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2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11日,國新辦舉行了「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中外記者見面會,卓尼縣藏族殘疾姑娘、最美卓尼人、致富帶頭人、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張雅萍身著卓尼特色三格毛服飾C位出鏡,與辛寶同、張銀良和解宏德等3位代表一起,圍繞「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同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此次見面會的前8天,12月3日國際殘疾人當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指出,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在殘疾人脫貧攻堅這條戰線上,經過八年的持續奮鬥,我國如期完成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重要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殘疾人全部脫貧,消除了殘疾人的絕對貧困。
而這,正是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脫貧攻堅的實踐經驗,它凝聚了中國智慧,彰顯了中國力量。
榜樣引領時代
典型是標杆,榜樣是力量。確立什麼樣的典型,就明確什麼樣的標準;樹立什麼樣的榜樣,就體現什麼樣的導向。好的榜樣,是最好的引導;好的典型,是最好的說服,恰恰能夠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張雅萍,一位藏族的八零後姑娘,來自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卓尼縣豐裕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創辦就業扶貧車間、巾幗扶貧車間的致富帶頭人。
她自小患小兒麻痺症,初二時又因父親遭遇車禍導致終身殘疾而被迫輟學,2008年,在叔叔的資助下,她自學考上了甘南藏族綜合專業學校,最終圓了讀書夢。畢業後,她四處求職打工,應聘酒店前臺、去飯館工作,都因身體原因屢屢受挫,做了2年多的倉庫管理員,最終因爬上爬下整理貨架身體實在無力承受而辭職。
「難道我的人生就要一直這樣碌碌無為下去嗎?」帶著這種不甘,2015年,張雅萍決定回鄉創業。
揣著銀行貸款和親戚們東拼七湊來的錢,張雅萍在老家承包了300畝土地種植青稞,沒想到扎在地裡整整半年,就有了6萬多的收益。嘗到創業的甜頭,第二年,她將種植面積擴大到500畝,還籌建起卓尼縣豐裕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不過,第二次創業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順利。從山西拉回的20多頭品種牛,因水土不服死了3頭;2017年地震造成的山體滑坡砸毀了圈舍,光是修繕費用就花了100多萬;還有眾多社員們對發展前景的顧慮……雖然困難重重,但她從來沒想過放棄。
痛定思痛。張雅萍開始學習養殖技術、參加各類培訓,帶著鄉親們埋頭苦幹,2018年政府和殘聯還對合作社進行了資金幫扶,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勞務入股、收購、託管寄養等方式,張雅萍的合作社發展規模越來越大,飼養西門塔爾品種牛、藏羊、湖羊存欄量累計達706頭,更是先後帶動貧困戶85戶,其中殘疾貧困戶32戶,非貧困戶110戶,累計分紅達到20餘萬元。
「作為一個殘疾人,能夠帶動更多貧困戶和殘疾人在家門口脫貧增收,她感到非常榮幸和驕傲。」說到這些,張雅萍烏黑髮亮的眼睛就變成了兩個彎彎的月牙,甜甜的笑讓人備感溫暖。
張雅萍與其他3位代表及國務院新聞辦負責人合影
殘疾人脫貧一直是個世界難題,但中國做到了。而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這股奮進的力量,像寒冬中的暖陽,令人溫暖而感動。
內容來源 |華夏時報
原標題:《卓尼藏族姑娘張雅萍在國務院新聞辦同中外記者見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