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填四川」中的客家人最後怎麼樣了?這座客家博物館為你講述

2020-12-16 小紅帽旅行記

客家人?大家知道何人才被稱為客家人嗎?知道他們從哪裡而來嗎?那麼歡迎來到小紅帽旅行記分享空間,今天便為大家介紹有關客家這一特別群體的文化,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哦。

湖廣填四川」,歷史上一件轟動四方的事件,在歷史教科書中也反反覆覆地出現,但大家或許只是知道明末清初因為戰亂的緣故,大量外省人口在四川人口驟減時遷徙入蜀的故事,而不清楚當時移民運動中遷移群體的身份和他們遷移後的生活情況。這裡要為大家講的是遷移群體中的客家人,即從閩粵贛邊區遷移而來的客家移民及其後裔。

四川成都龍泉驛區的洛帶古鎮中,有這樣一座土樓(又稱為西部客家博物館),專注於呈現客家文化。土樓形狀為空心圓柱體,與電影《功夫》中的土樓十分相似,裡面的樓層等都呈圓形,大而宏偉的建築手法令人驚嘆;土樓共有四層樓,每層樓都有其獨有的特色和分工,而每層樓的房間也進行了不同功能的展示,並且每個房間相互聯繫響應,循序漸進,為觀賞的人展現出遞進的文化發展。

一樓主要展示的是具有客家風味的客家堂屋,裡面擺滿了屬於客家的物品,還有一些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龍泉桃木工藝,小編當時看見那些桃木工藝品時忍不住讚嘆它的外觀,那些複雜精美的雕刻生動地體現出了掉客人高超的技藝。一樓設有問訊處,外來的朋友對土樓或者客家文化有疑惑的都可以去問詢處進行詢問。一樓中央有一條古風長亭,亭柱上裝飾著桃花和紅燈籠,許多漢服愛好者都在此處拍照。

二樓主要展示的是客家的文化,分為源流篇、遷徙篇、創業篇、融合篇和成就篇,詳細展示了客家人從何而來、如何而來和他們遷徙入蜀後一步步的發展生活。而它的展示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圖片形式、文字形式、視頻形式和場景重現的形式,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場景重現所展現出的知識文化了,惟妙惟肖的場景布置搭配上智能化的語音視頻講解其內容,給人以聲臨其境的感受,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

那些場景設計得著實生動,以至於小編第一次進去的時候被嚇了一跳,因為那些蠟像人物就像真人一般站在那裡,有些還在動(機器操縱),而且因為是蠟像人,所以面部表情都很平靜,平靜得讓小編覺得有些許可怕,可能也是因為小編自己的膽子比較小(畢竟從來不敢自己看恐怖片),有一個在織布機前織布的織女蠟像,小編怕得連照片也沒敢拍。小編先在這兒給大家提個醒,以免大家去參觀的時候也被嚇到。

三樓呈現的是客家文化的傳承篇,為大家講述客家人尊祖敬宗的優良家風和興家報國的高遠志向。三百年前,當蜀地殘破,亟待開發之際,勇於進取的客家人,不畏艱難險阻、翻山越嶺地來到四川,在這裡,他們勤勞耕種、生息繁衍,為再度開拓蜀地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定居於此的客家人也一直保持著其獨有的風俗傳統,例如清明祭祖、祈福大典、滿月酒及婚俗等傳統習俗,(館內還展示有傳統客家人的婚床和耕作工具等)還有客家人勤勞上進、尊老愛老的優良家風也一直為客家人所傳承著。

四樓名為「研究客家」,主要是客家研究中心和會議廳,一般來說不會開放,但前三樓的內容展示已詳盡地向大家敘述了客家的文化以及客家遷徙入四川後的傳承和發展。每一層樓每一個房間,都經過了精美的設計,以此為前來了解客家文化的人提供生動且深刻的內容展示,這座西部客家博物館,完美講述了「湖廣填四川」中的客家人的點點滴滴,帶你深入了解三百年那場轟動許久的移民運動。

