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成為歷代奢侈品的中國瓷器,為何只在中東歐輝煌發展呢?

2020-12-24 飛鳶文史

源於中國的瓷器在13世紀有過一次大規模的技術轉移,隨著蒙古帝國的遠徵,瓷器工藝被傳授到了歐洲,特別是中歐和東歐,這是最為正統的中國瓷器工藝繼承者。相比於後來歐洲本土的瓷器工藝的變革,瓷器作為一種奢侈品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被公認了。這還與絲綢之路有關,漢代絲綢之路就已經把瓷器傳播到了歐洲,到了羅馬帝國時期這種瓷器工藝被認為是一種高規格的工藝,歐洲仿造很困難,所以奢侈品在羅馬帝國時期就已經被社會公認了。

粉青釉獸耳尊

不過到了中世紀早期,瓷器還是很匱乏的,當時瓷器的價值特別高,以至於價格一度超過了同等重量的黃金。蒙古帝國入侵後,商路徹底被打開,瓷器才開始普及,不過瓷器的價格 依舊很高,特別是西歐一些地區。因為當時並沒有被蒙古帝國侵佔也就沒有在貿易圈中,幸運的中歐和東歐地區開始成立歐洲瓷器的作坊,開始了近千年的瓷器壟斷。

一、蒙古帝國入侵帶來了技術與商機

蒙古帝國的入侵可以說改變了整個歐洲的命運,歐洲的崛起與蒙古帝國的入侵至關重要,因為蒙古帝國為歐洲帶來了三樣最重要的東西:第一是活字印刷術,第二是瓷器,第三是商業模式。不少人認為歐洲是自發產生資本主義的,其實不然,蒙古帝國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發源地。

只可惜中國元朝政治腐朽沒有完成文藝複習就滅亡了,明朝變成了由盛轉衰的開始。而歐洲卻在中國跑慢了這幾百年中變得越來越強,至少在瓷器上歐洲形成了兩個強者,一個是皇家哥本哈根,一個是梅森。這兩個都是在中歐,原本俄國也有一個瓷器工廠,可惜毀於革命時期,後來在蘇聯時期徹底沒落了,所以造成今天我們一想到歐洲最尖端的瓷器就只有梅森和皇家哥本哈根。

梅森瓷器

可為什麼瓷器只存在於中東歐呢?而不是西歐呢?這與蒙古帝國有關。拔都只進攻到多瑙河流域就撤回了蒙古,當時因為蒙哥去世出現了競爭,所以拔都想重奪統治權,但最後統治權落到了忽必烈手上,這就使得拔都打算自立門戶,所以歐洲多個汗國的分布也體現出來當時拔都的用意,重在東歐,而越往西越遠離政治中心。這也就使得後來地處東歐的斯拉夫人突然崛起擊敗土耳其保住了東羅馬帝國。這都與蒙古帝國當時的政治分布有關,倘若沒有蒙古帝國的西徵也不會有瓷器工藝的流入,更不會出現東歐後來的經濟繁榮期

不少學者想問,那為什麼奧斯曼帝國要奪取東羅馬帝國首都,並改成伊斯坦堡呢?

當時還是以經濟為重。在蒙古帝國統治時期,這裡就是一個繁榮的港口,也成了繁華商業的象徵,不少瓷器也在這裡出口或進口,所以奧斯曼帝國奪取這裡就等於完全控制了瓷器的進出口,而當年瓷器工藝進入中東歐時也是從這裡走上了自主發展的道路。

蒙古國入侵

歐洲花了幾乎一千年的時間才在瓷器工藝上追上了中國,中東歐的一些國家都是以黃金交換作為代價引進了中國先進的瓷器工藝。當時也是各有所需,因為中國黃金和白銀產量非常低,而當時歐洲卻是資源豐富,不過苦於沒有先進技術開採,所以蒙古帝國入侵帶來的先進技術讓歐洲看到了仿製中國瓷器的希望,而梅森和皇家哥本哈根就是以仿造中國瓷器起家的兩家作坊

