的兄長黃宗江於1993年再度回青時曾寫下一篇文章《能不憶青島》,其中作出了解釋:「記得就在路口的小巷裡,門牌是龍口路2號,荒園後一座舊樓。記得貼鄰1號是前朝趙市長的,現仍略具格局。但我住過的2號荒園只剩下破木板的舊門依稀可辨,卻標了3號,遍尋2號無著,想是原來的雙號俱都改成同側單號了。荒園尤荒,仍有一座二層樓,但樓型與位置都不太對頭了。再環視才發現隔牆尚有一樓,亟像是我舊居之樓,卻被一牆堵死。報社的同志告訴我那就是明日要去參觀的老舍舊居,門開在黃縣路上了。次日前往,近前端詳,才斷定就是我住過的樓。時我家住樓上,樓下是二房東。我家1934年秋遷出,老舍先生是次年夏遷入此樓下的,故未得見面。如此說來我就和先生同一舊居了,又何其幸也。 」

苦惱於自己的高個頭

在黃宗英9歲的時候,因父親去世,家道陡落,黃家從月入360塊大洋到無分文收入,無奈只好在寡母的帶領下舉家去了天津討生活。而臨行前的「託貓」則是黃宗英在回憶往事時津津樂道的話題。當年黃家曾養著一隻純種德國大狼狗與一隻名貴貓咪,而她的人生第一篇作品,就是與二哥黃宗淮寫了篇《託貓啟事》貼在大街上,因為他們一家要離開青島了,想找一戶好人家把貓咪接過去。

青島日報報業集團旗下良友書坊並青島文學館的主持者臧傑曾與黃宗英先生有過交集,並於2013年赴上海龍華醫院拜訪過先生。據臧傑回憶,黃宗英先生當時精神不錯,談笑風生,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探望。 「當時跟黃宗英先生交談了挺長一段時間,她的興致很好,得知我是從青島遠道而來,主動談起了自己在青島的童年往事,對於青島這座城市印象極好;之後又說起自己在1941年去上海投奔大哥黃宗江的事情,加入上海職業劇團,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獲得了出演曹禺話劇《蛻變》中姨太太一角,從而開啟了演藝生涯。」據臧傑回憶,黃宗英先生豁達且開朗,對於有些辛酸的往事達觀以對,甚至還開玩笑說起當時自己的高個頭帶來的影響,「那時候女演員哪有像我這樣一米七幾的高個子,當時劇團裡很多人都不看好我,搭戲的男演員都不好找,還好後來我演戲還不錯。 」

「甜姐」音容留舊夢

黃宗英曾在自敘詩中言道,「醜丫今已雪盈顛。無多春暖花開日,不少風欺霜虐天。銀幕舞臺留舊夢,荒原極地續新篇。壯心未逐前塵散,繞室彷徨百遍旋。 」靈動的表達、率真的情感,讓她的藝術人生「在過去、現在、將來,都是我真實不變的人生」。

銀幕「甜姐」令人難忘

1925年,黃宗英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1943年,黃宗英參演胡導(原名胡道祚)導演的輕喜劇《甜姐兒》,一舉成名,成為紅極一時的「甜姐」。

1946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追》,之後分別在《幸福狂想曲》《麗人行》《雞鳴早看天》《街頭巷尾》《烏鴉與麻雀》等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 1954年,她創作了電影劇本《平凡的事業》。

1960年,擔任劇情電影《六十年代第一春》的編劇。

黃宗英也是一位作家。1965年,她在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專職創作。報告文學《大雁情》《桔》曾先後獲得1980年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1983-1984年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1988年,與丁玲聯合創作報告文學集《一代天驕》。 2019年,榮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1952年,黃宗英被調到上海文學研究所,轉行成為編劇。從此,銀幕上的黃宗英逐漸隱退,作為報告文學《小木屋》《大雁情》《天空沒有雲》作者的黃宗英開始廣為人知。

