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小型遊樂設施安全監管誰負責?兒童遊樂場放任自流

2020-12-16 水母網

    水母網10月23日訊(YMG記者 劉曉陽 實習生 徐一丹) 現在商業綜合體如雨後春筍,越來越多。兒童經濟在各大商場綜合體唱起了重頭戲,以兒童遊樂場帶動的親子消費項目層出不窮,且收費不菲。近日,記者對煙臺商業綜合體內的小型兒童遊樂場走訪發現,部分遊樂設施存在不少隱患,不少兒童遊樂場對此也是放任自流,僅僅通過告知的方法來規避責任,甚至將責任推給家長,相關部門監管的空白更是給這些遊樂場所埋下了安全隱患。

    多數遊樂場無專人負責安全

    昨日,記者在市區一家大型商業綜合體裡看到,這裡從一樓到三樓都有兒童遊樂設施,有蹦床、小蹦極、攀巖、木橋探險等,人氣還不錯,工作日也有大概10個小朋友在裡面玩耍,家長們就坐在外面的板凳上休息。

    兒童遊樂場門口,都貼著「特別提醒」、「安全須知」等字樣。前來玩耍的孩子如果要「探險」,需要戴上頭盔和保險帶。探險區的外圍也有繩網維護,走獨木橋等看上去較為危險的設施時,小朋友們的背上吊有保險帶。記者隨後又走訪了幾家室內兒童遊樂場發現,這些遊樂場裡像頭盔、保險帶等設施都有配備,但是除了櫃檯收銀的工作人員,絕大多數遊樂場內沒有專門負責看管安全的人。商場內的遊樂項目也只是入口處有收費的工作人員,只負責接待家長和收費。

    在一家入口處貼著「入園前請消毒洗手,免費提供洗手液」提示牌的遊樂場,記者看到,家長帶著孩子入園時,並沒有人員帶他們洗手消毒,工作人員只是在一旁低頭玩著手機。在記者詢問下,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規定,只是來幫忙的。

    遊樂場將安全責任推給家長

    採訪中記者發現,多數遊樂設施中,保護孩子安全的都是家長。原本專供孩子玩耍的兒童遊樂場,大人可以進入嗎?記者走訪本市多家商場、廣場的兒童遊樂場發現,絕大多數兒童遊樂場均允許大人作為「陪護人員」進入,一些遊樂場還要求年齡太小的孩子進去一定要大人陪同。

    在市區一家商業綜合體內的遊樂場門口,記者看到海報上寫著:「兒童入園,家長鬚全程陪同,並善盡監護責任,非設施自身原因,發生的事故,本店不承擔任何責任。」隔壁的遊樂設施門前,也寫著「兒童遊玩由家長看管,發生意外不負責」等。兒童樂園裡,有不少孩子在離地約1米的充氣遊樂設施裡爬上爬下,或站立在旋轉的遊樂設施上。在他們的腳下,是幾塊泡沫地墊。園內並無工作人員在旁監督,也無任何防護設施。園內有3位母親,其中兩位低頭自顧玩手機,只有一位緊跟著孩子,也會進入到充氣設施中。樂園員工說,家長是可以陪同孩子一起進入的,只需要脫鞋換襪即可。根據樂園張貼的「入場須知」,家長需要留意遊樂規則,並自行承擔可能的一切風險。

    記者在一處露天的大型遊樂項目發現,能夠攀爬的充氣設施和比較高的滑梯及樓梯上,並沒有安裝安全網,工作人員說:「都是家長和孩子一塊進去,家長都看著呢,沒事。」這樣的回答不免讓記者捏了一把汗。

    家長擔憂:安全及衛生難保障

    記者發現,除了個別年紀偏小的孩子有家長隨身看護外,多數家長都是坐在場地邊上休息。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其中大部分家長都沒有對這些遊樂設施的安全性關注過,「既然是開在大商場裡的,安全方面應該沒問題吧。」很多帶孩子在這裡玩的家長抱著如此想法。