二、歐洲自己工藝研發相對獨到

歐洲引進瓷器技術的時間比較晚,但發展卻比較快。元代時期中國景德鎮就成為官窯瓷器的生產基地,而歐洲仿造中國建立了兩個瓷器生產基地,專門為神聖羅馬帝國生產瓷器,後來演變成了皇家哥本哈根和梅森瓷器。不過他們生產出高仿中國官窯瓷器的技術卻一直沒有對外公開過,就連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成員國也不知道瓷器具體的生產工藝。

宋代影青瓷器

查看瓷器生產工藝的權力當時掌握在羅馬教廷手中,也是教會出資興建了兩個瓷器生產基地,一方面提高教會收入,一方面展現教會權威。因為教會處於社會上層,因此瓷器自然也成為了奢侈品,價格當時就以黃金計價,所以這也使得不少國家為了引進瓷器生產工藝不遠萬裡向中國進貢。

那中歐的這兩座瓷器生產基地是如何生產出高仿的中國官窯的呢?

第一個秘密在高嶺土,第二個秘密在染料。也是這兩個條件限制了絕大多數國家生產瓷器,歐洲的高嶺土分布在中歐至東歐西部一帶,所以生產瓷器的條件得天獨厚;而染料則是由一種特殊的藍色染料製成,當時的歐洲把它稱作中國藍。中國藍的化學成分主要是顯色螢光分子,這也是普魯士藍合成前主要的藍色染料,價格非常昂貴,只有瓷器可以使用,無法大規模普及。

鬥彩玲瓏瓷功夫茶杯

不過這一類染料到了中國明代就已經得到了改進,中國通過不少植物的生物鹼含有藍色並進行染色,操作方法比元代要方便許多,所以中國在成化年間就出現了鬥彩,而歐洲最多只能仿造青花瓷,在技術上的落後還是體現在染料上,所以後來歐洲化學發展迅速也是為了彌補這個差距。

為了能夠仿造中國的鬥彩瓷器,梅森瓷器開始使用油畫染料進行圖繪,不過效果不佳,直到後來化學染劑大規模普及才能夠完整地仿製鬥彩瓷器。梅森瓷器到了19世紀還能能成為主流的原因還是在於染料,所以在染料上的進步使得梅森瓷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同樣歐洲傳統的染料企業也是誕生在聖神羅馬帝國,後來成為德意志帝國得以自豪的資本。中國的染料雖然不如化學染料鮮豔,可是保質期長,一般比較柔和,沒有歐洲染料作出的那樣有視覺衝擊感,而視覺衝擊感基本都是寫實和染料的鮮豔程度造成的,所以歐洲的繪畫基本都是以寫實中的視覺衝擊為重點。

歐洲青花瓷

而中國則是以內容表達為切入點。雖然說不上誰好誰壞,可中國的瓷器和繪畫藝術在很長一段時間佔據主流的原因還是因為其內容表達能力強,並且理解性強,這一點也被歐洲引用,後來也在瓷器繪畫中縮小篇幅高度表達內容

三、歐洲瓷器的繪畫脫胎於中國但卻各有千秋

馬克波羅回到義大利後,帶回了中國的大量藝術品作為研究對象,這對歐洲後來文藝復興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中國瓷器中的繪畫和內容表達非常精練,特別是利用瓷畫可以將篇幅極大的畫作壓縮化,所以歐洲非常好奇中國瓷器繪畫是如何做到的。中國瓷器繪畫主要側重於表達內容,這是中國古典繪畫的優勢,而西方寫實繪畫的短板也是內容表達過短。

清畫琺瑯牡丹紋唾盂

寫實的畫難以隱含更多內容,表達過於衝擊,對于欣賞畫作的人來說有一種強行灌輸的感覺,不過中國的繪畫則不然,它是一種一點點摸索的過程,裡面的內容需要讀者自己去猜想。相反歐洲的繪畫則是非常明顯的內容表達,這在瓷畫中非常有體現。瓷畫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高難度的繪畫,對比中國其他形式的繪畫而言,瓷畫必須滿足內容豐滿,意義表達明確,同時符合社會主流

