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大理避暑幾天,夏天恰好是雲南諸菌上市季節,每餐都是各種菌。眾多菌中,我最喜歡的是雞樅菌,比土雞肉還鮮甜,是其他菌無法與之相比的,這源於其含有非常豐富的20種胺基酸,其中核苷酸尤為突出,核苷酸的鮮甜味,遇上穀氨酸,不是一加一等於二,而且把鮮放大了二十倍。
《黔書》記載:「雞㙡,秋七月生淺草中,初奮地則如笠,漸如蓋,移晷紛披如雞羽,故名雞,以其從土出,故名㙡。」到底是應該寫雞㙡還是雞樅,還真有人考證了一通,這個不重要,大家知道所指何物就行了。和許多其他菌一樣,雞樅菌需要在夏天雨後才出現,那是雞樅對溼度和溫度的特殊要求。所不同的是,雞樅菌與白蟻窩共生。與之共生的白蟻是大白蟻亞科的某些種,比較常見的土棲白蟻有黑翅土白蟻、雲南土白蟻、黃翅大白蟻等。白蟻在建巢中為雞樅菌傳播菌種,又從雞樅菌的小白球獲得各種營養和抗病物質,雞樅從白蟻巢菌圃及周圍環境獲得營養源。夏天雨後的氣溫,是雞樅菌合適的生存溫度,每年只有當夏天雨季來臨時,雨水滲入蟻巢周圍的土壤,這才有利於雞樅菌菌絲體向外生長。雞樅菌的採收,原則上是愈嫩愈好,亦即在其剛出土至傘緣與菇柄成45度角以內者為佳,這種雞樅菌叫蒜頭雞樅。以傘緣平直之前為其最低標準,這叫雞樅又叫開雞樅。如菇傘達平直甚至翻轉者,已屬過老而致口感較差,這種雞樅叫傘把雞樅,再不採收就自行腐爛了。這是雞樅短暫的幾個小時的生命周期使然,因此,在大雷雨後數日內,最好每天清晨前往可能出菇之處尋找採收。雞樅的保鮮,對溫度的要求特別高。用紙張包裹,放入塑膠袋或保鮮盒,置於12℃的儲存環境中,可保存良好的鮮度達一周以上。如存於10℃以下者,會被凍傷,如溫度在14℃以上,溫度越高越會加速腐爛的情形,達30℃以上時,一般在一天內即可使雞樅菌產生腐爛現象。
雞樅含大量蛋白質、胺基酸和糖分,還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它的鮮甜來自於胺基酸和多糖,最好的雞樅菌,只需簡單烹飪,用雞油和鹽清蒸,雞油提供了穀氨酸,和雞樅菌的核苷酸協同作戰,鮮味提高了二十倍,鮮得不得了;和各種肉同炒,用雞湯與之煮湯,也是這個原理。需要注意的是烹飪時間不宜過長,五分鐘左右就好了,時間一長,雞樅菌的纖維細胞被破壞,胺基酸和多糖析出,雞樅變柴且寡淡無味,那只能去喝湯汁了。各種肉與雞樅共冶一爐,五分鐘肉還不熟,怎麼辦?辦法是分階段烹飪,先加工肉,後面才讓雞樅菌參與!
中醫認為,雞樅菌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氣、開胃提神、止痛消腫之功效,是治療痔瘡的理想食物。味道鮮美的食物,開胃提神這個合理;富含蛋白質,營養豐富,這跟健脾益氣也聯繫得上;至於可以治痔瘡,估計與雞樅菌富含膳食纖維有關。中醫的這些說法,靠譜!雞樅出名,早在明朝中期就已開始,當時雲南官府還向屁民徵收雞樅,名義是皇上要吃。喜歡吃雞樅的皇帝叫朱由校,明熹宗,就是那個喜歡做木匠活,把朝政交給魏忠賢的傢伙。喜歡到什麼程度呢?自己吃,連皇后都沒份!於是,如楊貴妃喜歡荔枝一樣,一騎紅塵運雞樅也出現在熹宗朝,後來清朝一個叫張久鉞的詩人,把這個段子寫成了詩:翠籬飛擎驛騎遙,
中貂分賜笑前朝,
金盤玉箸成何事?
只與山廚伴寂廖。雞樅要吃新鮮的,從雲南快馬運到京城,其實己經老了,味道大打折扣。
我們現在吃到好吃的,忍不住要發個朋友圈。古人也一樣,喜歡寫個詩填個詞。寫雞樅寫得最好的,公認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楊慎,這人牛逼得很,父親做了首輔宰相,叫楊廷和,他自己是狀元,因為與嘉靖皇帝較真被流放到雲南,就是寫下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傢伙。在雲南一帶吃到了皇帝都吃不到的新鮮雞樅,忍不住連發感慨。其中我最欣賞這首《漁家傲 十二月節詞》:
六月滇南波浪渚,水雲鄉裡無煩暑,東寺雲生西寺雨,奇峰吐,水椿斷處餘霞補。
松炬熒熒宵作午,星回令節傳今古,玉傘雞樅初薦俎,荷芰浦,蘭舟桂楫喧簫鼓。
這詞寫得美侖美奐,無可挑剔。楊大才子仕途失敗,但在美食方面貢獻良多,他那「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豁達,肯定是吃多了雞樅等美食後才得到了的啟發。也是,有好吃的,還要其他做甚!對了,廣東也產雞樅,不過由於氣候關係,比雲南貴州的要早一些,就是每年荔枝上市之前後那段時間,農曆五月。又由於多生於荔枝林,因此被叫做「荔枝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