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結婚稱為「嫁娶」,禮節繁複講究,離婚更不只是一紙休書的事

2020-12-13 大白讀史

結婚乃是人生大事,如今各地結婚時的風俗都不盡相同,但是各項風俗都代表著旁人對兩位新人的祝福,其實有很多風俗在時間和社會進步下都已經漸漸消失了,但是根據記載,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成婚制度有哪些講究。

婚禮中的禮儀,在《儀禮》中的《士昏禮》中有記載。其中記載了六個步驟,分別為: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稱為六禮。

男子如果想迎娶女子,首先應該讓幾位使者去女子家中求婚,或者自己親自登門拜訪,這個過程稱為納採。但這個時候還不能對姑娘指名道姓,於是男方就會悄悄的說我要娶你們家一個姑娘。女方家庭先看看男方,好小夥子,飽讀詩文,一表人才,然後才會問男方中意的是自己家裡哪一位女子,這個環節就稱為問名。

父母雙方都同意了,這樣一來,這門親事就初步確定下來了。然後就到了講究的時候,古人對於神明還是相當看重的,不僅在嫁娶方面會研究,甚至養只貓都會向神明祈禱,祈求保佑自己的貓咪不會走丟。所以男方就會去廟中佔卜,看看這門婚事能不能得到神明的祝福,是否大吉,以後的生活兩個人會不會幸福。這一步驟就稱為納吉。

納徵這一環節在現在也存在著,現在我們管它叫做聘禮。《禮記·士昏禮》中原文記載:「納徵者,納聘財也。徵,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意思就是只有男方向女方送了聘禮,才標誌著訂婚階段的結束。這個聘禮其實沒有數量多少的規定,主要是看女方的條件好壞而定,為了圖個好彩頭。

請期在現在的婚禮規則中也遵守著,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日子來舉辦婚禮。很多人到現在還信奉黃曆,在古代,婚期由男方制定,得到了女方的同意以後,就會確定下來日期,求得一個天時地利人和。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就是男方要帶著大紅花去迎娶女方啦,這個風俗起源很早,在《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講的是周朝開國的一系列故事,這句話就記載了周文王來渭水迎親的故事。在古代,親迎的講究有很多,周朝的時候十分注重禮制,所以禮節複雜繁重,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制度趨於簡易,但是整體上還是為了新人婚後的幸福美滿,都是吉祥的寓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婚姻需要「儀式感」。

那麼如果婚後兩個人感情不睦,想要結束婚姻的關係,又應該如何處理呢?

大家知道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是低於男性的。所以在婚姻關係中,一般是由男性主導,男方休妻的理由被稱為「七出」,如果自己的妻子出現了以下七種情況,那麼男方就可以選擇休妻,分別為:對父母不孝,無兒無女,與人通姦,對丈夫的小妾心生嫌隙,得惡性傳染病,愛嚼舌根,私自動用家庭財產。

以上,其實有的要求是以維護男子利益為出發點的。做妻子的,不僅要和丈夫的妾室相親相愛,如果因為身體原因不能生育或者不幸得了傳染病,還有被丈夫拋棄的風險,在古代想當好一個妻子可真難啊!

但是也有來束縛「七出」的規則,叫做「三不去」,古話曾說:「婦有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不窮窮也),不去。嘗更三年喪(不忘恩也),不去。前貧後富貴(不背德也),不去。」意思就是,現在的妻子已經沒有娘家可以回去了,丈夫不能休妻,曾經為了丈夫的父母服喪三年的,丈夫要記得她的恩情,同樣不能休妻,妻子在丈夫貧窮的時候陪伴左右,在丈夫富貴以後仍然不能休妻。

