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之困
打「擦邊球」 租房幹起客棧的活
特色民宿吸引遊客
■核心提示
近年來,「民宿」這個源於日本的舶來詞開始走進我們的生活。在國外,「民宿」被定義為崇尚慢生活、家服務、趣體驗的家庭旅館、青年旅社等。泉州獲評「東亞文化之都」後,泉州旅遊業水漲船高,成為一塊「大蛋糕」,民宿作為旅遊業中極具發展潛力的一塊特色「蛋糕」,該如何借力這股東風,良性循環發展,為泉州旅遊業助力?
在泉州,因尚無針對民宿或家庭旅館的管理辦法出臺,對民宿也沒有詳細定義,分布於車站、集貿市場、學校旁,以出租房的名義行日租之實的民宅也被相關部門歸入「民宿」之列。
苦等管理辦法出臺的泉州民宿正處在尷尬境地,辦法出臺前,它們只能以酒店標準進行審批。近日早報記者分別對不同種類的民宿進行暗訪,發現中低端民宿環境堪憂、隱患多多,高端民宿所在的古大厝也難過消防安全關,只能面臨無法辦證經營的困境。
□本期執行:早報記者 李菁 陳彥琳 石勇 通訊員 劉長春 文/圖
華大學生街日租房廣告隨處可見
說起民宿,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充滿文藝氣息的家庭旅館。在泉州,車站、集貿市場、學校邊的出租房也屬於民宿的範疇。近日,記者來到華大學生街與泉州蔬菜批發市場旁的金龍街道古店社區,對聚集於此的民宿進行暗訪。
以出租房之名登記備案 入住不用提供證件
藏身於車站、學校、集貿市場周邊的民宿,大多打法律條例的擦邊球。這些民宿的外觀與普通居民房無異,也沒有明顯的旅館招牌,只在房子靠街的外牆上貼上房主的聯繫電話,寫明有房出租。
記者走訪多家這類民宿,發現不少民宿內都張貼著泉州市住建局頒發的《泉州市房屋租賃合同登記備案書》,有效期為一年。主人稱,出租房子都要定期上繳稅收。實際上,只要提供日租服務,這些房子就已經進入民宿的範疇。
據記者觀察,部分民宿在走道上放置簡易的消防設備。因以出租房的方式進行登記備案,不少民宿內層層設置攝像頭。即便如此,它們之中依舊存在許多安全隱患。
「需要登記身份證嗎?」記者詢問華大學生街上一家民宿的老闆。
「不用,都是同學嘛。」老闆說。
在古店社區的幾家民宿內,老闆也都表示不需要登記身份證。當記者想要主動提供身份證時,一老闆表示:「睡那麼一會兒,還要證件幹啥?」
事實上,日租房已經具備旅館特色,房主必須審查客人證件。就算是普通的出租房,按照公安部出臺的《租賃房屋治安管理規定》,出租人也不準將房屋出租給無合法有效證件的承租人。
具有閩南建築特色的客棧受到遊客青睞
閣樓鐵皮加蓋成客房 走廊電線凌亂密布
「日租、月租、短租、鐘點房,聯繫電話:×××。」在華僑大學學生街,這樣的民宿廣告隨處可見。由於學生市場的需求,學校周邊不少民宅被改造成民宿,家庭式、公寓式、酒店式一應俱全。
在一家民宿內,記者看到二樓拐角是一家餐廳的後廚,放著一個沾滿油煙汙漬的液化氣罐。四樓的樓道拐角直接改造成廚房,放著電磁爐、電飯煲等廚具,電線密集凌亂。每層樓的房間布局頗像酒店,但樓道裡堆放著床板、紙箱等雜物,也沒有相應的逃生通道和消防設施。
一名中年婦女打開一間日租房,這個房間布置頗為溫馨,床具、牆壁都裝修成少女風格。「這間一天80元,我們這邊生意很好,也很安全,現在剩下的房間不多,要訂的話提前打電話。」
在另外一家裝修相對簡陋,價格只要40元/天的民宿內,記者看到房子的天台上加蓋了一個閣樓和鐵架樓梯,閣樓的走廊上電線凌亂密布,屋頂簡易地用鐵皮搭著,安全狀況堪憂。
