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2020年:邁向融通發展新階段

2021-01-20 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陳婷 蔣翰林

2020年,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在疫情衝擊和世界範圍經濟低迷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領先全國復甦。2020年前三季度,珠三角9市中有7市GDP率先「轉正」。

而這一切背後,是粵港澳城市群進入灣區融通發展時代,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合作質變為網絡式多向融通發展。

2020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覆》,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序實施一批城際鐵路項目,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城際交通供給質量,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未來,大灣區主要城市間將實現1小時通達。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交通日益便利之餘,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力度的加大和各項惠企政策的不斷出臺,身處其中的企業除了深耕主業之外,亦逐步將產業觸角延伸,尋覓一條多元化發展之路。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2020年6月17日,歷經約34個小時的出塢、浮運、系泊、安裝,粵港澳大灣區跨海工程——深中通道項目海底沉管隧道首節沉管與人工島暗埋段對接成功,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取得重大建設進展,彰顯了中國在沉管隧道建設領域的「智」造水準。

據了解,深中通道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項目全長約24公裡,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建成後,將有效釋放廣東當前的區域交通路網壓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兩岸產業互聯互通以及各類要素的高效配置,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硬聯通」和「軟聯通」水平,推進大灣區城市群深度融合發展。

2020年11月30日,經省政府批准,廣清城際(花都站至清城站)、廣州東環城際(花都站至白雲機場北站)兩條線路正式運營。至此,「軌道上的大灣區」再下一城,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漸行漸近。此外,珠機城際(一期)的開通運行為粵港澳大灣區增添一條軌道交通黃金通道;橫琴口岸旅檢通道的正式開通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一條新的「超級通道」投入使用。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推進的背後,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到2035年,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對於上述目標的實現,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報告曾指出,多層次鐵路網絡將在推動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引領珠江口內灣地區核心資源,推動城市功能提升和產業布局優化,以及鞏固和強化大灣區國際樞紐門戶地位等方面帶來積極影響,為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支撐。

2020年以來,國家發改委結合「十四五」規劃研究,提出擬將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城際和市域(郊)鐵路作為重大工程納入「十四五」規劃,整體推進建設。

據介紹,上述三大區域「十四五」期間計劃新開工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共1萬公裡左右,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市群1至2小時出行圈和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要基本建成。

搶佔灣區發展先機

「從短期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城鎮化空間依然很大,人口與產業虹吸效應也明顯好於其他區域;從中長期看,粵港澳大灣區將是全球最具潛力和活力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佳兆業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劉策對記者表示,非常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前景。

實際上,2020年房地產企業紛紛加速布局大灣區,搶佔發展先機。

同策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前11月,拿地TOP30的房企在大灣區總計獲得173宗涉宅用地,拿地面積達到1189.78萬平方米,總拿地金額達到3358.28億元。其中既有碧桂園、佳兆業、萬科等本地房企,也有龍湖、陽光城此類外來房企不斷發起挑戰。其中,保利發展拿地金額超300億元,達到322.56億元,成為大灣區拿地金額最高的房企。此外,碧桂園前11月共獲取17宗涉宅用地,成為獲取地塊最多的房企。

作為以深耕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的企業,佳兆業以多元化方式不斷擴充大灣區土地儲備,奠定了在灣區的龍頭地位。截至上半年,佳兆業總土地儲備約2680萬平方米,總貨值超5800億元,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是其戰略布局的重點區域,目前大灣區佔總土儲備面積的52%,貨值近4000億元,其中深圳、廣州兩大核心城市佔總土儲貨值約50%。

同樣發軔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國奧園,利用先發優勢,成為大灣區領先的健康生活綜合服務商。目前,中國奧園已完成大灣區9+2城市全覆蓋。奧園已成功獲取 50 多個城市更新項目,40 多個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預計額外貢獻可售資源約人民幣6587億元,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佔95%。

作為灣區建設的一份子,2020年11月,持續深耕粵港澳大灣區21載的時代中國發布了「時代中國在灣區」9城百盤生活藍圖。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時代中國的總土地儲備約為2180萬平方米,其中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儲佔比近90%。 目前,時代中國在粵港澳大灣區房地產市場佔有率已名列前五。

