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可能發現,現在俄羅斯國徽的「雙頭鷹」圖案與羅馬帝國的標誌有些相似。沙皇俄國長年自稱「第三羅馬」,「沙皇」一詞就來源於羅馬帝國的「凱撒」。那麼沙皇俄國為什麼自認為是「第三羅馬」呢?
476年(承明元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歷史的羅馬時代宣告結束。但「羅馬皇帝」的稱號並沒有消失,而是分為東西兩個繼續傳承。其中西方的「羅馬皇帝」衍生出了查理曼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
東方的「羅馬皇帝」則被著名的拜佔庭帝國代代壟斷。與幾乎不是羅馬的查理曼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相比,拜佔庭帝國算是真正的羅馬。但在1453年(景泰四年)5月,拜佔庭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拜佔庭帝國滅亡後,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逃往位於西歐的羅馬城。1469年(成化五年),羅馬教皇為了控制東正教,讓索菲婭·帕列奧羅格下嫁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索菲婭嫁給伊凡三世後將拜佔庭的文化觀念也帶到了莫斯科大公國,逐漸讓莫斯科的貴族「羅馬化」。於是娶了拜佔庭公主的伊凡三世便以拜佔庭(東羅馬)繼承者自居,以拜佔庭雙頭鷹為國徽。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徹底擺脫了蒙古諸汗的壓制,宣布將自己的大公升格為沙皇(凱撒),莫斯科大公國正式演變為沙皇俄國。伊凡四世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
為了集聚人心和為侵略擴張尋找理由,伊凡四世將拜佔庭帝國尊為「第二羅馬」,而自稱是拜佔庭帝國的唯一的正統繼承者,即「第三羅馬」。「第三羅馬」對俄國文化的影響深遠,直到今天都還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