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國名全稱法蘭西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面積為55.1602萬平方千米。首都是巴黎。全國的總人口約為6544萬(2010年1月),其中法蘭西人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3%,阿爾薩斯人、布列塔尼人科西嘉人等少數民族約佔總人口的7.9%,此外還有約400多萬外國僑民。官方語言是法語。居民中約62%的人信奉天主,約6%的人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新教、猶太教、佛教、東正教徒,其餘人無宗教信仰。
法國人重視禮物並且十分講究,具有藝術品位和紀念意義的物品最為適宜,不宜送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誌的物品。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是國慶節(7月14日)法國領土呈對稱的六邊形,其中三邊臨海。海岸線長約2700千米,內河線為195千米。平原佔總面積的23。地勢為西北低而東南高,可分為三個地形區:東南部山地區、西北部盆地丘陵區、羅訥谷地。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
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庇里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主要河流有塞納河、瓦爾河、羅訥河和加龍河。資源貧瘠,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和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覆蓋率為30%。法國是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產品和農業食品出口國。小麥、玉米、馬鈴薯、甜菜、葡萄和牛肉產量均居歐洲前列。甜菜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牛奶產量居世界第五位;牛肉產量居世界第六位。
農產品出口額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市場的11%工業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汽車製造、造船、機械、紡織、化學、電器、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其中鋼鐵、汽車和建築業為三大工業支柱。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航空和宇航工業居世界第三位。鋼鐵、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交通運輸發達,水、陸、空運輸均極為便利,主要港口有馬賽港、勒阿弗爾港和敦刻爾克港貨幣名稱是歐元。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移居到這裡。
公元6世紀初法蘭克人的部落首領克洛維消除了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殘餘統治勢力建立了統一的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統治時期國勢空前強盛。843年查理帝國分裂成三個國家,法蘭克成為獨立國家。10世紀末,改稱法蘭克王國。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達到封建社會鼎盛時間。1789年7月14日,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804年底,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48年,巴黎爆發革命,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2年,路易波拿巴正式宣布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1875年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1946年解放後,成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9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政體是共和制。主要政黨有人民運動聯盟、社會黨、共產黨、國民陣線。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布),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東、南兩面鄰剛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麥隆,西連加彭,西南臨大西洋。面積為34.2萬平方千米。首都是布拉柴維爾。
全國的總人口約為420萬人(2007年),共有56個民族,屬班圖語系。其中南方的剛果族人數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45%,其內部又可分為拉利族、巴剛果族、維利族;北方的姆博希族約佔16%;中部太凱族約佔20%;北方原始森林裡還生活著少數俾格米人。官方語言是法語。民族語言南方為剛果語、莫努庫圖巴語,北方為林加拉語。大多數居民信奉原始宗教,約26%信奉天主教,約10%信奉基督教新教,約3%信奉伊斯蘭教剛果農村至今保留著較原始的社會習俗,南方的部族以母係為中心,方的部族以父係為中心。
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是獨立日(8月15日)。海岸線長150多千米。地勢大體呈中部高、北部低,南部丘陵起伏。東北部是剛果盆地的一部分,海拔300米;中部高原平均海拔600~800米;西南部是低山丘陵,沿海是低地。海拔1040米的萊凱蒂山是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剛果河。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中部、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高,溼度大。礦產種類多,但儲量不大,其中鉀鹽儲量居世界前列,擁有世界最大的鉀鹽礦此外還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鋁、鋅、銅等。森林覆蓋率為60%。
農業落後,主要糧食作物有木薯、玉米、稻穀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可可、咖啡、馬鈴薯、花生、香蕉、油棕、菸草等。糧食、肉類蔬菜等均不能自給,全部依賴進口。工業以石油開採為主,90%的原油供出口,佔出口總收入的94%為非洲第五大石油生產國。加工業基礎薄弱,有食品、紡織、皮革、化工等木材品種多達300餘種,可供出口的有鐵木、刺果美等40餘種。木材產量居非洲第十位。交通運輸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主要港口為黑角港。有一定的空運能力。貨幣名稱是中非金融合作法郎(簡稱非洲法郎)。
13世紀末—14世紀初,班圖人在剛果河下遊建立了剛果王國。1880年10月3日,被法國人佔領。1884—1885年,柏林會議上剛果河以西地區被劃為法國殖民地,即現剛果(布)。1910年,剛果成為法屬赤道非洲四領地之一,稱中央剛果,布拉柴維爾是法屬赤道的首府。1957年取得「半自治共和國」地位。1958年11月成為「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5日宣布獨立,但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定名剛果共和國。1969年12月改國名為剛果人民共和國。1991年6月重新恢復「剛果共和國」國名。政體是共和制。主要政黨有勞動黨、新民主力量民主與社會進步聯盟、泛非社會民主聯盟、民主與全面發展運動、民主與發展同盟、民主共和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