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所高校入駐三亞崖州灣科教城,為國家海洋、南繁、熱帶農業等事業發展儲備力量
崛起科研新高地 構築人才大本營
■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通訊員 顏新峰 朱登
日前,海南自貿港第四批重點項目集中簽約活動在海口舉行,河南大學等知名高校落戶崖州灣科教城(以下簡稱「科教城」),設立「河南大學三亞研究院」等機構,開展碩博層次人才培養,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
作為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教城目前已洽談引進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8所高校。其中,中國農業大學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等世界頂尖A5聯盟高校開展合作辦學。這些高校的進駐,為國家海洋、南繁、熱帶農業等產業建設儲備了重要力量。
築暖巢 引金鳳
制度設施不斷完善
「4·13」以來,我省不斷深化教育改革開放,鼓勵和支持教育部門和有關院校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極推動對外合作辦學。
2019年,教育部與海南省政府聯合印發《關於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開放實施方案》後,海南更是拿出最好的資源、最優的政策,在三亞、陵水、海口等市縣「組團」布局,在洋浦經濟開發區、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多個園區「點狀」布局,形成了全面深化教育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要引金鳳來,須得築暖巢。
以科教城為例,為給引進高校及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在經費保障上,給予入駐高校前期經費補貼,支持其分支機構建設運轉,2020年的5500萬元補助資金已經撥付到位;在科研保障上,根據研究方向及產業發展,打造了40餘個實驗室及科研平臺,各類科研設備投入超10億元;在生活保障上,建設了足球場、籃球場、圖書館、電影院,並開設了免費的浴場、健身房、通勤車等生活娛樂設施。
尤令各引進高校及人才觸動的是科教城執行的「城小二」工作機制。今年年初,中國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在辦理註冊手續時,受疫情影響遇到了困難。獲知情況後,「城小二」及時上門了解需求並積極對接有關部門。最終,該研究院僅用2天時間便收到了註冊批覆意見。
海南浙江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培良明顯感覺到科教城通過制度集成創新,達到了「效率高、流程順」的效果,「各項制度非常人性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動,為引進的高校和人才節約了時間、解放了雙手。」
資源好 平臺廣
引進高校大展身手
海南下大力氣引進境內外優質教育資源,並非以「知名」為唯一標準,更不單純追求「速度」和「數量」。
省教育廳自貿辦主任鄒文濤介紹,該廳十分注重在各園區增強教育開放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目前海南引進的每一所學校尤其是高等院校,都與國家賦予海南自貿港的歷史使命緊密相關。
科教城以提升國家海洋(深海)、南繁育種及熱帶農業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為主要任務,目前進駐的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都是深耕這些科研領域的代表性高校。
站在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辦公室極目遠眺,可看到南山港碼頭一派忙碌景象。隨著崖州灣科技城建設推進,這座民用碼頭開始為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提供服務——「探索一號」科考船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從這裡起航;新型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東方紅3」船會根據科考任務不定期在此停泊補給……
「三亞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為我們開展科研項目提供了極大便利。」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教授趙瑋說,此前「東方紅3」船從青島開往南海執行科考任務,往返一趟需耗時10天、耗資200多萬元,如今在南山港就地保障,可節省大量時間和資金。
目前,各高校派駐科教城的科研人員已逾百人。趙瑋說,在區位和資源優勢之外,他們同樣看重科教城這個平臺,「各個高校原本分散在全國各地,現在匯聚在科教城這個新的大本營,大家常來常往,並不時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去年5月進駐以來,我們團隊已經收到了多家高校和企業進一步深化合作的邀請,我們可以利用更好的平臺,做更多的事情。」
小學院 大共享
探索教育改革創新
今年9月7日,中國海洋大學首批173名研究生正式入駐科教城。
省教育廳自貿辦專職副主任路劍威介紹,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科教城2020年單列研究生招生計劃708人,其中碩士564人、博士144人,招生計劃全部下達到各個引進高校。從錄取情況來看,生源整體質量較好,達到或超過各高校校本部研究生錄取的平均水平。
「我們沒有降低分數或標準錄取研究生。」李培良分析認為,吸引研究生報考的原因,一是在海南方面的支持下,學生不僅可以100%領取入學獎學金,還可以享受生活補貼、差旅補貼等各項「真金白銀」的優惠政策;二是除海南浙江大學研究院立項的13項科研項目外,浙江大學擬在海南開展的科研項目還有超13項,為海南專項計劃研究生開展學習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施展拳腳的空間。
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執行院長邵長江也說,該研究院作為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將高起點構建「海洋特色顯著、產教融合突出、師資隊伍一流」的人才培養體系,在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厚植海南「基因」,培養一批立志紮根海南的高層次人才。
隨著入駐師生不斷增加,如何提高公共資源的使用和管理效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省教育廳創新提出「大共享+小學院」模式,即科教城內的公共教學樓等設施由入駐高校共享使用,逐步形成多所辦學機構聚集、學科交叉融合、辦學資源共享的格局。
在硬體共享的基礎上,科教城還將按照「一校入學、多校選課、學分互認、文理相通」的理念推動教育改革創新,實現入駐高校教育資源共享和高效利用,為在校學生提供豐富優質的教學課程。
「我們十分願意參與這項改革。」武漢理工大學三亞科教創新園執行主任趙衛鋒說,創新園將在科教城與兄弟高校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體制機制,服務於海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需求,打造多校多學科交叉、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深海科技創新與成果孵化的支撐平臺,為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本報三亞12月1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