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彥淖爾:支部引領產業帶動 農牧民捧上致富「聚寶盆」

2020-12-17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支部引領產業帶動 農牧民捧上致富「聚寶盆」

這兩天,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沙海鎮友愛村村民們正忙著種植果樹。今年村裡採用「黨支部+企業+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引進企業流轉土地200畝,村集體經濟投資50萬元,建設經濟林基地,主要種植樹莓和矮化密集雞心果,吸納貧困人員到基地打工,為貧困戶增收。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把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通過黨建引領、「四輪聯動」,拓寬嘎查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支部帶動 增強「新動能」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巴彥淖爾市把選優配強嘎查村「領頭雁」作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關鍵,注重從外出務工經商優秀青年、本鄉大學畢業生、致富帶頭人等優秀人員中,培養嘎查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力量,建強嘎查村幹部隊伍。目前,全市652個嘎查村黨組織書記中,致富帶頭人412人、佔63.2%。

為了能更好地承接上級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有關項目和資金,巴彥淖爾市積極引導嘎查村全部建立集體經濟合作組織,鼓勵黨組織書記擔任集體經濟合作組織負責人,立足當地資源,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遊則遊,多舉措拓寬增收渠道,帶動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

「優選『領頭雁』,建強『火車頭』。選優配強嘎查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最直觀的成效就是增強了嘎查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動能。到2020年底,全市652個嘎查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將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60%達到10萬元以上。」巴彥淖爾市委組織部農村牧區基層黨建組織科科長習而思自信地說。

部門聯動 明確「責任田」

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單靠一個部門不可能實現,需要整合各方資源,明確各級黨組織抓集體經濟責任,做到千斤重擔人人挑。

巴彥淖爾市通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市縣兩級組織部門牽頭,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分析研判嘎查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項目實施計劃、村企合作協議等項目建設材料,及時修改完善發展思路,解決制約發展問題,把好項目實施關,避免項目實施走彎路,確保嘎查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科學可行。

在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中,沙海鎮的項目真是效益可觀。近兩年,沙海鎮投入317萬元,因地制宜扶持各村發展麵粉加工、鋼架蔬菜大棚、樹莓種植等產業,形成「一村一品」村集體經濟主導產業模式。杭錦後旗沙海鎮副鎮長王強說:「我們鎮通過多方引進資金投資建設多個扶貧項目,在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吸納貧困戶參與到項目中,確保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在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過程中,旗委統一編制了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規劃,由旗委常委會通過後實施,統籌發改、民政、財政、扶貧等相關部門資源,加大項目資金爭取力度和工作扶持力度,夯實嘎查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為脫貧攻堅增添新動能。去年,扶貧部門為全旗87個村爭取到了光伏發電項目。」杭錦後旗旗委常委、組織部長秦淮說。

項目驅動 裝好「助推器」

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需要強有力的項目和資金做支撐。為了充分發揮嘎查村集體經濟的撬動和示範帶動作用,巴彥淖爾市縣鄉村四級黨組織齊發力,積極爭取中央、自治區等有關部門關於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的項目和資金,助推嘎查村集體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今年,巴彥淖爾市爭取到中央、自治區重點扶持嘎查村23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嘎查村7個,爭取到上級專項扶持資金2300萬元。

臨河區白腦包鎮水桐樹村黨組織書記劉智軍笑容滿面地說:「今年我們村爭取到125萬元扶持資金,計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鹽鹼地改良項目,項目實施後,預計集體經濟收入達31.5萬元。照這樣發展,以後的日子越來越好。」

在做好重點扶持和資金扶持的同時,巴彥淖爾市大力發展新能源項目,充分發揮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助推器」作用。目前,全市實施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嘎查村376個,已併網發電277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嘎查村122個,平均每年增收集體經濟2.5萬元左右。

產業推動 樹立「新標杆」

「幫錢幫物,不如幫建個好支部」。五原縣隆興昌鎮榮譽村黨支部去年引進企業發展花菇產業,不僅盤活了閒置的土地資源,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拓寬了貧困戶的增收渠道。村支部書記閆文明說:「公司按照每畝地400元的價格租了這片荒地,建起了花菇產業園,這樣一來不僅村集體增收了,村民們到產業園打工掙錢,也實現了脫貧增收。」

