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2020-12-23 澎湃新聞

你有過開書店的夢想嗎?

相信很多愛書人,都曾在內心中萌生過這樣的小想法:「未來,我想開一家屬於自己書店。」

但是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少之又少,而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開書店不賺錢」的現實?

記得大學剛畢業時,工作很難找,有一天我媽對我說:「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的話要不給你開家店吧,你先想好你要做什麼。」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就說:「我想開家書店。」我媽聽了之後,說了句:「那你還是找工作去吧。」當時的我,一千隻烏鴉在頭頂划過的既視感。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賣書就是一個不賺錢的生意,和開咖啡館是一個感覺,每天人來人往不少,但就是想要盈利真的很難。

為什麼就沒有人認為開書店是一件既能滿足情懷又能賺錢的事情呢?

幻想著某一天,我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這樣的生活想想就很美好。

如此美好的生活暢想,真的能實現嗎?如何才能實現?

無利潤模式與利潤復歸:賣書無利潤之後,書店如何賺錢?

我家附近有一家星巴克咖啡,作為一個沒有固定辦公室的自由職業者,我把大部分工作約會都定在那裡。而且如果想找一個舒服、偏僻一點的位置,還得早點去,因為要不了多久,好位置就會被抱著電腦工作的人、相約談事的人、小聚閒聊的人給佔滿。

如果你辦公室附近有別的咖啡館,估計你看到的情況和我一樣。你可能會說了,這不奇怪啊,現在咖啡館多火呀!但是你知道嗎,在星巴克紅遍全球之前,咖啡零售業一直是典型的不賺錢的行業,它的利潤模式,甚至直接被叫作無利潤模式。

無利潤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實體書店為何進入了無利潤模式?

有兩種情況會造成一個行業中的企業比較普遍地進入無利潤模式。

一種是行業內相同生意模式的企業過多,競爭激烈。

大家都做同樣的生意,誰都沒有新辦法,價格戰就成了殺手鐧,你降價,我也降價,你降得多,我比你降得更多,降到最後,利潤都沒了,誰都賺不到錢。

另一種情況,是支持利潤的條件消失。

比如成本上升。大家都希望成本不斷下降,但實際情況是,成本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很少出現,倒是成本大規模上升經常出現。對於圖書零售業,房租、人力,都是大塊成本,而糟糕的是,它們都在上漲。咖啡業之所以在星巴克出現之前,都是不賺錢的行業,也是因為一杯價格不高的咖啡,背不動沉重的房租、人力、水電成本。

再比如行業中出現大規模的創新者,它們用全新的生意方式,搶走了傳統企業的生意。圖書零售業的創新者就是幾大網店。它們提供低價格和便利配送,如果不出門就能買到便宜東西,誰還會風吹日曬地出門去買貴東西?

還有就是客戶的變化。企業希望客戶是理智的好客戶:你看,我是個好企業,我給你提供好的商品和好的服務,你好意思不讓我賺到錢嗎?事實上,客戶當然好意思,他要滿足的是他的需求,而不是你的需求,誰在滿足他的需求上做得更好,他就去誰那兒。所以,實體書店的顧客,都跑去網上買書了。

利潤復歸模式

難道企業就只能被動地待在無利潤模式中嗎?有沒有什麼辦法讓利潤回來?辦法當然有。不過處在無利潤模式中的企業,如果還用老辦法做生意,失去的利潤,肯定是回不來的。要想讓利潤回來,要麼放棄已經不賺錢的生意,要麼發明一種做生意的新辦法。前一種選擇太消極,咱們來討論後一種。

在星巴克之前,咖啡零售業最普遍的利潤模式就是無利潤模式。那麼星巴克是如何讓咖啡零售變得賺錢,並且在 20 年裡飛速成長,成為全球巨型連鎖咖啡集團的呢?

