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丨 2019-05-27 18:01:28
一位小朋友在大型客機駕駛體驗艙中進行操作
一位觀眾進入到健康艙中享受短暫的「森林」般的睡眠
冬奧VR滑雪遊戲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一位老人正在操作養老小屋中的「爬樓神器」
一位專業觀眾與鋪磚機器人製作團隊的隊員進行交流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郭謙
2019北京科技周主場的一大亮點,是面向各年齡層觀眾的互動性、體驗性項目非常豐富。現場運用油墨感應互動、信息圖示、手繪漫畫等多種技術,採用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多種手段,讓公眾充分體驗科技成果、科學魅力和科學精神。
看點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大批貼近民生的設計創意產品、科普展項和科技互動產品,讓觀眾對「科技創造美好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感受。尤其是「科普惠民篇」分三個區域,科普薈萃區主要展示優秀科普展品、作品、互動產品等,展現科教融合、寓教於樂等方面的科普智力成果。戶外體驗區通過秀科學、秀咖啡、秀文創、秀魔方等好看好玩的形式,推廣文化創意、手工製作、民間發明等百姓身邊的創新創意成果,讓觀眾充分體驗科技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時尚生活方式。特色科普活動區則通過科學競賽、表演、實驗展演、科普話劇等特色活動,激發公眾學科學、講科學、愛科學的熱情。
坐進智能駕駛艙模擬開飛機
由中國商飛北京研究中心提供的「大型民機未來智能駕駛艙」就在科技周主場入口處不遠,加上炫酷的外形,成為現場觀眾排隊最長的展項之一。
內置三塊19英寸的顯示屏,比現有的型號增加了4英寸,體驗者可以用觸控螢幕操作輸入飛行計劃,還有聲控按鈕——這些體驗元素無疑對小朋友有巨大吸引力。北外附小五年級男生趙恆宇等了20分鐘後,終於開心地坐進了「駕駛艙」內的主駕駛位。他前後左右地推動操縱杆,又摸摸各種儀錶盤,還向工作人員問出了「客機駕駛什麼時候能從自動駕駛向無人駕駛發展」這樣專業的問題。
和他一起進「駕駛艙」的另一個小男孩不甘心當「副機長」,又重新排了一次隊,終於當了一回「機長」。看到主駕駛的位置上方有一塊不大的有機玻璃顯示屏,他疑惑地發問:「叔叔這是什麼?」工作人員解釋道,這叫「抬頭顯示」,可以顯示主要儀表上的信息,幫助增強機長在控制飛機起飛、降落過程中的安全性。「到明年我們國家所有民用客機都要安裝這個東西。」
工作人員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來體驗的小朋友常常能問出令他驚訝的、比較專業的問題,「現在的孩子真是見識多!」他感嘆道。
健康艙進行氧氣森林般「睡眠」
「帥哥,艙內的壓力已經穩定了,你可以閉眼睡會兒。」本屆科技周上不僅有動感的體驗項目,還可以進入一個健康艙來一場氧氣森林般的「睡眠」體驗。戴著耳麥進入健康艙體驗的巴先生,進去沒多一會兒就睡著了,睡了近一個小時才出艙。
一旁的工作人員解釋說,「健康艙」的原理其實是利用高壓氧原理,模擬森林中的大氣環境,讓人體有「沐浴」在氧氣中的感覺,「借用艙內壓力使彌散距離加長,從而調節人體代謝功能,對血壓、血脂等心腦血管疾病有輔助效果,也能改善疲憊、失眠、頭痛等亞健康狀態。」
出艙的巴先生描述:「剛進去的時候,耳膜因為壓力大有點不舒服,過了一會兒就沒事了,後面很快就睡著了。特別地解乏,出來後有種力氣更足了的感覺。」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在巴先生進艙睡覺時,艙邊上的一個「艙內環境數據監測儀」顯示:壓力11kpa、氧濃度21%、溫度24.5攝氏度、溼度31.9%、放風閥狀態為打開。艙內的儀器表上還顯示了PM2.5的濃度,由個位數逐漸下降為0。調節健身艙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一健康艙的操作非常簡易,老年人在家可自行調節完進艙休息。
老人爭相體驗「爬樓神器」
刷卡,站上踏板,扶好樓梯扶手,再按下按鈕,代步器就帶著老人自動滑上了樓梯。在「安道利佳樓道智能代步器」展臺前,數十位老人正在挨個體驗這款「爬樓神器」。體驗過的老人都在感慨:「要是我家樓道裡能安一套就好了。」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種代步器是專門為沒有電梯的老樓研發的一種智能科技產品。
據介紹,這種「爬樓神器」可以安裝在樓梯扶手或牆壁一側,採用分段接力式運行,每層安裝2部代步器,用戶在一層刷卡後,代步器就開始運行,層層接力,將用戶安全運送到家。「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而且動作不靈敏,我們這產品的運行速度只有每秒0.15米至0.2米,保證平穩,而且考慮到許多老人起坐困難,所以採用了這種站立模式。」工作人員介紹說。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一臺代步器的安裝費用是2.7萬元左右,每層需要安裝2臺,由於不涉及水電氣等線路改造和土建,所以安裝速度很快,運營起來每年大約需要電費五六百元。目前這種「爬樓神器」已經在北京安裝了近500部。
