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東臨碣石,它究竟在哪裡?秦始皇漢武帝,或也曾到過!

2020-12-24 白馬晉一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魏武帝曹操《觀滄海》開篇第一句,提到作者觀滄海的地點,即東臨碣石。

碣,本義為齊胸高的石塊;引申義為刻石中的一類形制。《後漢書·竇憲傳》註:「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漢代以前的刻石沒有固定形制,大抵刻於山崖的平整面或獨立的自然石塊上,後人將刻有文字的獨立天然石塊稱作「碣」。那麼曹操觀滄海時,是站在一塊臨海的圓石上還是站在一個名叫碣石的山頂上,讓人模稜兩可。

俗語:站得高,看得遠。單單站在滄海邊上的一塊圓石,放眼望去,也只是一片海面和海面洪波巨瀾、洶湧起伏,看不到竦峙的山島以及島上繁茂樹木、豐美百草。因此,碣石,是一個地點,碣石山;而不是一塊叫「碣」的石頭,碣石門。碣石門是由屹立在近海裡的石柱,即海蝕柱形成的。

碣石,具體在哪,有諸多說法。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境,北戴河以西;一說在在今遼寧省綏中縣西南的海濱,西距山海關約三十裡。碣石的確定位置,對《觀滄海》的物境和情境都十分重要,還會影響到意境。畢竟今天的昌黎縣與綏中縣直線距離有近150公裡。換句話說,換算成東漢時的裡,漢代的一裡相當於今天的415.8米,那可是近400裡。

要定位碣石山的確切位置,還是要從史書找依據。《三國志·魏書》中有四處記載曹操北徵烏桓這事,即《武帝紀》、《田疇傳》、《郭嘉傳》及《烏丸傳》。從這四處對曹操北徵事件所記載的地名,梳理曹操去討伐烏桓行軍路線:鄴縣(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易縣(今河北雄縣西北十五裡古賢村)→無終(今天津市薊州區)→徐無山(今河北遵化市東)→盧龍塞(今河北遷西縣北喜峰口一帶)→平岡(今遼寧凌源市西南)→白狼山(今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南六十裡大陽山)→柳城(今遼寧朝陽縣西南十二臺營子)。

然而《三國志》未對曹操的回師線路詳細記載。但31年後,即(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徵遼東時在《晉書·宣帝紀》有一條行軍路線,即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孤竹(今河北盧龍縣南)→碣石→遼水(今遼寧境內渾河)。司馬懿徵遼東的行軍路線可佐證曹操得勝歸來的回程:柳城→盧龍塞→易水(有三條,都在易縣內:一為古武水;一為古濡水,又名沙河;一為雹河,今瀑河)→易縣→鄴。

從曹操北伐烏桓的行軍、回師路線以及司馬懿徵遼東行程,可知曹操東臨碣石應在孤竹城駐軍期間,時間應農曆九月末或十月初。因此,碣石應為碣石山,處在孤竹城東面,位置也與史實相合。由此,曹操登臨觀海的確切地點是碣石山。碣石山,在河北省東北部昌黎縣城北,東距渤海僅15千米。

碣石山與渤海邊相距15公裡,不藉助儀器設備,僅憑人的肉眼是看不到海,也看不見海面的洪波湧起的壯觀,更看不到山島上的草木茂美。以今人的視角看古人的視野,偏差在所難免。更何況以現代城市中的能見度去推斷一千八百年前的古人眼界,那就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正如詩詞鑑賞所說:「詩要用形象思維去看待,不能如散文那樣直白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因而,站在碣石山頂,遠望凸於海中的北戴河半島,也會給人以「山島竦峙」的景象。

另有明末清初沿革地理學家和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提及:碣石山「縣西北二十裡。山勢穹窿,頂有巨石特出,因名。」其主峰仙臺頂(俗稱娘娘頂) 峭拔挺俊,海拔695米,東臨大海,自古被擇為北方沿海地區重要的地理坐標,為古今觀海勝地。歷史資料記載,登碣石山觀滄海,不單是魏武帝曹操一人,前有秦皇嬴政、漢武劉徹,後有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齊文宣帝高洋以及唐宗李世民等,他們都可能曾登臨過。