她的《大雁情》呼籲要給一個飽受不公平待遇的植物學家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給他平反。為了幫助研究高山植物生態的科學家實現在西藏建立一個觀察站的夢想,黃宗英籌措經費,帶著團隊三進西藏,幫助女科學家圓夢——第一次進藏,她寫出了報告文學《小木屋》;第二年,第二次進藏考察,她跟蹤拍攝了紀錄片《小木屋》;第三次進藏,年近七旬的黃宗英和科學家考察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因嚴重高原反應昏迷了兩天兩夜。

四段婚姻浪漫動人

黃宗英18歲時初婚,第一任丈夫是當時劇團裡的指揮郭元彤,藝名叫異方,他在兩人結婚18天後,就因為心臟病撒手人寰。

1946年,21歲的黃宗英與對她照顧有加的程述堯結婚,這一年,她由舞臺走上了銀幕,主演了第一部電影《追》。次年,她與趙丹合演《幸福狂想曲》,才子佳人,日漸生情。趙丹對黃宗英說:「我覺得你應該是我的妻子。」待《幸福狂想曲》拍攝完畢,他們的愛情終成「幸福進行曲」。後來,程述堯和上官雲珠結婚後,兩個家庭始終保持著熱絡的往來。

1980年10月10日,趙丹因病離開人世,生性活潑的黃宗英從此形單影隻,獨自生活13年。

後來,在黃宗英赴美國探親期間,想翻譯一位外國詩人的詩歌,遇到了問題,便寫信給哥哥黃宗江的好朋友馮亦代請教,兩人日漸熟絡,熱線不斷,開始了鴻雁傳書。

在一次講座時,有青年問黃宗英:您還會找對象嗎?黃宗英說,我嫁給了很寬廣的「大河」,現在如果要再結婚,我要嫁給學問更好的「大海」。1993年,黃宗英嫁給了她心目中的「大海」馮亦代,兩人一個68歲、一個80歲,共同走過10年婚姻生活。黃宗英說,婚後的10年是很充實的10年、燦爛的10年。一本《純愛》,是他們夫婦結婚十載濃情蜜意的最好見證。

本版撰稿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光影]