秘訣就是,星巴克重新定義了咖啡,把它從飲料,變成了體驗,然後圍繞這個概念樹立品牌、進行傳播、規劃開店策略、拓展分銷渠道。這些新的做生意方法,完全顛覆了老的咖啡業的核心,於是星巴克成功了。

現在去星巴克,你只是為了喝一杯咖啡嗎?能買到一杯咖啡的地方不少,為什麼一定要去星巴克?因為它是全球品牌,因為它的店面有設計感而且讓人覺得很舒服,因為它還代表著某種時尚。這些,都不是咖啡,而是

體驗

像星巴克這樣重新設計生意、實現大規模革新,然後讓利潤回來,在利潤模式的歸類中,被稱為「利潤復歸模式」。利潤復歸模式出現的頻率,比無利潤模式低得多,但是像星巴克這樣的實例,也並不少見。比如,當年計算機行業的戴爾最初通過實體零售渠道銷售電腦,處境艱難,處在無利潤模式中,之後它痛下決心,放棄渠道,改為網上直銷,成功實現了利潤復歸。

在圖書零售行業,面對網上書店的競爭,全球圖書零售巨頭巴諾比較早地增加了咖啡和網上書店業務,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市場和利潤。而當年在巴諾之後,位居第二的鮑德斯,沒有及時以革新應對無利潤模式,最終只能黯然倒閉。

當然,接著我們又看到,創立於日本的蔦屋書店,以更新銳的生意設計,贏得顧客的歡迎,成為書店業學習的榜樣。

在我們國家,雖然實體書店處於無利潤模式下的態勢還沒有整體性的改變,但我們也看到,有不少書店通過增加咖啡、增加文創產品、組織各種收費學習活動等方式,探索到了新的生意方法,開啟了自己的利潤復歸模式。

書店哲學的更新與迭代

從新華書店數十年的發展、20 世紀 90 年代民營書店開店熱潮,再到近年開始的新一輪書店熱,我們能看到書店哲學的鮮明迭代。

新中國的第一代書店哲學是「使命」

這一代書店哲學,主要由新華書店詮釋。新華書店從誕生開始,作為國家官方的書店,也是官方出版物宣傳與發售處之一,承擔著天然的文化建設和社會效益使命。

這種基於使命的書店哲學,將社會效益置於優先於經濟效益的地位,而且在非國有書店興起之前,獨特的、壟斷性的地位,非市場化的環境,也讓基於使命的書店哲學從未遭遇市場的挑戰,至今這仍然是新華書店商業邏輯的基礎。

第二代書店哲學是「情懷」

這一代書店哲學,主要由 20 世紀 90 年代興起的民營書店詮釋。民營書店的開創者,大多出於一種文化情懷進入書店業,以為讀者帶來一家有精神、有靈魂的書店為目標,在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前提下,贏利被視為居於文化和思想傳播之後的次要目標,對最能代表書店情懷的「選品」的重視,遠遠高於對書店商業化運營的重視。這樣的書店也由此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書店」。

當然,基於情懷的書店哲學,得到了讀者的熱情回應。在圖書電子商務興起之前,書店是讀者購書的唯一選擇,而有情懷的書店,又是其中的重要選擇。

這樣,即便這種書店哲學中,商業化的因素仍然相當匱乏,但網絡書店興盛之前,基於情懷的書店哲學,都未曾遭遇市場的嚴重挑戰。

在這一階段,新華書店的使命哲學和民營書店的情懷哲學並行於實體書店行業,而且大家都無生存之虞,因此也沒有意識到,這兩代書店哲學,都有需要迭代更新之處。

第三代書店哲學是「美感」

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的衝擊,讓前兩代書店哲學遭遇嚴峻的市場挑戰。面對明顯的價格差異,肯放棄網絡書店的低價優勢而為情懷買單的讀者越來越少。同時,新華書店也開始面臨市場壓力。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們不得不努力探尋吸引消費者重回書店的途徑。

這個變動過程又恰逢社會整體富裕程度提升,消費者開始追求消費升級。於是,新一代基於美感的書店哲學應運而生。

隨著實踐規模的擴大,基於美感的書店哲學,在實體書店行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將注重使命的新華書店、注重情懷的民營書店都捲入其中,並最終超越使命哲學、情懷哲學,成為當今具有壟斷地位的書店哲學。

但是,變美之後怎麼辦?

