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民主共和國(法語: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du Congo),簡稱剛果(金),位於非洲中部,東鄰烏幹達、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南接尚比亞、安哥拉,北連南蘇丹和中非,西隔剛果河與剛果(布)相望。西部有狹長走廊通大西洋。國土面積2344885平方公裡。海岸線長37公裡。首都為金夏沙。
公元1世紀班圖人到此定居。13世紀建立庫巴王國。14世紀下半葉剛果王國興起。15世紀起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1885年柏林會議中,被劃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採地」,稱剛果自由邦。1908年被比利時政府接管,改為比屬剛果。1960年6月30日獨立,定名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利)。1964年改用現名。1966年首都改名金夏沙,1971年改名薩伊共和國。1997年恢復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至今。
1、早期歷史
在布拉柴維爾等地,曾發現石器時代的雙面石器、砍刀等遺物。
公元1世紀班圖人到此定居。
13世紀建立庫巴王國。
14世紀下半葉剛果王國興起。剛果民主共和國是剛果王國的一部分。
15世紀左右,剛果出現了若干王國。沿海地區維利人建立洛安戈王國,剛果河下遊松迪人建立卡剛果王國,在今布拉柴維爾及其以北地區特克人建立安濟科王國。這些王國都曾隸屬於當時位於安哥拉北部和薩伊西南部的剛果王國。後剛果王國逐漸衰弱,各王國紛紛獨立。各王國之間為獲取奴隸,亦彼此徵戰不已。
2、殖民者入侵時期
1482年葡萄牙的航海家狄亞哥最先發現剛果河、並且在河口立碑為志後,在以後的三世紀中,歐洲人才和剛果開始作初步的接觸;有的人來此傳教,有的人開始在瀕大西洋的河口建立貿易站,用以販賣奴隸和其他物品。但是因為內部蠻荒多阻,深入剛果內部的歐洲人十分稀少。
15世紀末,葡萄牙人入侵剛果。英、法先後接踵而至。殖民者在洛安戈王國沿海地區建立商站,從事奴隸、象牙和黃金等買賣和掠奪活動,這裡開始奴隸貿易。
19世紀早期,奴隸貿易結束,這些班圖王國也都衰落了。
1816年,英國也對剛果發生興趣,英國海軍派遣杜凱上校,率領裝備精良的探險隊溯河深入探測,終於因為河流湍急、氣候不適,杜凱一行人終告齎志以歿,他們的遺體現在還埋藏在波馬附近的太子島上。
剛果和文明世界的接觸以及有計劃的開發,始於1874年到1877年。英國探險家李文斯頓冒險深入剛果境內,但他將剛果河誤認為是尼羅河的源流。
1874年,新聞記者出身的英國探險家史丹利,組織了一支包括342人的大探險隊,才認清楚了剛果河真貌。史丹利先向英國政府報告這塊還沒開發的財富之地,但是沒有得到當時英國政府的資助支持,所以轉向比利時。
1876年,比利時國王雷奧波爾特二世在布魯塞爾召開國際開發非洲會議,斯丹利在非洲探險和經營的成就,深獲比王的重視,於是就以國際開發名義極力資助斯丹利委託開發,使他重返非洲探險。斯丹利在逗留剛果5年期間,先後在各地建立了22處貿易站,同時在魯巴那河上流行駛汽船,並且在斯丹利瀑布附近建築鐵路,替比利時國王建立了「剛果獨立區」,並且在1885年成立剛果自治邦。同年獲得在柏林會議中的列強所承認,使比利時國王成為剛果自治邦的主人,1908年就將這個地方正名為「比屬剛果」。
1882年12月,法國宣布設立法屬剛果殖民地,包括剛果和加彭。
1883年法國另一名海軍軍官科爾迪埃同洛安戈王國國王也籤訂了「保護」條約,使該國成為法國的保護領地。
除法國外,比利時和葡萄牙等國也在剛果河流域進行擴張。這些國家為爭奪領土而發生衝突。1885年的柏林會議試圖調解彼此間的利害衝突。根據柏林會議決議,將剛果河(薩伊河)以東地區劃為比屬殖民地,即薩伊;以西劃為法屬殖民地,即今剛果。
1884年,柏林會議確定法國殖民地與比屬剛果以剛果河為界。
1884至1885年,柏林會議將剛果劃為比利時國王的「私人採地」,稱「剛果自由國」,1908年後改稱「比屬剛果」。
3、國家獨立時期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剛果民族意識普遍覺醒,民族運動逐漸醞釀。