這三點在成化鬥彩中有過體現,到了正德年間,葡萄牙使者通商時第一次看到了成化鬥彩,這種鬥彩瓷器讓歐洲各大瓷器生產廠家大開眼界,原本只有青花瓷技術的歐洲瓷器生產廠商開始努力將油畫復刻到瓷器上,而這種過程持續了近兩百年,也是到了清代早期,歐洲才有同等規格的瓷器被出售到中國,可相比中國官窯瓷器還是有一定差距。

在文藝復興中,瓷器作為繪畫的一個載體自然不會被錯過,不少繪畫以瓷器的形式被發行了出來,其中就有不少諷刺教會的繪畫,這種繪畫比傳統油畫相比更具有影響力,也更容易被民眾接受。這些繪畫基本以油畫為主,梅森瓷器將一個個童話故事印在瓷器上,這種工藝也源於那一時期的瓷畫變革。

文藝復興時期瓷器

文藝復興的主線是米開朗琪羅在雕刻上的造詣,所以在瓷畫上的成就鮮為人知,由於神聖羅馬帝國遠離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瓷器在文藝復興中也突出了自己的優勢,比如諷刺教會權力以及君主專制等。對於當時一個個林立的專制的君主國而言,這種瓷器的流通也極大的嘲諷了君主專制,雖然後來普魯士率先取締了這種瓷器的流通權,改為國家經營瓷器工廠,這也是後來梅森瓷器宣布為國有資產的原因。

普魯士也是第一個完善國有經濟體制的國家,而梅森瓷器工廠也是較早一批普魯士的國有企業,不僅後來為德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還在世界上形成了較強的品牌意識。梅森的品牌形成於一戰後德意志帝國破產,最後梅森瓷器被迫獨立了起來。而它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恢復了生產,這些瓷器都成了德國少有的戰後還能獨立盈利的企業。這也與梅森瓷器的繪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梅森瓷器對瓷器繪畫的苛刻要求超過了任何一家歐洲瓷器品牌,也達到了中國官窯瓷器的工藝。

梅森瓷器

不少人疑惑中國官窯瓷器貴在哪裡,即使今天復刻也要動輒幾千到萬人民幣一個,答案就隱藏在梅森瓷器生產工藝與中國瓷器靠傳承的經驗。德國依靠的是技術革新和工業標準化的操作,即使有工業標準化的操作還是不能實現瓷器的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原因就在於製作瓷器的高嶺土要求非常高,而高嶺土資源也日漸枯竭所以瓷器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成為了一種貴族化的奢侈品

瓷器這種奢侈品與歐洲本土誕生的近代奢侈品不同,它每一個都是獨特的,工業化無法量產,貴在繪畫和選材以及製造的過程。歐洲之所以選擇皮革製品當作奢侈品,是因為工業革命以後能夠抗衡中國的只有紡織業,因為蒸汽機第一個用於紡織業。而瓷器則不同,它的文化內涵和底蘊,不少奢侈品品牌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復刻,並且瓷器不少都是孤品,成化雞缸杯雖然造了20個,可是每一個都不同,每一個杯子上的公雞都有著獨特的形象。

鬥彩雞缸杯

這種繪畫的獨特性是梅森其次根本無法量產的原因,除此之外每一位繪畫師的藝術獨特性也根本無法用金錢來衡量,所以中國在清代的那句:「寧存成窯,不苟富貴」,也突出了瓷器的價值,這種藝術品的價值根本無法用金錢來衡量,所以在傳統奢侈品領域瓷器將會是一個永不落伍的領域,它對藝術的表達也是直到今天都能津津樂道的地方

不少歐洲的油畫流派也脫胎於瓷畫,而這些瓷畫卻成為了歐洲瓷器發展到巔峰的表現,直到今天歐洲的瓷器品牌能立足於世界奢侈品的行列,也與這些獨到的瓷畫分不開,而每一位瓷畫畫師從培養到繪畫成型起碼也要二十年,可見梅森瓷器對藝術的苛刻要求,所以歐洲目前的取得的瓷器燒造成就雖然源於中國,可是與自己獨到的藝術成就分不開。

