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洋強市建設總體方案》解讀(一):加快構建大海洋發展新格局

2020-12-25 閃電新聞

加快構建大海洋發展新格局

——《威海海洋強市建設總體方案》解讀(一)

日前,《威海海洋強市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及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出臺,明確了打造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的路線圖,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740億元,海洋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54.5:33.5;到2035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5500億元,佔GDP比重達到50%;到2050年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發達、海洋文明先進、海洋生態和諧的現代化強市。

突出威海特色

確立威海海洋強市總體定位

海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託和載體,是威海的優勢和潛力所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省、市高度重視發展海洋、經略海洋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標誌著我們黨對海洋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新高度,為研究海洋、保護海洋、利用海洋提供了科學指引。

目前,全國、全省正處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海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環境不斷優化,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帶一路」建設、「健康中國」「國家新型城鎮化和特色小鎮」「中韓自貿區」「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等戰略相繼實施,為海洋強市提供了新契機、新空間。

而威海是我國面向東北亞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海洋經濟發展基礎良好,在促進海洋科學開發、深化對外合作開放、提升海洋綜合實力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把握國內外宏觀形勢,立足國家、地區經濟政策,威海市啟動《威海海洋強市建設總體方案》編制工作,進一步明確威海海洋強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定位,適應引領海洋發展新常態,拓展海洋發展空間,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方案》立足威海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發展基礎和城市發展戰略,強化經略大海洋理念,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突出威海特色,確立威海海洋強市總體定位為打造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

「這一定位主要包含四方面內容,一是海洋科技創新強市,二是海洋融合發展強市,三是海洋開放合作強市,四是海洋生態文明強市。」市藍區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定位立足威海優勢,體現威海特色。

突出兩個統籌

加快構建大海洋發展新格局

經略海洋,精心謀篇。

《方案》按照「中心崛起、兩軸支撐、環海發展、一體化布局」戰略部署,注重發揮《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賦予威海「灣區帶動」骨幹城市的引領作用,突出國際國內、海域陸域兩個統籌,加快構建大海洋發展新格局。

「在空間布局上,確定了六大重點區域建設、五大高端產業園、四大港區及臨港產業、八大海洋特色小鎮,形成了點面結合、重點突出、優勢明顯、統籌發展的新格局。」市藍區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方案》提出在環海發展帶內,依託六大重點區域,提升各類海洋資源配置和要素集聚,擴大海洋發展腹地,推動陸海產業聯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帶動海洋經濟實現新跨越。

東部濱海新城,建設國際健康產業城、國際經貿交流中心、海洋公園,加快涉海產業重大公共創新平臺布局;雙島灣科技城,打造海洋高端裝備和海洋信息技術裝備的產業聚集區,加強海洋技術自主創新體系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南海新區,發揮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國家海洋經濟新區後發優勢,積極創建國家級開發區;好運角旅遊度假區,突出濱海休閒旅遊特色,做強海洋服務業,爭創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乳山濱海新區,挖掘濱海文化養生內涵,構建以旅遊、休閒度假和養生為特色的海洋休閒養生產業體系;裡口山城市山地公園,發揮得天獨厚的濱海山體自然風光和城區中心至高點的優勢,建設國內獨具山海特色的四季全景觀海平臺,重點發展濱海生態文化旅遊產業。

按照「沿東西拓展、向南延伸兩軸」的思路,《方案》還提出推動五大高端產業園向海發展,促進涉海產業轉型提升,為海洋經濟發展培育新動能。

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聚焦海洋生物醫藥和海洋功能性食品,加快相關產業科技創新類項目向園區集聚;碳纖維產業園,發揮海洋新材料研發方面的領先優勢,打造國家級碳纖維技術創新中心和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基地;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藥產業園,打造集研發、孵化、中試、生產、生活為一體的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專業化園區;電子信息與智能製造產業園,將建設成海洋創新引領示範區,打造國家級「中國製造2025」示範基地;服務貿易產業園打造國際化信息產業園區。

