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北京首都博物館與首爾歷史博物館共同舉辦的《水路城市,首爾:清溪川的變遷》特別展覽在首都博物館開幕。這次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特展,通過展示首爾城市河道清溪川的變遷,向北京觀眾展示600年首爾的歷史與城市建設。展覽分別從開川、覆蓋、復原及復原後十年現如今的清溪川幾個部分,通過清溪川的歷史觀察首爾的城市史,描繪出首爾所經歷的歷史曲折。
△圖為開川時期的清溪川
首爾是四面環山的城市,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水路。清溪川是首爾水路之一,首爾作為王都時期,王城的中心街道是隨著清溪川形成的。清溪川,作為城市中心河,自然而然的功能就是下水道功能。事實上,在朝鮮王朝500年間,首爾之所以能夠維持韓國歷史文化中心的地位,正是因為清溪川起到了下水道作用。
清溪川最早被稱為「開川」,是600多年前的朝鮮王朝時,國王為排除由首爾周圍山上流下並匯集在市區內的積水而下令挖掘的一條疏水內河,它匯合了北嶽山、仁旺山和南山上的多條溪流,從西向東流經首爾市中心。後來,「開川」改名為「清溪川」,成為一條深深影響首爾市民生活和生計的河流,婦女們在河中洗衣,孩子們在河邊玩耍。清溪川的兩岸也成為人們舉辦正月十五燈節等傳統民間活動文化活動的中心,形成各種民間文化市場。
但是,由於受季風的影響,首爾的春秋兩季乾燥,夏季高溫潮溼。因此,在雨水較少的春秋兩季,清溪川大部分時間便成為幹川,相反,在雨水較多的夏天雨季,稍有降雨就會洪水泛濫,河水水量也隨幹期、雨期出現較大的起伏。由於清溪川位於城市中心,周邊商店和民宅密集,因此當洪水泛濫時,房屋被淹、橋梁被毀、溢死等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朝鮮歷代國王都很重視河道的疏通清理工作和防洪工程的建設。朝鮮太宗,1406-1407年,朝鮮王朝第3代國王時期,將呈自然形態的河床加以清理、拓寬、在兩岸築壩等工程,分幾次進行治理工程,營造了河川的形態。然而,由於治理不夠徹底,每逢大雨便會水災連連。因此,1411年設立了治理河川的臨時機構「開渠都監」,自第二年即1412年1月15日起截止到2月15日,共投入52,800名勞工下大力氣進行整治,在主要河川的兩岸築石,修建廣通橋、惠政橋等橋梁。到了朝鮮第4代國王世宗時,主要是對支流和細川的治理,目的是防止支流的水流同時流入開川上遊,避免洪水 在市中心泛濫。1441年在馬前橋西側水中設了標石,在這個標石的石柱上刻上尺、寸、分等標度,用於測量水位,這就是所謂的水標。水標對開川的水位進行了量化,有助於預防洪水泛濫。
△圖為覆蓋期的清溪川
1760年,第36任國王在位期間,曾徵募20萬人治理清溪川,包括拓寬河道、清理河床、修建砌石護坡、裁彎取直等,並且設置了負責疏通河道的「浚川使」一職,每隔2~3年對河道進行一次疏浚。
同時,到了朝鮮王朝時代晚期,許多賣掉了農田的農民湧向首爾成為城市貧民。在清溪川兩岸就居住了大量的貧民,他們在河邊搭起了許多簡易的棚戶。隨著居住人口尤其是貧窮人口的增多,清溪川沿岸居住環境越來越差。日益嚴重的汙染使得清溪川沿河兩岸疾病肆虐,周邊的居民死亡率較高,清溪川甚至成了垃圾、汙水、貧民窟和貧窮的象徵。
當時,人們認為解決清溪川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覆蓋河道。早在1926年,覆蓋河道的計劃就正式提出過,但因為沒有很好解決雨季洩洪的問題而未能實施。1937-1942年日本統治時期,清溪川在歷史上第一次被覆蓋,以解決環境問題、洪水問題以及作為排水系統存在的環境汙染等方面的問題。後來,清溪川的覆蓋工程曾經由於缺少資金而停滯下來。1958年伴隨著首爾市的重建,清溪川覆蓋工程又重新上馬,到1978年的20年時間裡,覆蓋工程完成,清溪川在沒有經過治理的情況下被水泥板所覆蓋。至此,原來存在600多年的,影響首爾市民生活的清溪川作為開放性城市河流的歷史結束了,而新的被覆蓋作為道路的清溪川時代來臨了。
197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起飛,首爾政府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提高城市中心區的道路通行能力,在被覆蓋的清溪川上又修建了寬16m,長5.8km,雙向四車道的高架橋,這條專用汽車道,成為橫貫首爾東西的交通主幹道,日均交通流量達到16萬多輛,被認為是韓國城市現代化的象徵,作為「漢江奇蹟」一度被韓國人引以為自豪。由於交通便利,位於城市中心區的清溪川周邊地區很快就成為以電子、機械工具、印刷及服裝業為主的城市工業及服務業中心。但另一方面,高架橋橫跨城市中心,使歷史古城的風韻蕩然無存;汽車噪音、尾氣汙染日益嚴重,清溪川周邊逐漸成為首爾的嘈雜地區的代名詞。為此,首爾市政府組織了對清溪川進行研究,發現通過高架橋約67%的車輛為進出城,車輛通過時排放了大量有害氣體,造成了空氣汙染並帶來噪音。高架橋兩側的商業街長期停留於小商品和服裝鞋帽的銷售,與城市其它商業中心,特別是漢江南岸的現代化商業活動中心相比差距太大。人們清楚地了解到,開發時代最為重要的成就,即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不再是可持續發展的事實。重視生活質量的、以人和環境為中心的城市,已經是不可你轉的趨勢。因此,市政府做出了一個重大舉措,即重建清溪川,恢復其原有面貌、改善周邊環境、縮小南北差距、再現歷史文化、為清溪川的繁榮和發展創造機會。這也成為清溪川重建工程的核心思想和理念。