「我們的房間很乾淨的,只要有客人入住,被單每天都換。」也許是看出記者的猶豫,老闆忙指著陽臺上正在晾曬的被單推銷房間。
「學校旁邊普遍是50元/天,裝修特別好的才會要80元/天。因為主要做大學生生意,所以整體衛生情況看起來不會太差,被單和牆壁看得見的地方不會有明顯汙漬。但我們不可能每天洗被單,只要沒有明顯髒跡,被子拍一拍、抖一抖,就和洗過一樣了。」一位在學校旁邊開過民宿的業內人士說。
而在古店社區,部分居民看準附近蔬菜批發商需要鐘點房和日租房休息的商機,一批價格低廉的民宿應運而生。記者接連走訪幾家旅社,發現此類旅社雖然價格便宜,但環境十分混亂,大部分房間只能用「髒、亂、差」來形容,更別提消防等安全設施配備。
商家之惑
缺「身份證」 旅遊民宿無證營業
老房子改成創意客棧
藏身於集貿市場、車站和學校周邊的民宿,衛生條件和服務設施配套往往不太過關,也常被市民排除在民宿隊伍之外。而被市民們認知為「民宿」的家庭旅館,大多是藏身古大厝的青年旅社和度假民宿。雖然硬體條件不錯,但是這些民宿因消防和安全問題全部無證營業。
5家正在營業 3家著手籌備
在市區西街一家由傳統古大厝改造而成的青年客棧,充滿閩南特色。客人們悠閒地曬太陽、聊天、上網,他們就像住在自己家裡一樣,穿著睡衣和一群熱情的陌生人吃夜宵,隨手拿起噴水壺給客棧裡的植物澆水,到隔壁的酒館喝上一杯……走出客棧,客人就能看見東西塔,遊遍西街各條老巷子……
據了解,目前泉州共有5家旅遊民宿正在營業,分別位於華僑新村、西街、新街和堤後路等地,其中有4家位於泉州老城區的古大厝中,充滿閩南味和南洋風味的民宿受到不少外地遊客和本地人的喜愛。
這些民宿基本都配備大床房、標準雙人間和混住床位,價格從每個床位50元到單間400多元不等。
「單獨行動的背包客更喜歡閩南味,客人之間樂於交流,老闆有時間和大家泡在一起,並介紹當地特色的青年客棧。而帶家眷出遊的遊客,則更喜歡選擇度假型民宿。」一家民宿的老闆說。
據了解,除了正在營業的5家旅遊民宿外,目前泉州市區還有3家正在籌備。
客房同樣具有特色
尚無管理辦法 全部無證營業
旅遊民宿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的同時,業主們的尷尬也「露出水面」,據有關部門介紹,目前這些民宿都是無證經營。
「一家民宿,往往可能只有10間左右的房間,無法達到申請酒店執照的標準。老房子很難達到消防要求,部分石頭結構的老洋房更是難以過關。」一家民宿的老闆說。
在民宿管理辦法出臺前,因房間數量少、古厝年代久遠、硬體配套不夠規範等問題而無法達成酒店的相關標準,民宿很難通過公安、消防、衛生等多個部門的驗收。
「希望政府出臺民宿管理辦法,適當降低審批標準。民宿與酒店不同,不可能擁有與酒店一樣的標準配備。管理辦法的出臺有利於民宿行業的健康發展,讓好的民宿走得更遠,讓不達標的民宿就此消失,部門在監管上也有據可依。」業內人士說。
「我們一直在等待,我們希望有證,希望行業可以儘快規範起來。」上述民宿老闆說。
古大厝改造的民宿吸引年輕人光顧
五年光陰 泉州民宿「三級跳」
雖然泉州的民宿面臨辦證的尷尬,但其發展勢頭卻是不可阻擋。記者向業內人士了解到,有一家規模不小的國際青年旅舍正在籌備中。
業內人士表示,在網上訂房平臺上,泉州民宿的受歡迎程度已經超過了不少星級酒店和快捷酒店,甚至已經與市區幾家頂級酒店齊名。
2008年,泉州第一家民宿誕生在西街舊館驛後,泉州的民宿業出現「三級跳」,從最基本類似青年客棧的類型,一下躍入度假民宿的階段。業內人士介紹,青年客棧到獨家民宿之間,還有標準的青年旅社、主題民宿、創意民宿等多種類型。