此外,還有其他幾種制度,比如「義離」「和離」「呈訴離婚」三種制度,是針對於比較複雜的情況。

比如第一點,義離,就是當夫妻雙方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和意外的時候,由官府斷案強行離婚。就好像我們現在的法院判決離婚一樣,判決的依據就是家庭暴力等情況,但是不僅僅局限於夫妻二人,如果暴力的對象是旁系親人,那麼也是不允許的。根據法律必須強制離婚,如果不聽的話,就會依據法律懲罰,這樣的情況稱為「義離」。

第二點,和離。按照我們現在來說就是好聚好散,和平分手。夫妻兩個人經過商量協調,確認結束婚姻關係。但是這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除非是女方家有足夠的勢力支持,她才有底氣提出和離。否則想想古代社會對女子束縛的條條框框,普通女子主動提出離婚,恐怕免不了他人的一頓指指點點。所以一般是男方主動提出的,女方在這方面還是處於被動。兩方談妥之後會籤訂放妻書,但是只需要男方籤字,不需要得到女方的籤字。

敦煌曾經出土過唐朝的「放妻書」,摘錄一段:「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夫婦。若結緣不合,必是冤家,故來相對……既以二心不同,難點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娘子相離以後,重梳蟬鬢,美掃蛾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裡面飽含了送給對方美好的祝福,有很多話現在我們還在用。

第三點,呈訴離婚。這個包含的原因就很多了,盤點起來有很多複雜的原因,聽起來非常像狗血言情劇和普法欄目劇,就不一一細說了。

細想起來,古代的婚姻制度還是由男方主導的,休妻並不會徵求女方的意見,一封休書女方就只能收拾東西回娘家了,而且離婚後的女子也會承受著流言蜚語的騷擾。而現在的社會包容度越來越高,人們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權也可以受自己支配,婚姻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合適的人,而不是對人的束縛。

