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將添可以「考古」的公園,坐落於這座淹沒於地下的漢代古城上

2020-08-27 北晚新視覺網

在城市副中心,一座可以「考古」的公園正在建設中。這就是路縣故城遺址公園。

路縣故城遺址位於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北角,是一座淹沒於地下的漢代古城,2016年考古時被發現。這也是城市副中心範圍內年代最久遠的城池遺址。

今年,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先行啟動區一期工程啟動。按照城市副中心建設整體規劃,在這座漢代古城的遺址上將建起一座公園和博物館,生動展示路縣故城的考古發現、前世今生。公園和博物館主體將在2022年建成。

遺址公園探坑效果圖

■還原 故城城牆模擬再現

路縣故城遺址是北京系統開展考古的最大規模遺址,目前考古工作還沒有結束。規劃中的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佔地面積約113公頃,配合考古工作,遺址公園分兩期建設。

其中,一期為城牆外的保護區域和核心區的城牆部分(約58.4公頃),古城牆遺址上覆土2至2.5米,種植高大喬木,恢復古城牆輪廓,古城外按照城市公園標準進行永久綠化,實施綠化面積876畝。二期為除城牆外的核心區域(約29.5公頃),古城內以考古初勘結論為依據,採用種植容器苗和裝配式木棧道、玻璃棧橋等方式,隨考古挖掘進度移動,營造互動式考古體驗。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園林綠化工程設計團隊介紹,在對遺址公園進行全面的勘察後,他們確定了遺址公園的設計策略,也就是「築城、溯源、理水、展綠」。

所謂「築城」,是基於保護文物原則,採用堆土模擬故城城牆,恢復城內路網,在城牆頂上列植喬木,凸顯古城輪廓。「溯源」,是全園以百姓之城為理念,充分展示考古成果。利用高參與度的主題場地,漢風古韻的小品、構築物等展現漢代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場景。

「理水」是將遺址公園內豐字溝水系與南側行政辦公區水系貫通,結合旱溪解決園內的排水,增加園內濱水體驗;未來豐字溝埠與減河連通。「展綠」,是利用微地形、旱溪、高低草地、生態綠島來打造多樣的植物空間,保留現狀大樹,營造四季特色景觀。

市園林綠化局規劃發展處劉明星處長介紹,以「百姓之城」為理念,公園設置了古城遺址展示區、護城河遺址展示區、文化互動區、濱水景觀區、文化遊賞區五個區域,充分展示考古成果。

■綠化 「漢代植物」築起城牆樹陣

當前正在進行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現行啟動區一期的園林綠化工程。施工人員利用渣土和建築垃圾,堆疊出了蜿蜒起伏的微地形。栽下的景觀樹錯落有致,樹下覆蓋著百日草、假龍頭、千屈菜等鄉土地被。一條用來匯聚雨水的旱溪在林地邊蜿蜒,大大小小的鵝卵石和蓬勃生長的野草,讓這條近自然的河道充滿了野趣。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座遺址公園綠化建設最特別之處在於樹種的選擇。」項目負責人介紹,在保留現狀大樹的基礎上,首要選取華北地區自漢代就有記載並有文化內涵的植物作為園區骨幹樹種,例如國槐、銀杏、白皮松、海棠等,這類景觀植物的應用將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場景,營造漢代歷史氛圍。

另外,城牆樹陣是公園景觀建設的一大亮點。所謂「城牆樹陣」就是在城牆上覆土種植國槐樹陣,以三排國槐樹陣為骨幹,局部樹陣替換為油松,保證冬季城牆輪廓,結合現有地形種植條件,搭配春花花灌木、秋色葉樹來點綴城牆,強化四季城牆效果;以植物形態強調城牆形狀,並在緩坡處種植淺根系的低矮植物,增加景觀效果。

遺址公園緊鄰市政道路,將在場地外圍種植連綿的高大喬木打造林蔭效果,起到與市政道路視覺隔離的作用。遺址公園古城內以栽種淺根系植物和布置容器苗為主,打造開闊的視覺感受,凸顯古城的格局。