四、總結:歐洲瓷器的繪畫藝術有著獨到藝術性

雖然瓷畫脫胎於中國,可是歐洲對於瓷畫的追求卻更高,也更加苛刻。梅森瓷器所出現的瓷器繪畫到今天都是瓷器品牌中的主流,它與鐘錶品牌百達翠麗一樣是價值永藏的奢侈品,梅森瓷器在瓷器繪畫上至今也沒有公開染料成分,而這種染料已經做到了相對柔和,與部分中國清代繪畫一樣,吸收西方成分的同時也將中國的長處表達了出來。

胭脂水釉

而這種繪畫也最早被清朝畫師郎世寧所發揮,後來乾隆皇帝將其發展到了瓷器上,出口歐洲以後也被歐洲所吸收,這種藝術的獨特性也被進一步發揮成了不可取代的藝術形式。後來歐洲重要的油畫流派也就是印象派其最初的靈感也就來自於瓷畫,這種類似於兒童美術作品也是一種對世界印象的夢境化修飾

而它在瓷畫上表現也主要體現在瓷畫對內容的高度概括性,這也是學習中國繪畫後所作出的最大的改進,將一般的寫實油畫轉化為一種高度概括性的油畫,而這種瓷畫也被後來歐洲的不少繪畫流派改進為獨到的印象派油畫,被當作瓷器發展的裡程碑,是藝術獨到性的表現