視覺之美,確實已經成為一家書店的必要條件,但在消費選擇如此多樣的今天,美感並非是讓人樂於不斷在這裡花錢的充分條件。

而且我們看到,在基於美感的書店哲學中,如何吸引讀者持續消費、如何贏利等基本的商業邏輯,仍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探討,甚至可以說,書店變美引起的顧客暫時回流在相當程度上蒙蔽了實體書店的雙眼,讓人們有意無意地迴避了仍未解決的問題:我們憑什麼讓顧客不但喜歡來逛,還喜歡不斷在這裡花錢?如何像一個真正的商業企業一樣,憑藉純粹商業化的運營獲得市場的認同、獲得足夠的盈利、獲得持久的發展?

所以,第三代書店哲學雖然順應市場環境變化,較第一代使命哲學、第二代情懷哲學有所升級和創新,但仍然無法成為書店融入大商業之後理想的生存和發展邏輯,甚至如果止步於此,實體書店行業很可能在狂飆突進式的大發展之後,面臨新的生存危機。

全新的第四代書店哲學是品牌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書店哲學的迭代更新迫在眉睫,這個哲學,需要融合注重社會文化效益的使命哲學、注重與讀者精神共鳴的情懷哲學、注重空間體驗的美感哲學,但同時又能提供足夠強大的商業邏輯,支撐實體書店在融入大商業後獲得真正的、持久的生命力, 進而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這個哲學是什麼?

我們認為,是品牌。原因主要歸結為以下六點:

第一,品牌是消費者進行消費選擇時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第二,品牌為企業帶來持久的競爭優勢。

第三,品牌為企業建立差異化的市場區隔。

第四,品牌是企業和消費者的聯結點,是讓消費者愛上一家企業的真正力量。

第五,進入大商業,實體書店需要和真正的品牌同場競技。

第六,品牌哲學可以通過學習習得。

作為底層商業邏輯,品牌哲學在商業領域不但已經有無數成功的實踐可以借鑑,而且有完備的方法論支撐,實體書店完全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品牌之路——這條道路,比跟風「變美」,比「大家都加咖啡我也得有咖啡」更安全、更紮實,效果更可預期。

學習場:書店的價值重塑

回望2019年,實體書店行業呈現兩個基本態勢,一是連鎖書店規模繼續擴張,二是不同規模書店普遍在業務上進行多元嘗試。大家都期待用理想的營收回報之前的努力,支持企業未來的發展,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也擺在全行業和每一書店個體面前:規模增量到底在哪裡?

在此,我們將引入「重做」概念,大膽提出一個未來書店核心價值的構想——消費者的「學習場」。

書店重做後的新價值可能是什麼?我們的探索結果是成為消費者的「學習場」——通過各種書與非書的內容,閱讀與非閱讀的形式,服務於讀者的終身學習。

一個新的思考路徑

實體書店失去對消費者明確的獨有價值,正是從「賣書服務讀者學習」的傳統價值被網上書店迅猛瓜分開始的,而且現在全行業普遍採取的「書店 +」思路,事實證明也未能有效拉動消費者在書店消費的快速增長,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換一個思路,通過新的場景、新的途徑,為消費者繼續提供學習的價值,從而完成新的市場條件下書店價值的重做?

當然,市場在變化,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也在變化,原路找回「賣書服務讀者學習」的價值既不可能,對消費者和實體書店也均無意義,敏感地捕捉到消費者真實的新需求,然後滿足這些需求,才能創造出新的市場,所以才需要重做,而且我們認為,重做這個價值的條件正在日漸成熟。

學習成為全社會公認的價值和新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競爭的加劇、消費升級、終身學習和終身成長理念的傳播、人們閒暇時間的增加,共同促成了學習人群、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變化。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很多工作將由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替代,終身學習成為所有人的必需。