通過外圍生態林、高低草地、生態綠島、道路林帶、旱溪綠島、城牆樹陣等,遺址公園將打造出色相分明,開闊舒朗,體驗宜人的綠色空間。

在建的路縣故城遺址公園 邱勇 攝

■互動 沉浸式體驗探坑考古

遺址公園內將展現不少考古元素和漢代元素。如在入口處,利用故城遺址區內挖掘出的考古文化斷層面作為牆體元素,配上遺址公園的名字。中軸道路復原展示區的中軸土路上通過漢代車轍印、百姓的腳印等來營造漢代故城城門口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道路兩側配置漢風系列燈具,座椅以及垃圾桶等,營造古樸氛圍。

結合考古資料,遺址公園將利用景觀手段設計模擬考古體驗區。在模擬探坑中對漢代百姓的房屋布局形態,生活起居的場景進行意向型復原,並在探坑中預埋一些仿製的文物,讓遊客能參與到考古挖掘的過程中。另外通過三維動畫等計算機先進技術將圖像、聲音、動畫、虛擬實境、交互式操作等虛擬展示手段結合運用在遺址展示中,讓遊客獲得沉浸式的考古體驗。

除了室外的考古探坑,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內還將建設一座博物館。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漢代五銖錢、漢代陶紡輪等文物,以及古城的歷史沿革,將在博物館中生動展示。預計這座博物館將在2022年建成。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建成後,將具備遺產保護、文化體驗、生態休閒三大功能,充分展示遺址公園功能的全貌與文化價值,形成具有副中心特色的綠色遺址公園。

新聞連結

路縣故城是如何被發現的?

路縣故城被發現源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2016年,配合城市副中心建設的考古工作啟動。考古人員查閱文獻得知,通州自西漢伊始就設置有縣城——路縣縣城,清乾隆年間,地面還有城牆遺址。但時過境遷,地表上的城牆早就不見蹤影。為最大程度保護文物,考古人員進行了「地毯式」勘探,終於在現在的古城村周邊發現了深埋於地下的漢代城牆夯土。

考古發現,這座建設年代不晚於西漢中期的古城,由城牆、城壕、城內遺址區、城外居住區、手工業區和墓葬區組成,構成了完整的城市體系。伴隨考古發掘,還出土了大量遺蹟和文物。這些遺蹟和文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體現了漢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折射出了漢代人的精神世界,反映了漢代閎放質樸的社會風尚。文物部門介紹,路縣故城是通州行政建置之始,該遺址是重要的歷史見證物。

2017年,路縣故城遺址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就在2017年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將路縣故城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城市副中心建設整體規劃,與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統籌考慮。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建成後,將成為城市副中心一處重要的文化地標。