為了充分發揮產業推動作用,巴彥淖爾市組織召開全市基層黨建現場觀摩會,重點圍繞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等內容進行觀摩學習,旗縣區相互借鑑經驗,啟發工作思路,促進產業發展。

巴彥淖爾市立足地區實際,採取「黨支部+龍頭企業+項目」「黨建+電商」等方式,積極探索總結出光伏產業型、土地承租型、入股分紅型等10餘種發展模式,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推動嘎查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焦點

  • 新疆福海縣「支部+」引領特色產業高效發展
    近年來,新疆福海縣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堅持支部帶動產業的新發展理念,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將支部建在農牧區、建在網絡上、建在旅遊區,把支部建設與推進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鄉村特色產業高效發展。  「支部+農牧產業」為群眾生產謀劃「新思路」。
  • 內蒙古科右中旗農牧民脫貧致富「牛」 起來
    劉文華 攝中新網興安盟7月31日電 題:產業帶動 政府引領 內蒙古科右中旗農牧民脫貧致富「牛」 起來中新網記者 劉文華「既要保護草場生態,又要讓農牧民多養牛致富,這個看似矛盾的問題,成了我們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 巴彥淖爾:綠水青山踏歌來 平疇沃野譜新曲
    治理好烏梁素海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我們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也是發展綠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礎。基於這樣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一場生態文明戰役在巴彥淖爾全面打響。  巴彥淖爾市堅持系統思維,把生態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統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
  • 包格乎吉樂農牧民眼中的「牛」科學家
    但在內蒙古養牛圈裡,有一位大忙人就是大家公認的「牛」科學家,他每天接到最多的是農牧民養殖諮詢電話,十幾個微信群裡也全部是養牛問題解答,無論何時何地,他滿腦子的養牛論,親手帶動輻射肉牛養殖戶8000多個,通過技術服務,幫助脫貧了2846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就是內蒙古畜牧工作站的包格乎吉樂圖博士。
  • 坐標北緯40度巴彥淖爾:「天賦河套」帶動現代農牧業跑出「加速度」
    這裡的「套」,指的是河套平原,而巴彥淖爾市,就是河套平原上的那顆明珠。8月下旬,跟隨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註冊便利化改革提質增效記者體驗行來到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記者對「天賦河套」區域公用品牌印象深刻,又特地聯繫巴彥淖爾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李新,在線上深入了解了一些這方面的情況。  「天下黃河,唯富一套」。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巴彥淖爾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譽。
  • 內蒙古打造西部蒙中藥材產業帶 發力精準扶貧
    據了解,國務院於去年引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內蒙古相繼出臺支持蒙中醫發展若干意見,「十三五期間」,內蒙古要把蒙中醫藥產業打造為內蒙古的支柱產業。基地規劃到2020年,以核心區帶動當地農戶,形成6萬畝黃芪種植基地。
  • 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我們村裡人都寵著這些牛,這可是為我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奈曼旗的經濟崛起,首先源自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了解奈曼旗的人都知道,沒有生態建設,這裡的發展就無從談起。治沙與富民並進,脫貧攻堅,培育新興產業,不斷探索「點沙成金」之路,讓奈曼旗廣袤無垠的沙地成為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三鏈」賦能產業
    阿拉善左旗組織部部長嚴楓說,「能實現目前從業人員4萬人、年交易額數億元的產業規模,離不開旗委對產業鏈創新賦能。」「讓黨旗飄揚在產業鏈上,讓黨性閃光在產業鏈上,讓群眾致富在產業鏈上」是阿拉善左旗正在實施的「三鏈」工程。
  • 「高原之舟」犛牛產業託起農牧民致富夢
    圖為西藏產業扶貧成果展上的犛牛產業展區 攝影:趙二召  截至9月底,西藏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591個,落實產業扶貧資金354億元,通過產業扶貧帶動23.61萬建檔立卡貧困農牧民如期實現脫貧,間接帶動近40萬名農牧民增收。