相關焦點

  • 黃宗英與馮亦代的兩地書
    、青島等地生活,父親去世後家道中落,黃宗英隨母親去天津投親,後在南開中學讀書。1941年秋,年僅16歲的黃宗英到滬上投奔大哥黃宗江,先在上海職業劇團打雜,不久在話劇《蛻變》中代人上場,從此開始了舞臺生涯。黃宗英早年婚姻極為不幸,在此姑且不贅。1947年夏,黃宗英與趙丹合作拍攝電影《幸福狂想曲》,期間兩人相戀,在電影即將殺青的時候,趙丹對黃宗英說:「你不應該離開,你應該是我的妻子。」從此她與趙丹走到了一起,直到1980年趙丹去世,兩人共同生活了32年。
  • 銀幕女神黃宗英走了,她來自溫州這個知名家族,兄妹四人皆傳奇…
    黃海波說,後來三姑在上海醫院裡修養的20多年,她身體雖然衰老,但依舊神採奕奕,「她不寫書了,但依舊愛讀書。每次去醫院看望她,她說不要花,不要食物,只要書籍。她依舊是精神至上的」。
  • 【其他人物】老舍
    1930年回國,在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任文學系教授。抗日戰爭時期,積極擁護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團結、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愛國抗日宣傳工作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1938年8月14日老舍作為全國抗敵文協總務處長,與老向,何容一行來到重慶,住大梁子的青年會底樓裡小機器房,時值天氣酷熱,而重慶又坡多樹少,對他這個來自英國和中國北方的人來說真是一個嚴酷的考驗。
  • 黃宗洛 :我的「小妹」黃宗英 | 「甜姐兒」黃宗英凌晨逝世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12月14日,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於凌晨3:28逝世,享年95歲。她曾在電影《烏鴉與麻雀》《家》《聶耳》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 北京,重慶,濟南,青島,四大城市PK老舍故居,哪個能更勝一籌
    努力帶你走進葛葛鏡頭裡的每一個故事……老舍被稱為是我國的「人民藝術家」,在上學時期每一位學生都會學習到有關老舍先生的文章,可以說基本上是家喻戶曉了。其影響之深遠在我們心中都是有目共睹的,如今北京,重慶,濟南,青島4大城市都有老舍故居,如果進行比較,哪個城市的能夠更勝一籌呢?哪個更為出名?
  • 哀悼|黃宗英,曾經與深圳有過一段緣分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魏沛娜12月14日凌晨,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病逝,享年96歲。黃宗英的文藝生涯跨越了舞臺、電影和文學的邊界,於2019年榮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 在青島「冷門」的風景區,老舍在這裡寫下了名著
    雖然他不是山東省的首都,青島是最發達的城市,他也是一個單獨的計劃城市和一個副省級城市,在這城市中,歷史上有許多不同風格的洋樓。對於青島市旅遊,需要三天時間才能看到左右山,如果你想更小心地走路,五天到一周左右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哪個城市比你想像的有更多的旅遊景點,位於青島的駱駝祥子博物館是一個不受歡迎的景點,這裡沒有票,但遊客很少,主要原因是青島有太多的名勝,大多數遊客沒有時間去這條路。
  • 悠悠櫻海,老舍永在
    青島多山多丘陵,城居生活依原始地貌或起伏或逶迤,或撒在山坡上擁在山腳下。最初的落腳地是登州路10號,過了農曆年,老舍一家便搬進了離海更近一些的金口三路2號。金口三路沿銳角爬行,是典型的斜坡小路。
  • 「甜姐兒」黃宗英去世 從藝術家到作家,她經歷了什麼?
    成為耀眼的明星黃宗英出生於1925年,自幼愛好文藝。她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兩個弟弟,兄弟姐妹共七人,大哥黃宗江對黃宗英的影響最大。黃宗英。圖片引自《黃宗英文集》,海天出版社出版黃宗江在燕京大學讀書時,放棄學位,南下上海當起了話劇演員。
  • 【北京故事】北京城裡的「老舍地標」
    老舍的童年時代一直都是在北平的大雜院中艱難度過,他非常熟悉社會底層的市民生活。而這個古老的城市也給了他深刻的記憶和充足的營養,以至於在他的作品中,大多以北京為背景,講述的多半是北京普通人的生活,而且使用的也是精練而生動的北京話。這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中長盛不衰。正因為如此,老舍也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 身為一代文豪的老舍先生,童年時竟會害怕過春節,你知道為什麼嗎
