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歐洲霸權體系的形成,以及這一霸權在20世紀中被美國所取代,其歷史進程構成了典型的黑格爾「否定之否定」三段式。英國曾長期有著幹涉歐洲大陸事務的傳統,作為後來者的美國,即使在奉行「孤立主義原則」時期,也一刻沒有忘記介入歐洲事務,在與歐洲各國力量消長中逐漸擴大自己的外交空間,並藉機擊倒歐洲成為世界性的大國。研究大西洋兩岸的地緣政治力量的消長曆程,有助於我們合理認識和把握大國興衰規律。
一、16世紀英國在海上打敗西班牙贏得了海權,17世紀英國在海上打敗荷蘭贏得了海上貿易壟斷權,並在18、19世紀,英國與法國和俄國爭奪海外市場則最終贏得了世界霸權。這一過程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及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的進程相一致,國際間的大規模財富轉移本質上並不是靠交換而是靠暴力完成。
大國的興起是一個體系,英國的近代興起帶動的是西方歐洲霸權體系的興起和東方皇權體系的衰落。
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從歐洲封建堡壘中打開了缺口。當時,中南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北美洲的大部分則主要是英、法、西班牙和荷蘭的殖民地,而亞洲大陸的中國則到19世紀中葉才進入衰落期。英國面臨著巨大的來自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壓力。作為近代工業資本主義興起的源頭國家,英國資本主義的誕生,需要極強的力量反抗霸權並建立適合於自身發展的世界體系。
16世紀初,英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力量都不及法國和西班牙,但在海外貿易方面英國與西班牙的矛盾日趨尖銳,這迫使英國必須直面來自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壓力。1588年7月,英國在兩天之內打敗由西班牙130艘戰船組成的「無敵艦隊」,由此初步確立其對大西洋的制海權。1609年西班牙被迫與荷蘭籤訂12年休戰條約,實際上承認荷蘭共和國獨立。西班牙霸權由此衰落,並讓位於荷蘭。
17世紀中葉荷蘭在航海、殖民、貿易等方面達到了鼎盛時期,遠航商船已達好望角、馬六甲和北美東岸,並在南美巴西等地擁有據點和殖民地。與此同時,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海外利益矛盾日益不可調和。英國決定同樣直面來自荷蘭的海上霸權壓力,因此與荷蘭前後30多年進行了三次海上戰爭。英國1651年頒布《航海條例》,規定:一切在歐洲、非洲和美洲生產的商品,只有在英國船員管理的英國船上才能運入英國領土。荷蘭拒絕接受,於1652-1654年爆發了第一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並被迫承認《航海條例》。1664年,英荷再次發生戰爭,英國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改名紐約)。1672-1674年英荷發生了第三次戰爭,荷蘭戰敗,此後荷蘭一蹶不振。到18世紀初,荷蘭已喪失了海上優勢及相應的貿易壟斷地位,而英國贏得了海上的同時也是歷史的主動權。
距英西海戰整整100年的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勝利。勝利了的英國資產階級上臺之後面臨的是在都鐸王朝(1485-1603)、斯圖亞特王朝和克倫威爾時期(1599-1658)通過一場場戰爭打下的已是比較寬鬆的海上安全環境。
除此之外,英國還具有獨特的地緣政治優勢。與19世紀亞洲日本完全不同,英國資產階級面對著的是一個已為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在公元800年基本統一,卻又極不幸地為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條約」中三分天下的天然破碎的歐洲。先天破碎的歐洲大陸地緣政治環境為新登上歷史舞臺的英國資產階級提供了較後來的美國、日本等更為優越的先天條件。
二、英國工業革命刺激了英國資產階級的海外市場和投資的需求,這不可避免使英國與法國形成尖銳衝突。衝突到拿破崙時期到達高峰。儘管拿破崙對英國的挑戰以失敗而告終,但他也為英國的世界霸權培植起了「掘墓人」,這就是美利堅合眾國。
資產階級革命在英國的勝利,加速了英國資本的世界擴張及由資本擴張帶動的英國工業革命進程,英國工業革命又反過來刺激英國資產階級對海外市場和投資的需求。這使在法國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Duc de Richelieu,1585-1642)、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和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時代,英國與法國的海外擴張形成了尖銳衝突。衝突的主要方向是北美和亞洲。
