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觀滄海》中的碣石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2020-12-25 聊點健康瑣事

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5 年)北徵烏桓回軍途中,在碣石登臨觀海時寫下的壯麗詩篇《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成為後人廣為傳頌的名篇,後來毛主席在北戴河海濱避暑時在《浪淘沙·北戴河》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的詩句。毛主席是在離碣石山較近的北戴河海濱寫的《浪淘沙·北戴河》,而曹操《觀滄海》中所寫的碣石是不是就是今天的碣石山呢?

曹詩描繪的這處幽州觀海勝地,令人神往,難怪乎史載北魏太武帝、北齊文宣帝、唐太宗等都曾登碣石,臨滄海,舞文弄墨,刻石賦詩。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當年曹孟德登臨的碣石至今在哪裡呢?自漢代以來,古碣石的地望問題,聚訟紛壇,懸而未決。各家說法基本可分為四種:一是以《漢書。地理志》、《明一統志》、《永平府志》、《讀史方輿紀要》、《昌黎縣誌》為代表的「昌黎說」;二是以《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元和郡縣補志》、《通志》、《通考》為代表的「盧龍說」;三是以東漢文穎說、《水經注》、郭璞《山海經》注、《新唐書。地理志》、《輿地廣記》為代表的「臨榆說」;四是以胡渭《禹貢錐指》為代表的「淪海說」。

近幾十年來,關於古碣石地望問題的討論,一直未停息過,但各種意見基本趨向於「臨榆說」和「昌黎說」兩家。主「臨榆說」者可以史學家顧頡剛為代表。《漢書。武帝紀》載,元封元年(前110 年),武帝「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注引東漢文穎說:「(碣石)在遼西累縣。累縣今罷,屬臨榆。此石著海旁。」郭璞《山海經》注、酈道元《水經注》均從之。顧頡剛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第一輯)》(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的《禹貢》篇注釋中,逐一分析了歷來關於古碣石在渤海沿岸的多種解釋後,認為「以《禹貢》著作年代在戰國時看來,文穎說比較可靠」,「漢初期傳的碣石在累縣(故城在今昌黎縣南),應該與《禹貢》作者的觀念一致」。

顧先生對《尚書。禹貢》鑽研有年,素以疑古派首領著稱,其說在史學界頗有影響。另外,馮君實據歷代記事和詩篇的描繪,考察了碣石的自然面貌和它的重要戰略地位後指出,傳統的四種說法中,「淪海說」根本靠不住;昌黎境內有碣石山是人們公認的,無庸置辯:「盧龍說」實際很籠統,所說在平州(盧龍)東離海三十裡,指的還是昌黎碣石山。他以古籍記載證明,臨榆海邊確有碣石存在,「如果沒有理由證明臨榆碣石沉於大海或為積層所掩埋,那它在今天就不但存在,而且可以從榆關鎮以南沿海找到它,可能就是今天的北戴河海濱,具體地說就是金山嘴」。(「東臨碣石」的碣石在哪裡》,《吉林師大學報》哲社版1978年第3 期)此外,黃盛璋、李長傅認為,秦漢碣石在金山嘴附近,(《碣石考辨》、《文史哲》1979年第6 期)或即是累縣的小碣石山。(《禹貢釋地》,中州書畫社1983年版)

早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對碣石即有記載,《濡水注》曰:「累縣碣石山……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於此,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數十裡,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於巨海之中……世名之天橋柱也,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清初的胡渭由於無法解釋這段記載,便在《禹貢錐指》中首創酈道元之後碣石淪於海底之說。胡渭的「淪海說」

影響極大,以致清末楊守敬、熊會貞等人合撰的《水經註疏》及《水經注圖》,又基本因襲了此說,其影響直至今天。解放以來,不少古典文學選本和中國文學史著作對《觀滄海》中「碣石」的注釋,幾乎都認為它早已沉淪於海。而譚其驤1976年發表的《碣石考》一文,以充分的論據,否定了碣石「淪海」的觀點,指出魏武東臨的碣石即今昌黎縣境之大碣石山。在他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的有關圖幅內,亦標明碣石山位於昌黎之北,可謂「昌黎說」之代表。嗣後,不少人從有關古碣石的各個側面,加以論證,發表了與譚氏相同觀點的文章。陳可畏通過西漢後期的一次大地震來考證碣石山的地理位置,(《論西漢後期的一次大地震與渤海西岸地貌的變遷》,《考古》1979年第2 期)王育民從考古發現以及《水經注》等古籍有關碣石的記載加以考證,(《碣石新辨》,《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4 輯)於祥則以正史《地理志》、地理總志及方志等史料和實地考察為據,(《也談<碣石考>問題》。