更多的消費者成為學習人群,捲入的人口規模遠超傳統的讀者, 很多人並沒有閱讀習慣,但會通過閱讀之外的途徑進行學習;人們學習的內容也更加廣泛,既涵蓋傳統的學習內容,也囊括新知識、新技能、新興趣,有人會專門學習跑步,有人專門學習紅酒,有人學家居收納,有人學怎麼養貓……幾乎所有我們能想到和不能想到的內容,都有人在教、有人在學;學習方式也從以前的買書來讀,變成買書、買課、請私教、組成「學習共同體」(學習社區)等各種各樣的方式並舉,形式前所未有地豐富。可以說,學習已經成為全社會公認的價值和新的生活方式。而這群熱愛學習的人,與實體書店吸引到的新讀者——喜歡逛書店卻並不愛買書的人,有極高的重合度。

終身學習市場正在快速增長

學習人群、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變化,是近年消費者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它意味著有巨大的學習需求需要滿足,更重要的是,人們願意為有價值的內容買單,這意味著巨大的潛在市場,我們可以稱它為終身學習市場。

這個市場不同於體系完整但變化相對緩慢的學校教育,也不同於教育培訓機構佔據的兒童和成人教育培訓市場,不服務於提升學習成績、應對考試等功利性目標,而與自我、個性、生活方式、成長關係密切,覆蓋無比豐富的內容和多樣化的人群,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我們尚難以預估,但其中的明星——知識付費行業的發展,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參照。業界以 2016 年為「知識付費元年」,有研究報告顯示,2019 年知識付費產業規模已經達到近 200 億元,用戶規模也呈高速增長態勢,2018 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達 2.92 億人,2019 年達到 3.87 億人。

知識付費線下版本尚待發展

知識付費雖然已經在迅猛發展,但只開拓了終身學習市場的線上部分,形象地說,一個和線上知識付費相對應的線下版本尚待發展。

一是一些需要親身體驗、操作的學習根本就無法在線上進行,比如成人的紅酒品飲、兒童的科學實驗;二是能夠線上學習的內容,在線下學習時能夠即時進行現場的反饋和互動,學習體驗也會大大好於線上;三是線下學習更有氛圍,一些普通學習者更喜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學習,這也是很多人熱衷參加各種線下活動,而線上購買的課程卻常常買過就忘的重要原因;四是學習需求經常和社交需求相伴,而網上學習社群並不能完全滿足這個需求,網絡越是發達,人們「見到人」「與人交流」的需求越是旺盛。

而且,線下終身學習能夠覆蓋的內容、人群、場景,遠比線上知識付費更廣泛。比如,隔壁大媽醃蘿蔔乾醃得特別好,有熱愛 DIY(自己動手做)的主婦特別喜歡學習這些老手藝,把她們撮合起來完成一次學習,會是一件特別有趣的事,這樣的事只有在線下才能進行。

書店最適合提供這個價值

目前,線下的終身學習由各種各樣的機構零散提供,尚未有一個類似「知識付費」的行業,在線下向消費者提供同樣的價值,我們認為,這個價值天然該歸書店。

一是書店與學習有天然、傳統的關聯;二是書店上連作者,下接讀者,既能獲取充足的內容資源,又覆蓋廣泛的學習人群;三是書店其實已經為終身學習在書店落地準備好了空間。

前兩點無須贅言,我們來討論空間。成為複合文化空間已經是實體書店的共識,人們在這個空間裡能做什麼,消費者在這個空間中消費什麼,我們如何通過這個空間贏利,是實體書店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但有人在其中做相關的活動,這個空間才有意義;只有貨品, 沒有人的活動,這個空間就仍然只是「賣場」。而我們認為「學習場」 是最適合裝入複合文化空間的內容。

全行業已經在普遍進行具有學習場性質的嘗試

「學習場」的概念可能相對陌生,但實際上,書店持續組織各種活動已經是在為消費者提供學習產品,具有學習場性質。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不少書店除了組織以吸引讀者來店為目標的免費活動,還開始組織不同主題的收費活動。

