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店+」到「+書店」——讀《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2020-12-23 中國證券網


  《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徐智明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9月出版

  ⊙胡豔麗

  在都市中開家書店,不緊不慢地經營、優雅從容地賺錢,這是多少人夢想中的生活方式,但圓潤的夢想一旦遇到稜角分明的現實,總會望而卻步,畢竟沒有一家企業,經營理想是為「羅雀」而生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實體書店真的就將在電商衝擊下成為過去式,榮光不再?此時,曾連續三年應邀執筆撰寫《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主持過260講書店經營管理音頻課,並且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徐智明,推出了《開家書店,順便賺錢》一書。

  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商業衝擊,傳統的實體書店如何經營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縱觀徐智明在書中所述的實體書店發展思路,他抓住的是「+書店」,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店+」。別小看僅僅是一個「+」字符號的位置變動,但它體現的是思維方式的徹底轉變。

  如果書店裡僅僅是簡單增設咖啡吧、餐飲區,那書與咖啡只是兩個共生的業態,並不能產生交集,也無法形成疊加效應,這就是已成明日黃花的「書店+」。所謂「+書店」就是把書籍設為情景幕布,把書作為背景、媒介、次銷產品,而將空間體驗、情境體驗、沉醉式體驗等上升到一個企業的戰略高度,為咖啡、文創、音樂、休閒美食等產品提供不一樣的消費空間,建立起一個與眾不同的精神場域。在這裡,書籍的銷售額在收入總額中退居到一個次要的位置。書自身並不貢獻主要的營業額,但是卻能為其他產品和服務打開銷售,即藉助書籍所創造的空間氛圍比商品本身的銷售更重要。

  在書中,作者多次提到日本新型實體書店的開路先鋒「蔦屋」,這是一家在實體書店大蕭條時期逆勢崛起,驚豔了日本,也驚豔了世界的書店。日本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球最美書店。這家「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書店主營業務並非賣書,「她」更多賣的是生活方式。「她」賣你一天舒適的文化生活,將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賣出了有形、有實、有品、有質的價值。「她」以自己獨特的美,讓你願意為在此享受生活,享受高品質空間而付費。

  書的衍生價值是無限的,當下的市場顯然遠遠低估了書的潛在價值。當你僅僅將其當作一本書來賣的時候,它在碼洋的基礎上還要再打折。但如果你將其當作一位女神、一位智者、一個故事的源頭、一種相遇的場景、一種文化品位,甚至一種生活方式,「她」的價值才會突顯。

  因為有了「她」,這個空間的氣場是不同的,不論是咖啡還是茶,也就有了別樣的味道。因為有了「她」,這裡的人彬彬有禮,高談闊論變成了輕言細語,簡餐也因此多了些文化氣息。因為有了「她」,這裡成了獨特的辦公空間,讓人放下浮躁,靜心寫好一篇文案、做好一個策劃……

  在這裡,書的衍生文創產品,有了特別的紀念意義。一面設計別致的書牆會不停地出現在文藝愛好者的朋友圈中,成為朋友圈中靚眼的風景。一枚小小的書卡、一本日曆、一個筆記本,成了被珍視的記憶載體,它們因被空間、文化、品牌賦能,提升了附加價值。文創產品因在「對」的空間,遇上「對」的人,而從此擁有了更多的故事,成為時尚的代言。書店就要做那個「故事」的締造人、傳播者,讓更多人親歷故事,擁有與書店有關的美好記憶。

  書店,因書而生但並非天生就是賣書童,這也恰是作者想要傳遞的「書店美學」。如何讓「書店美學」落地,長久貢獻價值,作者在書中從書店的品牌、戰略、管理、服務、媒介傳播等多個維度進行了探討。

  就服務而言,不得不強調這仍是現今很多實體書店所欠缺的。作者在書中指出,真正的人性化服務應該是在服務中投入了感情和善意,這樣服務就會變得自然親切,讓顧客感到舒服。這正是人性化服務和『工廠心態』的關鍵區別。

  書作為無差別化商品,不論是在實體店還是電商處購買,都不影響書本身的品質。實體店鋪在無法打出價格優勢的前提下,如果依然不在服務上下功夫,那存在的意義就僅剩下為電商打廣告、做書籍陳列廳了。

  優質的服務包括眾多方面。比如,給顧客提供漫漫書海探尋、不被打擾的自在;在顧客有需要的時候,專業而人性化的服務。沒有一位顧客在需要店員幫助尋找一本馬爾克斯的書的時候,願意為店員一遍一遍解釋,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加西亞·馬爾克斯,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卡爾·馬克思。如果店員還能稍了解一些作家的代表作,提供一些推薦建議,在顧客允許的情況下推薦關聯作家、關聯作品,說出一兩句他們的經典名句,店員才可稱為一名優秀的導購員,他所提供的服務才是超出顧客預期的。利用店鋪積累的消費者數據,為重點客戶精心推薦書單,為他們帶來最新出版書訊,都將是備受顧客歡迎的意料外增值服務。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關係顧客」的概念,即指那些「確認過眼神」相信這家企業產品、服務穩定可靠,會持續排他性購買的顧客。與「關係顧客」相對應的是「交易顧客」,是指對商品價格敏感,不斷比價追逐促銷活動的顧客。毋庸置疑,會給企業帶來持久收益,同企業共同成長的顧客,必然產生於「關係顧客」之中,而「關係顧客」的養成,必然來自企業優質超值的服務,來自企業對顧客的重視與尊重。