《地名知識》1984年第3 期)均確認碣石即今昌黎縣北的碣石山。高洪章、董寶瑞基本贊同譚其驤的上述結論,但不同意譚氏認為碣石「不是淪於海,而是沒於陸」的解釋,並指出《辭海》對碣石的解釋,並不符合《水經注》的原意。(《碣石考》,《歷史地理》第3 輯)近年出版的一些工具書,如修訂本《辭海》、《辭源》、《中國名勝詞典》,幾乎都主張碣石「昌黎說」。

這個公案至今誰也未能說服誰,孰是孰非,難以定奪。1984年,考古界傳來有關考證碣石位置的重要信息:遼寧省考古工作者提出,距山海關10餘裡緊靠渤海邊的綏中縣萬家鄉牆子裡村石碑地和賀家村黑頭山的秦漢建築遺址,當是古代舉行觀海和重大禮儀活動的勝地,為確定「碣石」的位置提供了新的依據。(《文匯報》1984年8 月18日)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碣石」之謎很可能最終被揭開。

相關焦點

  • 歷史洪荒 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之「碣石」遺蹟今何在?
    約1800年前,曹操作《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盡展得勝回師之豪邁,可曹操筆下「碣石」究竟在哪?從歷史的角度考證,目前主要存在4個地方為眾所爭議。第一個地方,河北昌黎縣,北面大碣石山。這是根據《漢書·地理志》、《昌黎縣誌》的記載而推斷。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山水詩的鼻祖
    第一章《觀滄海》;第二章《冬十月》;第三章《土不同》;第四章《龜雖壽》。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步出夏門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曹操這一篇,《宋書·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夏門(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毫無關係,只是借古題樂曲創作新內容罷了。漢代中央機構管理音樂的稱為樂府。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登的碣石在哪裡?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句詩出自曹操的《觀滄海》,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觀賞浩蕩遼闊的大海。曹操觀海之際,詩興大發,以詩明志,表現自己的宏大抱負。詩中的碣石在哪裡呢?他為何要在這裡抒發自己一統天下的遠大志向呢?
  • 曹操與《觀滄海》
    觀滄海 漢魏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 山河地理——曹操登臨的碣石究竟在哪裡?
    碣石山大大的有名,因為在古書上記載的很多,從《山海經》、《禹貢》到《史記》、《魏書》……都有記載。還有一些非常知名的文學作品,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唐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三國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在攻打什麼地方...
    導 讀 三國殺6月8日每日一題答案 問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兩漢詩歌之《曹操·觀滄海》賞析
    譯文及注釋譯文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心中包含著大海,而大海中又包含著宇宙
    《觀滄海》出自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是組詩中的一首。這首詩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年)。這一年曹操做了一件大事,即北徵烏桓,勝利而歸。烏桓是我國東北部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當時跟中原的軍隊會有一些戰爭。曹操北徵烏桓,是他宏大計劃中的一部分。我們往前找一找,建安五年(200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官渡之戰。正是藉助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稱霸了北方。
  • 夏天避暑聖地東戴河,「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碣石就在這裡
    每逢落大潮時, 從岸邊到礁石處可隱約出現一條巨石鋪就的海中棧道直達礁石處。 近年來,經過考古發現證明,這裡所說的孟姜女投海處就是傳說中的碣石。碣石在中國歷史漫漫長河中可謂是大名鼎鼎。當年秦始皇、漢武帝、 魏武帝和唐太宗都曾到過碣石,最有名的還是曹操及他那首 《觀蒼海》中的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讓碣石名聞天下。
  • 魏武帝曹操東臨碣石,它究竟在哪裡?秦始皇漢武帝,或也曾到過!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魏武帝曹操《觀滄海》開篇第一句,提到作者觀滄海的地點,即東臨碣石。碣,本義為齊胸高的石塊;引申義為刻石中的一類形制。那麼曹操觀滄海時,是站在一塊臨海的圓石上還是站在一個名叫碣石的山頂上,讓人模稜兩可。俗語:站得高,看得遠。單單站在滄海邊上的一塊圓石,放眼望去,也只是一片海面和海面洪波巨瀾、洶湧起伏,看不到竦峙的山島以及島上繁茂樹木、豐美百草。因此,碣石,是一個地點,碣石山;而不是一塊叫「碣」的石頭,碣石門。碣石門是由屹立在近海裡的石柱,即海蝕柱形成的。