無論活動免費還是收費,都會起到兩個重要作用。一是培養自身的活動運營能力,包括主題策劃、活動推廣、現場組織。二是測試消費者對書店收費活動的需求。事實證明,書店運營活動,不但並無能力上的障礙,而且相當擅長;消費者也並不會因為活動收費就不再報名參與。

所以可以說,全行業近年來對做活動的關注,已經為書店重做成為學習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希望「學習場」的構想,能夠為全行業的探索帶來新的啟發。我們也相信,如果「用一張電影票錢到書店聽一場講座」能夠成為消費者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如果人們來書店聽講座的頻率和看電影的頻率一樣高,實體書店行業一定能像電影院線一樣紅火起來。

要實現這場重做,實體書店可能需要大量深度的學習,或許未來,我們將從被動應對市場環境、消費者生活方式變化的行業,變成引領市場變化、為消費者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提案的行業。

最後,我想說,如果你擁有像電影《書店》中女主弗洛倫斯這種,愛書人一般珍貴的夢想和勇氣,那麼你一定試著讀讀下面這本新書。

希望未來的某一天,你可以驕傲地說:終於,我實現了這個夢想。

本文整理自《開家書店,順便賺錢》,徐智明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圖片節選自《書店》電影片段。

推薦閱讀

《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徐智明著

你是否有過開書店的夢想?

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不賺錢」的現實?

改變大部分「書店不掙錢」的現狀,我們需要重塑書店的經營邏輯與商業價值。

書店,作為城市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載體,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面臨著「虧本」「活不下去」的窘境。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佼佼者在不斷地增長。

未來,書店的生存機會在哪裡?作為書店管理者,如何才能經營好一家書店,實現品牌與贏利雙豐收?對此,作者以經營的基本要略為基石,深入剖析經營書店必備的書店品牌、戰略、顧客關係管理、服務、社會化媒體傳播、經營哲學等管理內容,以對實體店的管理者進行一場管理與銷售的思維更新。