    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對春節的感受不再如童年那般的強烈。不過大多數人童年時的感受還是非常美好的,但仍有少數人在春節期間過得不太開心。作為一代文豪老舍先生,童年時竟會害怕過春節。說到老舍,你一定很熟悉他。
  • 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逝世,曾出演《家》等電影
    黃宗英。圖片來源:上海文聯人民網北京12月14日電 據上海市作家協會消息,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於12月14日凌晨逝世,享年96歲。她曾出演《麗人行》《烏鴉與麻雀》《家》《聶耳》等經典電影,是一代人心中的「銀幕女神」。
  • 屬雲的人:《可凡傾聽》黃宗英專訪
    對於黃宗英來說,這個人,就是和她共度32載的丈夫趙丹。儘管黃宗英晚年和文學家馮亦代先生共譜一曲黃昏戀,然而趙丹卻是她一生的至愛,是她人生的永恆主題。正如馮亦代先生對結髮妻子鄭安娜同樣也是情深義重,兩位睿智的老人便選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既尊重彼此的過去,又相扶相持,安度晚年。曹可凡:阿丹老師去世這麼多年了,你還一直想他嗎?
  • 老舍的北京,道不出的愛(3)
    早在老舍滯留香港期間,周恩來已經為老舍歸國做好了準備,提前為他在北京飯店預留了一個標準單人間。12月12日,好友樓適夷親自到火車站迎接老舍,並將他安排住進北京飯店。13日,陽翰笙陪同周恩來前來北京飯店拜訪老舍。這次會面,對老舍此後的生活與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 黃宗英今晨逝世,享年95歲,是演員也是作家,文人中第一個「下海」開...
    翻開黃宗英作品集,靈動的表達溢滿字裡行間,率真的情感表露一覽無遺。正如有人所評價:黃宗英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也許不是電影,而是她的文學。常有一雙好奇的眼在許多同輩人眼裡,黃宗英是一個聰穎過人的才女。在作家李輝眼裡,她更是一個對生活和知識永遠充滿好奇的人。「每次見到她,她總是在閱讀。
  • 老舍長女舒濟回濟探訪出生地,時隔83年再喝口老井水
    南新街58號院——老舍在濟南時的舊居,淹死「貓球姑娘」的老井依然在院中的石榴樹下平靜清澈,這個院子的女兒,1933 年在這裡出生、如今已經85歲的老舍的大女兒舒濟,卻像孩子一樣,頂著一頭汗,站在院子外面等著看家人接她進來。
  • 緬懷永遠的「甜姐兒」,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今晨在滬逝世
    ——黃宗英1925年7月13日,黃宗英出生於北京。9歲那年父親病故,家道由是中落,經濟拮据,「我小小年紀整日做著養家孝母供兄弟上學的夢」。◎ 黃家兄妹。前排左起:黃宗英、黃銳華(享年99歲)、黃燕玉(享年103歲)。後排左起:黃宗洛(享年86歲)、黃宗江(享年89歲)、黃宗淮(80年代去世)、黃宗漢(享年83歲)1941年,只有16歲的黃宗英應哥哥黃宗江之邀,加入黃佐臨主持的上海職業劇團,因一次臨陣救場,登上了話劇舞臺。兩年後,她便憑藉在話劇《甜姐兒》中入木三分的表演風靡上海。自此,「甜姐兒」也成了黃宗英的代名詞。
  • 為愛而生的黃宗英,17歲到80歲經歷4段婚姻,初婚18天喪偶
    黃宗英的童年並不完整,在她9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於是她隨母親去天津投奔親戚,家裡拮据的經濟條件讓黃宗英早早地就輟學打工來補貼家用。 黃宗英的第二任丈夫程述堯就是南北劇團的團長,他知道黃宗英的遭遇後,對她十分憐惜,又為她的才華傾倒,很快就愛上黃宗英,並且展開了猛烈攻勢。
  • 我仿佛從未逾越過家庭薰陶這個圈丨「甜姐兒」黃宗英逝世
    以下內容節選自《賣藝黃家》,均為黃宗英的自述。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賣藝黃家》,黃宗江、黃宗淮、黃宗英、黃宗洛、黃宗漢等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7月版。原文作者丨黃宗英摘編丨安也故我依然1925年我出生在一個溫馨而自在的家庭。父親是總工程師。我有兩個姐姐兩個哥哥兩個弟弟。
  • 青島城市記憶:消失的東方菜市場,老照片裡太多老青島的回憶!
    當時在山東大學任教的老舍、洪深、沈從文、趙少俊;在中學任教的王統照、汪靜之、孟超;在小學任教的王亞平以及在《晨報》擔任副編輯的蕭軍和進步女作家蕭紅都是這裡的常客。1932年前後,著名的電影演員黃宗英就跟她的兩個兄弟,黃宗江、黃宗洛居住在位於市場東門,胡同深處的龍口路2號那座二層小樓裡。黃宗江曾回憶當時他就是在荒島書店初次接觸到高爾基的《母親》、綏伯菲默維奇的《鐵流》等文學作品的,黃宗英在她的回憶錄中詳細的記載了,當年她隨父母居住在這裡的快樂時光,也記述了她父親在這裡生病去世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