  • 烏審旗三名青年獲評市級農村牧區致富帶頭人
    黨的十九大以來,一大批青年農牧民紮根農村牧區,立足農牧業發展,創新創業,在全旗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生力軍作用,為了激勵引導這部分青年在創富致富、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中作出更大貢獻,鄂爾多斯市團委、市農牧業局積極表彰先進,樹立青年典型,授予烏審旗青年農牧民哈斯其勞
  • 內蒙古農牧民打開新思想「扮靚」新生活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內蒙古農牧民打開新思想「扮靚」新生活  中新網巴彥淖爾8月1日電題:內蒙古農牧民打開新思想「扮靚」新生活  中新網記者張林虎於曉單璐  「現在農村生活一點不比城裡差,很多城裡人都願意來農村,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 春臨壩區播希望|大夫壩區:壯大蔬菜產業 打造農民增收致富「聚寶盆」
    今年以來,龍坑街道以黨建為引領,科學合理利用壩區資源,採取「菜+菜」、「稻+菜」等輪流種植模式,進一步壯大壩區蔬菜種植規模,實現土地資源使用最大化,把壩區建設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 阿拉善盟:駱駝產業讓農牧民走上致富路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阿拉善盟:駱駝產業讓農牧民走上致富路天未破曉,居住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鎮巴音博日格嘎查的脫貧戶永紅一家就開始在駝圈內擠駝奶。阿拉善右旗在脫貧攻堅戰中,把駝產業作為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來抓,通過打造「公司+科研+良種繁育+奶源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黨組織+合作社+貧困戶」的駝產業發展模式,目前,該旗建成全區首個駱駝產業科技園,建成全國首家駱駝研究院,建成250個雙峰駝生態牧場和3200萬畝雙峰駝保護區,建成奶源示範基地13家、駱駝養殖專業合作社17家、分散式標準駝圈107
  • 門源油 滿地流 金融支持青海門源縣特色產業帶動農牧民致富記
    「作為央行基層行,我們從當地以農業經濟為主這一特點出發,引導金融機構支持門源當地特色產業,幫助農牧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人行門源縣支行行長龍湧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青海金祥生物科技公司規模化蕨麻種植,迅速帶動了門源縣農村蕨麻產業的發展,鋪就了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據初步統計,目前,門源全縣已種植蕨麻面積3400畝(包括金祥生物科技公司),其每年產生經濟效益3200萬元,惠及種植公司、合作社及兩萬多名農牧民。
  • 內蒙古:產業扶貧因地制宜 農牧民脫貧加速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9日電  題:內蒙古:產業扶貧因地制宜 農牧民脫貧加速  新華社記者董璐  今年夏天,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牧民斯仁巴布收入頗豐,家裡經營的別具特色的牧家樂和沙上衝浪車不僅吸引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也為他帶來了近
  • 敖特根巴特爾:讓嘎查農牧民養駝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他在入戶了解貧困戶心聲時,發現嘎查在發揮黨建宣傳引領作用方面還存在短板。為了進一步帶動和激發廣大農牧民群眾特別是貧困戶「我要發展、我要致富」的信心和決心,他發揮自己是嘎查黨支部宣傳委員的作用,從強化理論武裝入手,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發起聯繫領導基層講、第一書記帶頭講、支部書記微信講、牧民黨員自選講的「四講活動」,並讓每一名黨員參與到講學活動中。
  • 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治沙與富民並進,脫貧攻堅,培育新興產業,不斷探索「點沙成金」之路,讓奈曼旗廣袤無垠的沙地成為了農牧民的「聚寶盆」。執著,茫茫沙海變綠洲奈曼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 200多萬畝沙土地一度讓奈曼飽受風沙之苦。
  • 內蒙古:美麗富饒的黃河「幾」字灣
    黃河流域是內蒙古的經濟核心區、最強引領帶動區、礦產資源型產業集中區、多元文化相融交匯區、民族團結代表區。全區大部分煤化工、裝備製造、農畜產品加工、建材、大數據等產業均集中於此。同時,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類型多樣、生態資源豐富,是內蒙古重要的溼地生態功能區,也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黃河還是內蒙古中西部盟(市)主要的水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