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金融雜誌
原標題:《中國金融》|海南自貿港金融開放展望
作者:王方宏『中國銀行海南金融研究院』
人員、貨物、資金自由流動是自由貿易港的基本特徵。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是自貿港的核心制度安排。6月1日公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對標全球高水平開放形態,提出了一系列促進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的金融開放和創新政策:一方面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基礎支撐,推動我國金融市場更深度地融入國際金融市場;另一方面,以制度創新接軌國際規則,推動金融改革試點取得新突破,推動我國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體系調整。
海南自貿港金融開放的重大使命
作為中國唯一的自由貿易港,海南自貿港將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和重要開放門戶、我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前沿地帶、開放型經濟新高地。金融作為自貿港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使命。
金融高水平開放的新窗口。在新冠肺炎疫情加速「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全球經濟金融格局正在深度調整、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的新形勢下,中國作為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需要更全面地深度融入全球市場,也需要逐步提升對全球資本和資金的容納能力。今年年初以來,中國持續加大開放力度,取消外資金融機構的股比限制,取消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的額度限制等多項開放措施相繼推出。在加快擴大開放的步伐的同時,在海南這樣一個具有獨特優勢的區域對標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實行高水平的金融開放,打造對外開放的新高地,既是長遠戰略布局,又及時呼應了形勢需要。
金融制度創新的試驗田。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金融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當前,我國金融改革開放已經逐步從產品、機構、市場進入到制度層面,並且已經深入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法律的基礎層面。在金融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的情況下,有必要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對標金融發展前沿,對接國際金融市場,以高水平開放倒逼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的力度進行制度創新,探索打造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市場規則的金融基礎設施和法律體系,為我國主動參與國際金融治理體系變革提供重要支點。
金融「走出去」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探索。從全球主要自貿港的發展經驗來看,其發展路徑一般是貿易先行、投資推動、金融跟隨。隨著自貿港輻射能力的持續提高,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就不僅僅局限於本地經濟,而是擴展到區域經濟甚至全球經濟,其基礎是貿易和投資的不斷發展,自貿港參與的全球產業鏈的不斷延伸。自貿港金融業佔比高、影響大,是建立在對周邊乃至全球經濟服務的基礎上的。海南自貿港將利用開放和制度優勢進行探索,在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採取更大力度的推進措施,打造重要金融開放門戶。
海南自貿港金融政策
五個層次的政策措施
金融在《總體方案》中佔有重要篇幅,以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為目標,在制度設計39項政策中有4項,在2025年前18項重點任務中有3項,其他政策中也有一些涉及金融方面的內容,可以分為產品、機構、科技、市場、制度五個層面。
產品層面包括支持發展不動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支持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項目收益票據、住房租賃專項債券,開展旅遊資產證券化試點,穩步拓展多種形式的產業融資渠道,創新科技金融政策產品工具,發展場外衍生品業務,探索建立與國際商業保險付費體系相銜接的商業性醫療保險服務等。
機構層面包括率先落實金融業擴大開放政策,加快發展結算中心,支持境外證券、基金、期貨機構進入海南,支持設立財產險、人身險、再保險公司及保險組織和自保公司等。
科技層面包括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金融科技領域研究成果率先落地,2035年前建立區塊鏈金融的標準和規則。
市場層面包括支持建設國際能源、航運、產權、股權等交易場所,允許非居民參與交易和資金結算;支持交易場所在會員、交易、稅負、清算、交割、投資者保護、反洗錢等方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規則和制度;建設海南國際智慧財產權交易所,規範探索智慧財產權證券化。
制度層面包括構建多功能自由貿易帳戶體系、分階段放開資本項目、實施與跨境服務貿易相配套的資金支付與轉移制度、進行外匯管理改革(包括經常項下的結算便利化、資本項下的直接投資交易、跨境融資、跨境證券投融資等方面)等。
從海南自貿港金融政策內容來看,在產品層面,絕大部分產品在國內均已有創新案例,海南更多地是對國內已有創新產品進行複製。在機構層面,方案中所提及的各類機構在上海等多個自貿區均有落地。科技層面的政策雖只有兩條,但提出了制定區塊鏈金融的標準和規則,非常具有前瞻性。市場和制度層面是政策突破的重點,尤其是制度層面強調突出制度集成創新,重要性最高,著墨最多,政策突破的力度也最大。
市場層面的突破是交易場所的國際化
雖然多個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中都提到建設各類交易場所,但是我國對交易場所的管理嚴格,目前除了上海能源交易中心的人民幣原油期貨和20號膠期貨、大連商品交易所的鐵礦石期貨、鄭州商品交易所的PTA期貨外,其他交易場所或品種不允許非居民參與交易。
《總體方案》明確了海南自貿港交易場所允許非居民參與交易和結算,更首次提出支持海南已設立的交易場所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規則與制度,在會員、交易、稅負、清算、交割、投資者權益保護、反洗錢等方面要全面接軌,這意味著在海南自貿港,交易場所要全面高標準開放。全面,一方面是指交易場所覆蓋的領域比較全面,包括國際能源、航運、產權、股權等多個領域,基本上覆蓋了主要的交易標的;另一方面是指交易所內部的規則和制度接軌要全面,包括會員、交易、稅負、清算、交割、投資者權益保護、反洗錢等方面,將實現會員全面開放和更加國際化,交易規則接軌後將更為國際投資者所熟悉並更好地與全球主要交易所對接,稅負按照國際慣例將進一步減輕,投資者保護加強將吸引更多投資者。