相關焦點

  • 中國瓷器興衰記:從出口的高端奢侈品,到無人問津
    後來中西方貿易持續擴大,中國瓷器卻仍然作為奢侈品為皇室和上層社會享用,歐洲人把購買和搜集中國瓷器說成像去"尋找黃金"。即使他們無法生產出類似中國的硬質瓷器,但至少可以在陶質器皿上繪製來自中國的圖案,並銷售到歐洲各地。 但這種陶質產品根本無法和來自中國的瓷器質量相媲美,歐洲社會的夢想依舊是能夠生產出類似中國瓷質的瓷器。 在奧古斯都二世的大力支持下,德國終於在1708年燒制出類似中國的白質瓷,開啟了歐洲瓷器獨立發展的歷史。
  • 為何大英博物館喜歡收藏中國瓷器,看看古代歐洲把瓷器叫什麼
    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裡陳列和收藏了非常多的中國瓷器,而這些瓷器的來源,一些是英國人的民間收藏,還有一些是古代英國的購買保留下來,最大量的其實來自英國對圓明園的掠奪,但是大家會是否奇怪,為啥英國人對中國的瓷器情有獨鍾呢?
  • 大英博物館之中國瓷器館續
    大英博物館中中國瓷器的數量之多,可以看見下圖,你看後面櫥櫃裡密密麻麻的擺滿了瓷器,各式各樣的青花。青花也主要產自中國的景德鎮。非常受歐洲和美洲新大陸的歡迎。而在明清花的一些圖案終會有繪製人物、纏枝花葉等。有一些上品的青花碗會大面積的留白,以展現瓷胎的潔白。
  • 日本伊萬裡瓷器為何能突破中國瓷器壟斷,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
    中國瓷器工藝發展2000年以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唐開始,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瓷器開始走出中國,成為世界各國貴族珍藏之物。到了明清時期,東西方貿易繁榮,中國的瓷器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風靡全球。但有一種日本瓷器,卻在中國瓷器壟斷壟斷的情況下,殺出重圍,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器。
  • 歐洲的皇家御用瓷器,我們看起來會不會很怪?
    自從瓷器走出國門,進入世界市場之後,備受西方國家的歡迎,甚至登堂入室,成為歐洲皇室貴族的日常餐飲用具。後來漸漸形成了一種專門供應皇室的頂級瓷器,這種「奢侈品」不僅僅用料講究,工匠們精湛的世襲純手工打造技藝更是其尊貴身份的關鍵。來看看這些老牌的歐洲皇室用詞會給你帶來怎樣的視覺衝擊。
  • 「歐洲第一名瓷」是如何煉成的:從對中國瓷器的模仿到創新
    15世紀末開始,由於造船水平的提高和航海技術的發展,加上貨幣經濟和商業的擴張,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西方國家紛紛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尋求新的市場。16至19世紀,瓷器在歐洲的供不應求,促進了中國和歐洲之間繁忙的海洋貿易。中國瓷器以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經濟價值,影響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自明永樂朝開始,青花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了蘇麻離青,被應用於瓷器上。
  •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6 1合作」迅猛發展 合作領域擴大
    從中東歐整個地區到中東歐16個國家,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政治、經貿、外交、安全、社會、文化以及對華關係等領域的基本情況和重要事件均有涉及,全面審視了2018年中東歐各國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藍皮書指出,2018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6 1合作」繼續保持迅猛發展的良好勢頭,呈現高層交往頻繁,合作領域擴大,層次日趨多元,成果逐步顯現的態勢。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明清時期大批中國外銷瓷輸入歐洲,其中部分瓷器在歐洲會被改造和重新加以裝飾,成為一種複合器物。鑲嵌金屬附件是其中最常見的手段,這是一種將金屬製成的附件加裝嵌入另一器物(本文中是指中國瓷器)的特殊工藝。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金屬鑲嵌,盛行於17至18世紀,尤以法國為盛,並在歐洲產生了輻射性影響(注1)。
  • china Made in CHINA-歐洲人山寨中國瓷器,從毫無頭緒、五花八門的材料試驗開始 |壯遊者NO.31|
    這裡為什麼叫瓷宮呢,因為這個建築不管是外立面還是內立面,從裝飾到造型,全都是從中國青花瓷上得到的靈感。波蘭國王約翰三世在皇宮側殿專門陳設中國青花瓷器,自此,設置中國瓷器陳列室,成為英國、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等地皇宮的風尚。最狂熱的中國瓷器迷戀者莫過於德勒斯登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他曾以薩克森部隊中的600名龍騎兵,向威爾漢姆一世換取151隻康熙時期的青花瓷瓶。所以,今天德勒斯登的茨溫格宮是全球最大的陶瓷博物館之一,擁有近萬件17、18世紀的中國瓷器。
  • 旅遊合作之花在中國中東歐綻放
    尤其是「2015年中國—中東歐國家旅遊合作促進年」等活動舉辦以來,雙方旅遊合作機制更加務實,雙向旅遊交流規模逐年擴大,旅遊合作不斷深化,旅遊正在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務實合作的新亮點。當地時間6月6日上午,李金早在薩格勒布與克裡曼舉行會談,雙方就推進中克和中國中東歐旅遊合作,加強雙向旅遊宣傳推廣、共享旅遊交流信息、擴大遊客互訪規模、提升旅遊服務水平,以及推動籤證、航空便利化等交換意見。克裡曼說,近年來,中國旅遊業發展成績舉世矚目,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客源國。克羅埃西亞願意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旅遊合作,推動更多兩國民眾旅遊互訪,促進雙方旅遊業共同繁榮發展。
