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老,成了一個敏感的話題。
尤其是對於中國女人,萬不可在她們面前提這個字,要不然輕則白眼相待,重則打罵招呼。
普通人尚且如此,女演員更甚,她們很難在銀幕中優雅的老去,所以不敢老、不服老、不能老,成了她們的常態。
周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前年,由她主演的《如懿傳》熱播時,儘管周迅把少女嬌憨的神態、動作、表情都拿捏住了,但是依舊逃不過網友的冷嘲熱諷。
究其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她以四十幾歲的年紀去演了一個十幾歲的少女,讓周迅對衰老這件事耿耿於懷。
連周迅都能因年齡被嘲,其他女演員更加不好過。
對於華語女演員來說,三十歲是她們的一道坎兒,過了這個歲數,流量決定戲量,否則就是清一色的媽媽級的角色。
可是,總是出演同一類型的角色,一來會消磨演員的演技,二來也反應出市場的殘酷。
這種窘況讓女演員們不敢輕易老去,想法設防的保養自己,維護少女人設,到處展示少女感。
如楊冪,已經三十四歲的年紀,還在以少女態示人;如楊蓉,三十九的她也不想扮嫩,但是市場容不得她選擇。
曾經紅透一時,拿獎無數老戲骨潘虹,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正是演技層次分明的最好階段,然而她卻成了惡婆婆專業戶。
與她同時代的斯琴高娃、何賽飛等人,也在重複她的困境,難怪潘虹曾吐槽到:「製片方和導演沒讓我演媒婆就已經不錯了。」
和她們一樣戲少,角色單一的還有蔣雯麗。
曾有不少人誤解馬思純,認為她的小姨是蔣雯麗,小姨夫是顧長衛,她就可以相進哪個組就進哪個組。
但是現實情況是,她的小姨已經沒有多少戲可拍了,市面上適合她的角色並就不多,很容易被與她年紀相仿的演員替代。
對於這一問題,蔣雯麗看得很開,她說:「我覺得演員首先要對自己的角色有信心,不要太在意年齡。
其實最重要的是演出她的『神』,不管是哪個年齡段,都要演出她的神採,這是最重要的。」
本來接近不惑的年紀是女演員最黃金的時段。
這一時期的她們,生活閱歷和演戲經驗都比較豐富,對於有深度的角色都會有一個飽和的狀態,這樣的表演出來後將會很精彩。
但是大家的導向好像並不在這,不以演技作為最高標準,反而去追求演技之外的顏值和流量。
這樣的謬誤對於好演員來說是悲哀的。
當然,也沒必須一味的杞人憂天,因為好演員和好電視劇的春天就要來了。
曾經的國產電視劇走了太多的彎路,注重娛樂至上,講究IP牽頭,導致我們看了太多的爛劇。
而現在的市場,在被殘次品荼毒之後,開始自我調整,逐漸以良幣驅逐劣幣,這是一個好兆頭。
與之前相比,自IP時代開啟以來,影視化製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以往的拍電影電視劇都講究導演、編劇、演員齊到位,而且每個環節的負責人都要專業,尤其是編劇和演員。
但現在隨著大量資本的介入、流量市場的興起和粉絲經濟的形成,影視化流程變成了演員為主,製作次之。
這樣的成本分配,基本不會有好作品出現,因為錢都被演員拿走,剩下的費用只能夠粗製濫造。
其次就是虛假繁榮帶來的泡沫經濟。
大數據的時代,在網絡上造假成了常規操作,如《楚喬傳》成為華語電視史上第一部在播期間播放量破300億的電視劇。
還有《三十三勝十裡桃花》曾用33天,58集、309億次的全網播放量登頂熱搜,只不過這些數據根本站不住腳。
如果按照中國七億網民來計算,要想達到300億播放量,單日的播放量就要達到15億。
換句話說,就是每人要在視頻網站上看該劇兩次以上,就算把小片段都算上,也很難達到這個量級,因為不可能全國人民都看該劇。
幸好轉變來了,2015年就是一個關鍵的節點。
這一年,正午陽光打響了第一槍,《琅琊榜》、《偽裝者》的播出,讓觀眾看到了原來國產電視劇不都是糟粕。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幾乎所有IP改編的電視劇都清一色的撲街,收視率差,演技差、服化道差,被一頓批評。
2016年的《最好的我們》,為觀眾呈現了自然純粹、陽光健康的青春校園。
這部劇也是真正意義上的青春片,它沒有把任何美好的東西撕碎給誰看,也沒有撕逼、墮胎出現。
劇中的耿耿、餘淮等人和大多數人上學的時候一樣平淡無奇,但又像沒什麼味道的白開水,滿溢著青春本該有的樣子。
2017年的《人民的名義》,不僅是當年最熱門的電視劇,還是近幾年尺度最大的良心劇。
以廉政、貪腐、權力為主題,展開了一段官場鬥、商場鬥,過程引人入勝,劇情環環相扣。
尤其是人物塑造上,得益於老戲骨細膩的演技,讓李達康、沙瑞金、祁同偉、高育良、趙瑞龍等角色紛紛出圈。
2018年的《大江大河》,是整個2018年唯一一部評分上八分的國產電視劇。
《大江大河》講的是宋運輝這位少年從弱變強的故事,雖然發展脈絡與現流行的網絡快節奏小說雷同,但它在於劇本紮實,演員演技過硬。
2019年的《慶餘年》,這部劇能夠成功有兩點。
一是演員皆是年輕一代中演技較為突出的演員,如張若昀、李沁、宋軼等,還有老戲骨做輔,如陳道明、吳剛、高曙光等;
二是編劇王倦和原著作者貓膩都是有口皆碑,經他手的作品大都保質保量,如《大宋少年志》、《天坑鷹獵》、《舞樂傳奇》等。
2020年的《我是餘歡水》不必多說,開啟了精緻網劇的先河。
若不是最後結尾處與女權硬槓,它現在的評分依舊會停留在八分以上,不過這並不影響此劇作為一部佳作。
當然,《龍嶺迷窟》也必須擁有姓名。
雖然《龍嶺迷窟》在探險盜墓上稍欠火候,但是胡八一和王胖子之間如相聲一般的捧逗相處模式同樣有趣。
所以在劇情改編上側重於增強喜劇效果顯得無可厚非,另外,在承上啟下的作用上,《龍嶺迷窟》也沒有顧此失彼。
其實一部作品的好壞,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兒。
它與導演、編劇、演員、觀眾都有關,如今這些都在朝好的方面發展,我們要做就是擦亮眼睛,辨別真偽。
還有對老也不必要過於介意,人是因為心老了,臉才會老,如果未曾對生活感到絕望,又何曾懼怕容顏老去,白頭髮、皺紋什麼的,只不過是成熟的象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