程三國、樊登、孫陶然、周航、林少跨界聯袂推薦,重塑書店的經營哲學與商業價值。

相關焦點

  • 「書評」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相信很多愛書人,都曾在內心中萌生過這樣的小想法:「未來,我想開一家屬於自己書店。」但是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少之又少,而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開書店不賺錢」的現實?記得大學剛畢業時,工作很難找,有一天我媽對我說:「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的話要不給你開家店吧,你先想好你要做什麼。」
  • 從「書店+」到「+書店」——讀《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徐智明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9月出版  ⊙胡豔麗   在都市中開家書店,不緊不慢地經營、優雅從容地賺錢,這是多少人夢想中的生活方式,但圓潤的夢想一旦遇到稜角分明的現實
  • 你,有過開書店的夢想嗎?
    相信很多愛書人,都曾在內心中萌生過這樣的小想法:「未來,我想開一家屬於自己書店。」但是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少之又少,而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開書店不賺錢」的現實?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賣書就是一個不賺錢的生意,和開咖啡館差不多,每天人來人往不少,但就是想要盈利真的很難。
  • 上遊專訪西西弗書店董事長:書店在賺錢 今年開到70家店
    西西弗書店董事長金偉竹(資料圖)今天是周六(15日),不知道去觀音橋北城天街的市民有沒有注意到:原來開在北城天街一個角落裡的西西弗書店搬家了。北城天街A區2樓的觀光電扶梯旁成了它的新址。坐在西西弗北城天街新店裡,董事長金偉竹很有自信地告訴記者,「現在這個店才可以說是西西弗最成熟的樣子,也就是我說的西西弗2.0時代。」在他看來,之前經營了7年的北城天街原址更像是一個咖啡館。而現在位於北城天街A區2樓觀光電扶梯旁的新店,不僅原來熟悉的感覺都有,咖啡區更大了,還新增了專門為兒童和家長打造的「七十二閱聽課」的區域。
  • 大起底:最賺錢的蔦屋書店,其實是家數據公司
    「如果沒有數據驅動,單純做一個實體書店的盒子,複製得再好仍然不可能賺錢。」這是毛毛的第381 次推送在網絡書店的衝擊下,賣情懷的實體書店關了一家又一家。卻有一家創建於80年代的實體書店,打著「歡迎回到書的世界」的情懷標語開了1400多家,成為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
  • 開書店能不能賺錢咱不談,我先告訴你要花多少錢
    今天的文章中,我將從開店所需成本、書店的多元經營、未來書店的盈利模式三方面為大家詳細講解開一家書店要面臨哪些問題,順便討論一下,開書店這件事,到底能不能賺錢。此外,由於店主不懂裝修的實際工程量,工程往往會延期,每延期一天,就少一天的店面營業收入,而物業方收租金卻不會等。一出一進,可能的損失就能達到一兩萬元。所以,要在裝修時錙銖必較,才有可能在開業後少後悔。
  • 為了寫畢業論文,我開了一家書店
    我的畢業論文屬於EMBA當中的非主流,論文題目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書店品牌定位與市場需求研究——對比京滬寧三家民營實體書店》,論文研究的是單向空間、季風書園、先鋒書店三家書店的運營,兼顧討論了誠品書店、蔦屋書店、西西弗書店等其他實體書店。 我的畢業論文發了問卷,做了數據分析,提出自己的評價模型。可惜,並沒有被評為優秀論文。
  • 辭職開書店的年輕人都怎麼樣了?
    來源:DT人類研究所(ID:dt-hub) 作者:所長豆瓣上有一個「我想開書店」的小組,3萬多人,持續在更新,分享開書店的構想、尋求開店建議、找書店合伙人。偶爾有人曬出成功開店的帖子,總會收穫更多的讚賞。開書店仍然是當代年輕人最想幹的理想職業之一。在DT財經的《2020年輕人理想工作報告》中,最多人認為理想工作是「自己開店」。
  • 網際網路時代新書店,十點讀書在廈門中山路開了家線下書店
    這個致力於為廈門打造「城市文化公園」的書店,確實在力圖還原人們對公園本身的想像:滿眼綠意,自然呼吸,散步散心,隨處可以坐下休息。為此,他們甚至對書店的空氣都有自己的要求。「這是十點線上5000萬用戶的第二個家。在這家店裡,凝聚著我們對新書店、新商業模式的思考與實踐。」 十點讀書創始人及CEO林少說道。
  • 他在日本開了家書店,只賣1本書,卻大受歡迎!
    實體書店批量死亡的今天,在寸土寸金的日本東京銀座,有這樣一家書店:店面只有幾平米,店裡沒有書架,唯一的家具是這家店的收銀臺,一張年代感十足的桌子,這家店只賣一本書,但卻很賺錢。說起這家奇葩書店,不得不先跟你聊一聊這家店的奇葩店主。森岡督行,從小就有「舊物情結」,痴迷於舊書、老郵票、二手衣和古董建築。
  • 坐在書店裡,就有好故事上門來
    蘇皖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拜訪了多家書店,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書店的同行們聽到她準備開一家書店的時候,大家都是開心的,終於有一家新的書店要誕生了,開心的同時不乏擔憂,畢竟實體書店生存之艱難是大家都看在眼裡的。直到書店開起來,在書店裡發生故事,成為了碼字人書店堅持到現在的原因和動力。