歷史上著名「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的客家人,將他們的足跡深深地鐫刻在了巴蜀大地之上。移民而來的他們在四川紮下了根,通過勤勞上進的精神幸福的生活著,其中不乏如詩人郭沫若、改革開放設計師鄧小平、元帥朱德等知名人士。通過遊覽這座客家土樓博物館,你可以身臨其境一般解讀客家人的遷移過程和獨有文化,從而更加了解那段歷史。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記得為小紅帽點讚、分享和關注哦,也歡迎大家積極評論。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在這期間結 集出版了散文集《方舟集》,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1999年7月,我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當新千年到來之際,《人民畫報》登載了《孫曉芬的新世 紀馬年感言:為西部吶喊!》這比較研究法取得大收穫,是我那時始料未及的。首部《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成為暢銷書在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下,我進入到新的研究領域。
  • 客家人的大遷移,造就了這座美麗的川西客家古鎮,成都洛帶古鎮
    洛帶鎮是成都東山客家人聚居之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是清朝前朝「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從一東福建遷移而來的客家人的後裔。學術界統稱為「東山客家」。古鎮內傳說眾多,古蹟遍地。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國中原一帶,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5次大規模的南遷,於中國南方逐漸形成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範圍。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
  • 四川有數百萬的客家人,至今講著客家方言,廣東客家人快來認親
    在四川,有數百萬人的客家人,他們都說客家話,他們的祖先來自廣東等地區。在湖廣填四川的時候,這些客家人舉家遷往了四川,並在四川生根發芽,繁衍至今有數百年。但是他們的語言一直保留有自己的特色,客家話也一直一代代的相傳,及至今天,四川地區的客家話依舊能和廣東地區的客家話順暢交流。
  • 四川古鎮90%是客家人,譽為「客家第一鎮」,很少有人知道
    後來一直沒有找到,就把古鎮命名為洛帶,後來演變成了洛帶。古鎮以一條長約1200米、明清商鋪林立的漢代街為中心,街道兩旁還縱橫交錯著北巷、鳳儀巷、槐樹巷、江西會館巷、柴市巷、馬槽堰巷和潮石巷等7條狹長幽深的街巷,在古鎮的街巷中,隨處可見精雕細琢的古建築群落。
  • 四川人都想知道,「湖廣填四川」中的「湖廣」到底在哪裡?
    比如筆者,老家重慶彭水,聽老一輩人說我祖上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從江西過來的,但江西什麼地方,真說不清楚,根本談不上去江西尋根問祖了。這兩年我的家族在族中長者的主持下修族譜,那可真是一個大工程,三代以上幾乎就找不著了。那麼問題來了,「湖廣填四川」僅是指清朝初年的事嗎?
  • 四川成都周邊也有客家土樓,距市區二十多公裡,可惜土樓夜晚閉館
    如今,趁著周末空閒的時間,和朋友再一次來到了洛帶古鎮,這座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的小鎮裡,主要有廣東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等,遺留了許多客家人往日的氣息,但這些,都不是此程的重點。重遊這裡,由於時間有點久,記憶淡忘了許多,從客運站下車,在古鎮中逛了許久,才找到客家土樓。
  • 四川成都「客家第一古鎮」,居民80%都是客家後裔,很多人不知道
    在四川成都就有這樣一座值得親身體驗一番的古鎮——洛帶古鎮。洛帶古鎮的位置在四川成都的龍泉驛區,一直都有著「東山重鎮」的稱號,古鎮的居民80%都是客家後裔,以上都是客家移居至此的後裔,明末清初時期,這些異鄉的客家人來到這裡繁衍生息,在這裡形成了自己的客家文化風俗。
  • 四川學者出三大證據 驗證重慶500客家人身世|圖
    楊在倫,已年過花甲,他整日奔波於四川各地,為了做好重慶北碚楊氏的族譜,他已苦苦求證了36年。今年1月30日,楊在倫找到了四川學者孫曉芬,經過孫曉芬的推理和論證,讓楊在倫和他在北碚的族人明確了自己的身份——客家人。這也是首次確認,重慶北碚有500多名客家人。
  • @四川人 你的祖上來自哪?
    在四川歷史上,著名的卓文君家族、司馬相如、蘇軾等人的祖先都是移民入川。與成渝古驛道密切相關的大移民發生在明末清初,也就是著名學者陳世松所說的「湖廣填四川」。「湖廣填四川」在四川歷史上有兩次,第一次元末明初洪武年間,朱元璋平定四川後,曾有大量江淮地區的人來到四川。經過200多年,到了清初,張獻忠進川又導致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四川人口從300多萬銳減到60萬。
  • 成都「人最少」的古鎮,客家人居多,是中國西部客家第一古鎮
    洛帶古鎮地處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是四川省打造「兩湖一山」旅遊區的重點景區、洛帶被世人稱之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天下客家」的定位也得以確立。洛帶古鎮位於成都市龍泉鎮北10公裡,坐落在龍泉山脈中段的二峨山麓,建於三國蜀漢時期,傳說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