早在16世紀末,英國就開始涉足北美。1607年,倫敦公司(後稱維吉尼亞公司)來到詹姆士城,後來發展為維吉尼亞殖民地。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來到麻薩諸塞海灣,建立了新普利茅斯移民區,奠定了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基礎。到18世紀上半葉,英國殖民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建立了13塊殖民地。與此同時,法國也在向北美殖民。1604年,法國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的移民區羅雅爾港。1608年,法國殖民又擴展到聖·勞倫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它成了法國在北美擴展其殖民勢力的基礎。1682年,法國殖民者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達河口,宣布沿河流域為法國所有,稱路易斯安那。法國在北美由北向南,英國由東向西的擴展,使兩國在空間上產生不可調和的衝突。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英國奪取了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紐芬蘭的阿卡底亞地區。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法國慘遭失敗,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地區和密西西比河東岸地區割讓給英國,西岸地區讓給西班牙。
17世紀始,印度逐漸成了英國與歐洲列強角逐的重要場所。15世紀以來,首先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並於1612年擊敗葡萄牙艦隊在印度西海岸蘇拉特登陸,建立了第一個商站。1614年英國人再次擊敗葡萄牙人,獲得印度洋的制海權。英國佔領了印度的馬德拉斯(1620年),加爾各答(1633年),到80年代佔領孟買。法國1604年建立了東印度公司,但在1668年才在蘇拉特地區設立海外商站。10年後法國在卡裡阿提加建立了殖民侵略的據點。17世紀晚期,法國人佔領孟加拉的昌德納果爾。英法在印度也展開了爭奪。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印度是重要戰場之一。法國失敗。根據巴黎和約,除少數城市作為商站外,法國幾乎喪失全部印度殖民地。法國在北美和印度的失敗,燃起了法國持續高漲的反英情緒及由此產生的法國人對北美獨立戰爭的同情。為報「七年戰爭」失敗的一箭之仇,路易十六不惜巨資援助北美獨立戰爭,薩拉託加大捷後,法國率先承認美國獨立並與美國結盟打擊英國。拿破崙時期,法英矛盾激化,其中既有法國新興的資產階級抵禦英國資本的性質,又有與英國爭奪世界市場的帝國主義性質。為了打敗英國,法國督政府制定了相應的世界戰略並幾乎傾其全部國力實現這一戰略。
1798年,拿破崙在打敗第一次反法聯盟後,開始考慮從東西兩線即印度和美國,切斷外圍市場方式打擊英國的戰略。他說:「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於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是與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貨物集散地。」[①]「在佔領埃及五十年以後,文明可能通過森納爾、衣索比亞、達福爾和費贊等地傳播到非洲腹地去。」[②] 「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業已喪失,法國需要有能夠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③]他向督政府建議在準備渡海對英作戰的同時,出兵埃及,進而佔領印度,掐斷英國所依賴的從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貿易線,截斷其來自印度的財源。[④]他認為:「要在(印度)這樣遙遠的戰場打勝仗,就必須有一個中途陣地作為進攻基地。埃及離土倫六百法裡,離馬拉巴爾(位於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裡,它正是這樣一個進攻基地。法國如果能夠在(埃及)這個國家裡牢固站穩腳跟,那麼它遲早會成為印度的主人。廣大的東方貿易也會回到紅海和地中海這條古道上來。這樣,一方面,埃及會代替聖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島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會成為徵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個兵站。」[⑤] 「牢固地佔領(埃及)這個國家是遠徵印度整個計劃的基礎」,「出兵印度的日期一決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艦、六艘巡洋艦和十五艘大運輸艦的艦隊,就應裝載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糧食彈藥從布列斯特出發。」[⑥]拿破崙1796年進攻義大利,擊敗奧地利,併入侵埃及。為打開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拿破崙與伊朗國王籤訂同盟條約,伊朗同意廢除英伊同盟,對英宣戰,派兵進攻印度並迫使阿富汗一同進攻印度;同意法國假道伊朗進攻印度、為法國供應糧食並為法軍開放波斯灣一切港口。
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