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大家知道何人才被稱為客家人嗎?知道他們從哪裡而來嗎?那麼歡迎來到小紅帽旅行記分享空間,今天便為大家介紹有關客家這一特別群體的文化,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哦。
「湖廣填四川」,歷史上一件轟動四方的事件,在歷史教科書中也反反覆覆地出現,但大家或許只是知道明末清初因為戰亂的緣故,大量外省人口在四川人口驟減時遷徙入蜀的故事,而不清楚當時移民運動中遷移群體的身份和他們遷移後的生活情況。這裡要為大家講的是遷移群體中的客家人,即從閩粵贛邊區遷移而來的客家移民及其後裔。
四川成都龍泉驛區的洛帶古鎮中,有這樣一座土樓(又稱為西部客家博物館),專注於呈現客家文化。土樓形狀為空心圓柱體,與電影《功夫》中的土樓十分相似,裡面的樓層等都呈圓形,大而宏偉的建築手法令人驚嘆;土樓共有四層樓,每層樓都有其獨有的特色和分工,而每層樓的房間也進行了不同功能的展示,並且每個房間相互聯繫響應,循序漸進,為觀賞的人展現出遞進的文化發展。
一樓主要展示的是具有客家風味的客家堂屋,裡面擺滿了屬於客家的物品,還有一些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龍泉桃木工藝,小編當時看見那些桃木工藝品時忍不住讚嘆它的外觀,那些複雜精美的雕刻生動地體現出了掉客人高超的技藝。一樓設有問訊處,外來的朋友對土樓或者客家文化有疑惑的都可以去問詢處進行詢問。一樓中央有一條古風長亭,亭柱上裝飾著桃花和紅燈籠,許多漢服愛好者都在此處拍照。
二樓主要展示的是客家的文化,分為源流篇、遷徙篇、創業篇、融合篇和成就篇,詳細展示了客家人從何而來、如何而來和他們遷徙入蜀後一步步的發展生活。而它的展示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圖片形式、文字形式、視頻形式和場景重現的形式,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場景重現所展現出的知識文化了,惟妙惟肖的場景布置搭配上智能化的語音視頻講解其內容,給人以聲臨其境的感受,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
那些場景設計得著實生動,以至於小編第一次進去的時候被嚇了一跳,因為那些蠟像人物就像真人一般站在那裡,有些還在動(機器操縱),而且因為是蠟像人,所以面部表情都很平靜,平靜得讓小編覺得有些許可怕,可能也是因為小編自己的膽子比較小(畢竟從來不敢自己看恐怖片),有一個在織布機前織布的織女蠟像,小編怕得連照片也沒敢拍。小編先在這兒給大家提個醒,以免大家去參觀的時候也被嚇到。
三樓呈現的是客家文化的傳承篇,為大家講述客家人尊祖敬宗的優良家風和興家報國的高遠志向。三百年前,當蜀地殘破,亟待開發之際,勇於進取的客家人,不畏艱難險阻、翻山越嶺地來到四川,在這裡,他們勤勞耕種、生息繁衍,為再度開拓蜀地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定居於此的客家人也一直保持著其獨有的風俗傳統,例如清明祭祖、祈福大典、滿月酒及婚俗等傳統習俗,(館內還展示有傳統客家人的婚床和耕作工具等)還有客家人勤勞上進、尊老愛老的優良家風也一直為客家人所傳承著。
四樓名為「研究客家」,主要是客家研究中心和會議廳,一般來說不會開放,但前三樓的內容展示已詳盡地向大家敘述了客家的文化以及客家遷徙入四川後的傳承和發展。每一層樓每一個房間,都經過了精美的設計,以此為前來了解客家文化的人提供生動且深刻的內容展示,這座西部客家博物館,完美講述了「湖廣填四川」中的客家人的點點滴滴,帶你深入了解三百年那場轟動許久的移民運動。
歷史上著名「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的客家人,將他們的足跡深深地鐫刻在了巴蜀大地之上。移民而來的他們在四川紮下了根,通過勤勞上進的精神幸福的生活著,其中不乏如詩人郭沫若、改革開放設計師鄧小平、元帥朱德等知名人士。通過遊覽這座客家土樓博物館,你可以身臨其境一般解讀客家人的遷移過程和獨有文化,從而更加了解那段歷史。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記得為小紅帽點讚、分享和關注哦,也歡迎大家積極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