  如果顧客和企業的關係,僅僅局限於我買你賣的交易,關係中沒有情感關聯,這種顧客關係,就還處在比較低的層次,顧客隨時可能因為一點無關緊要的小事離你而去。這既可能是一次收銀的緩慢,也可能是電商的優惠促銷。而一旦與顧客建立了的情感關聯,產生了價值認同,顧客在店面獲得了比購買一本書更有意義的消費體驗乃至精神提升,則店面就具有了超出「+書店」的意義,擁有更多機會超越書籍價格紅海,擁有了廣闊的價值締造空間。

  找準定位、為顧客提供人性化服務,靈活架構店面空間,甚至為重點客戶提供量身訂製的活動方案,向關係客戶推薦一種生活方式,引領一種時代風尚,都是現代創新型「+書店」應有的意義。不論是「書店+」還是「+書店」都沒有永恆的模式,但「書是最具有文化張力、與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距離最近的商品」。與時代共進,參與本地社會文化的構建,持續為社會輸出人文價值,則是書店永恆的使命。

相關焦點

  • 從「書店+」到「+書店」――讀《開家書店 順便賺錢》
    《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徐智明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9月出版  ⊙胡豔麗  在都市中開家書店,不緊不慢地經營、優雅從容地賺錢,這是多少人夢想中的生活方式,但圓潤的夢想一旦遇到稜角分明的現實,總會望而卻步,畢竟沒有一家企業,經營理想是為「羅雀」而生的。
  • 從「書店+」到「+書店」——讀《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徐智明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9月出版  ⊙胡豔麗   在都市中開家書店,不緊不慢地經營、優雅從容地賺錢,這是多少人夢想中的生活方式,但圓潤的夢想一旦遇到稜角分明的現實
  • 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賣書就是一個不賺錢的生意,和開咖啡館是一個感覺,每天人來人往不少,但就是想要盈利真的很難。為什麼就沒有人認為開書店是一件既能滿足情懷又能賺錢的事情呢?幻想著某一天,我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這樣的生活想想就很美好。如此美好的生活暢想,真的能實現嗎?
  • 「書評」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幻想著某一天,我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這樣的生活想想就很美好。如此美好的生活暢想,真的能實現嗎?如何才能實現?無利潤模式與利潤復歸:賣書無利潤之後,書店如何賺錢?而這群熱愛學習的人,與實體書店吸引到的新讀者——喜歡逛書店卻並不愛買書的人,有極高的重合度。
  • 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就說:「我想開家書店。」我媽聽了之後,說了句:「那你還是找工作去吧。」當時的我,一千隻烏鴉在頭頂划過的既視感。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賣書就是一個不賺錢的生意,和開咖啡館是一個感覺,每天人來人往不少,但就是想要盈利真的很難。為什麼就沒有人認為開書店是一件既能滿足情懷又能賺錢的事情呢?
  • 你,有過開書店的夢想嗎?
    為什麼就沒有人認為開書店是一件既能滿足情懷又能賺錢的事情?你眼中的書店是怎樣的呢?縱觀書店哲學的更新與迭代從新華書店數十年的發展、20 世紀 90 年代民營書店開店熱潮,再到近年開始的新一輪書店熱,我們能看到書店哲學的鮮明迭代。
  • 「書評」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幻想著某一天,我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這樣的生活想想就很美好。如此美好的生活暢想,真的能實現嗎?如何才能實現?無利潤模式與利潤復歸:賣書無利潤之後,書店如何賺錢?而這群熱愛學習的人,與實體書店吸引到的新讀者——喜歡逛書店卻並不愛買書的人,有極高的重合度。
  • 你,有過開書店的夢想嗎?
    為此,在徐智明老師的新書《開家書店,順便賺錢》中,大膽提出了一個「書店價值重做」的概念,關於一個未來書店核心價值的構想——消費者的「學習場」。書店重做後的新價值可能是什麼?我們的探索結果是成為消費者的「學習場」——通過各種書與非書的內容,閱讀與非閱讀的形式,服務於讀者的終身學習。
  • 每日由新 · 話題|實體書店的現狀和未來
    我們堅持「讀好書、喝好酒、做好人」,以書會友,以酒為媒,這裡有思想的交鋒,文化的碰撞和歷史的融合。上周六(11月14日)我們請到了《開家書店,順便賺錢》作者徐智明、「煮酒讀書」領讀官朱學東,和由新書店主理人程明霞一起來聊聊實體書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為大家整理了本期直播中的討論重點和書籍推薦。
  • PageOne書店創始人陳家強:開書店不只是為賺錢
