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婷 蔣翰林
2020年,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在疫情衝擊和世界範圍經濟低迷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領先全國復甦。2020年前三季度,珠三角9市中有7市GDP率先「轉正」。
而這一切背後,是粵港澳城市群進入灣區融通發展時代,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合作質變為網絡式多向融通發展。
2020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覆》,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序實施一批城際鐵路項目,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城際交通供給質量,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未來,大灣區主要城市間將實現1小時通達。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交通日益便利之餘,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力度的加大和各項惠企政策的不斷出臺,身處其中的企業除了深耕主業之外,亦逐步將產業觸角延伸,尋覓一條多元化發展之路。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2020年6月17日,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粵港澳大灣區跨海工程——深中通道項目海底沉管隧道首節沉管與人工島暗埋段對接成功,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取得重大建設進展,彰顯了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的「智」造水準。
據了解,深中通道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項目全長約24公裡,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建成後,將有效釋放廣東當前的區域交通路網壓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兩岸產業互聯互通以及各類要素的高效配置,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硬聯通」和「軟聯通」水平,推進大灣區城市群深度融合發展。
2020年11月30日,經省政府批准,廣清城際(花都站至清城站)、廣州東環城際(花都站至白雲機場北站)兩條線路正式運營。至此,「軌道上的大灣區」再下一城,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漸行漸近。此外,珠機城際(一期)的開通運行為粵港澳大灣區增添一條軌道交通黃金通道;橫琴口岸旅檢通道的正式開通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一條新的「超級通道」投入使用。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推進的背後,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到2035年,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對於上述目標的實現,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報告曾指出,多層次鐵路網絡將在推動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引領珠江口內灣地區核心資源,推動城市功能提升和產業布局優化,以及鞏固和強化大灣區國際樞紐門戶地位等方面帶來積極影響,為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支撐。
2020年以來,國家發改委結合「十四五」規劃研究,提出擬將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城際和市域(郊)鐵路作為重大工程納入「十四五」規劃,整體推進建設。
據介紹,上述三大區域「十四五」期間計劃新開工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共1萬公裡左右,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市群1至2小時出行圈和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要基本建成。
搶佔灣區發展先機
「從短期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城鎮化空間依然很大,人口與產業虹吸效應也明顯好於其他區域;從中長期看,粵港澳大灣區將是全球最具潛力和活力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佳兆業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劉策對記者表示,非常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前景。
實際上,2020年房地產企業紛紛加速布局大灣區,搶佔發展先機。
同策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前11月,拿地TOP30的房企在大灣區總計獲得173宗涉宅用地,拿地面積達到1189.78萬平方米,總拿地金額達到3358.28億元。其中既有碧桂園、佳兆業、萬科等本地房企,也有龍湖、陽光城此類外來房企不斷發起挑戰。其中,保利發展拿地金額超300億元,達到322.56億元,成為大灣區拿地金額最高的房企。此外,碧桂園前11月共獲取17宗涉宅用地,成為獲取地塊最多的房企。
作為以深耕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的企業,佳兆業以多元化方式不斷擴充大灣區土地儲備,奠定了在灣區的龍頭地位。截至上半年,佳兆業總土地儲備約2680萬平方米,總貨值超5800億元,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是其戰略布局的重點區域,目前大灣區佔總土儲備面積的52%,貨值近4000億元,其中深圳、廣州兩大核心城市佔總土儲貨值約50%。
同樣發軔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國奧園,利用先發優勢,成為大灣區領先的健康生活綜合服務商。目前,中國奧園已完成大灣區9+2城市全覆蓋。奧園已成功獲取 50 多個城市更新項目,40 多個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預計額外貢獻可售資源約人民幣6587億元,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佔95%。
作為灣區建設的一份子,2020年11月,持續深耕粵港澳大灣區21載的時代中國發布了「時代中國在灣區」9城百盤生活藍圖。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時代中國的總土地儲備約為2180萬平方米,其中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儲佔比近90%。 目前,時代中國在粵港澳大灣區房地產市場佔有率已名列前五。
歷經22年的穩健發展,從廣州起步的敏捷集團深耕珠三角,布局粵港澳大灣區項目超70餘個,實現廣州、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6大灣區城市布局,覆蓋了城市住宅系列、CBD商業系列、城市綜合體系列、文旅度假系列四大產品線。不僅如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輻射帶的城市,如陽江、梅州等具有中長期發展潛力的城市,敏捷集團也計劃搶先大力布局,並持續深耕。
打造多元增長極
「十四五」時期,大灣區又迎來新挑戰、新機遇。《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三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其中明確將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
如何尋找「新的增長極」,實現既聚焦又多元化發展,是每一家有志深耕大灣區的房企在思考的問題。CRIC數據統計,百強房企中97%布局了產業多元化戰略,自2017年至2019年,30家重點房企多元化業務營業收入的平均佔比由11.94%提升至12.06%。
在多元謀變方面,碧桂園2020年持續加碼。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如果說把主營業務當成老虎,新業務就是翅膀。」目前,碧桂園以地產、現代農業、機器人為基本業態的「三駕馬車」,形成了高技術裝備、產業技術升級、日用品產銷、科技新城的完整產業鏈。
截至2020年9月,碧桂園旗下成立兩年多的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已經遞交專利有效申請2500多項,現有在研建築機器人50多款,其中35款已投放工地測試,填補行業空白。此外,在現代農業領域,通過與地產業主業和機器人產業的協同發展,碧桂園逐步搭建了較為完善的現代農業產業鏈結構,以碧優選社區門店為主體的終端銷售,形成了商業模式上的閉環,在現代農業市場中掌握新的話語權。
隨著房地產市場由「增量開發」為代表的增量時代,逐步進入到以「存量運管」為標誌的存量市場,城市更新也成為房企多元發展的新賽道,大灣區則成為城市更新的主戰場。
以佳兆業為例,從第一個舊改項目深圳桂芳園起航,經過20年的發展,目前佳兆業在舊改儲備方面,儲備項目佔地面積達4200萬平方米,預計貨值高達2.6萬億元,99%都位於大灣區。其中深圳舊改佔地面積佔比27%,有112個項目;廣州佔比36%,中山佔比20%。此外,像以舊改起家的富力地產、2019年剛剛布局城市更新業務的龍湖地產,都將舊改的首秀舞臺選在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