(原標題:位於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北角 再現漢代百姓生活場景 市民可「考古」的遺址公園啥樣)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王海燕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面積113公頃,副中心將建綠色遺址公園!市民可體驗考古挖掘
    考古挖掘顯示,路縣故城遺址是西漢時期漁陽郡下轄路縣的治所。既是北京最重要的大遺址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遺址。古城外以城市公園標準進行永久綠化,實施綠化面積876畝。★二期為除城牆外的核心區域(約29.5公頃)。古城內以考古初勘結論為依據,採用種植容器苗和裝配式木棧道、玻璃棧橋等方式,隨考古挖掘進度移動,營造互動式考古體驗。
  • 面積113公頃,副中心將建綠色遺址公園!市民可體驗考古挖掘
    據了解路縣故城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範圍內,北側緊鄰減河。遺址公園規劃面積約113公頃。考古挖掘顯示,路縣故城遺址是西漢時期漁陽郡下轄路縣的治所。既是北京最重要的大遺址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遺址。
  • 西漢路縣故城將建遺址公園 公園內設博物館、考古站
    幾年前,城市副中心建設前期的考古勘探,發現了西漢路縣故城遺址。如今,這處遺址有了最新動態。市發改委昨天披露,本市確定對遺址進行保護及展示,建立路城考古工作站,這裡將成為遺址公園並配套建設博物館。目前,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一期園林綠化項目已進入施工階段,園內綠化和道路施工項目正在有序推進。「路縣故城」遺址 劉航 攝 資料圖公園面積相當於158個足球場根據規劃,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北至運潮減河南堤,南至規劃東古城街,西至規劃通運東路,東至規劃景行路。遺址公園用地面積113公頃,相當於158個標準足球場。
  • 北京副中心建路縣故城遺址公園!
    路縣故城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範圍內,北側緊鄰減河,遺址公園規劃面積約113公頃。沉睡千年後,路縣故城遺址將以新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既是北京最重要的大遺址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遺址。2017年4月,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北京考古新發現漢代窯址 擺放整齊青磚極為少見
    副中心考古新發現漢代窯址  擺放整齊青磚極為少見 另發現漢代至明清墓葬338座  昨天,市文物局發布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工作最新進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區域北部,距離2016年新發現的路縣故城遺址約850米,通州區潞城鎮棚戶區改造土地開發項目D區D-04地塊,目前正在開展全面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該項目用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已完成考古勘探32萬平方米,探明各類古代遺蹟370處,其中漢代至明清墓葬338座,漢代窯址32座。
  • 通州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即將開建 佔地113公頃
    這座見證通州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遺址公園建設地點,北起通胡大街,南至東古城街,西起規劃鏡河水系,東至景行路,計劃投資總額3649萬元。市規自委通州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路縣故城被確定為遺址公園後,上空將禁止架橋,地面將嚴控修路,根據《路縣故城遺址公園規劃》,確定遺址公園用地面積113公頃,其中保護範圍88公頃,其餘為外圍道路。
  • 成都平原上一下子發現了五座古城,可以說是中國考古史上的奇觀
    龍馬古城距新津縣城西北約5公裡,西南約500米處有溪河斜穿而過,城址與河流基本平行。城址地面有明顯的夯築城垣,西邊城垣殘存270米,南邊無跡可尋,城垣殘存最高處約4米。當地民間傳說,這座古城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孟獲城」。這座殘敗、傾頹的古城址,在傳說中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 消息|副中心建路縣故城遺址公園 設考古挖掘體驗區
    據北京通州官方發布8月16日消息,路縣故城遺址公園近日先行啟動區一期園林綠化工程建設,開始調度。據介紹,公園建設將結合考古資料,利用景觀手段設計模擬考古體驗區。利用探坑的形式,設置下沉式活動空間,契合遺址公園的整體景觀氛圍。
  • 城市副中心這個大工程明年正式投用!添開放式水景公園
    北京城市副中心啟動了「通州堰」建設——通過構建「上蓄、中疏、下排」的分洪體系,在副中心外圍進行分洪蓄滯,減少洪水穿城,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為100年一遇。通州小布了解到:作為北京市重要防洪體系「通州堰」的重點組成部分,宋莊蓄滯洪區二期將在明年汛前正式投入使用,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防洪體系提供有力保障。
  • 北京城市副中心將添文化新地標!
    在「古糧倉」劇院裡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出,在「森林」圖書館感受時光無聲無息地從紙上流走,在「運河之舟」博物館裡傾聽歷史的回音……這些想法以後可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裡實現啦~