2002年7月,時任首爾市長的李明博決定啟動「清溪川復原工程」。2003年7月,工程正式啟動,在提升首爾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品位和吸引力的目標引導下,首爾市政府開始實施清溪川內河的生態恢復以及周邊環境的改造工程。整個工程歷時兩年多時間,項目全長8.12公裡,拆除了5.8km的清溪川路和覆蓋在上面已經年久失修的高架橋,沿線6萬多家店鋪、1500多個攤位搬遷,修建了濱水生態景觀及休閒遊憩空間,還恢復和整修了22座橋梁,修建了10個噴泉、一座廣場、一座文化會館,共耗資3800億韓元(折合約31.2億元人民幣)。工程於2005年10月竣工,有清潔流水的清溪川作為內河重新出現在首爾市民的生活中。復原後的清溪川大大地改變了城市環境與市民的生活方式。打開了風路,也形成了動植物的棲息地。落後的江北市中心地區,清溪川是使其重新恢復經濟活力的基礎,並大幅度地改善了城市整體的步行環境。這種變化吸引人們重新回到市中心。市中心不再單純地是為了上下班的空間,而蛻變為前所未有的休憩空間和享受文化的空間。
清溪川復原改造工程獲得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清溪川由此成為聞名國內外的知名觀光景點,成為首爾的一張城市名片。並且已成為首爾重塑城市形象的一個起點,為首爾及韓國政府帶來新的發展契機。這個項目從歷史、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向世人證明了一個城市發展項目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首爾的都市「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得到分析和驗證。
△圖為復原後的清溪川
目前,我國眾多城市興起了「城市環境治理」的熱潮。對於我國的城市環境治理,清溪川復原工程給予了幾方面深層次的啟示。
城市環境治理要與城市定位緊密結合。我國城市眾多,大多數城市都是本區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各區域特點不同,城市環境治理經驗也不能照抄照搬,而是應該根據區域的城市定位來決定城市的環境治理規劃和措施。對於我國中西部一些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城市來說,資金、技術水平有限,城市環境破壞相對較小,城市環境治理應該「有所不為」,把重點放在城市環境的保護上,注重經濟建設中的環境保護,而不是在經濟發展後的環境治理。
城市環境治理要與構造生態友好型城市的目標相結合。清溪川的重建工程不是簡地恢復一條河道,而是以一種全新的理念,打造了一條具有歷史水文化底蘊、生態環境友好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充滿經濟發展活力的全新的清溪川。我國的一些城市在環境治理中,也試圖恢復維持城市河流,營造城市濱水空間。然而,大部分治理措施對城市環境的改善影響不大,甚至破壞了城市生態環境。比如為了開發旅遊,刻意修建人工水景建築,修建大理石或者花崗巖的河道,使河流失去了自然美、失去了多樣性。這樣的改造對河流來說無異於畫蛇添足。還有一些城市把河流或者水域當成開發經營的搖錢樹,城市河流本應該是一個公共空間,結果只為少數人享用。這些河流環境治理措施都背離了構造生態友好型城市的目標。
城市環境治理要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一定時期和科學技術條件下(生態支持系統的供給、還原約束條件下),持久、有序、穩定、協調發展。當前,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其關鍵問題是要在保證城市經濟效率和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使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和汙染最小化,在保證持續高速增長的前提下,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清溪川復原工程始末,都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支配。我國在進行城市環境治理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從可持續發展的規律,以保證城市環境治理與城市發展的目標相一致。
內容來源:《中國城市報》第51期第24版
本期編輯:鄭新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