    陳家強:我第一次來到大陸是15年前,那時候很多人就跟我講應該在中國大陸開家書店,因為這裡的市場很大。我同意他們說的,但是我認為這裡不只有大市場,還有比市場更重要的,就是這裡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進入大陸市場有兩個目標,接觸和理解中國歷史文化,同時用國際語言去傳達和表現這些內涵,爭取讓它們走向世界。新京報:為什麼等了十多年才實現在大陸開店的計劃?
  • 開家書店,做些善良的事,是有意思的
    原標題:開家書店,做些善良的事,是有意思的  第一眼看到潘燁時,樂清市新華書店經理李旭曙曾對她說,「你看上去不像是一個開書店的。」  一襲高檔絨毛領呢大衣,緊身連衣短裙配黑絲襪;高跟鞋的鞋跟鍍成了惹眼的金色,造型拉風;妝容精緻,眉毛與眼線畫得一絲不苟……潘燁站在跟前,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位典型的溫州鄉鎮企業老闆娘。
  • 讀唄|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一家精英藝術書店的擴張歷程
    讀唄 | 從「誠品書店」到「誠品」:一家精英藝術書店的擴張歷程 iwangshang / 康倩茹 / 2017-07-19 摘要:誠品書店不僅是一代人心中的文化地標,更是一種現象
  • 拍照的人遠遠多於買書的人,網紅書店變美之後怎麼賺錢?
    於是一個殘酷的問題來了,書店究竟該靠什麼賺錢,情懷還是顏值?寫完《我愛做書店:中小書店生存之道》後,徐智明離開了淫浸十多年的書店,對行業的觀察並沒止步。這幾年,看著一家家「最美書店」誕生,他開始擔憂,「如果把書店比作俊男美女,自身長得好看是指有好書;漂亮的衣服和打扮是書店的裝修和設計,也就是大家追捧的顏值。
  • 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嗎?
    尤其在當今的疫情和社交電商的衝擊下,不少書店紛紛倒下,虧損嚴重。 就在今年2月,許知遠發出了一封求助信,表示單向空間平均每天只能賣出15本書,收入暴跌,幾乎把書店逼向絕境。全國有大批的書店,沒能撐到疫情結束。
  • 從看書到看書,從書店到書店
    從十年前實體書店的消亡危機到今天的復興,背後經歷了化繭成蝶的蛻變過程。直到今天,這個過程尚未結束,但是就像某位資深的書店人所言,過去我們可能過得太安逸了,痛苦是一種考驗,會探索出一種新的可能性。    我聽說高曉松最近把他名為「曉島」的書店開到了北京,安插在繁華的消費社會象徵物朝陽大悅城裡面。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 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 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
  • 上遊專訪西西弗書店董事長:書店在賺錢 今年開到70家店
    西西弗書店董事長金偉竹(資料圖)今天是周六(15日),不知道去觀音橋北城天街的市民有沒有注意到:原來開在北城天街一個角落裡的西西弗書店搬家了。北城天街A區2樓的觀光電扶梯旁成了它的新址。金偉竹說,當年西西弗的經營規模才2000萬左右,而到了今年這一數據已經是3億元。進入今年,西西弗更是當仁不讓地坐上了中國第一連鎖書店的交椅。「今年我們的開店速度是12天就開一家新店,全國員工超過了1500人。」不僅如此,今年年內西西弗將開進自己尚未布局的最後一個一線城市:北京。「12月,北京的第一家店在藍色港灣開業。」金偉竹說,這也意味著今年年底全國西西弗書店的總數將達到70家。
  • 不靠賣書賺錢的蔦屋書店,憑什麼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書店?
    此前,這家書店已在日本國內開出1500家分店,會員人數超過6600萬,佔到日本總人口(1.268億)的一半以上,並且每年仍以400至450萬人的速度增長。不久前,蔦屋書店將於2020年在中國大陸開出第一家店的消息流出,由其所在的杭州城西新商業綜合體「天目裡」官方宣布,這家店的佔地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
  • 二樓書店與二手書店
    臺灣書業「巨無霸」誠品書店入侵香港,強敵壓境,最容易「陣亡」的肯定是二樓書店。  昔日想找一些冷門書搞怪書,大可爬樓梯到這些狹窄小鋪碰碰運氣,順便支持本土文藝青年。從此,跟二樓書店之間的距離想必愈來愈遠。  惟有暗暗祈願:像我這類如此容易見異思遷的人渣千萬別有太多,且讓二樓書店好好生存,並且愈活愈好。是的,如某些樂觀者所指,二樓書店當然可以轉型,走往性格化、精緻化、分眾化之類方向,深耕細作,專賣某些特殊書籍,例如,女性主義書、哲學思潮書、社會運動書等等。你愈專精,愈能在誠品的陰影下找到喘息空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消費群體。
  • 想開書店?或許這家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能給你一些啟發
    廖宇:並不是開家書店的啟動資金就一定比咖啡館要高,而是個人覺得開家咖啡館比開家書店更容易經營下去,更容易活下來。畢竟做一行就要懂一行,做咖啡館,你突擊一個月肯定就對咖啡門兒清了。但是你做書店,可能你花一年時間也未必懂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