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以前在萬聖節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麵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遊戲。
在這個拼腦洞的年代,萬聖節已經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節日了,我們可以在萬聖節cosplay,各種各樣的party節目也是層出不窮,當然,以萬聖節作為題材的電影,動畫,也是少不了滴~
拍這類題材最出名的要屬導演蒂姆·波頓了
他是剪刀手愛德華約翰·尼德普的好基友,
是紅皇后海倫娜的前夫。
除去這些標籤,出自蒂姆·波頓之手的作品,已經讓他足夠耀眼,每一部都堪稱經典,前方高能,畫廊菌保證接下來介紹的電影每一部你都不陌生~
帶著暗黑的童話色彩,在孩子和成人間相互切換,自成一派。每個導演都有一個母題,李安是倫理,王家衛是孤獨,蒂姆·波頓則是棄兒。
比如:
《剪刀手愛德華》
Edward Scissorhands
這部讓人熟悉到沒朋友的經典之作也是蒂姆的代表作,被稱為「浪漫憂鬱的成人童話」。主人公小小的愛德華,有一雙大大的剪刀手,不常常受我們的控制,笨拙得不能握手,有時會傷害別人,可是它也是一雙神奇的剪刀手,它剪得出這世界上最美的形狀,剪得出大雪紛飛。
同時,愛德華也是一位敏感羞澀的少年,雖然有著讓人畏懼的外表,內心卻敏感而細膩。
蒂姆·波頓很好地把握住愛德華用來表達內心痛苦的眼神,還原給我們一個最純粹的內心世界,一個悲傷的童話。
由於《剪刀手愛德華》的出現,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被徹底掀開了,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背景,但同樣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畫卷……
《剪刀手愛德華》(1990)
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說自己直到看到伯頓的草圖,才明白自己要扮演的是誰。」我立馬迷上了這個角色,他(愛德華)影響到了我。「
同樣著名的電影還有,
這是一部會把你看哭了的奇幻片,熱愛講故事的人生活中終究不是童話,而難得的是在經曆命運的百轉千回之後,仍然擁有一顆童話心坦誠地面對世界。
最善良的成熟,應當是深諳世故而不世故。最美好的東西並不是人人都有機會看到,你相信了,也許因此幸運地看見了。
歌特式破舊的婚紗、腐敗的肉身,那個陰差陽錯的戒指。蒂姆·波頓以這樣美好得無與倫比的幻象展開一段在地獄等待了數年的愛情。
陰暗的斷頭谷,無頭騎士,南瓜燈,女巫,一樣是令人嘆為觀止的歌特式風格,濃鬱中世紀古堡風情的憂鬱陰森,帶著一種黑色的浪漫氣息。這是一部不讓你那麼牴觸,卻深深打動你的懸疑片。
《聖誕夜驚魂》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萬聖節城裡的南瓜王風魔萬千鬼女鬼婆,深受百姓愛戴,瘦弱單薄的骨頭下面隱藏著感情豐富又充滿激情的靈魂,在尋找著一種叫做愛的東西。
《聖誕夜驚魂夜》(1993)的情節串連圖板。
不論出發點多麼詭異,人物和環境的定位如何黑色,想要宣揚的主題永遠是又紅又專的:雖然jack始終不曉得聖誕禮物的真正涵義,但他能感受到快樂,屬於自己的快樂。
片中的主角Victor和早年波頓的成名短片《Vincent》的角色造型幾乎一模一樣的時候,也明白了這其實是蒂姆大叔一次用哥特和陰暗包裹起來的溫柔自白。黑色幽默的溫婉和憂傷,自閉又很有張力,冷與暖的交揉,是陰森中的華麗,溫暖中的殘酷,黑暗中的溫馨,一個非常詭異的世界。
說到《Vincent》,這是蒂姆·波頓的早期定格動畫,《Vincent》最早問世在1982年,片長只有5分多鐘,講的是一個叫Vincent的小男孩,幻想自己是一名著名的恐怖片演員,飾演將妻子活埋後不堪精神重負的兇手。
完整動畫可以點進來觀看哦~
文森特·莫利今年七歲
他總是很有教養 做大人讓他做的事
作為一個在這個年紀的男孩子,他是體貼並且優秀的
但是他只想像文森特·普雷斯(著名恐怖電影演員)一樣
他不介意與他的妹妹,狗和貓住在一起
儘管他更希望能與蜘蛛和蝙蝠分享他的家
這可以反映出他恐怖的發明
徘徊在黑暗的走廊,孤獨,痛苦
片中的現實與幻想不斷交錯,小男孩在自己幻想的愛倫.坡式結尾中「死去」。這個叫文森特的小男孩很孤獨,他的腦子裡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古怪而新奇的念頭,但卻受到成人社會的壓抑,他陷入到深深的孤獨之中,活在冥想中那充滿鬼怪的世界裡。
