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26日騰訊書院:楊牧詩歌之夜

2020-12-12 騰訊網

[導讀]5月26日19時《朝向一首詩:楊牧詩歌之夜》。頂級學者杜維明、陳平原、楊牧,共話詩歌之美。公眾講座,無需預約,直接前往,會場300座。

一、本期內容

朝向一首詩:楊牧詩歌之夜

楊牧是臺灣學府派的詩人和散文家。早期以筆名「葉珊」發表詩作,在現代詩壇中普遍被認為開闢了一條婉約的路子;一九六四年赴美後詩風漸趨雄健渾厚,長於敘事詩寫作,文辭典贍雅麗,意象繁複紛奇,情韻醇厚,詩意深湛雋永,散文亦為人稱頌。2013年,獲第三屆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該獎項第一任獲得者為莫言《生死疲勞》。

在一九七七年《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中,編者引介楊牧的文字,尤其代表了文學界對詩人的普遍認知:「楊牧是位『無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詩耽於『美』的溢出--古典的驚悸,自然的律動,以及常使我們興起對古代寧靜純樸生活的眷戀。」

5月19日,在騰訊書院《文學·歷史·記憶》文化論壇上,向大陸觀眾首次推介了記錄楊牧文學生涯的紀錄片《朝向一首詩的完成》。5月26日19時,楊牧將做客騰訊書院,與大陸讀者面對面探討詩歌之美。著名學者杜維明將出任嘉賓主持、陳平原將作為對話嘉賓,騰訊書院邀您共度典雅雋永的「楊牧詩歌之夜」。

二、嘉賓介紹

楊牧:本名王靖獻,臺灣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早期的楊牧,深受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經過留美生活的洗禮,開始對社會進行關注。楊牧三十二歲以前的筆名為葉珊,三十二歲之後,更改筆名為楊牧,可以看作是純粹的浪漫情懷與兼含人文關懷的分水嶺。詩作曾被譯入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瑞典文、荷蘭文。曾任麻州大學及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杜維明: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是當代研究和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現任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國際哲學學會名譽院士(代表中國)。先後求學於臺灣東海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自1981年,一直在哈佛大學東亞系擔任歷史及哲學教授,其間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還曾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長期以來,致力於儒學第三期發展、詮釋中國文化、反思現代精神、倡導文明對話,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與文字等。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995,1998,2003,2009,2012)、北京市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6,2010,2012)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中國散文小說史》《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大學何為》《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作為學科的文學史》等著作三十種。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年起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三、活動安排