歷經22年的穩健發展,從廣州起步的敏捷集團深耕珠三角,布局粵港澳大灣區項目超70餘個,實現廣州、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6大灣區城市布局,覆蓋了城市住宅系列、CBD商業系列、城市綜合體系列、文旅度假系列四大產品線。不僅如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輻射帶的城市,如陽江、梅州等具有中長期發展潛力的城市,敏捷集團也計劃搶先大力布局,並持續深耕。

打造多元增長極

「十四五」時期,大灣區又迎來新挑戰、新機遇。《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三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其中明確將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

如何尋找「新的增長極」,實現既聚焦又多元化發展,是每一家有志深耕大灣區的房企在思考的問題。CRIC數據統計,百強房企中97%布局了產業多元化戰略,自2017年至2019年,30家重點房企多元化業務營業收入的平均佔比由11.94%提升至12.06%。

在多元謀變方面,碧桂園2020年持續加碼。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如果說把主營業務當成老虎,新業務就是翅膀。」目前,碧桂園以地產、現代農業、機器人為基本業態的「三駕馬車」,形成了高技術裝備、產業技術升級、日用品產銷、科技新城的完整產業鏈。

截至2020年9月,碧桂園旗下成立兩年多的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已經遞交專利有效申請2500多項,現有在研建築機器人50多款,其中35款已投放工地測試,填補行業空白。此外,在現代農業領域,通過與地產業主業和機器人產業的協同發展,碧桂園逐步搭建了較為完善的現代農業產業鏈結構,以碧優選社區門店為主體的終端銷售,形成了商業模式上的閉環,在現代農業市場中掌握新的話語權。

隨著房地產市場由「增量開發」為代表的增量時代,逐步進入到以「存量運管」為標誌的存量市場,城市更新也成為房企多元發展的新賽道,大灣區則成為城市更新的主戰場。

以佳兆業為例,從第一個舊改項目深圳桂芳園起航,經過20年的發展,目前佳兆業在舊改儲備方面,儲備項目佔地面積達4200萬平方米,預計貨值高達2.6萬億元,99%都位於大灣區。其中深圳舊改佔地面積佔比27%,有112個項目;廣州佔比36%,中山佔比20%。此外,像以舊改起家的富力地產、2019年剛剛布局城市更新業務的龍湖地產,都將舊改的首秀舞臺選在大灣區。