相關焦點

  • 山河地理——曹操登臨的碣石究竟在哪裡?
    碣石山大大的有名,因為在古書上記載的很多,從《山海經》、《禹貢》到《史記》、《魏書》……都有記載。還有一些非常知名的文學作品,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唐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夏天避暑聖地東戴河,「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碣石就在這裡
    每逢落大潮時, 從岸邊到礁石處可隱約出現一條巨石鋪就的海中棧道直達礁石處。 近年來,經過考古發現證明,這裡所說的孟姜女投海處就是傳說中的碣石。碣石在中國歷史漫漫長河中可謂是大名鼎鼎。當年秦始皇、漢武帝、 魏武帝和唐太宗都曾到過碣石,最有名的還是曹操及他那首 《觀蒼海》中的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讓碣石名聞天下。
  • 東戴河著名景點——碣石宮,秦始皇和曹操都曾駐足過的地方!
    東戴河著名景點——碣石宮,秦始皇和曹操都曾駐足過的地方!碣石宮位於葫蘆島市綏中縣萬家鎮的止錨灣海濱,西距山海關15公裡。碣石宮日出碣石宮遺址為六處遺址中最大的一處,經考證為當年秦始皇東臨碣石的駐蹕之地,是整個遺址群的主體建築。其總體布局為長方形,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四周構築夯土牆,牆基寬2.8米,內外壁陡直。碣宮建在石碑地高大的夯土臺基上。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登的碣石在哪裡?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句詩出自曹操的《觀滄海》,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觀賞浩蕩遼闊的大海。曹操觀海之際,詩興大發,以詩明志,表現自己的宏大抱負。詩中的碣石在哪裡呢?他為何要在這裡抒發自己一統天下的遠大志向呢?
  • 歷史洪荒 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之「碣石」遺蹟今何在?
    約1800年前,曹操作《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盡展得勝回師之豪邁,可曹操筆下「碣石」究竟在哪?從歷史的角度考證,目前主要存在4個地方為眾所爭議。第一個地方,河北昌黎縣,北面大碣石山。這是根據《漢書·地理志》、《昌黎縣誌》的記載而推斷。
  • 東戴河邊上的小眾景點,格外寧靜的碣石宮遺址,還能享受海鮮大餐
    夏天到了,又到了去海邊的季節,碣石宮遺址就在東戴河邊上,來到這想起了曹操的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真的是良辰美景,一切盡收眼帘。本來是衝著門票免費的,想著反正不花錢來都來了就隨便逛逛唄,沒想到景色比預想中的要好很多,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其說是一個景點,不如說是一個觀光點。和同學們一起來的畢業旅行,難忘的回憶。
  • 曹操《觀滄海》中的碣石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5 年)北徵烏桓回軍途中,在碣石登臨觀海時寫下的壯麗詩篇《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 我的家鄉在河北 | 登千古神嶽碣石山觀滄海,到葡萄小鎮享慢生活!
    演唱者:郭玉紅(河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昌黎,北依碣石,東臨渤海,西南環灤河。在我國地理版圖上,名山大川數不勝數,但唯獨昌黎山形水勝於拳拳一握,集名山、勝水於1212平方公裡之中。昌黎,是久負盛名的花果之鄉、魚米之鄉、文化之鄉、旅遊之鄉、養貉之鄉、乾紅葡萄酒之鄉。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往事,難道發生在遼寧的東戴河?
    東戴河新區是遼寧沿海經濟帶的起點,總面積960平方公裡,所轄綏中萬家鎮、高嶺鎮等周邊9個鄉鎮。作為新興的旅遊城市,東戴河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尤以與碣石和長城相關的文化,最為豐富多彩,經濟區的淺海內矗立著著名的碣石奇景,歷史上曾有五位帝王先後巡遊於此,並留有詩篇。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山水詩的鼻祖
    第一位就是被《三國演義》貶低的大奸雄曹操曹孟德。了解完詩歌文化的大時代背景,我們來看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首《觀滄海》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古詩,但它其實只是曹操的樂府舊題《步出夏門行》的一部分。
