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米的差距!中國多年造不出易拉環模具,直到這個中專畢業生…

2021-02-07 江蘇新聞

1微米

僅是1根頭髮絲直徑的1/60

小到易拉環,大到航空飛機

製造時都需要模具

而模具品質的優劣

往往就在1微米之間

如今,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陳亮

成功跨越1微米的"鴻溝"

打破多項國外技術壟斷!



陳亮,出生自宿遷農村

中專畢業後在無錫微研股份有限公司

粗加工車間一幹就是5年

他輪遍了粗加工車間的各個崗位

對各道工序都了如指掌



2007年,公司接到一個訂單

要求的產品精度為2微米

而精密加工中心所能達到的

技術極限只有3到4微米

當時國內精密的坐標模床幾乎空白

國外企業更是趁機報出高價

公司決定讓好學的陳亮去試一試



陳亮發現精密加工中心

只用刀具加工工具機模具

很難突破技術極限

銑工出身的他跳出思維慣性

在工具機上大膽移植了精密砂輪

與刀具組合使用



憑藉絕不服輸的韌勁

陳亮團隊夜以繼日地試驗

一周後,成功將產品精度控制在1微米


微米級的突破

又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易拉環

就需要微米級製造



過去很長時間

我國無法生產製造易拉環的模具

只能從國外高價進口

而模具中最關鍵的刀具——刻線刀

也難住了眾多國內企業



陳亮團隊將高倍顯微鏡

安裝到工具機上進行檢測和監控

加工出高精度、高品質的刻線刀

其精度甚至超過了美國同類產品

跨越1微米的"鴻溝"

中國工人打破了國外多項技術壟斷



中國航空航天領域的騰飛

也離不開小到1微米的精密製造



2012年,清華大學慕名而來

和陳亮團隊開始校企合作

研發出國內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

高精密微噴孔加工裝備



依託這一技術

陳亮團隊得以為航空發動機

提供核心部件

目前,陳亮參與研發的

航空發動機核心部件

已經成功運用在我國軍用、民用飛機上

「我們一線的工人最大的夢想,

就是用自己的不懈努力,

提供高精尖的部件,

技能報國!」




轉載請註明來源 江蘇新聞(微信號:jstvjsxw)