    也有家長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表示,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人很多的遊樂設施裡玩,怕消毒不徹底,容易傳染疾病。「我曾經親眼看到有的孩子在遊樂設施裡小便,但旁邊沒有家長及工作人員看管。」一位家長告訴記者,遊樂場工作人員太少,造成隱患。有的孩子在玩耍時打鬧,抓傷手臂,還是其他家長上前制止的。

    「先不說花幾十元錢門票值不值,單是安全和衛生就讓人擔心。孩子在球池裡感覺不安全,衛生也很難保障,而且這個臨時項目沒準說撤就撤,既看不到管理要求,也不需要口碑。」在一家商場裡,陪孩子在玩海洋球的家長李女士說,但是這樣的遊樂設施,安全責任由誰承擔,平日裡設備的安全維護又是誰在保障,最重要的是,萬一出現意外,我們又該找誰理賠?」她擔憂地說。

    價格普遍偏高包含家長費用

    除了存在的安全、衛生隱患,遊樂場的價格也是家長反映的問題之一。一位帶著孫子來玩的奶奶告訴記者:「孩子玩的這個機器人,玩一次30塊錢,一次就10分鐘。玩完一次還要再玩,這個價格實在太貴了。」

    一家親子樂園門前的價格表上,「碰碰車5分鐘一次,一次30元。月卡300元,年卡2000元。」還有一次70元、90元的遊樂項目,幾乎全部商家都推出辦卡的形式。商家介紹,「不少家長都是辦卡來的,比單次便宜很多,孩子也可以經常來玩,這個價格都包括家長入園的門票了,方便家長看好孩子。」

    「這裡單人40元,雙人70元,家庭套票100元,周一到周五不限時間,周末人多的時候,購票一次可入場40分鐘。」在一家遊樂場前,家長高女士告訴記者說,雖然現在不限時間,但是孩子們對遊樂場的熱情時間也很短,呆不了多長時間,就吵著要出去玩別的了。之前也辦過卡,一年去不了幾次,錢就在卡裡放著,忘記去就浪費了。現在都不買充值卡了。

    工作人員稱有磕碰沒出過大問題

    兒童蹦極、攀爬樂、網繩探險、機動遊戲,有些樂園的設施設備屬於「硬漢」型的,每個項目都要求孩子穿著保護繩、安全帽。有些項目因為高度等特殊原因,即便父母「有心」也「無力」真能看護孩子。例如,在一個高空網繩探索項目上,記者發現在高達3層樓的踏板上,前面的孩子膽子小不敢跨過懸空踏板,後面的孩子膽子大就不停地催促,一時間場面難以控制,這種情況下,無工作人員看護,一旦其中某個孩子出現問題,父母只能在下面干著急。

    對於商場兒童遊樂設施和一些素質拓展項目的安全性,某遊樂場拓展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每個孩子的適應性不同,有的孩子七八歲也不敢玩,有的孩子三四歲就敢嘗試,確實有一定危險性,但拓展訓練就是要鍛鍊孩子,沒有挑戰也沒有意義。

    「在孩子們不敢走的地方我們有工作人員指導,但是孩子全程是自己完成的。」該工作人員強調,他們會每天對遊樂設備進行檢查,在沒有安全帽和護膝的情況下,孩子可以直接上去玩,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問題的。「孩子免不了會有磕碰,不過還沒出現過大的問題」。

    小型遊樂設施監管存盲區

    孩子玩耍安全方面總會有不確定因素,像兒童遊樂場這樣安全無保障的現狀,究竟該由哪個部門來管?記者了解到,室內兒童遊樂場既不屬於文化娛樂場所,也不完全屬於體育健身場所,沒有制定強制性的衛生標準法律。對於此類小型遊樂場所,尚存在著一定的監管空白。

    記者聯繫相關部門了解到,由於現行的法律法規並未作出明確規定,兒童遊樂設施實際上處於「無人監管」的尷尬境地。質監部門主要負責特種設備監管,根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特種設備「其範圍規定為設計最大運行線速度大於或者等於2米/秒,或者運行高度距地面高於或者等於2米的載人大型遊樂設施」,但兒童遊樂場中的設備顯然不屬於「特種設備」。