業內人士認為,泉州民宿缺失的部分很快就能得到補充。臺灣的民宿開辦之初,大多只是提供基本住宿設施、價格低廉的產品。後來臺灣才慢慢出現特色產品,開始注重休閒氣氛的營造和房間的舒適性。如今臺灣的民宿越來越注重多樣化發展,很多民宿不僅融合當地的自然、人文環境要素,還加上創意和美學元素,打造成頗具特色、不同主題的產品。
不能一關了之 業者期盼被定義
「泉州最吸引人的特色是濃濃的閩南文化。想要真正了解這座城市的精髓,並不是單純看山看海。如果遊客住進充滿閩南文化的古大厝民宿,體驗閩南人的生活,就能最直接地感受到地道的閩南味。民宿的發展會越來越火熱。」一位民宿老闆說。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民宿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一些居民樓中髒、亂、差的「家店」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讓條件較好的旅遊民宿受到牽連。家庭旅館不能一關了之,而應儘快建立「遊戲規則」。通過建立民宿的行業標準,把好審批關和監管關,對符合條件的要支持和允許,對違規的要進行徹底整頓、取締。
「我們希望辦法出臺後,對『民宿』進行具體的定義和定位,廈門就對鼓浪嶼的家庭旅館進行定位。日租房和接待遊客的民宿並不是一種定義,應該區分開來。處於古大厝內的民宿,將是泉州文化特色旅遊一個很重要的窗口。」從事酒店業多年的楊先生說。
突圍之道
分「大蛋糕」 民宿助力特色旅遊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泉州獲評「東亞文化之都」後,泉州旅遊業成為一塊「大蛋糕」,民宿作為旅遊業中極具發展力的一塊特色「蛋糕」,也是體現泉州文化的重要途徑。對民宿進行規範化管理和引導,探討學習外地成功的民宿經驗,泉州民宿的出路亟須探尋。
部門
出臺相關標準
像酒店一樣評星級
福建省公職律師、鯉城區金龍工商所所長莊惠平介紹,目前泉州的民宿普遍無證營業,由於沒有相關管理辦法,民宿管理只能暫時參照酒店審批標準,分別由公安、消防、衛生、工商等部門聯合監管。由於受民宿自身條件限制,能達到酒店標準的幾乎沒有。
「其實無證的民宿都是不能對外營業的。目前車站、集貿市場、學校邊的民宿都以出租房的方式向公安機關備案,實際上卻做著日租的旅館生意。大家對民宿的認知不一樣,其實這類小旅館就可以稱為民宿。」莊惠平說。
莊惠平認為,泉州的特色民宿客棧發展前景還是不錯的,但目前處境有些尷尬,由民宅變成的民宿,首先消防設施就不完善,也很難提供多個逃生通道,相關部門無法審批。但是,民宿不同於酒店,政府應該制定針對民宿行業的審批標準,較好地規範現有的民宿客棧,為將來想要涉足民宿產業的投資人提供明確的準入門檻。
隨著民宿的發展,它們將成為體現閩南特色的一大載體。為了推動民宿進一步發展,業內人士建議,可出臺民宿評級的相關標準,今後泉州的民宿可以像酒店一樣享有星級評價。
聲音
打造地道閩南味
古厝旅館有發展潛力
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極具特色的泉州古大厝對外地遊客具有不容忽視的吸引力,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讓古大厝活起來,它們不僅僅是我們兒時記憶中的祖厝,還是傳承閩南文化的重要寶地。隨著大家逐漸搬出古大厝,本地人對古大厝裡的很多細節已經沒有記憶了,而這些細節恰恰是最珍貴,也是最吸引人的,它們的魅力可以為泉州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從事酒店業多年的楊先生對泉州民宿的發展充滿希望。