詳細報導請關注 江蘇衛視《江蘇新時空》《新聞眼》

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

記者 / 許薇 王昕 張晉寧

編輯 / 小玖

相關焦點

  • 中專是什麼意思 職業中專有哪些專業
    中專是什麼意思 職業中專有哪些專業 2021-01-08 | 來源:綜合 https://www.eol.cn/ceici/ 中專很多同學都聽說過,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中專到底是什麼學校,下面,我們為大家整理一下中專是什麼意思
  • 西湖未來智造微米級3D列印完成數千萬元融資
    l 歡迎在文後留言申請長期轉載授權l微波通訊、光電互聯、高精度三維封裝根據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西湖未來智造創始人兼CTO周南嘉,西湖未來智造可以實現微米、亞微米級精度的金屬、介質、光波導等材料的3D列印,可以通過3D列印
  • 大學生農民工起薪差距縮小 造飛彈不如賣茶葉蛋
    任名繪最近,一則關於大學生和農民工起薪差距逐漸縮小的報導引起了廣泛關注。媒體熱炒、網友風評,有憂慮者,有樂觀者,有質疑者,也有抨擊者,一時間各種聲音充斥報端網絡。報導緣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在「中國青年論壇」的一次演講。
  • 車出的鋼件模具敢與頭髮絲兒比
    王校春練軍峰  人的頭髮絲兒差不多粗0.1mm。山東技師學院的兩名數控工具機專業教師做出的模具敢和頭髮絲兒比。王校春老師做出的鋼質薄壁,厚度只有0.2mm,相當於兩根頭髮絲。練軍峰老師做的一個礦泉水瓶坯模具上的熱嘴,精確度達到0.002mm,不到頭髮絲的1/40。
  • 中專畢業怎麼讀大專?中專升大專政策解讀
    權威數據顯示,中專畢業生中,有12%的學生會在畢業當年報讀高技,提升技能;有15%的學生會選擇讀大學,拿正規文憑,打破學歷限制;剩餘73%的學生會選擇找工作,進入工作崗位,這部分學生,在工作之後或多或少因為技能或者學歷限制,在職業生涯上進步遲緩。
  • 技校與中專、職校的區別?讀中專好還是技校好?
    現在很多學生和家長很容易把技工學校、職校、職高、中專、技師學校等混淆,不容易區分開來,那麼這篇文章來給大家理清一下這幾種學校之間的區別在哪裡。中專:中專是學專業的和大學的專業差不多,但一般會少很多種專業,學制上一般都是3年制的,一般是初中畢業生去就讀的。
  • 為何中國造不出單反
    最後討論的焦點又是「中國怎麼就造不出好相機呢?真是讓人急!」這或許是個可悲的事實:中國造不出單眼相機3.新興產業面臨很大壓力:資金壓力,人才壓力,最主要的是消費者對新品牌的不認可(我們一般買東西都是挑專業的公司的產品,尤其是知名品牌)不是不生產,而是沒有能力生產,數碼單眼相機用的CCD和CMOS中國還生產不了。以上是原文對中國生產不出相機和文章中的一些觀點,編輯持不同的看法。
  • 曾經的河南12所部屬中專,如今1所本科,8所大專,2所倒閉
    當年河南銀行學校畢業,比考個全國重點大學就業好太多了,當年你考個中南工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前途不如這個中專。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河南銀行學校)河南銀行學校,作為隸屬於中國人民銀行的部屬中專,雖然也曾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專學校,但在中國金融業卻有著重要地位。
  • 中專、職校、技校是哪個更好一些?
    指以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力就業水平為主的學校,是中國特色辦學模式的產物。通過技術培訓可以增強市場就業競爭力,通過技能考核,合格後可以得到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和中專學歷。 職校具有針對性,注重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學員技術的提高。
  • 「中國壓鑄模具標杆」——美利信壓鑄:讓「中國智造」走向世界
    美利信壓鑄創立於2001年5月,主要生產汽車零部件以及通信基站結構件產品,擁有重慶、襄陽、東莞三大生產基地,以及全球領先的模具設計製造、智能化壓鑄島、高精度加工中心、RBC自動灌裝線等技術,具備年產6萬噸大型、複雜、高精度鋁合金產品的生產能力。
  • 北大青鳥信獅教育:中專和技校哪個好?
    中考是學生們遇到的第一道坎,每年有將近40%的中學畢業生將因考不上高中,而不得不選擇去上中專或技校。要想在這幾個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首先得弄清它們的區別。1、中專職業中專全稱叫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和高中一樣的層次學歷,招生列入國家統招計劃,學歷在本省甚至全國範圍內承認。普通中專畢業生發放省教育廳驗印的普通中專畢業證,2005年以前還發放省人事廳籤發的就業報到證,有整套人事檔案手續(05年取消)。
  • 中國14億人,造飛機造火箭,卻造不出好變速箱?
    前幾日偶然發現網上一則關於變速箱的帖子,其閱讀量不低。細細一看,原來這帖子是在質問,為何如今國內的企業,好多家都能夠製造出比較靠譜的發動機,但卻造不出優秀的變速箱?我國是真造不出好變速箱?綦齒、唐齒、法士特…首先,什麼叫「我國造不出靠譜的變速箱」?
  • 中國火箭、飛機都能造,為什麼造不出像樣的汽車發動機?
    中國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什麼火箭、飛機現在都能造了,但是為什麼造不出一臺像樣的汽車發動機呢?中國能造,但是距自主的優秀發動機還有些距離中國並不是造不出汽車發動機,像長城、長安、吉利、奇瑞這些品牌都宣稱自己有自主的發動機,不過到底是不是完全自主的,這個我們大家心裡都清楚。而且這些所謂的自主發動機,確實和豐田、大眾這些品牌的優秀發動機存在一定差距。
  • 作為一名想讀中專技校的畢業生,如何才能選擇更好的學校?
    選擇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初中生來說,是繼續上高中和那麼多人一樣擠上全國高考這一獨木橋還是另闢蹊徑選擇好的中專技校學一門技藝那選擇中專學校又應該如何選擇呢?中專擇校又要注意哪些方面?上公辦還是民辦?選擇技術學校與上大學同樣可以畫出人生精彩的畫面。關鍵在於你的選擇;學一技之長,擁有與大學畢業生更優越的競爭能力。
  • 中專的含金量有多高?他中專畢業,用10年成為哈工大最年輕教授
    儘管錄取率總體上呈現一種上升態勢,但直到1991年,我國大學的錄取率也不到21%。因此,初中畢業後進入中專學習是許多成績優異的農村孩子的第一選擇。因此,90年代以前的中專生含金量十足,他們很多都成長為了社會各行業中的中流砥柱。而且當這些中專畢業生繼續進行深造時,他們做出的工作成績也不亞於正常進入大學的同儕。
  • 上學網:中專學歷怎麼考大專
    這些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員注意到學歷的重要性,20年前我國中專畢業生還能有國家分配工作,現在的中專學歷可能只能進廠搬磚了。那麼中專學歷我們怎麼提升大專學歷呢?中專學歷可以報考『高起專』『高起本』這兩個層次來提升學歷。『高起專』高中起點升大專,學制一般為3年,快的2.5年;『高起本』高起起點升本科,學制一般是5年;『專升本』專科升本科,考生必須具備大專文憑,中專文憑不可報,學制一般是3年,快的2.5年。
  • 國產車真的造不出日本發動機嗎?聽內行人說完,後悔不已
    我們中國是國際上的製造大國,很多的東西都能夠造出來,像國產航母、衛星火箭這些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都不是什麼難事了,來到出了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了,我們中國的製造能力可以說是飛速的發展,讓世界都嘆為觀止。
  • 中國能造戰鬥機,為啥卻造不出民用大飛機?原因很簡單:虧本
    現在出行短距離我們會坐汽車長距離我們就可以選擇高鐵,但是有很多地方還是不坐飛機去不到的,比如說遠跨重洋的另一個國家,或者乾脆直接去地球的另一面,但是如果看一下我國所使用的民航飛機的話,就會發現基本還是從外國航空公司購買的。
  • 從螺絲釘到航天火箭 他們用一微米支撐中國製造
    如今,數控技術人才已成為中國製造的中堅力量,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群上演「鐵疙瘩」變形計的大國工匠。 陳宏亮表示,「不單單對尺寸的要求很高,對外觀的要求同樣很高,外觀容不得除了金屬本色以外的任何磕碰。所以我們培訓員工都會讓他們用戴手套的手,去觸摸它,看看有沒有毛刺,然後用眼睛看,最終用檢測儀器去測,這工件尺寸到底合不合格。」
  • 中國造不出筆球珠 網友:小樣!電影2012中只有咱能造諾亞方舟
    2016年1月25日,中國造不出原子筆球珠。原子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陝西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座談會,他透露一個「秘密」:「去年,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原子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