  • 中國瓷器發展史:從單一化到百家齊放,一度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至今仍存在許多歷史典籍,先人們除了保留下自己的智慧,也給後人們帶去了諸多物質財富,例如今天我們所要說瓷器,我們都知道中國是瓷器之國,歷代各朝與周邊國家進行貿易,除了有茶葉、絲綢以外,瓷器是必不可少。
  • 希臘加盟中國—中東歐合作 希臘總理:為發展找到新途徑
    【環球時報赴克羅埃西亞特派記者 白陽 環球時報駐希臘特約記者 梁曼瑜 任重 柳玉鵬 張靜】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12日在克羅埃西亞迎來了新成員希臘的加入,從「16+1」擴容到「17+1」。繼義大利上月正式成為首個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G7國家,「中國在歐洲擴張」「拉攏東歐」「試圖分化歐盟」等說法又開始成為一些西方媒體炒作的話題。不過,一位與會的歐盟國家外交官12日對韓國紐西斯通訊社表示,以往這類大型會議都是德國、英國等大國唱主角,而「16+1」領導人會晤僅為中國和廣大中東歐國家參與,相關國家對這種與中國的近距離接觸「沒有理由不高興」。
  • [熱點]如果從中國瓷器發展史來寫高考作文……
    (毛澤東)  當筆者看到這些名言時,腦海中浮現出的是瓷器。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瓷器歷經數千年發展,不斷推陳出新,縱觀其歷史,用這六句名言來概括十分貼切。近代有許多歐洲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出一個疑問:「瓷土在全世界廣泛存在,可為何只有中國人最早學會了燒造瓷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然界中存在著剛健之力,人類只有通過不斷地探索才能領悟並駕馭這股力量。正是秉持著「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華民族從泥土中發現了瓷土,又用瓷土創燒出瓷器。
  • 打造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萬裡長城」
    他們分別就環境保護和綠色能源技術發展,中國西部地區的發展及與中東歐國家合作,中國企業進軍中東歐市場,教育、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以及中捷加強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合作等議題展開務實討論,推進地方合作作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重要引擎作用。捷克總統米洛什·澤曼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應當如萬裡長城一樣鞏固和持久。
  • 業內稱中國中東歐務實合作助推亞歐大陸復興
    中國中東歐務實合作助推亞歐大陸復興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6日在出席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時提出三點建議:推動5年內雙方貿易規模再翻一番;合作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大項目;積極擴大企業雙向投資。  中東歐國家讚揚中國與世界合作發展,致力互利共贏,期盼與中國加強各方面合作。
  • 【說瓷】清代外銷歐洲的景德鎮瓷器
    廣彩錦地開光歐式人物紋盤 景德鎮清代瓷業生產,無論在造型、胎骨、釉色,還是紋樣裝飾上都得到全面發展,產品質量有明顯提高,臻於極盛,發展成為「二十裡長街半窯戶」的制瓷中心。除青翠明快的青花瓷、顏色明亮的青花釉裡紅瓷、多彩豔麗的五彩瓷、鏤刻精美的雕塑瓷等繼續燒造外,還有柔和雅致的粉彩瓷。
  • 加入歐盟後的中東歐國家為何尷尬?
    日前,波蘭最高法院裁決暫停之前議會通過的強迫法官提前退休的新法律,並表示在歐洲最高法院裁定之前,受新法律影響的大法官將繼續任職。波蘭政府隨即發表聲明稱,波蘭最高法院的裁決無效,新法律將繼續有效。歐洲議會還要求針對波蘭破壞法治的行為啟動《歐洲聯盟條約》第七條規定的程序審查。如果最後表決通過,波蘭將面臨被歐盟剝奪表決權處罰。——「多速歐洲」與「同速發展」之爭。歐盟提出建設「多速歐洲」設想,維謝格拉德集團四國(包括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反對這一設想,呼籲歐盟國家應避免「多速」,謀求同速發展。
  • 中國— 中東歐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會議在成都成功舉辦
    5G已到、未來已來:中國 — 中東歐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會議在成都成功舉辦2019-09-12 來源:http://www.apec-ecba.org/article/xwzt/xw/201909/278.html APEC電子商務工商聯盟8月27日上午中國 — 中東歐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會議在成都市拉開帷幕。
  • 「1+6」定調中國與中東歐合作
    近年來,隨著中東歐國家整體經濟呈增長態勢,發展潛力巨大。自2012年4月,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首次會晤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後,中國同16國貿易額顯著增長。2013年第二次領導人會晤籤署的《布加勒斯特綱要》確立的38項合作領域,已有80%的項目付諸實施。截至2014年,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投資超過50億美元,涉及機械、化工、電信等多個領域;橋梁、電站、高速公路等基建項目也有序進行。
  • 開啟中國-中東歐「16+1合作」新時代
    過去五年,中國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網在擴大,在中東歐的各個次區域合作均取得重要進展。地方合作成為「16+1合作」的新抓手和亮點,以中歐班列為牽引,以地方領導人會晤為平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在地方合作領域闖出了新路,幹出了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