  • 曹操的《觀滄海》,是在哪裡由情而作呢?
    觀滄海》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首面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
  • 觀滄海書法作品欣賞 曹操此篇詩詞有吞吐宇宙氣象
    《觀滄海》作者: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觀滄海》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澎湃的情懷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有人說,這首詩"有吞吐宇宙氣象",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都在這首詩中匯聚成一幅氣勢雄偉的圖畫。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
  • 東戴河著名景點——碣石宮,秦始皇和曹操都曾駐足過的地方!
    東戴河著名景點——碣石宮,秦始皇和曹操都曾駐足過的地方!碣石宮位於葫蘆島市綏中縣萬家鎮的止錨灣海濱,西距山海關15公裡。碣石宮日出碣石宮遺址為六處遺址中最大的一處,經考證為當年秦始皇東臨碣石的駐蹕之地,是整個遺址群的主體建築。其總體布局為長方形,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四周構築夯土牆,牆基寬2.8米,內外壁陡直。碣宮建在石碑地高大的夯土臺基上。
  • 我的家鄉在河北 | 登千古神嶽碣石山觀滄海,到葡萄小鎮享慢生活!
    演唱者:郭玉紅(河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昌黎,北依碣石,東臨渤海,西南環灤河。在我國地理版圖上,名山大川數不勝數,但唯獨昌黎山形水勝於拳拳一握,集名山、勝水於1212平方公裡之中。昌黎,是久負盛名的花果之鄉、魚米之鄉、文化之鄉、旅遊之鄉、養貉之鄉、乾紅葡萄酒之鄉。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觀滄海【東漢】·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 曹操作詩觀滄海,其中究竟表達了一些什麼?其實是以為一統將近
    其實放眼望去,在曹操、劉備、孫權中最合適稱帝的乃是曹操,武功謀略都要勝於他們,更重要的是駕馭人心的本事,曹操更加厲害,再說他們三人的子嗣,曹丕、曹睿好歹也算是明君吧?再看劉阿鬥懦弱無能的樣子,即便是劉備得了天下又如何?還不是收不住。因此作者獨愛曹操。縱觀曹操的一生,無論怎麼看,他都絕對是一個充滿野心、意欲一統天下的人。
  • 品讀《觀滄海》,一代梟雄千古詩文,以詩壯志稱霸之心躍然紙上
    今天小琦和大家一起品讀的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首古詩,曹操的《觀滄海》。曹操,這個太難介紹了,正史、野史數不勝數,戲劇、小說上過無數。你還讓我跟大夥介紹他點啥?身高?三圍?我也不知道啊。說完了八卦,咱們收收心思,精神兒的,把目光聚焦到這首《觀滄海》上吧!觀滄海[漢]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 公開課︱戴燕講三國志:曹操臨碣石,觀滄海,徵烏丸
    現存曹操所寫《步出夏門行》四首樂歌,包括《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和《神龜雖壽》,據說就是寫在北徵烏丸的時候,從北徵軍駐紮到碣石(今河北昌黎),諸將領意見猶有分歧,「不知當復何從」開始,到「驥老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道出自己的壯志為止。
  • 詩詞欣賞 |《觀滄海》
    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我站在山巔,心中的波濤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寧靜的似在沉思。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大海,多麼博大的胸懷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湧現出來的。
  • 曹操之作《觀滄海》,我國現存第一首完整山水詩
    《觀滄海》原為曹操《步出夏門行》組詩四首之一。《步出夏門行》是漢代樂府詩的舊題,曹操借用來表現新的內容。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用謀士郭嘉意見,北上徵討烏桓,八月大破烏桓於柳城(今朝陽西南)。這次戰役的勝利對曹操來說極為重要,它不僅鞏固了曹操的後方,並為曹操次年南下攻打東吳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北徵烏桓是曹操政治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步出夏門行》組詩四首,便寫作與曹操得勝回師的途中。東臨喝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詩。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