  • 考古發現!那些淹沒於水下的古代城市遺蹟,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談到水下考古,不禁會讓人聯想到那些沉入海底的古代城市,更令人感興趣的是沉沒於水下的建築物其背後的故事,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偉大的歷史遺蹟究竟是何原因葬身于波濤之下,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水下城市的建造過程一定是規模龐大的。
  • 站頂增三座中式屋頂 北京城市副中心"東大門"亮出漢唐風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 通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東大門」——通燕高速西馬莊收費站已經完成翻新,外觀上頗具漢唐風韻,站名也更改為「通州」收費站。記者2月21日上午從施工方北京城建道橋集團了解到,這座收費站改建後還增加了兩條車道和兩個收費窗口,另一端丁各莊收費站的改造預計在3月底全部完工。
  • 新地標,城市副中心將添森林網紅圖書館
    作為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之一的圖書館項目——日前完成了首根鋼柱安裝。整個項目將安裝144根,每根鋼柱未來都將被裝飾成「樹幹」,加上屋頂以銀杏樹葉片為靈感的傘蓋結構,將營造出「森林書苑」的觀感。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效果圖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建築高度22.3米。圖書館設有古籍文獻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架閱覽區、智慧書庫、報告廳等功能分區。日接待量約為5000至8000人次,計劃2022年12月底完成工程竣工驗收。
  • 屏山站漢代遺址考古重啟 去年挖出漢代宮殿區遺址
    當時從南(銀聯賓館南面)往北(永輝超市)布了三四個考古探方,挖出從南北朝到唐五代時期大量的古代建築和生活遺物,包括建築臺基、王宮花園的小路等,其中最珍貴的是在地下5米多深的漢代地層,發掘出筒瓦、板瓦和鋪地磚等西漢時期大型建築遺址的材料,當時初步認定這裡是漢代宮殿遺址。  地鐵施工是否讓位於考古發掘?相關部門陷入兩難。此後,上述考古探方暫時土方回填。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卡通形象徵集公告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將於年底開園開放,為進一步塑造遺址公園文化旅遊形象、提升品牌影響力,充分展現遺址歷史文化魅力,現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遺址公園卡通形象。一經發現,將取消其資格,所有因此而引發的法律責任由投稿者承擔; 3.獲獎作品著作權項下的全部權利屬於主辦方,主辦方對該作品擁有完全著作權,包括但不限於完全使用權、排他使用權等;作品一經採用,將作為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的專用卡通形象,主辦方有權決定作品的修改、使用和廢棄,其他任何人或單位未經授權不能擅自使用;4.本次徵集活動解釋權歸主辦方所有,參加活動即視為同意並遵守各項規則
  • 城市副中心這個大公園將搭建「昆蟲旅館」!一大批小動物都來啦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其核心區周圍已建起了一圈高約2米的圍欄。公園開放後,這片被圈禁的林地將限制遊人進入,成為一片任憑自然演替的荒野地。這片人工預留的荒野,正是綠心的生態保育核心區所在地,面積78公頃,大小相當於3個中山公園。
  • 中國有個城市,被稱為城市的活化石,數次被淹沒又數次浴火重生
    龐貝古城原是古羅馬時期一座繁榮的城市,其具體位置,在今天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地區,只是在千年以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火山爆發,瞬間吞沒了龐貝古城,也使得時間將這座古城凝固了千年之久。直到1748年人們發現並開始進行考古發掘,龐貝古城的面貌才一點點呈現在世人的面前,這座被譽為古羅馬時期凝固的「城市活化石」,在世界上享有超高的知名度,也是研究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窗口」。
  • 北京城市副中心示範帶動作用漸顯
    ,彰顯出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和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框架正在有序拉開。截至11月底,城市副中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29億元,同比增長12.7%;建安投資490億元,同比增長2.3%。今年城市副中心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080億元。建設者們發揚工匠精神,努力將城市副中心打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建設的典範。
  • 北京通州出土漢代古城墓葬群
    據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趙仁偉 張漫子)北京市文物部門14日公布的考古成果顯示,今年在通州考古出土的漢代古城遺址和大型墓葬群,證明這裡在戰國至西漢時期便有大量人口居住。專家介紹,出土的路縣古城遺址位於通州區潞城鎮古城村,約2400米見方,是目前所知通州區唯一的漢代城址。
  • 這座見證通州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遺址公園即將開建!
    與《城市副中心控規》中透露了信息基本一致。從示意圖中可以看到,未來通胡路過了六環後將向北偏移,跨過運潮減河修建召裡大街,進入「召裡組團」。 而且示意圖中還透露,在建設控制範圍內,未來將基本都是公園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