  • 漫漫遷徙路:在「湖廣填四川」途中,散落了哪些歷史的碎片?
    或許唯有「中國人身上才會有一種特別的傾向,那就是『對家鄉的眷戀和思鄉的痛苦』,這種傾向在別的民族中沒有這麼執著強烈.」法國侯爵埃爾韋聖德尼如是說.因此,每當我瀏覽「湖廣填四川」史料的時候,耳邊總會迴腸盪氣地響起,由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填詞,齊豫唱紅的那首《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我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世界的美洲、澳洲等移民,客觀上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寫長篇小說《填四川》,我對成渝客家移民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查閱客家移民資料,發現客家移民後代在重慶市榮昌區的盤龍鎮和成都市龍泉驛區的洛帶鎮最多,兩地都有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客家人志遠好動,自東晉「五胡之亂」始,歷經五次大遷徙,成就過不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
  • 湖廣填四川是什麼時期的事情?
    四川明明在那裡好好的,怎麼就被湖廣給「填」了呢?。原來,所謂的「湖廣填四川」,其實是一場大規模人口遷移活動,是用湖廣(現在湖南、湖北)的人口去「填」四川的荒地。歷史上共發生過兩次「湖廣填四川」,第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時期,第二次發生在清朝初期。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第二次「湖廣填四川」都遠超第一次。
  • 「湖廣填四川」中的湖廣,指的是湖南與廣東嗎?原來我們都錯了
    但是在清朝前期說發生的「湖廣填四川」卻並非如此,那並非出於百姓們主動的行為,而是在皇帝經過考慮後為了帝國發展而下達的政治命令。湖廣填四川,主要說的是清朝康熙年間外省移民進入四川填充人口的行為,從1670年開始,歷時幾十年,一共有上百萬的人口來到了四川。
  • 美麗家鄉#成都這座古鎮 風光堪比烏鎮 門票免費被譽「天下客家第一...
    其實這要從一個典故說起。相傳三國蜀漢皇帝劉備的太子劉禪曾到這裡玩耍,他不小心將玉帶掉進水井中,後人便將這個小鎮稱為「落帶」,因「落」「洛」同音,後演變為「洛帶」。 清朝時期,古鎮更名為「甑子場」,成為「成都東山五場」之一。隨著清初「湖廣填四川」,大批湖廣客家人遷移來此居住,經過數百年繁衍生息,當地的客家人依然鄉音未改,客家風俗文化也保留至今,被譽為「天下客家第一鎮」。
  • 縱談明清"湖廣填四川"
    大量湖廣籍移民的到來也為清政府在四川的治理增加了難度,為此,康熙認為應採取特別的措施來約束在川的湖廣移民,「嗣後湖廣民人,有往四川種地者,該撫將往種地民人年貌、姓名、籍貫,查明造冊,移送四川四川巡撫,令其查明」。「湖廣填四川」「麻城孝感鄉」的故事繼續在家譜中得到書寫。華陽、新繁《陶氏族譜》載:     一世,明曉公,原籍湖廣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人氏。
  •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2.農民起義劉福通起義元代末年,紅巾軍農民大起義的烈火四處燃燒,原來屬於徐壽輝部下的明玉珍率軍攻入四川,以後在重慶自稱隴蜀王,再改元稱帝。明玉珍是湖廣隨州(今湖北隨縣)人,他的軍隊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區的農民。明玉珍不僅帶來十幾萬軍隊,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農民隨之進入人少地廣的四川地區開墾務農。這應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的開始。
  • 成都昔日「客家五場鎮」,龍泉驛佔「兩」
    成都客家人由來:湖廣填四川 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民系,其先民是古代中原地區漢族。清政府為開發四川特鼓勵外省人移民四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湖廣填四川」的行動。
  • 向氏家譜與「湖廣填四川」
    小時候,聽祖輩、父輩講過,我們是湖廣填四川來的。說得再具體點,是從湖北的麻城孝感過來的。對於此種說法,我曾經深信不疑過。有專家學者說,現今的四川人多為移民後代。我們的家族,究竟是什麼時候、以及如何移民到四川的呢?這一直是縈繞在我心頭的一個問題。
  • 湖廣填四川:四川人完成兩次大換血而脫胎換骨,成都皆為外省移民
    元末明初的四川也不例外。南宋紹興十三年(1162年),四川有二百六十多萬戶。到元朝時,四川的戶數居然只剩下十萬多。宋元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讓四川戶數減少了二十多倍。後人曾流傳元軍好屠城,殘忍至極。元人在《三卯錄》中記載:「蜀民就死,率五十人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積其屍,至暮,疑不死,復刺之。」慘烈的戰爭,讓天府之國四川人口驟減,從而引發了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