制度層面分階段放開資本項目
資本項目開放是海南自貿港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的必然要求。與全球主要自貿港以自由兌換貨幣作為主要結算貨幣不同,海南自貿港以尚未完全可兌換的人民幣作為流通貨幣和主要結算貨幣,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海南自貿港構建多功能自由貿易帳戶體系作為「電子圍欄」,深化外匯管理改革,開展資本項目開放的區域化試點。
根據IMF《外匯安排與匯兌限制》2018年度評估報告,在資本項目七大類40項中,我國的可兌換程度遠低於新加坡、阿聯、美國和日本。雖然資本項目兌換沒有最優模式,需要根據各國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安排,但是我國需要採取區域試點的方式加快推進,以便在全球金融格局演變和治理體系調整中爭取主動。
在制度層面,除了構建作為目前自由貿易帳戶(FT帳戶)體系升級版的多功能自由貿易帳戶體系之外,多是外匯管理改革的措施,兩者都是「分階段放開資本項目」的具體舉措。《總體方案》提出到2035年「最終實現海南自由貿易港非金融企業外債項下完全可兌換」,這是第一次明確資本項目開放內容的具體時間表。
海南自貿港的金融發展前瞻
海南自貿港建設分為2025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政策落地採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方式。在2025年前「早期安排」期內,金融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投資增長帶來融資新需求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宣布黨中央支持海南建設自貿區、中國特色自貿港後,企業進駐呈加速態勢。2018、2019年,全省市場主體分別增加14萬戶、24.4萬戶,分別增長16%與70.82%,今年前三個月新增3.68萬戶,同比增長9.68%。2018年以來先後舉行八批集中開工和籤約活動,累計開工和籤約項目分別為893個和493個,總投資分別為4841億元和4292億元。28家世界500強企業進駐海南,33家企業總部落戶海南。
目前自貿港政策尚未落地的情況下,內資企業進入較多,部分企業還在觀望等待政策落地,央企在投資金額上將佔相當大的比例,但是隨著政策逐步落地,將有更多的企業和項目進駐,投資將出現快速增長。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非常態化狀況結束、國際間人員和商務往來陸續恢復之後,外資將加速進入海南。
實體經濟的發展將為金融發展帶來新空間。隨著企業和項目的批量進入和投資的增長,融資需求將相應上升,並且在海南本地貸款市場規模小(2020年4月末海南本外幣貸款僅為9966億元)、社會融資增量中銀行貸款佔比超過90%的情況下,直接融資和跨境融資的需求很大。
跨境金融創新的新領域
總部經濟的發展、國際結算中心建設的推進、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將帶來更多的跨境金融創新機會,其中最主要的是離岸貿易和境外投資的機會。
離岸貿易是自貿港的主要特徵。2018年,中國香港地區轉口貨值額為41118億港元,增長7.3%,佔出口額的98.9%。2018年,新加坡轉口貿易量約2700億新加坡元,佔出口額的50%。杜拜是繼新加坡與中國香港之後的全球第三大轉口中心,2018年非石油貨物轉口總額達1303億美元,佔到阿聯非石油類對外貿易總額的30%。
海南提高經濟外向型水平的重要方式是發展離岸貿易。2018年海南自貿區總體方案提出「打造區域性離岸貿易中心」。這次《總體方案》提出「加快發展結算中心」「推動新型國際貿易結算便利化」,再加上低稅率的稅收政策,將吸引大型央企、跨國公司在海南設立區域總部,發展離岸貿易,並帶來更多的跨境金融業務機會。
自貿港既是直接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也是直接投資的重要來源地,是跨國公司開展國際投資、進行全球產業鏈布局的關鍵平臺。隨著海南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對企業新增境外投資所得免徵所得稅的稅收安排逐步到位,加上海南自貿港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的措施、資本項目開放分階段推進,將吸引更多企業到海南設立區域性或功能性總部開展境外投資,或者將部分海外投資回流海南,推動海南發展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新平臺。中國對外投資存量2018年已經達到19388億美元,佔全球的6.3%,如果其中部分能夠回流海南,將帶來巨大的市場增量。
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支點
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金融開放的大方向之一,10多年來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已經形成了中國香港、新加坡、倫敦等多個離岸人民幣中心,但是也面臨瓶頸,當前需要分層次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在離岸人民幣資金的運用層面,需要在已經建立的滬港通等多個通道式回流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回流機制,在特定區域市場上開展全面放開的試點,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二是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需要在本國掌控下推進,在本國建立離岸市場;三是一國貨幣國際化的底層支撐是該國的金融法律體系,人民幣國際化需要高度開放的經濟金融法律基礎。海南自貿港是推動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試驗田,有望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支點。
產業金融發展的新探索
海南多個特色產業以及自貿港高度開放的制度環境,為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需求和基礎。比如,海南是我國首批公募REITs試點省份,基於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商業地產和旅遊地產的REITs發展空間大;海南打造國際航運中心和航空樞紐,建設航運交易場所,發展物流倉儲供應鏈,需要供應鏈金融、船舶融資租賃等與之配套;海南在數據跨境流動上走在全國最前沿,將網際網路產業作為主要的產業方向,蘊含著科技金融創新的空間;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需要旅遊金融、養老金融等服務創新;建設「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開發南海資源,海洋金融服務創新潛力很大。
資本市場發展的新空間
海南自貿港交易場所允許非居民參加交易和結算,建立接軌國際規則的制度,將吸引國際投資者參與,使得海南的交易場所成為面向國際市場、按照國際慣例運作的高水平交易平臺,提升海南自貿港的金融輻射力。同時,海南自貿港開展REITs、資產證券化業務,發行公司信用債、住房租賃專項債,發展場外衍生品業務等,將豐富海南的金融業態。支持在海南企業在境外發行股票和債券,將企業發行外債備案登記制管理下放到海南省發展改革部門,將為海南企業打開國際資本市場大門。開展跨境證券投融資領域的外匯管理改革,開展跨境資產管理業務試點,將提升海南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