時間:2013年5月26日(星期日) 19:00-21:00

地點: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阿里巴巴報告廳

相關焦點

  • 楊牧做客騰訊書院談如何教授詩歌
    本報訊 (記者周志軍)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楊牧5月26日做客騰訊書院,與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共話詩歌之美。當天的對話從文學的教育傳統生發出「詩歌該如何教授」的思考。
  • 楊牧談如何教授詩歌:把每一個字弄得水落石出
    中新網5月27日電 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楊牧做客騰訊書院,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共話詩歌之美。對於詩歌如何教授的問題,楊牧談到,要把每一個字弄得水落石出。「教書的人只要每堂課花15分鐘講典故,就可以幫助學生找到方向。」
  • 臺灣詩人楊牧的詩歌《雪止》《黑衣人》《水之湄》賞析
    粗覽其作品,覺得楊牧深受中國古典詩歌影響,講究詩歌意境美,其語言溫柔優美輕緩,情感含蓄細膩深沉。>我自異鄉回來為你印證 晨昏氣溫的差距若是 你還覺得冷 你不如把我放進壁爐 為今年楊牧善於化用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是楊牧詩歌中的一大特色。《黑衣人》從文意來看,當是懷人之作。雲朵飄去,人已遠去。而當詩人相憶時,往事浮動,詩人內心如濤聲澎湃。「把蒼老的梧桐樹取下/把你取下」,詩人無限感傷,只能強忍悲痛,強拆「疏雨滴梧桐」之悲涼,實則詩人內心早已悲涼透了。
  • 悼念楊牧:所有孤獨的靈魂都需要詩歌撫慰
    水湄是林,林外是山 山中無端橫著待過的獨木橋 齊心抗疫 END 眾志成城 作者簡介: 楊牧
  • 楊牧現身學術研討會,學者以詩歌為文學巨擘祝壽
    東華大學與臺灣師大合辦「詩人楊牧八秩壽慶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起展開一連2天會議,近80歲的楊牧也出席,30多名學者專家透過討論楊牧的文學成就來祝壽。為慶祝知名作家楊牧先生80大壽,國立東華大學楊牧文學講座特別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合辦《詩人楊牧八秩壽慶國際學術研討》,並於今天上午展開會議。楊牧的原名是王靖獻,1940年出生,臺灣花蓮人,他不僅是作家,同時也身兼學者、評論家、出版家等多重身分,被譽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現代詩巨擘。
  • 紀念|成為楊牧
    《水之湄》書封。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1972年,已經頗有名氣的他毅然將筆名更為「楊牧」,這是具有相當冒險性的重新出發。筆名變化的背後是詩歌觀念的轉變。他希望從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轉型為具有古典與現代相融合。抒情與批評並存的詩人。回頭來看,這次重新出發是成功的。
  • 四川詩歌學會中秋詩會在成都舉行 詩人楊牧:我們還活著 而且活在...
    詩會由四川省詩歌學會主辦。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四川詩人楊牧,《星星》詩刊主編龔學敏,四川省詩歌學會會長曹紀祖,詩人向以鮮等藝術家和社會各界代表出席詩會,並和大家交流了現代詩歌創作的痛點,以及詩歌和詩會的意義。這是四川詩歌學會在疫情緩解後第一次舉辦詩會活動。
  • 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 追憶楊牧
    原創 沈雪晨 鳳凰網讀書在那夜 那失戀的滂沱裡摧燒你的寂寞和晨起的鈴當那俯視是十八歲的我在年輕的飛奔裡 你是迎面而來的風——楊牧《星是唯一的嚮導》>驚聞詩人之死。
  • 逝者|詩人楊牧:星子在西天輝煌地合唱
    據楊牧作品出品方「理想國」消息,臺灣詩人楊牧於3月13日下午在臺北市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正如詩歌《星問》中所寫,在這個春天,他隨著星光、雨水,沉沒塵土,悄然離開人世。對不少大陸讀者來說,楊牧這名字,可能比較陌生。
  • 楊牧:沙河,讓我再抱抱你!
    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楊牧,是《星星》詩刊第二代編輯,與第一代《星星》詩刊編輯不同的是,《星星》詩刊由楊牧領銜編輯隊伍。那時,楊牧是四川省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兼任《星星》詩刊主編,可見《星星》詩刊當時在中國文學界的份量。
  • 敬悼楊牧教授:守護人類的靈魂自由而創作⊙ 陳復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詩人楊牧。楊牧教授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大學四年都參與東風社,社員都是喜歡思想與文化的大學生,當年的東海大學是新儒學重鎮,東風社常邀請新儒家大師如牟宗三與徐復觀來演講,楊牧顯然有受到影響,因此他既能旁徵博引各種傳統典籍到文字間,尤其將傳統詩歌融入到自己的創作內,從中渲染想像,並開創全新的對話空間,更在其中張開哲思的深度反省,譬如我曾閱讀對他寫的〈延陵季子掛劍〉這首詩深有共鳴:「自從夫子在陳在蔡/子路暴死,子夏入魏
  • 詩人楊牧在臺北去世 曾被視為有望獲諾獎
    楊牧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又一枚詩之星隕落了。3月13日晚,傳來了詩人楊牧病逝的消息:據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楊牧近年來身體欠佳,幾日前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2020年3月13日於臺北市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楊牧1940年出生於臺灣省花蓮,本名王靖獻。高中時期,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
  • 雅西國際詩歌節 中國詩人獲「詩歌騎士」崇高榮譽
    人民網訊 在羅馬尼亞著名音樂家維克多優美的吉他曲和深情的歌聲中,為期一周的第5屆羅馬尼亞·雅西國際詩歌節26日在音樂廳落下帷幕。中國詩人代表團與來自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德國、匈牙利、塞內加爾、摩爾多瓦等世界近20個國家的60多位著名詩人合影留念,依依道別。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1946年,六歲的楊牧成為進入花蓮市國民明義學校,開始學習國語,並接觸了《血滴子》《水滸傳》《西遊記》等漢語作品。高中時期,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1972年,他開始將筆名從具有浪漫色彩的「葉珊」改為更顯沉鬱的「楊牧」,由此也標誌著他詩歌風格的轉變。葉珊時期的詩歌作品,受《詩經》與浪漫主義詩歌影響較大。
  • 詩人楊牧逝世|他說,詩是舞蹈也是治癒靈魂創傷的偏方
    近日,作家、翻譯家、學者楊牧病逝,享年80歲。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者、教育家,他的逝世讓寶島臺灣又失去一位文化巨擘。楊牧1940年出生於花蓮,本名王靖獻,十幾歲開始寫詩,《水之湄》《花季》《燈船》等多部詩集成為文學經典,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臺灣最有可能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 傳薪者楊牧:他締造了1980年代臺灣文學出版與閱讀的高峰紀錄
    筆名變化的背後是詩歌觀念的轉變。他希望從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轉型為具有古典與現代相融合。抒情與批評並存的詩人。回頭來看,這次重新出發是成功的。 1965年,即將從美國愛荷華大學寫作班畢業的楊牧,開始專心精度葉芝。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享年80歲
    《在花蓮聽楊牧講詩》一文作者郭玉潔看到,那時候,國民黨宣導」反共文學」,文壇肅殺,詩歌最早出現新氣象。紀弦發起」現代詩」運動,主張學習西方;余光中則提出」新古典主義」,幾大流派論戰迭起,創作旺盛,成為臺灣現代詩的高峰。楊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一位少年詩人,並且同瘂弦等詩人結識。
  • 臺灣詩人楊牧離世,收藏版詩歌6首
    將歲月顯示在傲岸的額 老去的日子裡我還為你寧馨 彈琴,送你航向拜佔庭 在將盡未盡的地方中斷,靜 這裡是一切的峰頂 (一九九三) 作家簡介及相關作品推薦 1940年楊牧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
  • 楊牧 他是《詩經》裡走出來的
    楊牧本名王靖獻,從早期的「葉珊」(筆名)時代就有詩集 《水之湄》、《花季》,在浪漫抒情風格上奠定他的名聲。上世紀60年代赴美求學,親見當地平權運動雲湧風起,他更易筆名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成功轉型為古典與現代相融、抒情與批判並存的詩人。
  • 著名詩人楊牧病逝,一直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中國臺灣地區著名詩人楊牧於3月13日下午在臺北市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楊牧1940年9月6日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本名為王靖獻,最早是以「葉珊」為筆名,1966年赴美國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19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由此也標誌著他詩歌風格的轉變。1984年,楊牧出版散文《交流道》。2012年,楊牧將詩歌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此後楊牧的詩集開始逐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