1960年6月30日,比屬剛果宣告獨立,卡薩武布當選總統,盧蒙巴為總理,定國名為「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利)」。
獨立後不久,加丹加省(由莫伊茲·衝伯領導)和南開賽省針對新領導人開展分裂鬥爭。在獨立後留下的100,000名歐洲人大多逃離了這個國家,為剛果人取代歐洲軍事、行政精英鋪平了道路。
1964年8月,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
1965年11月,國民軍總司令蒙博託發動政變推翻卡薩武布,自任總統。
1966年5月,首都改名金夏沙,國名簡稱「剛果(金)」。
1971年10月,改國名為薩伊共和國。
1990年4月,實行多黨制。
1997年5月洛朗·德西雷·卡比拉推翻蒙博託政權,自任總統,恢復「剛果民主共和國」國名和獨立時的國旗、國歌。
1998年8月,剛果部分軍人在烏幹達和盧安達軍隊的支持下發動叛亂,辛巴威、安哥拉和納米比亞等國應剛政府請求出兵相助,引發地區衝突,並造成剛分裂分治局面。
1999年,衝突各方在尚比亞首都盧薩卡籤署停火協議,聯合國安理會決定成立聯合國剛果(金)特派團(聯剛團,MONUC),向剛派駐維和部隊。
4、現代時期
2001年1月16日,洛·卡比拉遇刺身亡,其子約瑟夫·卡比拉·卡邦格繼任總統。
2003年4月,剛果(金)政府和國內各派就過渡期權力分配問題達成一致,籤署《全面包容性協議》和《過渡期憲法》,並於6月組成過渡政府,卡比拉任過渡期總統2005年12月,剛舉行全民公投通過了《新憲法》。
2006年7月和10月,剛果(金)舉行總統選舉,卡比拉當選。
2009年4月剛果(金)執政黨爭取重建與民主人民黨總書記博夏卜當選議長。
2011年11月,剛果(金)舉行總統大選,卡比拉以48.95%得票率蟬聯,並於12月20日宣誓就職。
2013年10月,剛果(金)召開全國協商會議,決定成立由總統多數派、反對派和公民社會三方組成的全國團結政府。
2014年12月,剛果(金)團結政府成立。
2015年以來,剛果(金)大選問題逐漸升溫。2015年1月,國民議會審議通過包含預先進行人口普查等條款的選舉法修正案。反對派指責政府企圖藉此延長卡比拉執政期限,為其修憲連任創造條件,在首都金夏沙組織遊行示威,並演變為大規模騷亂。國民議會隨後撤銷有關爭議條款,騷亂隨即平息。
2016年9月,剛果(金)開啟全國政治對話,以齊塞克迪為首的激進反對派抵制對話。10月,總統多數派、溫和反對派、公民社會三方達成協議,決定將大選推遲至2018年4月。12月19日,剛組成由國民議會議員巴迪班加任總理的全國團結政府。此後,在剛全國主教會議斡旋下,激進反對派與總統多數派展開對話,12月31日達成「全國包容性政治解決方案」,規定總統大選應於2017年底舉行,卡比拉繼續留任直至新總統選出,但不得謀求第三任期,過渡期總理一職由反對派聯盟成員擔任。
2017年2月,齊塞克迪病逝。4月,卡比拉總統任命反對派人士奇巴拉為過渡政府總理,激進反對派反對。11月,剛果(金)獨立選舉委員會公布大選時間表,定於2018年12月舉行總統、國民議會、省議會「三合一」選舉。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剛果(金)天主教會支持的「世俗協調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多次組織大規模遊行示威,要求卡比拉總統切實履行「全國包容性政治解決方案」並公開承諾不參加此次大選,警方同抗議者發生衝突並造成人員傷亡。
2018年9月,剛果(金)獨立選舉委員會公布最終總統候選人名單,現任總統卡比拉不再參選。2018年12月30日,剛果(金)舉行大選投票,本次大選登記選民逾4600萬名,全國各地共設投票站75000個,共21位候選人參選。投票進程總體順利,未發生嚴重暴力衝突。投票結束後,剛政府以維護公共秩序、避免虛假選舉結果在社交網絡上肆意傳播進而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切斷全國網際網路、電話簡訊和電臺信號。
本文發布於世界歷史網的文章,如有轉載,請註明原文摘自於:http://www.shijielishi.com/ggmzghg/lishi/1023.html,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