    安監部門則負責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安全監管,因此也不在其監管範圍之內。工商部門則主要負責商家的經營活動,消費者如在消費過程中發生糾紛,可進行投訴舉報,若涉及安全問題,則不在他們的執法範圍內。另外,在國家出臺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和《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共規定了7大類28小類公共場所,其中並沒有小型兒童遊樂場所的表述,在衛生監管上這裡也成了盲區。

    據調查,這些依附商場或在休閒廣場設立的小型遊樂場,通常是租賃場所的獨立經營單位。目前,國家對大型遊樂場所有明確管理規定以及建設標準,但查閱國家《公共場所管理條例》,卻未能從中找到對室內外小型兒童遊樂場的相關表述。這也意味著小型遊樂場存在監管盲區,一旦發生意外市民將面臨維權風險。

相關焦點

  • 婦女界別:關於加強對小型兒童遊樂設施監管的建議
    案由:關於加強對小型兒童遊樂設施監管的建議提案者: 婦女界別承辦單位: 市場監督管理局 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本市少年兒童數量不斷上升,家長對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也越來越重視,這讓各類小型遊樂場所迎來了巨大的商機,各類小型兒童遊樂場在商場內外、公園綠地、甚至一片空地上,隨意圈一塊地,放上一些遊樂設施就可以收費
  • 小型遊樂設施事故頻發,設備安全帶成擺設,兒童安全誰來監管?
    遊樂場是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娛樂場所,臨近暑假,遊樂場馬上要進入尖峰時段,人流量激增,那麼遊樂設施的安全究竟怎麼樣呢?近日記者就來到遊樂場進行暗訪,發現了許多小型遊樂設施存在安全隱患,究竟是哪些?讓我們一起看看。
  • 法制日報:誰來兜底兒童遊樂設施安全
    原標題:、誰來兜底兒童遊樂設施安全   商場超市內外的兒童遊樂設施在城市當中普遍存在,相信很多人同筆者一樣沒有對這些設施的安全性進行過關注。報導當中就提到,很多帶孩子在此類遊樂設施玩的家長抱著「既然是開在大商場裡的,安全方面應該沒問題」的想法。
  • 「軟綿綿」的小型遊樂設施缺少硬性監管標準
    深受兒童甚至成人歡迎的小型遊樂設施,其實也是暗礁重重:風一吹就被掀翻的充氣城堡,"咬"斷手指的搖擺機,致人癱瘓的蹦床……近年來,見諸媒體的小型遊樂設施導致的死傷事件屢有發生。對此,不少報導指出,缺少安全和衛生標準以及監管缺失是導致小型遊樂設施市場良莠不齊的根源。
  • 兒童小型遊樂設施該誰管怎麼管?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這些小型遊樂園的設施,既不屬於質監部門嚴密監管的「特種設備」,也不屬於必須獲得職能部門許可的經營項目。準入門檻低,在安全方面也沒有嚴格標準,存在相應的監管「盲區」。日前,記者在縣城內走訪調查發現,有一些商家甚至打了「擦邊球」,其建設的遊樂設施規避了相關特種設備標準。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應及早完善兒童遊樂設施的法律法規管理,提高準入門檻。
  • 濟南:小型兒童遊樂場遍地開花 缺少監管標準
