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雲中龍008
湘西民族文化園位於吉首市,是湖南湘西經濟開發區核心地帶,是湘西州乃至武陵山片區標誌性的文化園區。 湘西民族文化園總佔地面積39500平方米,主要建設有博物館、非遺館、藝術中心、文化廣場、景觀橋、音樂噴泉、灣溪河景觀走廊、工人文化宮等項目,形成了湘西州政府新城綠色人文生態景觀帶。
民族文化園沿著湘西州政府正前方一直到工業大道的文化景觀軸,分為六個部分,即「苗族鼓舞廣場」、「福橋、壽橋和康橋」、「土家族擺手舞廣場」、「龍橋、鳳橋」、「紅色湘西廣場」、「美麗湘西廣場」。
1、湘西州博物館。民族文化園入口處的右側為湘西州博物館,館舍偉岸如山,展陳特色可以用這樣十六個字來概括:地方特色、民族風韻、軸心輻射、多元展陳。
2、湘西民族文化藝術中心。湘西民族文化藝術中心的建設代表著湘西人民要與世界接軌,其設計理念來源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婦女的頭飾。
3、民族團結柱。景觀柱立於廣場入口處,形式對稱簡潔,大氣新穎,如同一扇敞開的民族之門,體現了湘西人民熱忱歡迎五湖四海的客人前來湘西做客。造型整體色彩華麗雅致,材質以石材和彩瓷相結合,手法新穎細膩,強調民族多姿多彩,表現民族燦爛輝煌為核心內容。
4、鼓舞廣場。「天下鼓鄉、鼓舞世界」,湘西苗族鼓舞蘊涵了苗族人民的虔誠信仰、勇於創造和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它是以鼓樂指揮生產,以鼓樂傳播文化,以鼓樂娛樂身心,把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種類有機的組合在一起,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且特色鮮明,並於2006年被列入了中國第一批文明用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5、福橋、壽橋。與鼓舞廣場相連的是兩側的廊橋(福橋、壽橋),和中間的步行橋(康橋),廊橋的雕刻則體現了湘西當地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既保留了苗族文化講究象形、對稱的傳統審美觀,又融入漢族的文化元素,與周邊的建築藝術相生相伴、融為一體。
6、擺手舞廣場。土家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反映了土家人民的生產生活,如狩獵舞表現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活動姿態,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來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也是土家人民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社會生產發展的縮影和藝術性的表現。
7、龍橋、鳳橋。土家擺手舞廣場西側則是布局了兩座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風雨橋。根據明清時代的建設特點進行設計,採用全實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杆、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過往人們能躲避風雨,故名曰風雨橋,簷角翹起、繪鳳雕龍,故又命名為龍橋、鳳橋。
8、紅色湘西廣場。穿過龍鳳橋到達的是「紅色湘西廣場」,東西廣場主要以「動」紅色湘西廣場、美麗湘西廣場主要以「靜」表現形式。
9、大型音樂水秀。大型音樂噴泉水舞聲光秀為架空型水池,噴泉設備布局按牛角形與頭帕形等具有湘西文化符號特色對稱布置,運用先進的設備、先進的控制技術,把聲、光、電水秀綜合藝術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只有在湘西才能享受到的藝術作品。
10、灣溪河景觀走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儘快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hy0743@foxmail.com
·END·
監製/角角
主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黃沙沙
審核/石群方 尚欣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