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外代購」引發熱潮 全方位分析瘋狂背後的優劣
某網購網站上的海外代購商品。 特約攝影 謝智強
漫畫/焦海洋
核心 提示
近日,曾引起各界高度關注的「離職空姐代購案」在北京市二中院開庭重審,庭審只進行了25分鐘,沒有當庭宣判。
此事之所以引來如此多關注的目光,其焦點就在於「海外代購」這個正逐漸被人們所熟知的新名詞,及其背後那個近年發展迅猛的灰色行業。海外代購是怎麼一回事?海外代購是如何火起來的?海外代購的未來會怎樣?
1
海外代購 最高利潤達50%
這幾天,家住渝北新城麗都的孟燕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將自己的海外代購生意繼續做下去。
自從「離職空姐代購案」曝光以來,孟燕的媽媽已經給她打了兩次電話,勸她重新去找份穩定工作。
「幹這個確實很冒險。每次回國,拖著幾個裝滿東西的箱子出機場,都會緊張得手心出汗。」孟燕說,幹海外代購4年多來,每一分錢都掙得擔驚受怕。
孟燕做海外代購,源於一次購物經歷。
2009年,到上海出差的孟燕,在商場花500元買了一瓶倩碧黃油。回重慶後,她在一家網店上看到,同樣的東西,價格只要249元,「一下被這麼大的價格懸殊驚呆了。」
後來,她和這家網店的老闆聊了會兒天,才知道這些比商場價格低不少的商品,都是從海外代購而來。
孟燕發現了這其中的商機,於是辭去工作開起網店,專門從國外採購商品帶回國內,然後掛在網店上銷售。
「目前主要代購法國和英國的化妝品。」孟燕說,她做代購就是親自去國外跑專櫃,因為購買量大,可以拿到更低的折扣——毛利在30%左右,有些化妝品甚至超過50%。
除去各種成本,孟燕一個月能淨賺2萬元左右。「正是有錢賺,我才一直幹到現在。」
與孟燕這種被稱作「人肉背包」的代購方式不同,家住渝北回興的楊莉,她的代購生意靠的是「海外關係」。由於她的妹妹在韓國留學,可以經常購買當地知名品牌商品的打折貨,如嬰幼兒用品、化妝品、服飾和包等,打包寄給她,由她在網店上銷售。
「這些東西需求很大。」楊莉說,自己一個月能掙10000元左右。
「目前我市有近百家做海外代購的網商。」重慶網寶電子商務公司總經理何成軍說。這個群體的代購模式大體有三種:個人或專業的代購團隊去海外購買目標性商品;個人賣家通過海外購物網站郵購,在國內分銷;海外賣家在國外居住,幫國內買家代購,並郵寄給買家。
三種模式的利潤來源,除了折扣差價外,另一部分是「避稅」,實際上就是逃避海關關稅。
記者在國內某知名網購平臺搜索「奢侈品代購」,結果顯示有1400多家網店,信用最高的已達五皇冠級別。
孟燕告訴記者,為了增加商品銷量,自己在國外的工廠店或免稅店採購時,通常會給一些性價比高的折扣商品拍照發微博,並附上產品價格和規格說明,「很多粉絲直接在評論時表明購買意向。」
微博+網店網址連結的推銷方式,使孟燕的代購店人氣高漲。「工廠店裡的商品,有時候只有兩三折,我一發布到微博上,很快就有人來秒殺。」
據了解,目前在我市比較受歡迎的海外代購商品,主要來自美國、歐洲和日本。
其中,美國代購一般以化妝品、營養保健品、母嬰用品為主;歐洲代購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牌,如鞋包、手錶等;日本代購則大多是數碼電子產品、潮流服飾和母嬰產品。
3
走到十字路口 的海外代購
海外代購風起雲湧,但「離職空姐代購案」的曝光,卻給從事海外代購業務的人們敲響了警鐘。
據媒體報導,2010年至2012年,離職空姐李某多次從韓國攜帶化妝品回國銷售,偷逃海關進口稅109萬元。去年7月,她被北京市二中院以走私普通貨物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之後,此案雖被北京市高院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撤銷原一審判決,發回重審,但海外代購的法律風險已經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事實上,針對新的形勢,我國近年已經出臺了多項加強監管的措施。2010年,海關總署連續出臺《關於調整進出境個人郵遞物品管理措施有關事宜》、《關於進境旅客攜帶個人自用進境物品徵稅的規定》,針對海外代購環節中的郵寄和私人攜帶,徵稅標準更加嚴格,免徵稅稅額標準限定為個人郵寄50元,個人自用進境物品5000元。
今年4月15日起,郵稅徵稅物品目錄進一步細化,並修改境外快遞清關渠道。
海關新政的施行,已經讓一些海外代購從業者退出市場,而「離職空姐代購案」將影響更多海外代購商家的去向。幾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海外代購店店主,都表示自己會在某個時候退出這一行。