在四大港區及臨港產業發展布局上,《方案》提出,以建設東北亞海上航運中轉樞紐為目標,整合全市港口資源,構建以威海灣港區、南海港區為骨幹,以石島港區、龍眼港區、乳山口港區等為補充的港口體系。

全市將加快推動威海灣、南海、石島、乳山口四大主要港區特色化、差異化、協同化發展,提升各港區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與臨近海洋產業園區聯動發展,促進臨港產業大進大出向海發展,建設具有國際水平、威海特色、開放活力的臨港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億噸。

威海海洋特色小鎮文化底蘊深厚、產業承載能力較強、依海分布廣泛。為進一步釋放這一優勢,《方案》圍繞產業「特而強」、形態「小而美」、功能「聚而合」、文化「特而濃」、機制「優而新」的發展路徑,按照「量體裁衣、分級打造、梯次實施」的原則,探索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小鎮,重點推動特點比較突出、條件比較成熟的八大特色小鎮建設,分別為孫家疃濱海油畫特色小鎮,埠口漁港印象特色小鎮,沙窩島海港小鎮,虎山海參特色小鎮,寧津海草房特色小鎮,俚島海帶風情小鎮,那香海濱海文旅特色小鎮,乳山牡蠣(健康)特色小鎮。

《方案》還提出海域多維開發。近岸,重點發展生態養殖、休閒漁業、高端海上旅遊等濱海產業;海島,扶持打造1—2個國際知名的特色海洋小島;遠海,推動海洋經濟從「沿海」走向「大洋」,「深耕」遠洋資源,增強海底資源開發能力;遠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以海洋優勢產業和主要港口為依託,深化和拓展遠洋漁業、養殖捕撈、海洋科技創新、產能合作等領域的國際交流。