相關焦點

  • 古代結婚稱為「嫁娶」,禮節繁複講究,離婚更不只是一紙休書的事
    結婚乃是人生大事,如今各地結婚時的風俗都不盡相同,但是各項風俗都代表著旁人對兩位新人的祝福,其實有很多風俗在時間和社會進步下都已經漸漸消失了,但是根據記載,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成婚制度有哪些講究。婚禮中的禮儀,在《儀禮》中的《士昏禮》中有記載。
  • 古代離婚,真的一紙休書就行了?沒有犯「七出」,休書也是廢紙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男子一紙休書,就將妻子掃地出門的情節,作為女子,在古代似乎毫無地位可言,被夫家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事實真的如此嗎?不過關於離婚的法規,自秦至漢,並不詳細,朝廷只是簡單地加以遏制,其中更多的,還是來源於道德的約束。 直至唐朝,關於離婚的律法逐漸完善,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七出」,也叫「七去」。所謂的七出,就是男方能夠休妻的七種理由,只要犯了其中一條,丈夫都能夠正式地休妻。
  • 古代婚嫁原來有這麼多的講究,嫁娶真不容易啊!
    最近看了幾本古代的小說,裡面涉及的古代婚嫁寫得很詳細,突然想要了解一下古代的婚嫁都有哪些風俗習慣,這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發現古人是真講究,對比起來,現代的婚禮是真的很簡潔了。畢竟「一家有女百家求」,不是誰上門提親都得答應的,父母也會綜合考慮男方各方面的條件,不過一般只要父母同意了,就沒有新娘什麼事了,誰讓古代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呢。女方同意這門親事後,就會收下男方給的納採禮,其實這都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了,納採禮送上門時,雙方必定是已經通過氣的了。
  • 你知道古代的婚姻制度嗎?嫁娶的彩禮和程序與現在有很多不同
    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則我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則主要形成於西周,受儒家思想影響,後經漢唐宋明清演變形成了特有的婚姻制度。形成了以下幾個原則: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適婚年齡的規定。這些都是婚姻關係成立的原則性前提。在宗法制的影響下,我國婚姻制度嚴格執行一夫一妻制,即一個男性只能有一個嫡妻,皇帝也不能例外。
  • 古代結婚禮節,現代很多人不知道的知識
    我國古代是宗法制社會,根據《禮記》上的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大概意思就是說結婚就是聯繫兩個氏族之間的關係和傳宗接代。建立婚姻關係首先就需要兩家尊長的合意商量,正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古代是非常看重家長的意見。不過也是因為這種家長強權,導致許多有情人終不成眷屬。世家大族之間的聯姻是非常頻繁的,因此,出現了許多婚姻的禮節,而且都是受到古代法律保護的。
  • 基督教刊|基督徒可否離婚或與離婚者結婚?
    聖經中關乎這方面的教訓約有三組重要的記載: (1)(申24:1至4;參賽50:1;耶3:8)舊約時代摩西曾許可以色列人可以"休妻"(即許可離婚),但必須給她休書,使她在離開夫家以後,可以嫁人。(即許可離婚後再結婚。)
  • 隋唐婚嫁制度:古人結婚也需要登記嗎?休書一封就等於離婚?
    範冰冰從隋朝開始,結婚就需要登記了。這部律法中有明文規定:凡嫁娶之儀肇,均載於官案,以備疇霊(查驗人口)。每當有婚嫁喜事,男方應及時的到當地官府報告備案,說白了就是現在的登記。這樣政府就會在戶籍上有據可查,在上報人口時也有據可循。隋朝的壽命雖然短暫,但是在隋文帝期間,法律條文得到了很大的規範,從那時起,中國人的婚姻登記其實就已經開始了。
  • 古代婚嫁原來有這麼多的講究,嫁娶真不容易啊!
    最近看了幾本古代的小說,裡面涉及的古代婚嫁寫得很詳細,突然想要了解一下古代的婚嫁都有哪些風俗習慣,這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發現古人是真講究,對比起來,現代的婚禮是真的很簡潔了。畢竟「一家有女百家求」,不是誰上門提親都得答應的,父母也會綜合考慮男方各方面的條件,不過一般只要父母同意了,就沒有新娘什麼事了,誰讓古代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呢。女方同意這門親事後,就會收下男方給的納採禮,其實這都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了,納採禮送上門時,雙方必定是已經通過氣的了。
  • 結婚擇日禁忌講究,這些嫁娶擇日禁忌不要觸犯
    結婚選日子可以說是最最重要的,也是長輩們最看重的,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好像對這些並不是很在意,但結婚不都是為了圖個吉利順利嗎,所以有些習俗講究我們還是要尊重,畢竟長輩開心,也是我們做晚輩的一份孝心。
  • 古代結婚禮節知多少
    那麼,你知道在古代想娶媳婦要經過幾步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個人文歷史小常識。在古代,結婚有六大禮節,分別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第一步,納採。當男方有了心儀的姑娘後,就託媒人向女方發出求婚的意向,若女方同意議婚,男家則請媒人攜禮物去女方家正式行聘。