  • 終於等到一家戲劇書店
    (圖源NT官方網站)英國國家劇院最近推出的『麥克白夫人洗手液』(圖源NT Bookshop官方網站)這些依附於劇院的『戲劇書店』,客流和營收也都主要是依靠前來看戲的觀眾。只要時間允許,觀眾通常都會在前往觀劇的時候順便逛一下書店。除了書籍,還可以買到很多戲劇周邊產品。
  • 我在泰國開民宿,聽我講講在泰國開民宿賺錢嗎?多少錢可以開一家
    Hello大家好,我是飛哥在泰國,今天想跟大家去分享一下我在泰國清邁開民宿是怎麼樣賺錢的,來泰國定居,如何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我來到泰國大概五六年的時間,因為之前也是老是出去旅遊,經常住人家民宿,青旅,那種開的客棧都住過,所以想去國外定居的時候,肯定第一時間都想文藝青年都想在外面開一個民宿,過上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也不例外,來到清邁,就第一時間我想開一個民宿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看能不能掙點錢。
  • 很多人都想開書店,但真實的書店工作,讓人吃驚!
    在我求職面試時,對於書店工作,老闆很真誠地說了10個字:表面烏託邦,實則富士康。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必須承認,在那一刻,老闆確實是很真誠的。書店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就是一個瀰漫著輕音樂、咖啡與書香的空間。應該有大大的櫥窗,白天能看到陳列的書架,夜晚透出橘黃的暖光,絆住流浪的腳步,喚醒迷茫的內心。開一家咖啡店、書店、花店,是文藝青年們最向住的生活。
  • 不靠賣書賺錢的蔦屋書店,憑什麼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書店?
    此前,這家書店已在日本國內開出1500家分店,會員人數超過6600萬,佔到日本總人口(1.268億)的一半以上,並且每年仍以400至450萬人的速度增長。不久前,蔦屋書店將於2020年在中國大陸開出第一家店的消息流出,由其所在的杭州城西新商業綜合體「天目裡」官方宣布,這家店的佔地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
  • 我為書店狂,南京、臺北、蘇州、杭州……記那些年去過的一些書店
    我通常去閒逛的模式是,先去街對面的「藤原不二」吃頓美味的日料,然後到先鋒書店消消食,順便帶回一些精神食糧。臺北有很多家誠品,其中信義旗艦店比較有名,誠品敦南店還是24小時營業的書店。但是由於時間有限,我當時只找到西門町的誠品。這家誠品圖書不算多,年輕人喜歡的服裝、包包倒是不少。因為是臺北麼,所以售賣的都是臺版書,豎版、繁體字,我們一般是看不習慣的。西門町誠品書店面積不大,主營文創生活類產品,所以稍微逛逛就可以了,外面熱鬧的大街才是年輕人天堂。
  • 夜幕書店 | 就這樣,在咖啡館裡又開了一家心存浪漫的小書店。
    「你好,心存浪漫的讀書人」天黑以後·夜幕書店Afterdark_Books01怎麼開一家書店呢?首先要有一個名字。在天色漸暗還能看得到雲彩的秋天黃昏,我和老餅乾一拍即合決定:就叫它「夜幕書店」!因為我喜歡「夜幕」能吸引到同樣心存浪漫的人。小時候聽的童話故事,都是發生在夜幕降臨時分;成年後總是在夜幕降臨以後,才終於有自己的時間看看書寫寫字,哪怕發呆,也比白天的呆發的更有靈魂和內在。
  • 買菜買衣服順便買書 臺灣書店吹混搭風
    MUJI BOOKS無印良品書店,商品與書並置。記者何定照/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4月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書店量直直落,卻也激發出業者對書店新想像。老牌書店金石堂,去年起在大賣場全聯店內設店,坪效是其他實體書店兩倍;無印良品書店MUJI BOOKS前年起進軍臺灣,直接在原有日用品店內開店,都激起賣場/書店混搭、商品/書籍對應風。
  • 賣書不賺錢,然而實體書店為何越開越大?
    書店越開越大了,看起來像是一個大生意。主打人文社科圖書的西西弗、創意書店言幾又今日閱讀,還有獨立書店灣裡書香,都是如此。  言幾又今日閱讀在上海地標新天地附近的門店有600平米,上海鬧市區的灣裡書香馬上要從600平米擴張到1000平米,西西弗重慶三峽廣場門店1200平米,重慶的方所店佔地2400平米。它們還都在繼續擴張,不論是面積還是數量。
  • 我開了一家能用書換酒的書店,有人說我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當時我倆覺得打工不是一輩子的事,總要有份自己的事業,與圖書出版打過交道,也算是業內中人,於是就開起了書店。選擇來南京,被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深深吸引。美好的城市值得多擁有一家書店,於是就從上海搬到了南京,一點點紮根於此。為書店取名字也傷了一會兒腦筋,想了很多個名字,上網一查都有同名的書店或其他品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