裸眼闖關冬奧VR滑雪遊戲
「叔叔,這是要什麼時候蹲下來呀?」宏廟小學的一名女生剛體驗完一項冬奧VR「滑雪」項目後,因為屏幕上顯示闖關失敗,著急地問一旁的工作人員。還沒等工作人員仔細講解完,另一名小學生已經站在指定位置上,迫不及待地開始新一輪「滑雪」闖關,跟著屏幕上的滑雪道擺動身體,左偏、右偏、上跳、下降……
有意思的是,雖然是VR滑雪遊戲,但是孩子們身上並沒有VR眼鏡,也沒有任何的裝備。據開發這款遊戲體驗項目的企業負責人介紹,這款遊戲的創新點在於利用一部3D攝像頭進行人體骨架信息的採集,從而實現體感的交互,並不需要任何設備來作為傳感器,實現人機互動。「我們是主動做算法的,核心技術有3D骨架算法,就是基於機器視覺和人工智慧技術,對場景中所有人物進行提取並對其肢體關節點進行識別和跟蹤。」他介紹說,不僅僅只是滑雪項目,基於這一算法實現的體感交互還能開發很多款遊戲,包括桌球、遊泳等項目。
檢測視網膜識別多種慢性病
在科技周「人工智慧視網膜健康評估產品」的展臺前,等待體驗的參觀者們已經排起長隊。「這種操作太方便了,好多種病都能從眼睛裡看出來。」排隊的觀眾說。
給視網膜拍照後兩分鐘就能獲得檢測結果——這款神奇的產品是在大量專家標註的眼底數據基礎上,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設計特定的深度神經網絡結構,最終實現在眼底圖像中識別多種眼底病變和疾病。只需要操作人員對用戶進行視網膜影像拍攝,視網膜影像會自動上傳到雲端,算法在雲端自動分析視網膜影像給出健康風險評估結果,結果會實時發送到用戶的手機端。
據展臺的工作人員介紹,這種產品已經與數百家國內醫院、體檢機構合作,實現了通過讀取視網膜影像完成健康風險評估,如青光眼、黃斑變性等常見致盲疾病的視網膜表徵,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誘發的視網膜異常表現。
「你看這反饋回來的信息不僅提到了我眼睛存在的問題,還有健康小貼士、護眼小貼士,還有複查建議和健康指導等等內容。看了之後以後怎麼保養眼睛,怎麼繼續治療都一目了然,特別清楚。」剛剛體驗完的曹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
趣點
大學生秀創意 老「手藝人」現場提「意見」
「機器人在鋪瓷磚的時候,地面不平怎麼辦?另外,是不是在瓷磚上再增加一層黏合劑,瓷磚就不會翹起」……昨天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北京建築大學「移動智能瓷磚鋪貼機器人」的展位前看到,不少參觀者正在圍觀一款瓷磚鋪貼機器人用機械手臂一塊一塊整齊地將白色地磚鋪在地面上。
北青報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移動智能瓷磚鋪貼機器人」 是由北京建築大學精密工程研究中心建築機器人實驗室研製而成的,主要通過設置機器人參數,實現初始化,然後再通過掃描基準,獲取已鋪貼瓷磚坐標位置,隨後機器人的機械手臂抓取瓷磚並計算坐標值。
正在展示時,一位從事建築業超過30年的雷先生在人群中向正在操作機器人的機電工程專業研一學生王慶生同學提出了「如果地面不平,機器人該如何操作」的問題,「我們還有一款自動刷漿機器人,它可以在刷漿的過程中實現自動找平」,王慶生同學對於雷先生的提問表示,未來團隊將會將自動刷漿機器人和現在呈現的瓷磚鋪貼機器人裝在一起,實現「找平」和「鋪磚」同時完成。但對於雷先生提出的,不在瓷磚與地面接觸面添加黏合劑會導致地磚翹起的問題,王慶生表示自己確實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缺少一些實踐,未來會不斷改進這個機器人。
評點
有互動有體驗 科普更有吸引力
培根不僅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還說過:「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自身價值,更取決於它是否能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這句話深刻揭示了科普的重要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對科普的需求不僅越來越多,而且要求越來越高。在這個客戶端、觸控螢幕的時代,互動性、體驗性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如今,僅僅用灌輸的傳統方式,讓青少年被動地接受科普學習和活動,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慾了,形式呆板、缺乏新意的科普會讓他們失去興趣。針對青少年好奇心強、擅長吸收新鮮事物的特點,科普項目如果採用互動性的科技知識傳播方式,就會增強對青少年科普服務的能力,也提升對青少年人群的科技知識傳播效果。這一點在本屆科技周主場的數百個展項中非常明顯:凡是有互動性、體驗性的項目,都能吸引很多小朋友觀眾。(記者 武文娟 雷嘉 林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