  • 日本江戶時代,離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江戶城的獨有情況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離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江戶城的獨有情況現代社會,離婚是一件極其繁瑣的事情,不過相比於現代社會,日本江戶時代,在江戶城想要離婚卻是一件極其輕鬆的事情。而且,可以由女性主動提出,男性寫下一紙休書還要對女方送上祝福,並囑託女方未來的夫家善待她,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江戶城原本就是關東重要的樞紐,即是一個防禦重鎮,也是物流通道之一。在德川家康來到關東地區後,對江戶城大力開發,最終形成一座人口達到百萬之巨的城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江戶城同樣如此。
  • 你知道古代的婚姻制度嗎?嫁娶的彩禮和程序與現在有很多不同
    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則我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則主要形成於西周,受儒家思想影響,後經漢唐宋明清演變形成了特有的婚姻制度。形成了以下幾個原則: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適婚年齡的規定。這些都是婚姻關係成立的原則性前提。在宗法制的影響下,我國婚姻制度嚴格執行一夫一妻制,即一個男性只能有一個嫡妻,皇帝也不能例外。
  • 古代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有怎麼樣的禮節呢?
    現在結婚主要就是慶祝一下,完成一個過程,不過也有很多的繁文禮節,講究個形式,意思一下就可以了。而在古代可不是這樣結婚可不是像現在這樣穿個婚紗,拜個堂就完了,什麼事走個流程就行了的,那時候對這些禮節極為看重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古代結婚有哪些禮節吧。
  • 在古代,如何才能休妻?封建思想下也保護女性,一紙休書可不簡單
    現在在當今這個社會上好像離婚已經不是什麼大事了,以前覺得離婚是很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好像離了婚之後男人沒什麼事,但對於女人來說這是很丟人的,所以女人們大多為了孩子,為了自己的以後都選擇了默默的忍受著家庭所帶來的傷害,也不會選擇離婚。
  • 不宜嫁娶?胡說!2018的結婚吉日都在這裡~
    1、選擇閏年閏月咱們中國人對結婚吉日的挑選都頗為看重,並且非常講究「閏年」、「閏月」之說,即每隔兩、三年便會出現一個閏年,即該年有兩個「立春」,一個「閏月」。擇結婚吉日,最好在有閏月的年份。4、嫁娶擇日法婚姻嫁娶的擇日原則是,以新娘方的出生日期為主的,並參考男方及其他人的出生日期,俗話說:「子靠出生時,女靠行嫁年」。所以若是把此原則顛倒或不顧,將會導致婚後的婚姻出現問題,甚至離婚;反之,則會被認為是大吉大利。
  • 結婚擇日禁忌講究,這些嫁娶擇日禁忌不要觸犯
    結婚選日子可以說是最最重要的,也是長輩們最看重的,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好像對這些並不是很在意,但結婚不都是為了圖個吉利順利嗎,所以有些習俗講究我們還是要尊重,畢竟長輩開心,也是我們做晚輩的一份孝心。
  • 中國傳統婚俗:回門,都有什麼禮節和講究?
    中國傳統婚俗:回門,都有什麼禮節和講究?結婚是一個人一生的大事,也是一個家庭的大事。婚禮過後,新婚夫婦會相攜回娘家,稱為回門。你知道嗎?在古代,回門是有諸多禮節和講究需要注意的。那麼,都有哪些禮節和講究呢?回門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民間婚俗,是指新婚夫婦成婚後首次回娘家,又稱歸寧。在古代,回門亦是十分莊重的,不僅需要準備回門禮、專用的回門裝,娘家還需要準備回門宴。後世對回門的稱呼各不相同,宋朝時民間稱為拜門,清朝時有南北差異,南方稱為會親,北方稱為雙回門。
  • 基督教是怎樣看待離婚這回事
    學這一課的心態很要緊:不要把我當作是判官,要從我手上得到一紙離婚證書。我要申明,這不是我們上這一課的目的。2、太十九:1 - 2 「耶穌說完了這些話,就離開加利利,來到猶太的境界約旦河外。有許多人跟著他,他就在那裡把他們的病人治好了。」
  • 中國古代嫁娶禮儀有哪些,古代婚嫁習俗有哪些
    中國自古以前對外就號稱為禮儀之邦,所以可以看出中國的禮儀可謂是異常繁複,民間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是皇宮裡了,就拿婚姻嫁娶來說,也是禮儀眾多,在古代的婚嫁禮儀就有「六禮」之說,也就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禮,而且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地方還在延續著這種習俗。
  • 古代結婚禮節知多少
    那麼,你知道在古代想娶媳婦要經過幾步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個人文歷史小常識。在古代,結婚有六大禮節,分別是: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第一步,納採。當男方有了心儀的姑娘後,就託媒人向女方發出求婚的意向,若女方同意議婚,男家則請媒人攜禮物去女方家正式行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