相關焦點

  •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學術研討會聚焦後疫情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對接...
    央廣網廣州12月8日消息(記者鄭澍)12月4-6日,「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學術研討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後疫情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十四五」時期,我國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很可能最先在大灣區體現,大灣區要勇於擔當、更好發揮支撐引領作用,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建成世界級城市群,切實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5日下午的主題論壇分三節進行。
  • 先行示範 打造開放新高地——2020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之粵港澳大灣區篇
    新華社廣州12月15日電題:先行示範 打造開放新高地——2020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之粵港澳大灣區篇新華社記者劉大江、劉宏宇2020年,在疫情衝擊和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復甦向好,大灣區協同發展、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正朝縱深推進,一些重大政策在大灣區先行先試,為區域創新發展注入動力
  • 2020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將在南沙舉行
    12月2日,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將在南沙舉辦,活動以「創新 合作 發展」為主題,設置了「粵港澳團體標準對接、粵港澳跨境物流便利化、粵港澳跨境投融資」三個分會場,探索三地創新合作推動規則銜接率先突破,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相銜接,與港澳攜手打造連接內外雙循環重要節點,助力共建國際一流灣區。
  • 2020世界5G大會如期舉行 看5G如何賦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在5G啟動商用一年後,中國正式進入5G全面發展的階段。為更深入探討5G如何賦能未來,2020年11月26日,2020世界5G大會在廣州如期舉行,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5G能力的重要窗口。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惠州作為大灣區的明星城市!
    自2019年2月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以來,一個對標世界三大灣區的第四大灣區冉冉升起,以深圳為龍頭導向核心的世界級都會圈正在成團,吸引了來自世界各方的目光    惠州作為大灣區的明星城市,在新近發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中,更是被明確納入「深圳都市圈」,未來乘風破浪,熱土價值進一步凸顯。
  • 見證山東發展 感受創新活力 「2020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山東行...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李秀瑜12月7日,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香港商報實施的「2020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山東行」主題採訪活動在濟南啟動。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襲豔春,《香港商報》副總編輯王軍,以及包括深圳商報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10餘家媒體記者們參加了啟動儀式。「山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好選題。」記者獲悉,近年來,山東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找準位置、發揮優勢,在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本規劃是大灣區氣象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和重要依據。規劃近期至2025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一、規劃背景大灣區人口稠密,基礎設施密集,擁有世界上最大海港群、空港群及眾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但同時也是典型的氣候脆弱區,受颱風、暴雨、雷電、大風、高溫等災害影響巨大。
  • 《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20)》正式發布
    17日,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GDI智庫)發布 《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以專利作為重要尺度,以發明專利、PCT專利、施引專利和同族專利為評價指標,挖掘粵港澳大灣區近五年(2015-2019年)的專利數據,對標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珠江東岸、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區)的科技創新情況、創新機構與行業優勢、大灣區協同發展程度,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創新能力、優勢和不足,助力世界一流灣區建設。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這些江門元素...
    粵港澳大灣區要這樣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兩萬七千多字,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人民日報客戶端為你梳理規劃綱要的核心要點,一起來看!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間表//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
  • 【重磅】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旅合作發展大會在花都召開...
    12月22日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旅合作發展大會在花都召開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多渠道、多元化展示廣州北部和清遠南部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重點宣傳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發展規劃,為合作區提供更多發展契機和活力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發布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簡稱大灣區)包括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 澳門舉辦「2020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
    來源:海外網 12月9日上午,由澳門創智發展研究協會主辦,廣東省青年創業就業促進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會協辦的「2020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在澳門舉行。
  • 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舉行
    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舉行 2020-12-02 0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在18日於香港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與會人士紛紛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下,香港應積極轉變角色,尋求發展新道路。  本次論壇由中國日報社和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主題是「大灣區:前行啟新程」。約400名嘉賓以線上和線下的形式參與討論,探索香港轉型之路。
  • 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綜述  粵港澳大灣區,國之重略。在大灣區戰略發展宏圖下,大灣區內的「城」「產」「人」有怎樣的發展前景,又有何種發展掣肘?放眼海外,對標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應學習與借鑑什麼?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現狀與特徵,以及對國際灣區發展經驗的借鑑,我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有何種建議?
  • 投中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榜單發布
    來源:投中網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不僅在國家戰略布局中具有獨特地位和優勢,更是國內創業投資和早期投資行業的先鋒陣地,投資機構數量和管理規模一直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 納入國家戰略後的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澳門發展新引擎
    「9+2」的誕生   12月20日,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科學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2018年經濟工作。這標誌著包括9個內地城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的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將進入正式實施、全面啟動的新階段。
  • 從「橫琴奇蹟」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新機制下,澳門特區政府牽頭,橫琴新區全力配合,將更加有利於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橫琴澳門事務局副局長李娟介紹說,目前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已收到74個項目申請,召開了4次項目評審會。    從經濟產業融合到社會民生融合,橫琴對澳合作走向新階段。隨著公共配套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的澳門居民將進入橫琴生活、學習、工作,目前已有300多名澳門居民在珠海購買了醫保。
  • (港澳臺)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在18日於香港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與會人士紛紛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下,香港應積極轉變角色,尋求發展新道路。 本次論壇由中國日報社和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主題是「大灣區:前行啟新程」。約400名嘉賓以線上和線下的形式參與討論,探索香港轉型之路。
  •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新材料產業發展大會,這些上市公司要來
    「十四五」是我國石化產業結構由量變到質變提升的重要階段,是化工園區綠色發展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關鍵時期,作為中國石化行業的重要載體,化工園區新材料產業的布局與發展對整個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