    相關連結  小火車無安全帶,防護員不見人  遊樂設施隱患不小,缺少監管標準  除了消費價格不菲,遍地開花的兒童遊樂設施最讓人擔憂的莫過於安全。此前,國內多地曾出現過小遊樂設施傷人事故。  齊魯晚報記者在濟南商場及街頭的兒童遊樂場所走訪發現,許多遊樂設施的確隱患重重。在泉城路一處遊樂場中,小火車、卡通車上都沒有裝安全帶,遊樂設施旁沒有安全防護人員,在商家貼的告示牌上,列舉了像家長陪同、有病史者不能參與等注意事項,並明確表示「如有事故,概不負責」。  隨著兒童手足口病發病率越來越高,遊樂場的衛生安全也引人擔憂。
  • 充氣城堡竟無專人看護 小型兒童遊樂設施現監管真空
    近年來,兒童遊樂園已成大型商業廣場的「標配」,海盜船、海洋球、搖擺椅等小型遊樂設施深受孩子青睞。然而,記者近日走訪後發現,由於這一業態目前仍是監管「真空地帶」,很多遊樂場所在收費、衛生等方面存在諸多亂象,其暴露的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
  • 小型遊樂設施不應成安全監管盲區
    據報導,近日,內蒙古包頭市昆河公園內一充氣城堡被大風掀翻,造成一名中年婦女和一名兒童死亡,兩名兒童輕傷。近年來,因小型遊樂設施故障而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事故頻發,遊樂設施安全防範措施不到位是造成此類事故主要原因之一。
  • 兒童樂園衛生安全誰把關? 室內室外遊樂場均存在監管盲區
    為了吸引客流量,北京的很多商場裡都開設了兒童遊樂設施,種類多樣:探險的、遊藝的、競技的……五花八門。但是,這些兒童樂園足夠衛生和安全嗎?記者近日走訪調查發現,商場內的兒童樂園多是外包項目,衛生安全以及運營情況都由商家自己負責。對於兒童樂園裡設備的監管存在一定盲區。
  • 街頭兒童遊樂設施你放心嗎?
    迷你摩託車、搖擺椅、電動木馬……除公園的大型遊樂設施外,這些小型遊樂設施遍布我市小區內外、商場周邊,那麼這些設備給孩子帶來歡樂的同時,有沒有存在安全隱患?若存在該由誰來監管?記者就此展開調查。正如市民所說,由於此類小型遊樂設施比起正規的一些大型遊樂場裡面的價格便宜,且大多分布在居民區和商業區附近,遊玩方便,不少家長和孩子成為小型遊樂設施的常客。隱憂:小型遊樂設施安全措施不到位在海湖新區一家商場附近,記者注意到,商場門口擺放了6臺小型兒童電動車,有粉色的鯨魚造型,紅色的摩託造型。
  • 洛陽小型遊樂設施安全隱患不少 監管亟待加強
    記者走訪我市多家水上遊樂園發現,諸如彩虹滑梯、沖天迴旋等大型遊樂設施,都配有安全員、救生衣,但一些供兒童玩耍的小型設施沒有相關安保措施。  除了水上遊樂園,一些散布在城市區商業中心廣場上的小型遊樂園也令人擔憂。紗廠路某超市廣場上有一套綜合性兒童遊樂設施,涵蓋蹦床、穿越過道等。記者發現,這裡沒有安全提示語,也沒有安全員。
  • 商場海洋球一月洗一次 小型兒童遊樂場成監管真空地帶
    在周末兒童較多的時間段中,工作人員對於兒童場內秩序的監管則無暇顧及。一些兒童遊樂場中的通知中則寫明「需要家長全程陪同,對幼兒的安全進行監管」。  在一些商場中,除了滑梯、海洋球、鞦韆等設施以外,還配有蹦蹦床、攀爬架等項目。
  • 一母子乘氫氣球墜亡:遊樂設施又出事,是什麼讓遊樂場變奪命場?
    十一假期,煙臺開發區馬家溝景區,一對母子乘坐氫氣球墜亡……誰能想到,本來是孩子快樂的天堂的遊樂場,竟成了埋葬孩子生命的「奪命場」?充氣堡是孩子樂此不疲的遊樂項目,但是這種深受孩子喜愛的項目卻一再出事。僅2014年至今,我國7個省市共發生9起充氣兒童遊樂設施安全事故,造成7死113人不同程度受傷。……出的事故實在太多,實在是舉不勝舉。