楊先生說,將原本已經閒置的古大厝重新利用起來,結合泉州的南音、木偶、梨園、高甲等特色,打造成安全、衛生、舒適的家庭旅館,可以讓外地遊客更深刻地感受到泉州文化,從日常生活中愛上泉州。
華僑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陳金華認為,有針對性地開發古大厝,讓其成為「東亞文化之都」的體驗集中地,政府應從政策上扶持特色民俗的發展,對民宿的安全、消防等相關標準適當放寬,鼓勵小微企業、個人投入民宿業。另外,可以參考其他城市的先進經驗,成片開發,優化民宿業結構。
處於摸索階段的泉州民宿業,學習烏鎮、麗江、臺灣等民宿業發達地方的先進經驗勢在必行。業內人士認為,泉州可以考慮借鑑烏鎮經驗,鼓勵家庭旅館擁有統一、規範的硬體設施,並建立統一、規範的餐飲服務。泉州擁有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等文化特色,如果這些特色出現在民宿的生活用品上,並打上「泉州民宿」的Logo,不僅能讓遊客進一步認識泉州,也能給人一種清潔可靠、安全放心的感覺。另外,泉州擁有面線糊、肉粽、土筍凍、魚卷等種類豐富的風味小吃,民宿可以和泉州的小吃老字號合作,提供這些當地小吃,或者貼上泉州的小吃地圖。
華僑大學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安民建議,家庭旅館的建設應該結合區域位置優勢,鯉中古巷群開發泉州歷史、戲曲、民俗文化體驗旅遊;臨江古街巷則可以開發成泉州海絲文化、閩臺文化和傳統小吃體驗遊。
連結
鼓浪嶼:
每4棟別墅
有1棟是家庭旅館
鼓浪嶼一共有超過1200棟老別墅,每4棟就有1棟被改造成家庭旅館。目前,310多家家庭旅館中僅有126家持證經營。無證的190家家庭旅館中,85家向相關部門遞交相關材料,105家完全無證照經營。
2008年12月,《廈門市鼓浪嶼家庭旅館管理辦法(試行)》頒布,這是國內首部關於家庭旅館的地方法規,明確「鼓浪嶼上可利用的獨立式風貌建築或民宅等房屋可作為申辦家庭旅館的經營場所」。
但是,隨著家庭旅館的極速發展,一些老別墅被改得面目全非,有關部門不得不對該辦法「急剎車」。去年廈門有關部門發出通告:2012年9月1日到2013年3月31日,鼓浪嶼景區內的旅館業及經營性場所的審批全部暫停。
今年5月24日,《鼓浪嶼家庭旅館專項規劃》推出,將鼓浪嶼家庭旅館發展總體定位為具有異國文藝情調的海島精品別墅旅館,並對島上家庭旅館的床位數、區域設置、審批門檻、區域特色和旅館的配置都進行重新調整和分區劃分。鼓浪嶼家庭旅館床位規劃控制數為4500個。
臺灣:
出臺管理辦法
輔導民宿產業合法化
到臺灣旅遊的遊客,相信都會對這裡的民宿印象深刻。
據統計,2007年已登記的合法民宿,全臺灣總計已高達1939家,其中正常營業的共1886家,總房間達7751間。有相關資料保守估計,全臺灣民宿已超過5000家,甚至估算大大小小超過萬家。
2002年12月,臺灣出臺《民宿管理辦法》,就民宿的設置地點、規模、建築、消防、經營設施基準、申請登記要件、管理監督及經營者應遵守事項訂有規範,正式輔導臺灣民宿產業合法化。
目前,臺灣的民宿分類有農園民宿、運動體驗民宿、溫泉民宿、部落民宿、復古經營型民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