相關焦點

  • 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特制定本行動方案。一、重大意義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個明顯的軌跡,就是由內陸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進而走向強盛。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 威海:海洋強市建設 「領跑」 全國
    「十三五」成就巡禮  □記者 陶相銀   通訊員 李忠蕾 報導  本報威海訊 「十三五」期間,威海堅持「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五個導向,全力打造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相繼獲批「國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市」「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
  • 《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印發,主要內容有這些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特制定本行動方案。一、重大意義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個明顯的軌跡,就是由內陸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進而走向強盛。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 《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通過專家論證,將報請省委常委會研究
    4月4日上午,《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專家諮詢論證會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召開,會議邀請省內外10位海洋領域專家對行動方案進行了認真諮詢討論。  專家組一致同意《行動方案》通過論證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守信代表省海洋發展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持會議,傳達了省領導的有關意見,詳細介紹了方案編制的有關背景。省重大辦梁文躍副主任代表方案編制組匯報了《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主要內容。
  • 《江蘇省連雲港市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出爐!
    近日,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正式印發《江蘇省連雲港市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要求以推動國際海陸物流一體化模式創新,開展藍色海灣綜合整治為主要任務,將示範區建設成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的重要功能平臺。
  • 威海下半年將爭創漁港經濟區建設國家試點和全國水產養殖綠色發展...
    齊魯網威海7月22日訊「2018年威海全市水產品產量272萬噸,人均約一噸,市場卻不在威海。」如何更好地將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實現海洋工作突破發展?威海全市海洋工作座談會給出了答案。會議要求深度解讀、學懂弄通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威海關於海洋發展的戰略要求,理清威海市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思路,明確存在問題,大力發展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狠抓雙招雙引,搞好企業服務,落實項目建設,推動威海市海洋經濟實現新發展、新增長、新突破。
  • 威海將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規劃布局出爐!
    威海市海洋發展局供圖威海是一個海洋大市,海域1.14萬平方公裡,是陸域面積的兩倍,海洋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海洋經濟的潛力和優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的發展目標。威海是全國唯一、同時獲得海洋領域四個國家級試點示範的地級市。
  • 威海市出臺實施方案 推進城市安全發展
    孟慶澄介紹,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山東省委、省政府關於城市安全發展工作部署,進一步強化城市運行安全保障,有效防範事故發生,結合精緻城市建設和應急體制改革實際,2020年10月15日,威海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出臺了《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
  • 揚帆藍色航程,建設海洋強市!
    今天,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暨海洋發展大會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關心關注海洋發展的國內外嘉賓、專家學者、知名企業代表齊聚一堂,開啟一場關於海洋合作、藍色經濟、濱海生活的相遇與對話,吹響新時代聚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市的新號角。
  • 《湘潭市加快夜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政策解讀發布
    《湘潭市加快夜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政策解讀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挖掘重點領域消費潛力,推動我市夜經濟高質量發展。近日,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加快夜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關於促進夜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潭政辦發〔2020〕19號)(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一、《實施方案》出臺背景夜經濟是伴隨城市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現的經濟現象,是城市發展水平和品位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
  • 天津建設海洋強市 《意見》出臺突顯七大亮點
    中國網3月4日訊 今日上午,天津市海洋局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國家海洋局印發《關於支持天津建設海洋強市的若干意見》有關情況,並對此進一步解讀,以下為詳細內容:一、海洋強市建設的由來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開發利用保護海洋成為世界的潮流。
  • 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
    近年來,綿陽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市呈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不斷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幹部群眾奮發有為的良好局面。  切實履行國家使命,中國科技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為海洋水產專門建了個大型「綜合醫院」
    據介紹,這個「水產醫院」其實是威海海洋職業學院與威海海洋發展局合作成立了,這個叫做威海市海洋生物健康促進中心的地方,將為威海全市海洋生物疫病監測防治,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漁業水域環境監測,漁用藥物耐藥性監測普查,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培訓等,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和支持,為區域漁業經濟健康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 西湖區: 構建「北強、南啟、中興」發展新格局
    聚精會神抓經濟,對標一流謀發展。新的一年,西湖區將大力實施「百個項目」「千億工程」,以「百千迎百年」,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引領和推進區域治理現代化,著力構建「北強、南啟、中興」發展新格局,高水平打造全面小康、全域美麗、全民幸福的首善之區,奮力譜寫西湖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綠色出行更便民,構建全域公交發展新格局
    上月21日,市政府發布《鹽城市全域公交發展和市區客運功能調整實施方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按照「政府主導、公交模式、公車公營、財政託底」的基本原則,加快實現市區公交一體化、市域公交全覆蓋,讓公共運輸惠及千家萬戶,讓群眾綠色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適。民生關切,立說立行。
  • 山東明確構建「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發展格局 再次明確支持青島建設...
    6月8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發展改革委主要負責人和濟南、青島、臨沂三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解讀《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方案》《關於加快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魯南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
  • 王安德書記:紅色引領 綠色打底 加快構建全域旅遊新格局
    綠色打底 加快構建全域旅遊新格局》為題作交流發言。近年來,臨沂市在「好客山東」品牌引領下,突出沂蒙特色、建設旅遊強市,構建了「紅色沂蒙、綠色風情、鄉村休閒、文韜武略、地質奇觀、水城商都、溫泉養生、研學旅行」8大產品體系,去年全市接待遊客8169萬人次,實現地方旅遊收入851.41億元,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海原全力構建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
    據了解,為保障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海原縣成立了全域旅遊創建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壓緊壓實責任,明確工作目標任務、重點內容和具體要求。每年預算500萬元設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基金,對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品牌創建、景區開發等進行獎補。組建海原縣融創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責任(集團)公司,有效破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難題。
  • 以全域旅遊構建北部灣旅遊發展新格局
    以全域旅遊構建北部灣旅遊發展新格局 2019-07-08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目標催人奮進,威海藍圖鼓舞人心
    「農業農村工作整體性強、連續性高,涉及農村改革、片區建設、鄉村治理、農村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方面面。每項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錘接著一錘敲,才能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周華說,在今後的工作中,將努力踐行系統觀念,重點突出「全局、持續、創新」三個意識的建設,統籌好各方面資源,大力發展高質高效特色農業,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努力在全省走出一條有特色、高質量的鄉村振興威海路徑。作為海洋大市,威海的海岸線長度佔全省三分之一,海產品年產量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海洋經濟佔產業總值比重超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