  • 東戴河地標—碣石宮遺址國家級海洋公園
    秦始 皇勃然大怒,下令抓起了孟姜女,秦始皇見她美貌非凡,非要納她為妃,孟姜女說只要你答應我三件事我就答應你,一造長橋一座,十裡長,十裡寬:二要十裡方山造墳墩:三要萬歲身穿麻衣到墳前祭奠。秦始皇便答應,不到幾日,長橋墳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駕起行,過長城上長橋,來到墳前祭奠,祭奠完畢便讓孟姜女隨他回宮,孟姜女冷笑一聲,便抱著丈夫的骨灰跳入大海,一時間,浪潮滾滾,好似在為孟姜女悲嘆,後來海中長出巨石,型如孟姜女,矮石為寒衣包裹,被後人稱為東戴河碣石——孟姜女墳。流傳至今。
  • 龍門雙礁,在東戴河附近的這處美景,你去過嗎?
    公元前221年,橫掃六國之後,意氣風發的他巡狩國土直至此,修建了帝國東大門——碣石門和一座雄偉的宮殿群。雄心壯志想要稱帝的曹操,亦或是唐太宗李世民,都曾親臨於此,追隨秦皇漢武的步伐,疆域國門。這裡地勢高敞,是伸向海中的仰角,上有三組遺址,形成一個多級臺基的高山建築,相傳為漢武帝東巡碣石的「望海臺」。
  • 名山碣石考——兼談無棣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
    【二】關於歷史爭論《禹貢》一句:「冀州:……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曹操一首「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一句、這一首使碣石名聲大躁,引發了千百年的「《禹貢》碣石謎案」。碣石在哪裡,眾說紛紜,主要有:一說在河北昌黎縣。這是主流派,其代表人物班固、文穎等。「碣石在遼西絫縣」。(《漢書·武帝紀》文穎曰,今河北昌黎縣)。
  • 曹操的《觀滄海》,是在哪裡由情而作呢?
    首面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蕩。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湧,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
  • 千古詩人第一之祖 曹操的這三首詩句句經典!
    曹操的詩作內容充實,真情自露,既沒有漢大賦那種鋪陳浮華的舊習,又沒有「古詩」的低回哀怨,開創了一代詩風,奠定中國文學史上黃金時代「建安文學」的風格。清代的文學家、思想家方東樹讚譽曹操為「千古詩人第一之祖」。本文選取了曹操最著名的三首詩,一起領略魏武大帝『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英雄氣象吧!
  • 【昌黎碣石文化】(五)九帝登臨碣石山
    值得指出的是,古代地理風貌和現在的地理風貌存在很多的區別,今天碣石山距離渤海是15公裡,但是夏朝、漢朝時期,也就是大禹治水、西漢沿海大海侵時期,海平面遠遠高於現在,所以,登山觀海,海岸就在眼前。而且,當時碣石山下沼澤密布,野葦浩蕩,即便是到了明朝時期,這裡依然是水網、水塘密布的地貌。
  • 曹操名篇《觀滄海》,裡面暗藏一個典故?或和漢武帝有關!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建安十二年(207年),烏桓頻繁騷擾邊境,曹操為除後患,遠徵平亂,得勝回師途中,寫下名篇《觀滄海》,兩千年來為人所傳頌。那麼,曹操口中的所觀滄海究竟位於何處呢?張良時期的濊國是箕氏朝鮮的一個屬國,其地在漢武帝時先被降為滄海郡,在西漢滅朝鮮後為臨屯郡所領,大致在今朝鮮與韓國分治的江原道地區。滄海君,具體是誰,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切,即滄海君跟張良很熟,而且關係不錯,還與秦朝及秦始皇有深仇大恨(《史記·留侯世家》曾載:(張)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滄)海君。得力士(以圖刺秦),為鐵椎重百二十斤)。
  • 【董寶瑞專欄】歷史上並不存有一串「碣石宮」
    這表明,這兩個地方,都是秦、漢時的皇家行宮所在地,均與秦始皇,乃至漢武帝到碣石山一帶搞求仙活動有關。然而,頗有意趣的是,國內的一些考古專家不知何故,卻先後確認這兩座秦代行宮遺址,均為文獻上記載的「碣石宮」。據1984年12月16日《遼寧日報》報導:「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看了大瓦當拓片,肯定姜女墳遺址(即石碑地秦代行宮遺址——筆者注)就是文獻上記載的『碣石宮』。
  • 秦始皇、漢武帝、宋真宗、乾隆、李白爭相打卡的泰安景點
    近幾年各大景區掀起了一股網紅打卡熱潮借用名人效應吸引更多遊客咱泰安也有名人打卡古代多位皇帝、大文學家來到泰安泰安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他們多次前來漢武帝新甫得名源於西周據考當時失國的甫國人東遷居此故稱新甫《詩經》有「徂徠之松、新甫之柏」的詠贊蓮花山因漢武帝訪仙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