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徐智明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9月出版
⊙胡豔麗
在都市中開家書店,不緊不慢地經營、優雅從容地賺錢,這是多少人夢想中的生活方式,但圓潤的夢想一旦遇到稜角分明的現實,總會望而卻步,畢竟沒有一家企業,經營理想是為「羅雀」而生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實體書店真的就將在電商衝擊下成為過去式,榮光不再?此時,曾連續三年應邀執筆撰寫《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主持過260講書店經營管理音頻課,並且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徐智明,推出了《開家書店,順便賺錢》一書。
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商業衝擊,傳統的實體書店如何經營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縱觀徐智明在書中所述的實體書店發展思路,他抓住的是「+書店」,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店+」。別小看僅僅是一個「+」字符號的位置變動,但它體現的是思維方式的徹底轉變。
如果書店裡僅僅是簡單增設咖啡吧、餐飲區,那書與咖啡只是兩個共生的業態,並不能產生交集,也無法形成疊加效應,這就是已成明日黃花的「書店+」。所謂「+書店」就是把書籍設為情景幕布,把書作為背景、媒介、次銷產品,而將空間體驗、情境體驗、沉醉式體驗等上升到一個企業的戰略高度,為咖啡、文創、音樂、休閒美食等產品提供不一樣的消費空間,建立起一個與眾不同的精神場域。在這裡,書籍的銷售額在收入總額中退居到一個次要的位置。書自身並不貢獻主要的營業額,但是卻能為其他產品和服務打開銷售,即藉助書籍所創造的空間氛圍比商品本身的銷售更重要。
在書中,作者多次提到日本新型實體書店的開路先鋒「蔦屋」,這是一家在實體書店大蕭條時期逆勢崛起,驚豔了日本,也驚豔了世界的書店。日本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球最美書店。這家「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書店主營業務並非賣書,「她」更多賣的是生活方式。「她」賣你一天舒適的文化生活,將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賣出了有形、有實、有品、有質的價值。「她」以自己獨特的美,讓你願意為在此享受生活,享受高品質空間而付費。
書的衍生價值是無限的,當下的市場顯然遠遠低估了書的潛在價值。當你僅僅將其當作一本書來賣的時候,它在碼洋的基礎上還要再打折。但如果你將其當作一位女神、一位智者、一個故事的源頭、一種相遇的場景、一種文化品位,甚至一種生活方式,「她」的價值才會突顯。
因為有了「她」,這個空間的氣場是不同的,不論是咖啡還是茶,也就有了別樣的味道。因為有了「她」,這裡的人彬彬有禮,高談闊論變成了輕言細語,簡餐也因此多了些文化氣息。因為有了「她」,這裡成了獨特的辦公空間,讓人放下浮躁,靜心寫好一篇文案、做好一個策劃……
在這裡,書的衍生文創產品,有了特別的紀念意義。一面設計別致的書牆會不停地出現在文藝愛好者的朋友圈中,成為朋友圈中靚眼的風景。一枚小小的書卡、一本日曆、一個筆記本,成了被珍視的記憶載體,它們因被空間、文化、品牌賦能,提升了附加價值。文創產品因在「對」的空間,遇上「對」的人,而從此擁有了更多的故事,成為時尚的代言。書店就要做那個「故事」的締造人、傳播者,讓更多人親歷故事,擁有與書店有關的美好記憶。
書店,因書而生但並非天生就是賣書童,這也恰是作者想要傳遞的「書店美學」。如何讓「書店美學」落地,長久貢獻價值,作者在書中從書店的品牌、戰略、管理、服務、媒介傳播等多個維度進行了探討。
就服務而言,不得不強調這仍是現今很多實體書店所欠缺的。作者在書中指出,真正的人性化服務應該是在服務中投入了感情和善意,這樣服務就會變得自然親切,讓顧客感到舒服。這正是人性化服務和『工廠心態』的關鍵區別。
書作為無差別化商品,不論是在實體店還是電商處購買,都不影響書本身的品質。實體店鋪在無法打出價格優勢的前提下,如果依然不在服務上下功夫,那存在的意義就僅剩下為電商打廣告、做書籍陳列廳了。
優質的服務包括眾多方面。比如,給顧客提供漫漫書海探尋、不被打擾的自在;在顧客有需要的時候,專業而人性化的服務。沒有一位顧客在需要店員幫助尋找一本馬爾克斯的書的時候,願意為店員一遍一遍解釋,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加西亞·馬爾克斯,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卡爾·馬克思。如果店員還能稍了解一些作家的代表作,提供一些推薦建議,在顧客允許的情況下推薦關聯作家、關聯作品,說出一兩句他們的經典名句,店員才可稱為一名優秀的導購員,他所提供的服務才是超出顧客預期的。利用店鋪積累的消費者數據,為重點客戶精心推薦書單,為他們帶來最新出版書訊,都將是備受顧客歡迎的意料外增值服務。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關係顧客」的概念,即指那些「確認過眼神」相信這家企業產品、服務穩定可靠,會持續排他性購買的顧客。與「關係顧客」相對應的是「交易顧客」,是指對商品價格敏感,不斷比價追逐促銷活動的顧客。毋庸置疑,會給企業帶來持久收益,同企業共同成長的顧客,必然產生於「關係顧客」之中,而「關係顧客」的養成,必然來自企業優質超值的服務,來自企業對顧客的重視與尊重。
如果顧客和企業的關係,僅僅局限於我買你賣的交易,關係中沒有情感關聯,這種顧客關係,就還處在比較低的層次,顧客隨時可能因為一點無關緊要的小事離你而去。這既可能是一次收銀的緩慢,也可能是電商的優惠促銷。而一旦與顧客建立了的情感關聯,產生了價值認同,顧客在店面獲得了比購買一本書更有意義的消費體驗乃至精神提升,則店面就具有了超出「+書店」的意義,擁有更多機會超越書籍價格紅海,擁有了廣闊的價值締造空間。
找準定位、為顧客提供人性化服務,靈活架構店面空間,甚至為重點客戶提供量身訂製的活動方案,向關係客戶推薦一種生活方式,引領一種時代風尚,都是現代創新型「+書店」應有的意義。不論是「書店+」還是「+書店」都沒有永恆的模式,但「書是最具有文化張力、與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距離最近的商品」。與時代共進,參與本地社會文化的構建,持續為社會輸出人文價值,則是書店永恆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