當他的姑媽來看他的時候,他表現的很乖
但在他的想像中,卻要把她丟進融蠟裡然後放進他的蠟像館
他喜歡在他的狗Abercrombie身上作實驗
希望著能創造出一個恐怖的殭屍
這樣他就有了一隻令人恐懼的殭屍狗
可以在倫敦的濃霧中找尋獻祭用的受害者
這部短片奠定了蒂姆·波頓以後動畫電影的基調,包含了他標誌性的所有元素和歌特式的風格。
哥德式的電影場景,哥德式的狗,哥德式的孩子,戀屍癖,埋葬的新娘,所有的特徵都表達的淋漓盡致。配音也呈現了蒂姆·波頓動畫電影中人物特有的語言節奏。整個短片有著讓人一見難忘的黑色狂想氣氛。
在好萊塢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喜歡蒂姆·波頓電影的人都是一群孤獨的人,因為蒂姆·波頓就是一個生性孤僻的人。因為童年時代的不如意,所以他一生追求怪異、前衛、黑暗的境界。
德普、海倫娜和蒂姆·波頓
幼年時,他常常被父母鎖在屋子裡,他的房間被父母莫名地釘上了很多木板,只剩下兩條細縫讓他看外面的世界。後來,又離開父母跟年邁的祖父一起居住。他從小生活在墓地,叛逆青春期的時候,蒂姆·波頓的世界幾乎被這些光怪陸離的小人書和恐怖電影包圍。
蒂姆·波頓
或許,童年的種種生活經歷或許也是造就他暗黑童話風格及充滿異想思維的原因。
波頓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用孩子的視角來揭露成人世界的罪惡,用童話世界來諷刺現實世界的荒謬。
「我會這樣一個人孤獨地瘋狂地死去」,這是我感受到的。
他了解一個孩童所有的恐懼。
他了解那些看似美好的童話裡潛藏的陰影,卻擁有一顆至臻至善的童心。
在波頓的電影世界裡,黑與白、恐怖與友好、殘忍與溫柔等並不是矛盾的詞彙,長相奇異的人和怪獸可以勇敢而高尚,恐怖的畫面也充滿溫馨和詩意。
《火星人玩轉地球》(1995)水彩和蠟筆畫。
海倫娜·伯翰·卡特認為他「有點孤獨症」,波頓自己也表示小時候很少說話,只喜歡寫寫畫畫。他一直與父母以及自己長大的社區不睦,「不會走路時就試圖離家出走」,並在15歲時就在外租房住了。
Trick or Treat 草圖,1980年。
波頓在學校時(以及直到今天)一直被視作「怪人」,而他在不解這種定義的同時,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拒絕融入任何「圈子」。這個習慣孤獨、不善表達的人,卻能用紙筆畫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海倫娜阿姨說「他的手上永遠拿著個本子或是小畫板,襯衣口袋裡總有墨水漬。我認為他會主動沉浸在自己的潛意識裡,盡情讓潛意識躍然紙上。」
《牡蠣男孩憂鬱之死以及其他故事》草圖。
除了電影,波頓還出版過自傳、繪本、攝影,在世界各地的藝術館做過展覽。2009年底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行的長達5個月的展,展出了蒂姆波頓三十年來的手繪稿、精緻的電影道具、早期未發行的繪本及動畫短片、概念圖等,吸引了80多萬人次觀眾,成為MoMA歷史上觀眾人數第三的個人展覽。此後他的作品在美國、英法、日韓等國相繼展出,都獲得了成功。
給自己充氣的頭足類動物,1994年
《黑神鍋傳奇The Black Cauldron》(1983)草圖。蒂姆·伯頓為迪斯尼這部1985年的動畫大致畫出了場景,但不幸的是,他畫的200張圖沒有一張在電影中使用。
《卡通Cartoons》(1980年-1986年)草畫。
《牡蠣男孩憂鬱之死以及其他故事The Melancholy Death of Oyster Boy and other stories》(1982年-1984年)的草圖。蒂姆·伯頓在1997年出版了一本詩和插圖集。這是他為該書畫的一張草圖。
這組以萬聖節為主題的時尚作品是Tim Burton拍電影之餘的與Tim Walker的樂趣合作。
模特身著Chanel和Alexander McQueen的衣服,造型帶有一股陰鬱的哥特風格。
兩個可愛的Tim
一組可愛又奇怪的大片,色彩的鮮豔華麗盡顯哥特的貴族氣息。
是否感覺很「剪刀手愛德華」?
只有充滿童真的人才能創作出如此詭異有趣宛如童話般的故事。
蒂姆·伯頓曾說道:「我從沒真正感覺自己像個畫家,我做的一直都是視覺方面的事。」
編輯:Shell
ps:畫廊雜誌開微信群了,我們會定期舉辦線上沙龍分享,組織線下活動。如果你也愛藝術,腦洞大,愛分享,歡迎加入我們微信群。
加入方法:在後臺回復關鍵字:進群(接下來,它會告訴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