  • 擰緊小型兒童遊樂設施「安全閥」(觀象臺)
    消除小型兒童遊樂設施風險隱患,既要儘快出臺標準、補齊短板,也要加大監管和懲戒力度。只有擰緊「安全閥」,讓人們敢消費、放心消費,才能做大這些消費新增長點近年來,小型兒童遊樂設施普及率快速提高。海洋球、長滑梯、小型過山車……從城市到農村,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可個別小型兒童遊樂設施卻發生了安全事故,給一些家庭造成難以承受的傷害。究其原因,主要是監管有盲區、行業缺規範。從生產端看,小型兒童遊樂設施製造門檻較低、市場空間大,吸引了大量廠商湧入。
  • 寧波商場兒童遊樂設施無人監管 安全全靠經營者自覺
    近日,記者走訪寧波各大商業廣場,發現一些看似安全的充氣堡、小火車、旋轉木馬等遊樂設施,因缺乏監管和專業維護,存在不少安全問題。26日,記者向多部門反映商業廣場兒童遊樂設施的安全與監管問題,得到相同的答案:不在監管範圍。
  • 13歲少女遊樂場殞命 他國如何監管驚險遊樂設施
    事故發生後,遊樂園宣布暫停營業,日本國土交通省第二天要求全國各地遊樂場所,從當天起對過山車類遊樂設施進行緊急安全檢查,發現不安全隱患立刻停止運營。如果發生此類事故後都先進行技術鑑定,界定是安全缺陷還是人為事故,大部分給出的答案是機械故障。如果是技術故障責任屬於製造設備公司,如果因沒有定期進行檢修產生安全隱患,經營設備的業主對事故負責。  再來看德國。對機械設備一向本著精益求精的德國,對遊樂場設備要求頗高。遊樂設施由建築法管轄。建築法對遊樂設施的建造、運營、使用、維護等方面有詳細規定。
  • 安陽城事丨街頭「遊樂場」設施簡易隱患多 如何保障孩子安全?
    「有沒有安全保障?有沒有經營、操作資質?這些問題都搞不清,我是不會讓孩子坐這個的!」市民朱女士態度十分鮮明。「一旦出了事,擺攤的人『人間蒸發』,你找誰負責?」她認為,出於對孩子負責的態度,家長們應該主動抵制這類路邊「遊樂場」,學會保護孩子,遠離隱患。
  • 小型遊樂場設備有哪些?無動力遊樂設施走出精緻路線
    有一種遊樂園,沒有太過喧鬧得場景,不需要排起長隊,大概也不需要門票,它存在於我們地小區、幼兒園、公園等等地方,是眾多小孩最為喜愛的場地,當然現在也可以成為親子活動的場所之一,這些戶外的小型遊樂場承載著童真與生活的美好。
  • 兒童遊樂場所設施老化成安全隱患
    據了解,大部分遊樂設施中的安全問題,都來源於設施老化和破損,其檢修管理和防患措施亟待完善。隱患二:設施警示標識內容不明顯不規範記者看到,市區大部分兒童遊樂場沒有明顯的警示標識。尚海陽光是汕頭最高檔的小區之一,小區內兒童遊樂場所的「兒童樂園遊樂設施使用規則」上只寫明:「注意安全遊樂,器材設施如發現異常,請立即停止使用,如使用不當發生意外,其責任和後果自負。」
  • 亳州室內兒童遊樂場暗藏衛生隱患(圖)
    遊樂場內,不少家長赤腳陪玩  隨著暑假的到來,位於超市、商場等場所內的小型兒童遊樂場受到孩子們的熱捧,而作為家長,他們更為擔心的是遊樂場所的衛生安全問題。記者轉了一圈也沒有發現遊樂場內張貼有任何消毒標識,也沒有衛生安全提醒,用手抹了一下旁邊的蹦極設施,手指上留下淡淡的灰跡。  由於場地寬裕、娛樂項目豐富,位於沃爾瑪三樓的兒童遊樂場顯得非常熱鬧,很多孩子在地上爬、在滑滑梯上滑、在水床中翻滾,不同功能區合理分開,設施乾淨整潔,但是記者仍然沒有發現任何消毒標識或提示牌。