市內一家網絡海外代理B2C網商告訴記者,我市目前多數職業代購人並沒有外貿資質,「該比例佔90%左右,這個群體涉及到的法律風險非常大。」
「一邊是由巨大需求催生的代購市場,一邊是政府對這類灰色交易的打擊。」重慶大學教授蒲勇健說,海外代購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
他認為,政府在遏制海外代購的同時,需要良性疏導與管理,最終目的還是讓海外消費逐步回歸國內。
「想要引導海外消費回流、刺激內需並保障稅收不外流,還需要從穩定人民幣匯率、發展壯大百貨零售業、逐步調整稅制等方面著手。」他說。
在張志軍看來,監管者在出手規範時,或許應當更多顧及民意訴求。立法部門應解決好電商立法缺位的問題,根據網絡小額貿易特徵對合法代購與非法走私做出明確科學的界定,通過設計專門的代購行業稅收體制,將海外代購從灰色領域帶入到正規稅制框架之內。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關稅等稅率水平的降低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對國內產業形成一定衝擊,但卻能從強化競爭機制的角度,倒逼國內廠商保證產品品質,進而優化「門前消費」體驗,弱化海外商品消費的誘惑。
有意思的是,「該怎樣規範治理海外代購?」成了今年國考國稅的一道申論試題。
「可以看出,政府不僅在關注這一商業模式的監管措施,也在思考如何讓這個行業的發展規範化。」蒲勇健說。
觀察者說
代購潮背後的 國貨尷尬
一等產品賣歐美,二等產品賣日韓,三等產品賣國產。這種難以被證實卻被廣泛流傳的說法,加劇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海淘」心理。
為什麼會這樣?國產貨「不爭氣」是原因之一。豬肉裡注射瘦肉精,不粘鍋塗層裡隱藏有毒物質,廠商信用「裸奔」,不僅挑戰著社會道德底線,同時也將更多的消費者推向海外消費。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代購的商品,其中有相當部分其實是中國造——國內製造廠商為跨國公司貼牌生產,以遠低於國內售價的價格向國外出口,賺取出口退稅差價,換回外匯。而海淘者們拆開包裝盒看到「MADE IN CHINA」時,卻不以為意。
消費者的想法很有趣:相比國內一些粗製濫造的商品,跨國企業在國內的代工商或供應商,因必須遵循嚴格的品質要求和檢測標準,質量就是比內銷貨強。
所以,換個角度看,海外代購大勢的背後,是國貨的尷尬。
海外代購維權難
「專業海外代購國際大牌原單,絕對正宗,通過特殊渠道,直接從工廠入貨,品質跟專賣店正品完全一樣,請消費者放心購買。」為了增加消費者對商品的信心,不少提供海外代購的網店或社交網絡公眾帳號,都會在其網頁上留下類似的聲明。
但是,專業人士並不這麼看。
「海外代購,消費者面臨很大的難權風險。」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以代購方式入境的產品未經質檢部門檢驗,質量缺乏保障。
網店:提供「山寨」發票
海外代購,購物發票和小票向來是被賣家用來力證其貨品正宗的依據。然而記者調查發現,購物發票和小票也能在網上購買。
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發現,不少網店均能提供「Hermes(愛馬仕)」等專櫃的專用購物小票,並可根據要求指定列印,如購買者姓名、款號、金額等,每套10元。購物禮品袋+小票列印,價格是15元/套。
記者與幾位賣家聯繫後發現,只要買家提供購買商品者的姓名、購買時間、金額、數量和產品序列號等信息,他們就可以為客戶量身定做各國文字、帶有防偽水印的品牌小票和發票。
專櫃:不提供驗貨服務
不少海外代購網店都聲稱「支持專櫃驗貨」,一些代購網店甚至承諾:凡在本店購買的商品,都可以拿去質量技術監督局做質量檢查。只要提供該產品是假貨的官方質檢報告,將假一賠百,並承擔一切質檢費用。
記者曾向一家代購店客服詢問,哪些專櫃驗貨結果可被認可,回答是「全國的專櫃都能驗貨」。
既然各店鋪都清晰地標示出「支持專櫃驗貨」,那麼專櫃是否認帳呢?記者採訪了我市多家國外品牌專櫃,得到的答覆都是:不能。
這些專櫃的銷售人員明確地告訴記者,專櫃只被授權進行經營活動,沒有被授權進行商品檢驗,也沒有專業的檢驗儀器和檢驗人員,「我們沒法驗證真偽,只能對自己專櫃出售的商品負責,沒有義務為代購商品把關。」
12315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一旦代購商品出了問題,須先找到網上賣家所在城市,致電當地維權熱線投訴,而一旦代購店店主在國外,那基本上就是投訴無門了。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